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解文本思想内涵离不开阅读,语感能力的培养、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样要阅读,知识的积累更是要大量的阅读。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绝不能忽视,要大胆地引导学生读。至于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引导和选择。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品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是以阅讀为主。从孔夫子的“韦编三绝”“温故而知新”,到叶圣陶先生主张“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都十分重视阅读教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要有诗味、有韵律地投入去读,才能真正领会诗的内涵。一个人从识字到能阅读到会写作,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语文能力的增长,是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得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品质的培养。笔者就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中学生应具备的阅读品质及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加强阅读指导和训练,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1.阅读是获取信息、理解文本思想的前提。朗读和默读是阅读的最基本方式。其中,朗读又是书面语文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是用声音增强原作力量的手段。朗读文学作品,还是对作品的艺术再创造,它从视觉扩大到听觉,赋予作品以新的艺术生命,对提高读者的理解和写作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篇文章,其思想内容不管如何健康,文笔如何流畅,如何具有现实意义,倘若学生不去认真阅读,也无法去深入理解文章的优美和内涵。
2.阅读是强化记忆、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学生要减少遗忘,提高学习质量,一定要认真阅读教科书,重点之处反复阅读,而且要边阅读边思考,绝不能机械重复和死记硬背。运用阅读和思考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既可调动学生记忆的积极性,也有助于自我检查学习效果。阅读是强化记忆、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课外活动更是知识积累的必经途径。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不能全面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大量知识的获取还需学生充分利用课余和节假日的时间去读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报刊杂志以及小说散文等,课本上有些节选课文,完全可以在课余时间去品味原著。通过课外阅读,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多方面的知识信息,可以大大地补充课内阅读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外阅读不仅仅是课内阅读的补充,而且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承,共同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
3.阅读有助于培养语感能力,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好的朗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对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逐字逐句的通读,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感染力,促进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鼓励他们突破心理障碍,多进行阅读,大声朗读。至于读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如齐读、分角色朗读、抄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等等。不同文体的文章,要注意阅读技巧,根据阅读要求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诗词的阅读就应根据诗词的内容来把握感情基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宜教学的最佳阅读方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对阅读过的知识有意识地进行积累、感悟和运用,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中学生应具备的阅读品质
1.确定明确的阅读目标。阅读的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包括文字、语言、逻辑、读写、文学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而能力目标包括理解词汇、句子、段落、文章和文体的能力,以及评价文章的能力和速读能力等。初次阅读要能基本把握文章的大意;再次阅读要能抓住文眼,领会重要语句,归纳出文章主题和特色;仔细品读就要能领会文章的主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中学生要通过阅读,培养良好的汉语语感,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形成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2.阅读方法要得当。阅读方法主要包括阅读课文的原文和提示、注解、练习的方法,掌握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的方法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具体的要求,如朗读时应用普通话,把握一定的语速,注意语音语调,要读得正确、流利并富有感情;默读时则要求不动唇,不用手指读,专心致志。
3.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若要读有所得,就必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否则虽多读却寡得。阅读时要有求新知的意识,勤于动笔,勤于思考,勤作笔记,勤写读书心得。对那些用得好的词、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断做好摘录,自觉地动笔在文章的字词句段上勾画或批注。要有积累阅读材料的意识,对好的文章或片段一定要背诵,要有自己的见解,读后能写心得或读后感,不求其多,但求其要,长此以往,必将有所收获。
三、在教学中加强阅读指导和训练
学生优良阅读品质的养成,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和训练。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具备了浓厚的阅读兴趣,阅读才能发挥真正的功效。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需要教师积极正确地加以引导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因此,语文教师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耐心地引导学生阅读适合他们的读物,以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情节、完美的人物来吸引学生,并利用课堂有意识地把名著的精彩之处与正在学的课文结合起来。语文学科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和实践性,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学设计应不拘一格。不管运用何种方法,都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思想基础和必要前提,讲究以讲导学、设疑点拨,并因文制宜。教师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2.明确阅读的规范和要点。教师要精心帮助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与教师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学生所读内容健康,形式多样,难易适度。教师应先向学生明确阅读的规范和要点。如强调朗读课文时首先必须心到位,心不在焉是不会有任何收获的;其次是眼神到位,凝神于目;再次是要动嘴,除了默读,皆应发出声音来,使发音器官得到训练;最后是动手,阅读的过程中在书本上圈圈划划,以便于进一步细读。另外,还要善于动脑,要读有所获。
3.教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思考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所以必须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难点,全方面地感知文本,从而悟出文章的主旨,领略其妙处,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培养学生比较的能力也很重要。如对同一篇课文的前后片段进行比较、不同的文章之间进行比较等。通过比较来扩展学生的思路,加深其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其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还可以多开展各种阅读学习活动,也能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和学生的思维品质。
4.鼓励学生扩大阅读的空间。叶圣陶先生提倡“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所以,教师还必须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促进课内阅读。如,在课堂上教学了四大古典名著的节选,就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完整地自读这几部著作;阅读了教材中鲁迅的小说后,就鼓励学生课后去读鲁迅的其他作品。这样,课堂教学就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点。课外阅读的方法很多,既要宏观管理,还需微观指导,只要能让学生喜欢读名著,并从中汲取知识的营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我们的教育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综上所述,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解文本思想内涵离不开阅读,语感能力的培养、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样要阅读,知识的积累更是要大量的阅读。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认识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卢家楣,主编.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朱绍禹,编著.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品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是以阅讀为主。从孔夫子的“韦编三绝”“温故而知新”,到叶圣陶先生主张“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都十分重视阅读教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要有诗味、有韵律地投入去读,才能真正领会诗的内涵。一个人从识字到能阅读到会写作,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语文能力的增长,是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得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品质的培养。笔者就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中学生应具备的阅读品质及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加强阅读指导和训练,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1.阅读是获取信息、理解文本思想的前提。朗读和默读是阅读的最基本方式。其中,朗读又是书面语文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是用声音增强原作力量的手段。朗读文学作品,还是对作品的艺术再创造,它从视觉扩大到听觉,赋予作品以新的艺术生命,对提高读者的理解和写作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篇文章,其思想内容不管如何健康,文笔如何流畅,如何具有现实意义,倘若学生不去认真阅读,也无法去深入理解文章的优美和内涵。
2.阅读是强化记忆、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学生要减少遗忘,提高学习质量,一定要认真阅读教科书,重点之处反复阅读,而且要边阅读边思考,绝不能机械重复和死记硬背。运用阅读和思考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既可调动学生记忆的积极性,也有助于自我检查学习效果。阅读是强化记忆、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课外活动更是知识积累的必经途径。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不能全面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大量知识的获取还需学生充分利用课余和节假日的时间去读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报刊杂志以及小说散文等,课本上有些节选课文,完全可以在课余时间去品味原著。通过课外阅读,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多方面的知识信息,可以大大地补充课内阅读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外阅读不仅仅是课内阅读的补充,而且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承,共同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
3.阅读有助于培养语感能力,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好的朗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对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逐字逐句的通读,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感染力,促进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鼓励他们突破心理障碍,多进行阅读,大声朗读。至于读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如齐读、分角色朗读、抄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等等。不同文体的文章,要注意阅读技巧,根据阅读要求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诗词的阅读就应根据诗词的内容来把握感情基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宜教学的最佳阅读方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对阅读过的知识有意识地进行积累、感悟和运用,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中学生应具备的阅读品质
1.确定明确的阅读目标。阅读的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包括文字、语言、逻辑、读写、文学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而能力目标包括理解词汇、句子、段落、文章和文体的能力,以及评价文章的能力和速读能力等。初次阅读要能基本把握文章的大意;再次阅读要能抓住文眼,领会重要语句,归纳出文章主题和特色;仔细品读就要能领会文章的主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中学生要通过阅读,培养良好的汉语语感,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形成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2.阅读方法要得当。阅读方法主要包括阅读课文的原文和提示、注解、练习的方法,掌握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的方法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具体的要求,如朗读时应用普通话,把握一定的语速,注意语音语调,要读得正确、流利并富有感情;默读时则要求不动唇,不用手指读,专心致志。
3.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若要读有所得,就必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否则虽多读却寡得。阅读时要有求新知的意识,勤于动笔,勤于思考,勤作笔记,勤写读书心得。对那些用得好的词、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断做好摘录,自觉地动笔在文章的字词句段上勾画或批注。要有积累阅读材料的意识,对好的文章或片段一定要背诵,要有自己的见解,读后能写心得或读后感,不求其多,但求其要,长此以往,必将有所收获。
三、在教学中加强阅读指导和训练
学生优良阅读品质的养成,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和训练。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具备了浓厚的阅读兴趣,阅读才能发挥真正的功效。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需要教师积极正确地加以引导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因此,语文教师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耐心地引导学生阅读适合他们的读物,以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情节、完美的人物来吸引学生,并利用课堂有意识地把名著的精彩之处与正在学的课文结合起来。语文学科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和实践性,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学设计应不拘一格。不管运用何种方法,都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思想基础和必要前提,讲究以讲导学、设疑点拨,并因文制宜。教师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2.明确阅读的规范和要点。教师要精心帮助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与教师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学生所读内容健康,形式多样,难易适度。教师应先向学生明确阅读的规范和要点。如强调朗读课文时首先必须心到位,心不在焉是不会有任何收获的;其次是眼神到位,凝神于目;再次是要动嘴,除了默读,皆应发出声音来,使发音器官得到训练;最后是动手,阅读的过程中在书本上圈圈划划,以便于进一步细读。另外,还要善于动脑,要读有所获。
3.教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思考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所以必须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难点,全方面地感知文本,从而悟出文章的主旨,领略其妙处,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培养学生比较的能力也很重要。如对同一篇课文的前后片段进行比较、不同的文章之间进行比较等。通过比较来扩展学生的思路,加深其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其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还可以多开展各种阅读学习活动,也能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和学生的思维品质。
4.鼓励学生扩大阅读的空间。叶圣陶先生提倡“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所以,教师还必须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促进课内阅读。如,在课堂上教学了四大古典名著的节选,就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完整地自读这几部著作;阅读了教材中鲁迅的小说后,就鼓励学生课后去读鲁迅的其他作品。这样,课堂教学就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点。课外阅读的方法很多,既要宏观管理,还需微观指导,只要能让学生喜欢读名著,并从中汲取知识的营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我们的教育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综上所述,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解文本思想内涵离不开阅读,语感能力的培养、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样要阅读,知识的积累更是要大量的阅读。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认识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卢家楣,主编.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朱绍禹,编著.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