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应试”倾向的影响,政治教学呈现出沉闷、被动的局面,极难实现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所以,实施创新教育,搞活政治教学是当前广大政治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
课堂创新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课堂是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主要阵地,一堂什么样的课,传授给学生什么知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一脉相承的。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作好以下几点:
一、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要激起学生主动发展的欲望,在老师的引导下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三性:一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适时调整课堂气氛,控制课堂节奏,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较高的积极性。二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要相信学生,把课堂空间让位于学生,把握学生的表现欲望,正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鼓励学生用发散式思维思考问题。三是遵循认识的规律性。教师要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从现象(材料)中探求、发现规律,再运用规律来认识和分析问题,并逐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把好三关:一是启动关。这一关教师要注意三个字:“新”、“奇”、“趣”。以新的内容或新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以激起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这是成功课堂教学的开端。二是伸缩关。当学生的兴趣被激起后,便会根据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个性的发展由此开始。教师不宜在此时扼杀这种发展,而应当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使之向目标靠近。三是激励关。这一关大多出现在知识的运用和迁移的环节上。由于问题难度增大或涉及到个人愿袒露的敏感话题,学生则大多不愿发言,此时则需要教师采用激励性语言和措施来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抓住中学生的好胜心理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采用竞赛或辩论等富有挑战性的形式或适当降低问题难度来完成这一环节。
二、重视审美教育
中学生中出现的恶作剧、逃学、暴力等现象主要是由于忧虑、压抑、痛苦、失望等消积情绪引起,而通过审美可以缓解这些消极情绪。席勒说过“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人们对美的追求成为进步的动力。所以,“美育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
实施美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人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展现给学生以积极、健康的良好人格形象。正确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真、善、美,懂得什么是高尚与卑劣,什么是光荣与耻辱。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并考虑问题的可操作性。
实施美育,注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人际关系美。对美的追求不仅是进步的动力,而且是灵感的源泉,有灵感才会有创新。而学生在命令压抑下,只有服从和逃避。不可能有主动发展。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情绪,为主动发展提供可能。学生个性存在智商、情商等差异,教师应该发现学生个性特长,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
三、教师应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强调纪律并不是要求绝对服从和死一般的沉寂。纪律本身是为了确保其一程序正常运行而制定的规范,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需要纪律作保证是必然的。我们提倡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与严谨的教学秩序并不矛盾,二者统一于纪律的保障。教师在课前对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各种情况作好充分预测,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在实施课堂教学前必须将这些措施给学生讲解清楚,最好形成一些必要的制度。这样才有利于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另外,教师要有较强的驾驭能力,要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活而不乱。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环节上狠下功夫,练就一身过硬的组织教学本领。
四、让评价更有效
改革评价制定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保障。教育评价按时间可划分为教育过程评价、教育终结评价。按空间划分,可包括社会对学校教育管理的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育管理的评价,也包括学校对各班级教育管理的评价,还应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评价。教师能做的就是在对学生的管理评价中实施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
通过考试评价改革,激发学生进步的欲望。我们现在采取的考试方法大多是“一揽子”式,而不同学生考试成绩有区别,教师就根据该考试分数对学生进行分类。“优生”当然是皆大欢喜;大部分“中等生”则是无人问津;“差生”则是忧心忡忡或自暴自弃,这样是极不利于全体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另外,考试试题答案过于死板,哪句话多少分都已作了明确规定,这些话都是教材上的长篇大论,学生自己的理解,如果没有"知识点"(教材原话)则得分很少,甚至不能得分。长期这样,学生干脆就放弃。如此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必须通过考试评价改革来改变这些现象。对于考试方法,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要求,让学生自主选择达标层次,让多数学生在检测中都能得"优"。在其达到"优"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引导,促其升级达标。试题答案应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答案不应将分值充得太满,书本上的答案应体现要点,这样才能发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考试还应该参考学生平时的思想、行为表现和动手操作能力,不应该采取一卷定命运的评价方式。
课堂创新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课堂是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主要阵地,一堂什么样的课,传授给学生什么知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一脉相承的。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作好以下几点:
一、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要激起学生主动发展的欲望,在老师的引导下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三性:一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适时调整课堂气氛,控制课堂节奏,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较高的积极性。二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要相信学生,把课堂空间让位于学生,把握学生的表现欲望,正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鼓励学生用发散式思维思考问题。三是遵循认识的规律性。教师要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从现象(材料)中探求、发现规律,再运用规律来认识和分析问题,并逐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把好三关:一是启动关。这一关教师要注意三个字:“新”、“奇”、“趣”。以新的内容或新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以激起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这是成功课堂教学的开端。二是伸缩关。当学生的兴趣被激起后,便会根据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个性的发展由此开始。教师不宜在此时扼杀这种发展,而应当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使之向目标靠近。三是激励关。这一关大多出现在知识的运用和迁移的环节上。由于问题难度增大或涉及到个人愿袒露的敏感话题,学生则大多不愿发言,此时则需要教师采用激励性语言和措施来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抓住中学生的好胜心理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采用竞赛或辩论等富有挑战性的形式或适当降低问题难度来完成这一环节。
二、重视审美教育
中学生中出现的恶作剧、逃学、暴力等现象主要是由于忧虑、压抑、痛苦、失望等消积情绪引起,而通过审美可以缓解这些消极情绪。席勒说过“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人们对美的追求成为进步的动力。所以,“美育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
实施美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人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展现给学生以积极、健康的良好人格形象。正确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真、善、美,懂得什么是高尚与卑劣,什么是光荣与耻辱。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并考虑问题的可操作性。
实施美育,注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人际关系美。对美的追求不仅是进步的动力,而且是灵感的源泉,有灵感才会有创新。而学生在命令压抑下,只有服从和逃避。不可能有主动发展。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情绪,为主动发展提供可能。学生个性存在智商、情商等差异,教师应该发现学生个性特长,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
三、教师应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强调纪律并不是要求绝对服从和死一般的沉寂。纪律本身是为了确保其一程序正常运行而制定的规范,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需要纪律作保证是必然的。我们提倡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与严谨的教学秩序并不矛盾,二者统一于纪律的保障。教师在课前对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各种情况作好充分预测,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在实施课堂教学前必须将这些措施给学生讲解清楚,最好形成一些必要的制度。这样才有利于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另外,教师要有较强的驾驭能力,要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活而不乱。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环节上狠下功夫,练就一身过硬的组织教学本领。
四、让评价更有效
改革评价制定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保障。教育评价按时间可划分为教育过程评价、教育终结评价。按空间划分,可包括社会对学校教育管理的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育管理的评价,也包括学校对各班级教育管理的评价,还应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评价。教师能做的就是在对学生的管理评价中实施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
通过考试评价改革,激发学生进步的欲望。我们现在采取的考试方法大多是“一揽子”式,而不同学生考试成绩有区别,教师就根据该考试分数对学生进行分类。“优生”当然是皆大欢喜;大部分“中等生”则是无人问津;“差生”则是忧心忡忡或自暴自弃,这样是极不利于全体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另外,考试试题答案过于死板,哪句话多少分都已作了明确规定,这些话都是教材上的长篇大论,学生自己的理解,如果没有"知识点"(教材原话)则得分很少,甚至不能得分。长期这样,学生干脆就放弃。如此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必须通过考试评价改革来改变这些现象。对于考试方法,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要求,让学生自主选择达标层次,让多数学生在检测中都能得"优"。在其达到"优"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引导,促其升级达标。试题答案应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答案不应将分值充得太满,书本上的答案应体现要点,这样才能发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考试还应该参考学生平时的思想、行为表现和动手操作能力,不应该采取一卷定命运的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