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教育的快速变革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已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学会自我心理调整,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教育任务。但是,部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毕竟教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现实问题。如果各方面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由此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得不到释放,最终会突破心理承受的极限而至爆发,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随着近年来出现师生关系紧张和学生伤害现象的上升趋势,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前不久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所进行的检测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达50%。而焦虑、不安、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在中小学教师中更是普遍存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
一、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师德师风的根本内涵,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要想解决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首先应该搞清楚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哪里。然而,由于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因此变得复杂。
首先,教师心理问题来源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常处于超负荷状态中。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民族的兴衰成败系于教师,祖国花朵能否健康成长,更系于教师。可以说教师肩负的使命足可让人喘不过气,这种伟大的使命决定了教师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紧张性。教师的工作既无形抽象,又事事具体;既要遵循教育教育规律,又要富有创造性;然而自然规律决定了教师也是一个普通正常的人类群体,教师注定不可能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教师作为普通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却很少得到应有的重视。如果他们的喜怒哀乐、生理节律等无法及时得到调整和疏导,久而久之,就会使心理不堪重负。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会产生,这种问题越积越多,就会造成恶性循环,以至于发生一幕幕血淋淋的惨剧。事实证明,学生伤害事件至少有两成来自师源性伤害,也就是说事件发生的根源来自教师的心理产生了偏差。
其次,教师的心理问题来自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问题来源于人的挫折感,这种挫折感通常是由现实和理想的冲突造成的。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21世纪的教师,从小接受的是革命理想主义的熏陶,雷锋精神、无私奉献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各行业收入差距的加大,甚至于同一地区不同学校校际间工资待遇的差距的加大,教师繁重的工作与工资待遇、社会地位严重失去平衡,在偏远地区,甚至还有拖欠教师工资现象,这些矛盾现实让教师在“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标准面前压抑、不平、失落而无奈,从而造成了教师没有成就感,对工作的热情打了折扣。
再次,家长群体对教育行业的认识误差也是造成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家长对教育的理解不一样,会形成不一样的教育观念。不可否认的是,以前的“黄荆棍出好人”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一个“表扬泛滥”的年代。这种表扬泛滥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学生们听顺了表扬的话,享受了全方位的顺境服务,从而失去了抗击打的能力,禁受不起任何挫折和失败。有的家长似乎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就像送进了保险公司,有一丁点问题就是教师的责任,学生宝贝们在学校成了“高压线”,教师就像长期生活在“不定时炸弹”边,说不准何时就会引火烧身,教师面临道义上的育人和现实中的利害两难选择。所以教师们就明哲保身,连对学生的批评也少了。在教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可学生平庸点,不可积极丢饭碗。教师的这种心理偏差看似没有多大危险性,实则对教书育人而言是一种更大的伤害。这样的环境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就可想而知了。
第四,教师的烦躁、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来自于教育竞争体制对教师的挑战和压力。目前,新一轮课改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为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教师聘任、职称评定、末位淘汰等新制度的施行,使每位教师都感到了生存危机。杭州市教科所对市区30所学校的近2000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 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毕业班的教师和班主任压力大于非毕业班和非班主任教师。
二、如何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
笔者认为,要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必须从师源、待遇、制度、教师自身四个方面来抓。
首先,保证健康的师源。把好教师资格入门关。国家在选择教师时不要只重能力素质,更应该重视心理素质的考核,应该把教师心理健康作为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之一。 把好了入门关,有了心理素质较强的教师队伍为基础,才能保证有较高的教育水平。
其次,提高教师待遇。俗话说: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是不可能的。教师的繁重工作必须得到应有的肯定和体现。如何提高教师的待遇,在《教师法》中早有规定,其关键是如何把《教师法》的方针贯彻下去,落到实处,真正地提高教师的待遇。这里说的待遇 不仅仅是指教师的工资,还包括教师的社会地位。国家、社会应该给教师更多的关注,给教师更多的肯定,更重要的是给教师更多的理解。教师要求并不高,只为一声“理解”,成千上万的教师就能前赴后继,呕心沥血。
再次,必须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发展,从制度上来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来解决。我认为这个制度不仅要包括前面说到的待遇制度,还要包括教师后继发展的跟踪评估和培训制度,就像产品需要跟踪服务一样,教师也需要“后期服务”。因此,我认为可以成立专门的教育心理服务机构,对教师进行心理评估,及时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地进行疏导,为教师建立心理档案,定期进行心理测查。从而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
最后,教师也要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纷繁复杂的社会,要求教师能勇敢正视现实、正视自己、不断进取,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应有的位置,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时适度地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与情绪,才能无愧于为人师表的角色。
一、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师德师风的根本内涵,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要想解决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首先应该搞清楚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哪里。然而,由于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因此变得复杂。
首先,教师心理问题来源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常处于超负荷状态中。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民族的兴衰成败系于教师,祖国花朵能否健康成长,更系于教师。可以说教师肩负的使命足可让人喘不过气,这种伟大的使命决定了教师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紧张性。教师的工作既无形抽象,又事事具体;既要遵循教育教育规律,又要富有创造性;然而自然规律决定了教师也是一个普通正常的人类群体,教师注定不可能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教师作为普通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却很少得到应有的重视。如果他们的喜怒哀乐、生理节律等无法及时得到调整和疏导,久而久之,就会使心理不堪重负。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会产生,这种问题越积越多,就会造成恶性循环,以至于发生一幕幕血淋淋的惨剧。事实证明,学生伤害事件至少有两成来自师源性伤害,也就是说事件发生的根源来自教师的心理产生了偏差。
其次,教师的心理问题来自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问题来源于人的挫折感,这种挫折感通常是由现实和理想的冲突造成的。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21世纪的教师,从小接受的是革命理想主义的熏陶,雷锋精神、无私奉献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各行业收入差距的加大,甚至于同一地区不同学校校际间工资待遇的差距的加大,教师繁重的工作与工资待遇、社会地位严重失去平衡,在偏远地区,甚至还有拖欠教师工资现象,这些矛盾现实让教师在“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标准面前压抑、不平、失落而无奈,从而造成了教师没有成就感,对工作的热情打了折扣。
再次,家长群体对教育行业的认识误差也是造成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家长对教育的理解不一样,会形成不一样的教育观念。不可否认的是,以前的“黄荆棍出好人”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一个“表扬泛滥”的年代。这种表扬泛滥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学生们听顺了表扬的话,享受了全方位的顺境服务,从而失去了抗击打的能力,禁受不起任何挫折和失败。有的家长似乎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就像送进了保险公司,有一丁点问题就是教师的责任,学生宝贝们在学校成了“高压线”,教师就像长期生活在“不定时炸弹”边,说不准何时就会引火烧身,教师面临道义上的育人和现实中的利害两难选择。所以教师们就明哲保身,连对学生的批评也少了。在教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可学生平庸点,不可积极丢饭碗。教师的这种心理偏差看似没有多大危险性,实则对教书育人而言是一种更大的伤害。这样的环境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就可想而知了。
第四,教师的烦躁、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来自于教育竞争体制对教师的挑战和压力。目前,新一轮课改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为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教师聘任、职称评定、末位淘汰等新制度的施行,使每位教师都感到了生存危机。杭州市教科所对市区30所学校的近2000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 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毕业班的教师和班主任压力大于非毕业班和非班主任教师。
二、如何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
笔者认为,要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必须从师源、待遇、制度、教师自身四个方面来抓。
首先,保证健康的师源。把好教师资格入门关。国家在选择教师时不要只重能力素质,更应该重视心理素质的考核,应该把教师心理健康作为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之一。 把好了入门关,有了心理素质较强的教师队伍为基础,才能保证有较高的教育水平。
其次,提高教师待遇。俗话说: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是不可能的。教师的繁重工作必须得到应有的肯定和体现。如何提高教师的待遇,在《教师法》中早有规定,其关键是如何把《教师法》的方针贯彻下去,落到实处,真正地提高教师的待遇。这里说的待遇 不仅仅是指教师的工资,还包括教师的社会地位。国家、社会应该给教师更多的关注,给教师更多的肯定,更重要的是给教师更多的理解。教师要求并不高,只为一声“理解”,成千上万的教师就能前赴后继,呕心沥血。
再次,必须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发展,从制度上来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来解决。我认为这个制度不仅要包括前面说到的待遇制度,还要包括教师后继发展的跟踪评估和培训制度,就像产品需要跟踪服务一样,教师也需要“后期服务”。因此,我认为可以成立专门的教育心理服务机构,对教师进行心理评估,及时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地进行疏导,为教师建立心理档案,定期进行心理测查。从而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
最后,教师也要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纷繁复杂的社会,要求教师能勇敢正视现实、正视自己、不断进取,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应有的位置,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时适度地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与情绪,才能无愧于为人师表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