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失“洋气”的“土味”格调

来源 :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e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近现代音乐从“学堂乐歌”时期发展到学院派、左翼音乐,再到新秧歌运动时期的几次“新音乐”类型,正是代表了音乐发展从直接引用西洋或者日本旧曲填词的方式到“自度”曲融合本民族元素的创作过程。黄自作为近现代具有卓著成就的音乐家,他的音乐创作可谓是“中西合璧”的最佳体现。本文笔者从黄自先生音乐生涯中西洋音乐理论与中国传统的结合形态进行剖析,包括音乐创作以及音乐教育方面,略谈己见。
  关键词:黄自 西洋与传统 音乐创作 音乐教育
  纵观近现代音乐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作曲家们始终走在极力探索属于中国本土、孕育中国精髓的音乐风格的道路上并予以创作。中国音乐文化在世界历史中曾经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远古时期的贾湖骨笛、商周时期乐律学的形成发展,还是唐朝时期宫廷音乐文化的繁盛、宋代市井音乐的发达,都给中国音乐的发展挥笔重彩。然而,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文化遭到了重创,音乐领域随之应势而变。
  一、民族意识之孕育
  20 世纪初,在一批有识之士的倡导下,中国学术界、文艺界各领域形成了学习西方世界先进文化的思潮。音乐领域产生了第一批新音乐——学堂乐歌,这是本土音乐先行者向西方学习的先例,最主要的方式是向日本“间接”学习欧洲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最著名者为沈心工、李叔同和曾志忞等人。紧随其后,中国又逐渐建立了专业音乐机构和专业音乐院校——上海国立音乐院和北京大学音乐团等(其后随学校制度的完善改进,名称也有变化),此时影响较大者为蔡元培、萧友梅和黄自等人。作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中较早向西方学习音乐的代表人物,对于中国音乐现代化发展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黄自的影响实属深远,他不仅将西方先进的音乐理论和技巧传入国内,而且将中国元素嵌入的恰如其分,重点体现在音乐作品创作和音乐教育中,笔者称其为不失“洋气”的“土味”格调。
  1.少年成长
  黄自作为近现代理论作曲大师,成就显赫,但是他的这些成就并非建立在众人支持的基础上。黄自出生于江苏川沙书香门第之家,他的父亲、母亲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并且家族门户人才济济,但是在艺术领域却无人涉及,再者,当时对于“学习音乐”这一行为被人视为“不上大雅之堂”,所以黄自并没有得到家里人的帮衬,父亲更是希望黄自能够“勿荒废学业,成就一番事业”。
  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近现代音乐家有一个共同点,也可以说是先天、骨子里的意识——都很喜爱家乡的、本国的民族音乐,黄自亦是如此。他在儿时听母亲哼唱沈心工的歌曲入睡(大多为当时沈心工《学校唱歌集》中的曲目,其中有采用民族音调谱曲),便给年龄尚小的黄自心中埋下了一颗热爱民间音乐的种子。除此之外,黄自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爱慕有加,潜移默化间,他已经熟读了祖国古典诗词,从而给他青年时期的创作埋下了伏笔。
  2.旅学经历
  黄自于 1910 年,虚龄7岁入上海初级小学读书,上学期间成绩经常名列前茅,6年后便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得之家境的优越性,使他接触到很多便利的学习条件,1921 年学习钢琴并且随清华大学教务长夫人学习和声。1924 年,他便同家族中其他长辈一样,踏上了公费留学的仕途,由于校内当时没有专门的音乐课程,他便选择进修心理学,完满学业时,因其公费上学时限没有届满,才重新入欧柏林大学攻读音乐理论和作曲,于 1929 年写作毕业作品《怀旧》序曲完满毕业,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创作技术基础,积累了渊博的理论知识。
  3.爱国意识
  黄自先生文学修养方面在国内名列前茅,散发文人气质,与此同时,他仍然迸发出强劲的爱国热情,勇敢坚定。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战争频起,淞沪抗战后,国民掀起了抵抗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爱国运动,提倡国货,并把 1933 年定为“国货年”,随后两年继而延续爱国行为,将 1934 年和 1935 年分别定为“妇女国货年”“学生国货年”,1935 年黄自先生便引用黄炎培的歌词写作《学生国货年歌》,1937 年卢沟桥事变,他又写作抗敌歌曲《热血》等作品。虽然他还未曾达到“左翼运动”时作曲家们作品风格的尖锐直率,但是他的作品实为直言反对侵略、宣扬爱国的先驱。也是由于如此强烈的爱国热情,使他更热衷于将民族音调纳入作品创作中。
  二、民族元素之摄取
  早期向西方学习先进音乐创作技法和音乐理论的作曲家中,在国内,黄自先生属宣传、教授作曲技术的先行者。1929 年黄自先生毕业回国后,他便进入学校教学,1930 年萧友梅聘请其到上海国立音专(也就是上文提及的上海国立音乐院)任作曲教师兼教务主任。在休闲之余,他还创作了一定数量的音乐作品,包括合唱、管弦乐作品、儿童歌曲、艺术歌曲等。
  1.音乐创作
  正如青主认为,“音乐是上界的语音”,具有区别于其他具体艺术的特殊性。作为艺术领域的书法、美术、建筑、舞蹈等形式,或者是文学都相对直接、客观地将所要表达的内涵展现在观者眼前,而音乐界难以如此。如若将作者的意图透过音符传递给听者,就像是古时悬丝诊脉或又如女者犹抱琵琶半遮面,增添了神秘朦胧的感觉,如此便要求作者具有极高的作曲手段与技法才能表达出其中的韵味。黄自作为早期音乐创作者,音乐创作技法的成熟度在当时毋庸置疑,再加上他吸取中国元素——古典、现代诗词作为歌词、传统音调的融入、传统和声的写作,使音乐作品具有高度音乐艺术性的同时又拉近了与国人的距离。
  (1)旋律与节奏
  旋律猶如人的躯干,是音乐的根本要素。在《莫塞辞典》中写到:“旋律与乐句和动机不同,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是遵循内在逻辑的一个明显的有机体,是一个具有包含一定意义的结构形式的音乐线条。”如若塑造一部完整的作品,基本的框架是第一要义,框架不成难填其意。
  同样,节奏作为音乐语言的重要部分,失去节奏,任何音乐也不能存在。不同音高的音符组成旋律,与声调不同的语言相似——实则旋律便是起源于语言的自然抑扬。所有的语言也同时具备音乐中音高和节奏两个要素。   黄自的音乐作品当中,艺术歌曲最具代表性,歌词不仅采取中国古典诗词或者近现代诗词,赋予中国古典知性美,而且旋律曲调采用中国音调,贴合中国人民的审美和内心情感, 具有感性美。除此,他也极力提倡要使得音乐的意趣、节奏等与歌词吻合,也注重运用钢琴伴奏、和声配置与情感的密切联系,形成歌唱者与音乐本体之间交流的严丝合缝。如作品《思乡》:
  全曲建立在西方调式降 E 大调的基础上,歌词采用近现代诗词,伴奏和声在西洋调式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和声。此片段为《思乡》的前奏,右手伴奏的柱式和弦高声部便是该曲的主导旋律,第二小节后两拍采用大附点的节奏,时值拉长又抑扬顿挫,进入主旋律,后左手采用的是分解和弦进行铺垫,像合唱的两个声部的低音,铺垫了忧郁、怀旧的思绪。
  (2)伴奏与演唱
  作为中国人,我们小学时便学习过贺知章的《咏柳》一诗,幼时的我们虽然能简单浅显地运用“比喻、象征”二词对全诗进行概括,但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句不仅表现了作者年老时的童心未泯,也以形象的艺术手法将“柳丝”在春日随微风摆动的形态展现在读者眼前。听者听到《思乡》一曲时,分解和弦的使用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家乡的无限风景,除此之外我们听到更多的是多了一分感伤,黄自先生作曲时以变化音开始, “柳”字采用变度音,具有飘移不定的感觉,表达了“曲中人、曲外人”思念家乡时惆怅、游离的心情。不得不说作者作曲手法妙哉,是喜是忧,一音见分晓。
  “墙外鹃啼,一声声道:不如归去”,间奏的创作方式为:左右手钢琴音阶级进,同时连接部分采用顿音并加有连音线,顿音和连音线的同时使用像极了杜鹃的啼叫声,仿佛在急切地催促着思乡的人,“是啊,你该回乡探望了”。间奏结束,情绪加强,钢琴伴奏采用柱式和弦,音量凝重,“惹起了万种闲情,满怀别绪”,钢琴表现的情绪与演唱者演唱时的情感交相辉映,渲染强烈。但不像抗敌歌曲的气宇轩昂与满腔遒劲,而是浓思中带有些许哀叹。曲中人听完杜鹃劝诫后便询问落花,“随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这时伴奏转回右手弹奏柱式和弦、左手分解和弦铺垫,主旋律多用小附点和三连音,强度渐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纠结与将要被说服的心境,最终“我愿与你同去”一锤定音,前奏的主导旋律再次呈现,前后呼应。
  纵观这首黄自的代表作品,我们能清楚地听出、分析出作者在音乐创作时考虑因素之周全,旋律与歌词、伴奏与歌词、左右声部的伴奏、伴奏旋律与情感的表达,无一落下。
  (3)乐音组织与曲式结构
  音乐本体具有一定的音乐秩序,乐音的排列以及音阶的运用得当会对整体音乐作品的创作增光添彩。黄自先生的音乐创作,尤其是艺术歌曲的写作,经常采用变化半音,无论是采取古代诗词创作的《卜算子》还是采取近现代诗词的《思乡》、《春思曲》,抑或是《玫瑰三愿》,都给人十分契合,听起来舒适耐人寻味的感觉。
  黄自先生创作的艺术歌曲曲式结构虽然较为简单,多为单一部、单二部曲式,整体结构较短,但和声精美、结构清晰,原诗所蕴含的艺术美感在他所谱写的曲子中表达的细腻无比、 淋漓尽致。
  2.音乐美学
  近代音乐美学的流派可以分为三类:自律论(认为音乐不受外界的约束和影响,不受感情支配)、他律论(音乐以反映外界事物思想情感为内容)、自律论和他律论混合论(音乐既具有反映外界、表达情感的作用,也有在于音乐自身的法则)。黄自先生属第三类。基于黄自先生的美学观点,他的音乐作品不仅考虑因素周全,注重音乐语言和音乐本体及情感的结合,而且重视中国传统因素的应用,包括文学、音调等,因此创作成为典范。
  黄自先生的音乐作品始终以色彩和调性的表现力为主,其他黄自的艺术歌曲均如此,例如《春思曲》“潇潇夜雨滴阶前,寒衾孤枕未成眠”,使用大附点、三连音的并用,衬托出雨夜的凄寂,暗示了主人公的抑郁之情,“应是梨涡浅”的“浅”字,在音程上采用降半音。
  《玫瑰三愿》钢琴伴奏前奏依然采用主导旋律引出主旋律,主体部分,伴奏简略,孕育意境。
  《卜算子》在和声功能上运用民族调式,为 d 商调,强化民族风格。总而言之,黄自的音乐作品虽然运用西方作曲技术,但是却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
  其次,黄自先生在音乐上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实则受到“情感论”和“反映论”的影响。在黄自先生的著作中谈及音乐美学问题,认为标题音乐或是纯正音乐都有内容存在,并且在考虑音乐本体的同时,要用历史的眼光,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思想。
  3.音乐教育
  黄自先生的“西洋技术”和“中国传统”的结合不仅体现在他创作的音乐作品中,更甚者,体现在他的教书育人中。
  1930 年,经中国近现代音乐家、教育家萧友梅的聘请入上海国立音专任教,担任了几乎作曲理论的所有课程,包括和声解剖、键盘和声、单复对位法、赋格学、曲体学、配器法等。除此之外,还教授音乐史论以及领略法(也就是后来的音乐欣赏课)。他在教书育人方面认真负责爱学生,个人生活朴素,他的积蓄几乎全部用在购买书籍上。而对于同辈以及前辈尊重有加,在他所写《调性的表情》一文中,高度评价并推崇赵元任先生的歌曲,讲课的实体操作时也以赵元任先生的作品为范例,强调在音乐创作时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学生们谨遵教诲。最终黄自先生培养了众多优秀学子,均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如: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丁善德、钱仁康、刘雪庵等人,并且每位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均建以民族特色著称。
  赵元任先生称呼黄自先生的音乐为“Most singable”,贺绿汀虽然是黄自先生的学生,但是年龄却长一岁,不过他对待黄自先生仍然十分敬重,虚心学习黄自先生教授的内容,这正是黄自先生品行的言传身教,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仁、礼”的体现。
  三、中西合璧之功就
  基于便利的条件,黄自先生从小便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幼时歌曲及中国文学的耳濡目染为他以后的音乐创作创造了良好的铺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黄自先生内心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深切的热爱和青年时的游学经历,造就了其显赫成就,作品全部成为后世的典范。当时黄自先生投身于爱国运动所创作的《抗敌歌》、《旗正飘飘》公演时,得到赵元任的高度赞赏,丁善德听到《怀旧》的现场也敬佩不已、深感自豪。
  在黄自先生《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一文中所倡导的那样,中国若是发展自己的音乐,不是抄袭西方之乐也不是生搬硬套中国古式之乐便可以完成,成功的音乐应该在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同时融入中华民族的血统和灵魂。不幸的是,黄自先生英年早逝,与“西方音乐神童”舒伯特相似,感染伤寒而不治。
  不过,黄自先生的作品永垂不朽,他的风范永远留存在后世心中。我们后世也将永持大度之心,继续行走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陈哲.黄自艺术歌曲《卜算子》及其审美心理[J].广州大学学报,2018.
  [2]馮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J].中国音乐学,2000(3).
  [3]宋志奇.浅析黄自声乐作品的艺术价值[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8 (2).
  [4]李岩峰.中国文化视野下黄自先生艺术歌曲的创作释读[J].音乐创作,2017(12).
  [5]魏扬.中国新音乐启蒙者的求索再论黄自艺术歌曲《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和声设计[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8(2).
  [6]刘雅丽.浅谈黄自艺术歌曲创作中词曲关系的处理——以黄自艺术歌曲《花非花》为例[J].中国音乐, 2007(2).
其他文献
摘 要:此研究以正仓院的唐代乐器研究入手,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挖掘代表性资源。对正仓院礼乐的器形纹饰、工艺材料等进行深入挖掘,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器形纹饰,总结出不同纹样类型所蕴含的不同文化背景与各自的特点。并对不同纹饰的装饰构成形式进行概括总结,尝试由此探索出其中所印证的丝路文化交流的印记。由正仓院礼乐器形纹饰出发,展现我国盛唐礼乐纹饰视觉符号的独特性与传承性。  关键词:正仓
期刊
一  “美学”一词中国古代没有,是从西方引进的。实际上,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在西方出现得也很晚。美学被认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属于认识论范畴。据朱光潜先生《西方美学史》载,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才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给它命名为‘埃斯特惕克’(Aesthetik)。这个来源于希腊文的名词有感觉或感性认识的意义。他把美学与逻辑看作是对立的。逻辑研究的是抽象的名理思维,而美学研究的是具体的感性
期刊
【摘 要】 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民歌、歌舞曲、戏曲音乐、曲艺音乐,以及民间的、文人的、宮廷的、宗教的器乐曲,有着完全不同于西方专业音乐的形态与背景。它们是具有鲜活艺术灵性的生命释放,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心灵记录和具有独立认知价值的历史传承。它们与其他形式的传统文化共生共存,相依相和,形成了我们独特的民族音乐遗产。《中国风》系列作品就是对这些宝贵遗产进行提炼和再创造,通过已经成为当下国际主流文化的交
期刊
摘 要:超现实主义运动在1925后进入其发展的黄金阶段,在催生许多优秀男性艺术家的同时,也将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思路固定在男性视角中。二战后,一批女性超现实主义者在运动提供的哺育环境中逐渐成长,她们反思前期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探索着属于女性的超现实主义艺术语言。莱奥诺拉·卡琳顿是其中的代表,她的创作生涯是超现实主义的女性主义转向这一过程的缩影。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 现代艺术 女性主义 卡琳顿   一
期刊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华夏乐府行动计划的构想与实践探索,并以此为案例,在分析其产生背景、酝酿过程及形成整体轮廓的基础上,探讨了传统音乐研究面临向“传承”拓展转型的问题。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传统音乐研究经历了“集成”和“非遗”两个阶段,现在随着国家发展的需求,已经进入以“传承”为关键词的阶段,传统音乐传承不仅要关注音乐非遗项目本身,还要探索中华民族的灵魂与根脉,还需要关注其在当代不同文化生态—民俗
期刊
摘 要:写生是创作的灵感源泉、是创作出优秀作品的第一步,因而创作者十分重视。中国山水画目前面临巨大的转折点,但它的发展前景依然值得被大家看好和肯定。在不断探索中,相信中国山水画文艺事业会迎来不败的春天。  关键词:写生 艺术创作 中国山水画 基本技能   写生是写实性创作的灵感源泉、是创作出优秀艺术作品的第一步,对于山水画的创作者而言更是十分重要。一个山水画创作画家通过其外出写生,对于自然界有了
期刊
【摘 要】 中华意象美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化意为象,炼意成境,以明象、设境来明心达旨,传情表意,不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形象思维模式的体现,而且渗透于中国电影的艺术创造与理论阐释过程之中,形成中国电影理论的民族特色。因此,梳理中国电影意象美学历史脉络,推进中国民族电影理论研究,既是加强中国电影学派民族化建构的必要举措,也是夯实中国电影建设理论根基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电影意象美学;中国电影学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20世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四位作曲家的四部赋格套曲(亨德米特《调性游戏》、肖斯塔科维奇《24首前奏曲与赋格》、谢德林《24首前奏曲与赋格》和斯洛尼姆斯基《24首前奏曲与赋格》)中赋格曲主题创作技法的分析、比较,进而探究20世纪赋格曲中主题构成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赋格套曲 主题 亨德米特 肖斯塔科维奇 谢德林 斯洛尼姆斯基  在漫长的音乐历史当中,音乐作品的风格总是与其技法密切
期刊
从五台山文殊骑狮图像传到敦煌地区之后,文殊菩萨化现成为最主要的图像元素,尤其是乘云而至的文殊骑狮图像,拖着长长的云尾,象征着从五台山乘云腾空而来的含义。或许有读者认为,拖着长尾的云朵用于乘载佛、菩萨等天人,在敦煌壁画中随处可见,非文殊所独有;但比较同一种材料,即同样出于藏经洞的、同一时期且都是作为观想供养使用的版画,不论是与文殊骑狮对称的普贤骑象(图19)或是无所不在的观世音(图20),都缺乏文殊
期刊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苏北盐阜区抗日根据地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新四军抗战歌曲,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志,形成了独特的苏北盐阜抗日根据地音樂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盐阜区 抗战歌曲 艺术特征   苏北盐城,在抗战争时期,是开展华中敌后抗战、积累人民革命力量的战略要地。刘少奇、陈毅等新四军领导在指挥全面抗日武装斗争的同时又十分重视文艺战线的建设。一首首优秀的抗战歌曲在盐阜大地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