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是摆在高职高专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章结合当前实际,分析了影响高职高专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因素,并提出提升高职高专学生传统文化能力的措施,以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培育更多的人才。
关键词:传统文化能力;高职高专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文化育人;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G65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2-0010-01
高职高专院校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提高公民文化素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如何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是摆在高职高专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文化是民族传承的血脉,文化育人是高职高专院校培育人才的必然途径。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
在汉语系统中,“文化”即“以文教化”,是长期的社会历史积淀的产物,是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历史现象,是被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和传承,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智慧,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提供诸多可借鉴的价值。一是敢于担当。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后,会遇到各种困难,遇到阻力退缩,不敢担当,就很难在工作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以忠、孝和仁的观点作为治国、理政、交友的准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无论何等身份、何等职业都要有责任心,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敢于面对,勇于担当。二是诚实守信。凡出言,信为先。诚信是做人之本,但部分学生的诚信状况令人堪忧:考试抄袭,作业抄袭,论文抄袭,求职信简历中“水分”大……诚信是学生走向社会必备的素质,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稳。三是友善互助。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缺少集體荣誉感。儒家倡导“仁”的学说,墨家提出“兼爱非攻”理论,这些言论都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友爱、互助。四是克己复礼。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开始放松对自己的管理,出现逃课、旷寝、打架等现象。儒学主张克己修身,《论语》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吾日三省吾身”的观点,这些言论中蕴含的自律自省精神值得学生借鉴。传统文化精髓带给高职高专学生的优秀品质,还包括爱国、敬业、孝亲、尊师、勤俭等。
二、影响高职高专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因素
(1)社会新生事物对传统文化学习的侵袭。现在,一些学生对网红剧、影视明星及游戏非常迷恋,对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考试中常出现张冠李戴、胡编乱造的现象。新生文化和新生事物夺走了他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文化传承存在现实危机。
(2)文理科不同的学习方式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影响。文科的多元文化元素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藏在文章深处,没有固定的公式和框架,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激发兴趣和审美情趣,要在阅读和练习中逐渐提高文化素质,学习起来不如数理化见效快。所以,学好文科除了上课认真外,还要在课下进行扩展阅读和学习。理科生通常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接受。
(3)盲目考证考级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冲击。大学生积极参加考证考级可以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实际工作能力,但有些学生专业基础不牢靠,却去追逐热门证书。这些学生为了考证而逃课或在课上“开小差”,他们获得的证书是以牺牲正常学业为代价的。这会诱发学习上的功利主义,使学习目的不再是获取真知,而变成了就业谋生,对培养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对传承传统文化不利。
三、提升高职高专学生传统文化能力的有效措施
(1)以课堂为渠道,增加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要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设有关学科教材传统文化内容,加强对国学教材编写和课程开发工作,使国学系统化、基础化。应把教学工作置身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各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质,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渗透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引导、人生规划、品德修养等方面进行积极影响。
(2)以活动为载体,增强传统文化思想观念。要紧密结合传统文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开展经典“诵写讲”活动,组织汉字听写比赛,成语、诗词相关比赛,演讲、辩论赛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国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都被赋予了相应的人文情怀,都有相关的历史传统和诗词文赋记载,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3)以阅读为兴趣,筑牢个人文化素质的壁垒。中华民族的经典典籍是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权威性著作,在传承文化方面起到奠基和引领作用。“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宋·欧阳修)高职高专学生要通过阅读传统文化典籍,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提升道德文化情操。要在大学期间培养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来培育,从而提升个人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杨金鸢,詹之盛.中外古今道德箴言[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6.
[2]周燕琳,江秀华.加强优秀文化教育 提升高职生隐形职业素养[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8).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
关键词:传统文化能力;高职高专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文化育人;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G65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2-0010-01
高职高专院校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提高公民文化素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如何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是摆在高职高专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文化是民族传承的血脉,文化育人是高职高专院校培育人才的必然途径。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
在汉语系统中,“文化”即“以文教化”,是长期的社会历史积淀的产物,是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历史现象,是被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和传承,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智慧,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提供诸多可借鉴的价值。一是敢于担当。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后,会遇到各种困难,遇到阻力退缩,不敢担当,就很难在工作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以忠、孝和仁的观点作为治国、理政、交友的准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无论何等身份、何等职业都要有责任心,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敢于面对,勇于担当。二是诚实守信。凡出言,信为先。诚信是做人之本,但部分学生的诚信状况令人堪忧:考试抄袭,作业抄袭,论文抄袭,求职信简历中“水分”大……诚信是学生走向社会必备的素质,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稳。三是友善互助。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缺少集體荣誉感。儒家倡导“仁”的学说,墨家提出“兼爱非攻”理论,这些言论都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友爱、互助。四是克己复礼。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开始放松对自己的管理,出现逃课、旷寝、打架等现象。儒学主张克己修身,《论语》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吾日三省吾身”的观点,这些言论中蕴含的自律自省精神值得学生借鉴。传统文化精髓带给高职高专学生的优秀品质,还包括爱国、敬业、孝亲、尊师、勤俭等。
二、影响高职高专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因素
(1)社会新生事物对传统文化学习的侵袭。现在,一些学生对网红剧、影视明星及游戏非常迷恋,对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考试中常出现张冠李戴、胡编乱造的现象。新生文化和新生事物夺走了他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文化传承存在现实危机。
(2)文理科不同的学习方式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影响。文科的多元文化元素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藏在文章深处,没有固定的公式和框架,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激发兴趣和审美情趣,要在阅读和练习中逐渐提高文化素质,学习起来不如数理化见效快。所以,学好文科除了上课认真外,还要在课下进行扩展阅读和学习。理科生通常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接受。
(3)盲目考证考级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冲击。大学生积极参加考证考级可以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实际工作能力,但有些学生专业基础不牢靠,却去追逐热门证书。这些学生为了考证而逃课或在课上“开小差”,他们获得的证书是以牺牲正常学业为代价的。这会诱发学习上的功利主义,使学习目的不再是获取真知,而变成了就业谋生,对培养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对传承传统文化不利。
三、提升高职高专学生传统文化能力的有效措施
(1)以课堂为渠道,增加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要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设有关学科教材传统文化内容,加强对国学教材编写和课程开发工作,使国学系统化、基础化。应把教学工作置身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各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质,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渗透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引导、人生规划、品德修养等方面进行积极影响。
(2)以活动为载体,增强传统文化思想观念。要紧密结合传统文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开展经典“诵写讲”活动,组织汉字听写比赛,成语、诗词相关比赛,演讲、辩论赛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国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都被赋予了相应的人文情怀,都有相关的历史传统和诗词文赋记载,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3)以阅读为兴趣,筑牢个人文化素质的壁垒。中华民族的经典典籍是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权威性著作,在传承文化方面起到奠基和引领作用。“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宋·欧阳修)高职高专学生要通过阅读传统文化典籍,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提升道德文化情操。要在大学期间培养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来培育,从而提升个人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杨金鸢,詹之盛.中外古今道德箴言[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6.
[2]周燕琳,江秀华.加强优秀文化教育 提升高职生隐形职业素养[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8).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