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兴趣对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起着巨大的作用,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学生如果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学的愿望,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并鼓舞他们生动而愉快地去学习。总之,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促使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首先就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做法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激发课堂兴趣
1、巧妙导入,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巧妙地导入新课,自然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如在讲授鲁迅的小说《药》时,我首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人血馒头治病的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药》,就是写人血馒头治病的事。这样的课堂提问,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急于渴望了解事情经过和结局的悬念心理,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2、创设情境,使学生享受学习之乐。语文课,如果教师能把课上得感情充沛、趣味盎然,那么学生就会情绪高昂、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其内心总是充盈着跃跃欲试的冲动。反之,讲课味同嚼蜡,兴致索然,那么学生就不可能有什么积极性,效果也自然是不好的。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创设情境,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点缀趣味,使学生体验知识之乐。知识本身是严肃的,但当人们运用、“摩玩”它时,便会生发出许多情趣来;由生硬严肃、陌生可畏变为活泼幽默、亲切有味。在课堂中,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趣味点缀,则会使学生体会到知识之乐。这不仅有助于理解,而且有助于记忆和运用。如在讲授标点符号的使用时,我便讲了这么一个民间笑话:相传,有一个财主在春节时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那个财主的本意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而有些好事者却把它读作: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弄得那个财主目瞪口呆、无言以对。标点符号用在不同的地方,意思也就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学生听了这个笑话,深深地明白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如果在课堂中,围绕教学内容,善于点缀趣味,就会使学生体验到知识的乐趣。
二、重视知识积累
1、平时教学课文,及时梳理积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其地位和作用是很特别的。它既是每单元知识的“例子”,本身又包含着若干语文知识。只不过这些知识是零散的,不一定附着在教材的语文知识体系上。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这些知识及时梳理,让学生在头脑中编码储存起来。这些知识包括:课文生字中的常用字、教材附录“现代汉语词语表”中的常用词、文言常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学文化文体常识等等。积累的方法是:每教学一课时,指导学生将必须积累的知识从课文的“预习提示”、“自读提示”、“注释”、“课文表现”、“思考与练习”中挑选出来。在每一个教学单元结束之后,有意识结合“单元知识”的整体要求进行归纳整理。整理时,要特别注意列出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2、扩大课外阅读,做好延伸式积累。光靠课内积累是不够的,为了让学生有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得适当向课外延伸,做好延伸式积累。这种延伸,最好与课内知识有关,使其成为课内知识的延展和深化。具体做法:一是教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语文知识的书刊,并把相关的知识整理出来;二是建议学生利用寒暑假期间阅读与课文有关的原著。
3、教师精选传授,搞好针对性积累。由教师动手,精选一部分课内外的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弥补学生积累中的某些缺陷。教师精选语文知识,要有针对性。一是与课文有直接联系的知识,如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典故、诗词等。二是学生难于查找、不易选择的知识,如中国名言警句、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简介等。三是容易混淆的知识,如常用文体间(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常用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间等的区别。精选出来的这些知识,主要在授课时通过结合分析课文适时传授给学生。这样持之以恒,长期积累,就会积少成多。而当语文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实施多种激励机制
1、目标激励。每学期要求学生制订出学习目标,每个学生制订的学习目标要恰当。不能可望而不可及,而要成为通过一定的努力,“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桃子”。每次测试后,均要对照目标进行检查核对。若达标了就给予表扬,不达标的则及时进行补救,补救后达标的,也仍予以表扬。这样做,就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后的愉悦,就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2、正确评价。正确评价是肯定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荣誉感,使之成为学习上的强大动力,形成浓厚的兴趣。
四、提供成功机会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学习能得到好评,教师应该满足学生的这种成功感;而成功感的不断积累,又必将会促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因而,要注意通过运用多种形式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例如,可以结合讲评或辅导,有目的地介绍一些在某一方面有明显进步或长处的学生作业,或介绍一些水平不高但有进步或可取之处的学生习作,给予充分的肯定,以促使这些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从而不断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激发课堂兴趣
1、巧妙导入,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巧妙地导入新课,自然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如在讲授鲁迅的小说《药》时,我首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人血馒头治病的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药》,就是写人血馒头治病的事。这样的课堂提问,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急于渴望了解事情经过和结局的悬念心理,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2、创设情境,使学生享受学习之乐。语文课,如果教师能把课上得感情充沛、趣味盎然,那么学生就会情绪高昂、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其内心总是充盈着跃跃欲试的冲动。反之,讲课味同嚼蜡,兴致索然,那么学生就不可能有什么积极性,效果也自然是不好的。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创设情境,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点缀趣味,使学生体验知识之乐。知识本身是严肃的,但当人们运用、“摩玩”它时,便会生发出许多情趣来;由生硬严肃、陌生可畏变为活泼幽默、亲切有味。在课堂中,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趣味点缀,则会使学生体会到知识之乐。这不仅有助于理解,而且有助于记忆和运用。如在讲授标点符号的使用时,我便讲了这么一个民间笑话:相传,有一个财主在春节时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那个财主的本意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而有些好事者却把它读作: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弄得那个财主目瞪口呆、无言以对。标点符号用在不同的地方,意思也就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学生听了这个笑话,深深地明白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如果在课堂中,围绕教学内容,善于点缀趣味,就会使学生体验到知识的乐趣。
二、重视知识积累
1、平时教学课文,及时梳理积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其地位和作用是很特别的。它既是每单元知识的“例子”,本身又包含着若干语文知识。只不过这些知识是零散的,不一定附着在教材的语文知识体系上。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这些知识及时梳理,让学生在头脑中编码储存起来。这些知识包括:课文生字中的常用字、教材附录“现代汉语词语表”中的常用词、文言常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学文化文体常识等等。积累的方法是:每教学一课时,指导学生将必须积累的知识从课文的“预习提示”、“自读提示”、“注释”、“课文表现”、“思考与练习”中挑选出来。在每一个教学单元结束之后,有意识结合“单元知识”的整体要求进行归纳整理。整理时,要特别注意列出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2、扩大课外阅读,做好延伸式积累。光靠课内积累是不够的,为了让学生有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得适当向课外延伸,做好延伸式积累。这种延伸,最好与课内知识有关,使其成为课内知识的延展和深化。具体做法:一是教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语文知识的书刊,并把相关的知识整理出来;二是建议学生利用寒暑假期间阅读与课文有关的原著。
3、教师精选传授,搞好针对性积累。由教师动手,精选一部分课内外的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弥补学生积累中的某些缺陷。教师精选语文知识,要有针对性。一是与课文有直接联系的知识,如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典故、诗词等。二是学生难于查找、不易选择的知识,如中国名言警句、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简介等。三是容易混淆的知识,如常用文体间(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常用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间等的区别。精选出来的这些知识,主要在授课时通过结合分析课文适时传授给学生。这样持之以恒,长期积累,就会积少成多。而当语文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实施多种激励机制
1、目标激励。每学期要求学生制订出学习目标,每个学生制订的学习目标要恰当。不能可望而不可及,而要成为通过一定的努力,“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桃子”。每次测试后,均要对照目标进行检查核对。若达标了就给予表扬,不达标的则及时进行补救,补救后达标的,也仍予以表扬。这样做,就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后的愉悦,就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2、正确评价。正确评价是肯定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荣誉感,使之成为学习上的强大动力,形成浓厚的兴趣。
四、提供成功机会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学习能得到好评,教师应该满足学生的这种成功感;而成功感的不断积累,又必将会促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因而,要注意通过运用多种形式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例如,可以结合讲评或辅导,有目的地介绍一些在某一方面有明显进步或长处的学生作业,或介绍一些水平不高但有进步或可取之处的学生习作,给予充分的肯定,以促使这些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从而不断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