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关键词】探究式;兴趣;问题;主体
物理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的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那么,怎样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增长物理知识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成为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
1 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教学中,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物理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因此,我们在教学当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和有趣的小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1.1 幽默语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
1.2 通过有趣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如在“透镜”教学中,用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点燃草纸。学生惊叹!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 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是提出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问题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出发点,是学生思维的发动机,教學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下面探究环节。要将学生引入他们认为值得探究问题中,教师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提问必须问在学生有疑之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疑问,教师可以采取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提出问题,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可以称它为变换提出问题角度的策略。如:“光的传播”一节课,教材上这样提出问题的:“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教师如果按照教材上的问题原封不动地提出,可以想像,学生面对一个他早已熟悉的问题,猜想和假设会很快趋向一致,探究兴趣当然也就降低很多。教师若变换提问的角度,提出“大家都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哪里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这样的问题是学生不熟悉,很快会引起他们的注意。采取魔术表演引入探究,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提问,教师的教学策略就是要实施应具有使问题开放的引导语。如:你想知道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如,在“探究熔化与凝固的条件”一节课,教师采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设计。教师首先给出了一春暖花开时节,冰冻河水开始熔化的画面。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这自然现象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变化过程。接下来,教师问:“关于冰化成水,你们想知道些什么?”接下来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教师将他们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明确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3 探究式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教师在想尽一切办法使知识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学生被教师要求认真听讲,学生的地位是被动的。心理学认为:“教育的对象----学生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和生命体,是学习的主人和知识的探求者。学生的素质不是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得的,而是通过自身能动性的活动(即主体性的活动)发展起来的。”要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教师一定要从“前台”退到“后台”,不要害怕学生理解不了课本的内容,就算理解不了,也让他们试一试,不要轻易让他们吃“咀嚼过的东西”,那样的东西很容易消化,但怕就怕他们习惯如此之后,再也不愿意或不敢啃硬骨头了。对于物理这门课,它有许多千奇百怪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对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等素质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在讲《声音是怎样产生》这个内容时,我是这样安排的:用手将塑料尺的一端固定在讲台的边缘,尺子的另一端伸出讲台面,再用手拨动,让尺子发出声音。问: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对照课前导学,结合新课内容梳理知识,并且与同学讨论。有些同学认为:“声音可能是塑料尺敲打桌面时,两者撞击发出的。”也有同学认为:“可能是塑料尺振动时与空气摩擦,空气发出的。”也有认为:“可能是尺子本身振动产生的。”有个别学生认为:“要是因为振动产生声音,那么为什么我的手在空气中左右振动却没听到声音呢?”不同的观点一一提出。这时我在教室内巡视,及时指导学生并与学生讨论,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并且回答学生所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充分肯定他们独到的见解,保护学生的创造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服务。但是,对于“声音是得怎样产生的?”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不直接给予回答。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利用自己设计的小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质疑讨论之后,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答案“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很快就出来了。
总之,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燃孩子们心灵的智慧火花。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探究能力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所创见,有所发现。长此以往,必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更深远的是,教师鼓励学生将探究课题实际运用到生产生活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大胆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科学的愿望。作为老师要勇于承担教育本质传承的重任,在学习和探究中体现真理和人性化才是对人类的首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2] 欧阳芬、张厚刚《有效教学的基本功》——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学法指导技能指导
[3] 彭前程 《物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关键词】探究式;兴趣;问题;主体
物理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的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那么,怎样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增长物理知识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成为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
1 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教学中,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物理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因此,我们在教学当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和有趣的小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1.1 幽默语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
1.2 通过有趣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如在“透镜”教学中,用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点燃草纸。学生惊叹!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 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是提出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问题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出发点,是学生思维的发动机,教學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下面探究环节。要将学生引入他们认为值得探究问题中,教师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提问必须问在学生有疑之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疑问,教师可以采取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提出问题,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可以称它为变换提出问题角度的策略。如:“光的传播”一节课,教材上这样提出问题的:“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教师如果按照教材上的问题原封不动地提出,可以想像,学生面对一个他早已熟悉的问题,猜想和假设会很快趋向一致,探究兴趣当然也就降低很多。教师若变换提问的角度,提出“大家都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哪里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这样的问题是学生不熟悉,很快会引起他们的注意。采取魔术表演引入探究,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提问,教师的教学策略就是要实施应具有使问题开放的引导语。如:你想知道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如,在“探究熔化与凝固的条件”一节课,教师采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设计。教师首先给出了一春暖花开时节,冰冻河水开始熔化的画面。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这自然现象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变化过程。接下来,教师问:“关于冰化成水,你们想知道些什么?”接下来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教师将他们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明确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3 探究式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教师在想尽一切办法使知识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学生被教师要求认真听讲,学生的地位是被动的。心理学认为:“教育的对象----学生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和生命体,是学习的主人和知识的探求者。学生的素质不是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得的,而是通过自身能动性的活动(即主体性的活动)发展起来的。”要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教师一定要从“前台”退到“后台”,不要害怕学生理解不了课本的内容,就算理解不了,也让他们试一试,不要轻易让他们吃“咀嚼过的东西”,那样的东西很容易消化,但怕就怕他们习惯如此之后,再也不愿意或不敢啃硬骨头了。对于物理这门课,它有许多千奇百怪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对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等素质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在讲《声音是怎样产生》这个内容时,我是这样安排的:用手将塑料尺的一端固定在讲台的边缘,尺子的另一端伸出讲台面,再用手拨动,让尺子发出声音。问: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对照课前导学,结合新课内容梳理知识,并且与同学讨论。有些同学认为:“声音可能是塑料尺敲打桌面时,两者撞击发出的。”也有同学认为:“可能是塑料尺振动时与空气摩擦,空气发出的。”也有认为:“可能是尺子本身振动产生的。”有个别学生认为:“要是因为振动产生声音,那么为什么我的手在空气中左右振动却没听到声音呢?”不同的观点一一提出。这时我在教室内巡视,及时指导学生并与学生讨论,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并且回答学生所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充分肯定他们独到的见解,保护学生的创造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服务。但是,对于“声音是得怎样产生的?”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不直接给予回答。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利用自己设计的小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质疑讨论之后,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答案“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很快就出来了。
总之,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燃孩子们心灵的智慧火花。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探究能力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所创见,有所发现。长此以往,必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更深远的是,教师鼓励学生将探究课题实际运用到生产生活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大胆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科学的愿望。作为老师要勇于承担教育本质传承的重任,在学习和探究中体现真理和人性化才是对人类的首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2] 欧阳芬、张厚刚《有效教学的基本功》——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学法指导技能指导
[3] 彭前程 《物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