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一年高考临近,被称为“洋高考”的国际考试体系不失时机抢滩中国。4月20日,继“美国高考”、“英国高考”之后,素有“澳大利亚高考”之称的WACE考试正式落户广州,成为继北京、四川、成都之后的中国第四个享有该“特权”的城市。
随着留学不断升温,特别是美英等发达国家留学签证逐年放宽,越来越多的中国高中生计划赴海外求学。为了挤进外国名校和取得高额奖学金,很多原本准备报考国内高校的莘莘学子纷纷备战“洋高考”。
据悉,海外“高考”越来越多进入国内。美国高考主要有ACT和SAT两种,到英国读本科则可先读A-level,还有澳大利亚的高考WACE等。“洋高考”紧盯的对象,不仅是国内教育体制下的“尖子生”,还是综合素质全面的通才。
有关专家指出,“洋高考”登陆中国,在为中国学生提供了更多机会的同时,也将触动中国高考的整个体制环境。“洋高考”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试模式也打破了国内素质教育实质让位于应试教育的尴尬僵局,更引发人们对中国教育如何融入全球格局这一重大命题的深刻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重庆市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农村学生没有报名高考。放弃高考的原因较多,如读书“无用论”,当然还有对“一考定终身”弊端的拷问。
“洋高考”抢滩势头渐强
“洋高考”无论从种类还是从分布地域上看,增多的势头都很强烈。据称,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教育机构纷纷抢滩中国举行“洋高考”。
美国的高考形式有“学业能力评估考试”(简称SAT)和“美国大学测评考试”(简称ACT)。这两种考试既是美国大学的入学条件之一,又是发放奖学金的主要依据。在美国,各大学都会建议申请者参加SAT或ACT考试,许多名牌学校如哈佛、普林斯顿等也都认可其成绩。
美国法律规定,教育是各州事务,联邦政府不能过分干预。因此美国不存在全国统一的教育大纲,也不存在全国性的统考。原来美国的大学招生都是自己出题,后来发现这样做缺乏一个可供比较的标准。于是,SAT和ACT两种以测试学生学习能力为主的考试便应运而生,到今天已经成了事实上的“高考”。
不管是SAT还是ACT考试,全世界每年有数百万人次参加,其考试成绩被全美3300多所大学接受为本科入学标准。通常情况下,美国大学同等看待并接受SAT或ACT成绩。SAT考试成绩往往决定学生的选择范围,成绩拔尖的有希望读名牌大学。而哈佛、普林斯顿、耶鲁、宾夕法尼亚等大学都承认ACT考试成绩。
ACT考试每年有6次,SAT考试一年举行7次。值得一提的是,SAT考试与高中教材没有太多直接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据称,美国高考形式SAT与ACT早已悄然出现在中国。2003年暑假,上海新东方办起了中国内地第一期SAT考试培训班,没有做宣传,第一期培训班就迎来了50名学员。之后,2004年学员超过100人,2005年是400人,2008年的学员达900人。而北京的增长速度比上海还要快。
北京新东方在2005年初第一次开办SAT考试培训班,当年学员不到600人。而今年的SAT考员已经达到了1400多人,比2005年超出一倍还多。
和SAT一样,ACT的高考模式也以一种美国优势,于2007年进入中国北京。2007年8月6日,北京地区的近20名高中生在北大资源学院参加了首次ACT模拟考试。
到目前为止,ACT已在中国的30多个大城市设置了教学中心与考试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享有盛名的中国名校均设有ACT预科课程的教学中心。预科课程全部采用国外原版全英文教材,全外教授课,真正让学生适应全英文综合性科目的教学环境。
英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为A-LEVEL,即普通教育证书高级考试,是英国学生进入大学最传统的途径。只有在A-LEVEL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才可能被一流大学录取。
英国有很多大学在招收高中毕业生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面试。面试结果是能否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尤其是当学生有着相同的笔试成绩时,面试通常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要学生达到了所选学校的笔试要求,并且有老师出具的推荐信,都可以获得大学面试的机会。
英国大学的入学面试一般在每年的12月举行。面试目的是要确认学生是否选择了正确的学科,是否有研究潜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等。面试一般分为两到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长约20—45分钟不等。面试内容包括同老师进行专业方面的讨论,问题可能来自申请人最近的作业或所选学科的热门话题。
牛津和剑桥大学作为世界顶级学府,一直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严格的招收标准而著称。牛津和剑桥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十分看重,并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逻辑分析能力、思维敏捷程度、想像力以及综合“情商”。
4月20日,继“美国高考”、“英国高考”之后,素有“澳大利亚高考”之称的WACE考试正式落户广州,成为继北京、四川、成都之后的中国第四个享有该“特权”的城市。
WACE是澳洲的大学录取考试课程,相当于中国的高考。全澳洲高中生在高中11年级和12年级两年中通过参加WACE课程的学习,可考取包括澳、加、美、英等国的5000所大学。考试通过者由西澳大利亚课程委员会颁发高中毕业证书。
通过WACE考试的中国学生可直接考取大学,而对于广大的家长来说在费用上是一笔较大节省,且学生可留在父母身旁读完语言课程。
“洋高考”紧盯的对象,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大多来自大城市重点中学的实验班,成绩优秀,成长过程中有出国的经历,参加过各种知识竞赛,英语出众等。
国内考生转战“洋高考”
今年国内高考已经迫近,考生家长和考生们就“高考未动,我自先行”起来,为了考上好学校,绞尽脑汁开辟路径,包括不惜“打飞的”转战美国及英国的“洋高考”。
事实上,参加高考在国内上大学已不再是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唯一出路,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选择放弃国内高考,参加“洋高考”赴海外求学。
据了解,“洋高考”无论从种类还是从分布地域上看,势头都很强,受益的学生也在增多。单2005年全国报考的数字就达2000多人,而且还在继续增多。
高中毕业前往国外读书,语言是最硬的一道关。准备参加“洋高考”的学生一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国外的大学入学考试,更注重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国内考试比起来少有繁琐艰涩的客观题。一名理科生笑着说,国外的物理、数学考试题目“简单”得没有天理,只要能看懂题就会做!他们认为难的是“语言”,但是语言的麻烦在于它不是短期的“恶补”可以解决的。
因此,几乎所有准备出国学习本科的高中生都把外语的学习,尤其是词汇量的加强,看作备考的首要任务,能否攻克语言关也成为了能否顺利出国学习的决定性条件。他们每天用大把的时间来“英语攻坚”。大多数学生都向所在学校申请“特殊政策”,用于课外或校外英语学习。
日前从上海师范大学剑桥中心2008届学生的毕业典礼上获悉,全部51名毕业生获得包括剑桥、牛津、帝国理工、伦敦政经、约翰霍普金斯等名校录取通知书226份,其中包括173份英国录取通知书、22份美国录取通知书和31份加拿大录取通知书。
这些毕业生原本都是上海市复旦附中、上海中学、市北中学、西南位育、市三女中等多所知名中学的学生。他们从高一开始选择放弃“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中国高考,自主报考美国、英国的高校。
一名高中毕业生称,她的同学们现正在备战国内高考,但自己则准备收拾行囊前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生物系就读。自己考进高中后,由于偏科厉害,数理化强,而语文成绩不够好,觉得参加国内高考竞争力不强。为此她在高一下半学期放弃了高中课程,选择了美国、英国高考。
2007年,她参加美国SAT考试和英国的A-Level考试,并申请了8所国外大学,最后获得了英国帝国理工、布里斯托、伦敦政经学院以及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等4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报考美国高考的中国高中生超过1万人,报考英国高考的考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而其中很大一部分的考生是为了躲避国内的高考竞争压力。
广州学生参加“洋高考”有两种形式:一是学校开设国际课程直接对接“洋高考”,如碧桂园(IB国际)学校的IB国际部等;另一种是学生通过语言培训后参加“洋高考”,如美国的SAT和ACT考试等。这些“洋高考”在争抢优质生源的同时,也为广大学生家长提供了一条问鼎世界顶尖名校的便捷平台。
一位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在一所重点高中读书,由于偏科厉害,在国内参加高考可能优势不强,打算走“洋高考”这条路试试。对有的孩子而言,“洋高考”可能就是一种机遇。自己也许未必能通过国内高考,但由于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的变化,却有可能通过“洋高考”而多获得一个上大学的机会。
有关专家表示,教育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洋高考”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是考试“无国界”。国际教育机构和国际资本看好中国教育,中国的教育也正在融入世界教育格局中。
“洋高考”,这扇门打开了就不会再关上。不过,一些教育界人士也提醒,“洋高考”毕竟刚刚起步,加上需要投入的成本比较大,学生和家长应谨慎选择,理性看待这一考试机会。
中国高考制度需反思
“洋高考”登陆中国有多种因素,比如这是教育国际化催生“考试无国界”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外教育机构看好中国市场的赚钱商机——中国人是舍得在教育上投资的!
当然,“洋高考”登陆中国,更是美国等国家揽储全球人才的一种手段。其实,高等教育一定程度上是生源的竞争,美国等国家的大学发展受制于生源不够。寻找生源非常重要,而中国无疑是非常好的一个市场。
虽然与每年数百万的高考生相比,参加“洋高考”的人数毕竟是少数,但从其不断增多的趋势看,“洋高考”在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机会的同时,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试模式也打破了国内素质教育实质让位于应试教育的尴尬僵局,更引发人们对中国教育如何融入全球格局这一重大命题的深刻思考。
有关专家指出,“洋高考”进驻使中国教育市场遭遇“狼来了”的竞争尴尬,但也会触动中国高考的整个体制环境。
高考,自1977年重新吹响“知识改变命运”的号角,造就了中国近三十年“高考生态”队伍大举前行,但它却始终于改革时代的浩荡潮流中踟躇前进。曾有人对高考公平进行拷问、曾有人声嘶力竭喊出“取消高考”等。
由于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每年有420万人被拦截在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大门外。目前,中国18-24岁的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只有10.5%,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个比例高达50%。
有关专家表示,当一次高考将决定一名学生的命运和未来时,本不该由高考独自承担的职责却非要硬性地强加于高考之上,如此“难以承受之重”当然难免令高考过度负重而变得畸形。
现实中,高考已然不再是一场考试那样简单,城市交通要因高考而被管制限行。至于学生及其家长更不敢在这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考试面前有丝毫的怠慢,高考保姆、高考套餐、高考套房的火爆,不过是“一考定终身”的系列副产品罢了。
然而,即便高考在形成着越来越高的社会成本,即便“一考定终身”让学生不得不去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和本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却并未因此而停止上演。
高考改革,已蓄势待发。但是,目前为止这条进入国内高等学府唯一选拔人才之路,三十年中,仍始终被一代又一代人冠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称谓。
4月24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指出,2009年共有11个省份进行新课改高考。有的省把学业水平测试作为高考总分的一部分,作为录取的参考。今后的高考制度将包括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
高考制度将包括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值得期待。不过,分析人士指出,“一考定终身”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之一,而非全部。假如高考的考录制度依旧是唯分数是举,假如新增的学业水平测试与综合评价,不过是把学生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纳入其中的话,其实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高考“唯分数是举”的本质。
而当每一次大大小小考试的成绩都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高考招录时,其实不过是把一次性高考变成了无数大大小小的高考罢了。对于学生而言,应试教育、“唯分数是举”的状况没有丝毫改变,而原本只需经历一次的高考痛苦却被分身为无数次高考折磨时,与其说是降低了压力,倒不如说是增多了磨难。
因此,高考制度改革不失为直面“高考之弊”的务实之举,但“高考之弊”毕竟不仅仅在于“一考定终身”,而更在于“唯分数是举”这一本质。假若仅仅是在形式上把“一考”改为“多考”,而不从高考招录评价机制的多元化上入手,当然不足以触动和改变高考之弊的根本。
有关专家表示,高考制度到底怎么改,值得探讨与反思。如果高考招生改革朝着维护教育公平、利于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如果高考招生改革抛弃急功近利思维,循序渐进、谨慎操作,不急于求成;如果高考招生改革相关程序阳光透明,高考招生改革诚信与公正被社会逐步认可⋯⋯不仅社会对高考不再“一考定终身”的质疑声音要小许多,而且更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更利于维护教育公平。
相关链接
美国高考:有SAT和ACT两种。SAT考试成绩是美国各大学的重要参考标准,同时又是发放奖学金的主要依据之一;ACT考试也是美国各高校录取考生时要参照的主要成绩,但它的考试内容更贴近高中教材。学生在获得ACT考试成绩后,结合预科证书,不仅可申请美国、英国、加拿大、澳洲很多所协议直通大学,还可直接申请美国的大学和奖学金。
英国高考:A-Level是英国高中课程的简称,是英国学生的大学入学考试课程,其课程证书几乎被所有英语授课的大学作为招收新生的入学标准。
随着留学不断升温,特别是美英等发达国家留学签证逐年放宽,越来越多的中国高中生计划赴海外求学。为了挤进外国名校和取得高额奖学金,很多原本准备报考国内高校的莘莘学子纷纷备战“洋高考”。
据悉,海外“高考”越来越多进入国内。美国高考主要有ACT和SAT两种,到英国读本科则可先读A-level,还有澳大利亚的高考WACE等。“洋高考”紧盯的对象,不仅是国内教育体制下的“尖子生”,还是综合素质全面的通才。
有关专家指出,“洋高考”登陆中国,在为中国学生提供了更多机会的同时,也将触动中国高考的整个体制环境。“洋高考”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试模式也打破了国内素质教育实质让位于应试教育的尴尬僵局,更引发人们对中国教育如何融入全球格局这一重大命题的深刻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重庆市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农村学生没有报名高考。放弃高考的原因较多,如读书“无用论”,当然还有对“一考定终身”弊端的拷问。
“洋高考”抢滩势头渐强
“洋高考”无论从种类还是从分布地域上看,增多的势头都很强烈。据称,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教育机构纷纷抢滩中国举行“洋高考”。
美国的高考形式有“学业能力评估考试”(简称SAT)和“美国大学测评考试”(简称ACT)。这两种考试既是美国大学的入学条件之一,又是发放奖学金的主要依据。在美国,各大学都会建议申请者参加SAT或ACT考试,许多名牌学校如哈佛、普林斯顿等也都认可其成绩。
美国法律规定,教育是各州事务,联邦政府不能过分干预。因此美国不存在全国统一的教育大纲,也不存在全国性的统考。原来美国的大学招生都是自己出题,后来发现这样做缺乏一个可供比较的标准。于是,SAT和ACT两种以测试学生学习能力为主的考试便应运而生,到今天已经成了事实上的“高考”。
不管是SAT还是ACT考试,全世界每年有数百万人次参加,其考试成绩被全美3300多所大学接受为本科入学标准。通常情况下,美国大学同等看待并接受SAT或ACT成绩。SAT考试成绩往往决定学生的选择范围,成绩拔尖的有希望读名牌大学。而哈佛、普林斯顿、耶鲁、宾夕法尼亚等大学都承认ACT考试成绩。
ACT考试每年有6次,SAT考试一年举行7次。值得一提的是,SAT考试与高中教材没有太多直接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据称,美国高考形式SAT与ACT早已悄然出现在中国。2003年暑假,上海新东方办起了中国内地第一期SAT考试培训班,没有做宣传,第一期培训班就迎来了50名学员。之后,2004年学员超过100人,2005年是400人,2008年的学员达900人。而北京的增长速度比上海还要快。
北京新东方在2005年初第一次开办SAT考试培训班,当年学员不到600人。而今年的SAT考员已经达到了1400多人,比2005年超出一倍还多。
和SAT一样,ACT的高考模式也以一种美国优势,于2007年进入中国北京。2007年8月6日,北京地区的近20名高中生在北大资源学院参加了首次ACT模拟考试。
到目前为止,ACT已在中国的30多个大城市设置了教学中心与考试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享有盛名的中国名校均设有ACT预科课程的教学中心。预科课程全部采用国外原版全英文教材,全外教授课,真正让学生适应全英文综合性科目的教学环境。
英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为A-LEVEL,即普通教育证书高级考试,是英国学生进入大学最传统的途径。只有在A-LEVEL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才可能被一流大学录取。
英国有很多大学在招收高中毕业生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面试。面试结果是能否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尤其是当学生有着相同的笔试成绩时,面试通常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要学生达到了所选学校的笔试要求,并且有老师出具的推荐信,都可以获得大学面试的机会。
英国大学的入学面试一般在每年的12月举行。面试目的是要确认学生是否选择了正确的学科,是否有研究潜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等。面试一般分为两到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长约20—45分钟不等。面试内容包括同老师进行专业方面的讨论,问题可能来自申请人最近的作业或所选学科的热门话题。
牛津和剑桥大学作为世界顶级学府,一直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严格的招收标准而著称。牛津和剑桥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十分看重,并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逻辑分析能力、思维敏捷程度、想像力以及综合“情商”。
4月20日,继“美国高考”、“英国高考”之后,素有“澳大利亚高考”之称的WACE考试正式落户广州,成为继北京、四川、成都之后的中国第四个享有该“特权”的城市。
WACE是澳洲的大学录取考试课程,相当于中国的高考。全澳洲高中生在高中11年级和12年级两年中通过参加WACE课程的学习,可考取包括澳、加、美、英等国的5000所大学。考试通过者由西澳大利亚课程委员会颁发高中毕业证书。
通过WACE考试的中国学生可直接考取大学,而对于广大的家长来说在费用上是一笔较大节省,且学生可留在父母身旁读完语言课程。
“洋高考”紧盯的对象,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大多来自大城市重点中学的实验班,成绩优秀,成长过程中有出国的经历,参加过各种知识竞赛,英语出众等。
国内考生转战“洋高考”
今年国内高考已经迫近,考生家长和考生们就“高考未动,我自先行”起来,为了考上好学校,绞尽脑汁开辟路径,包括不惜“打飞的”转战美国及英国的“洋高考”。
事实上,参加高考在国内上大学已不再是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唯一出路,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选择放弃国内高考,参加“洋高考”赴海外求学。
据了解,“洋高考”无论从种类还是从分布地域上看,势头都很强,受益的学生也在增多。单2005年全国报考的数字就达2000多人,而且还在继续增多。
高中毕业前往国外读书,语言是最硬的一道关。准备参加“洋高考”的学生一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国外的大学入学考试,更注重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国内考试比起来少有繁琐艰涩的客观题。一名理科生笑着说,国外的物理、数学考试题目“简单”得没有天理,只要能看懂题就会做!他们认为难的是“语言”,但是语言的麻烦在于它不是短期的“恶补”可以解决的。
因此,几乎所有准备出国学习本科的高中生都把外语的学习,尤其是词汇量的加强,看作备考的首要任务,能否攻克语言关也成为了能否顺利出国学习的决定性条件。他们每天用大把的时间来“英语攻坚”。大多数学生都向所在学校申请“特殊政策”,用于课外或校外英语学习。
日前从上海师范大学剑桥中心2008届学生的毕业典礼上获悉,全部51名毕业生获得包括剑桥、牛津、帝国理工、伦敦政经、约翰霍普金斯等名校录取通知书226份,其中包括173份英国录取通知书、22份美国录取通知书和31份加拿大录取通知书。
这些毕业生原本都是上海市复旦附中、上海中学、市北中学、西南位育、市三女中等多所知名中学的学生。他们从高一开始选择放弃“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中国高考,自主报考美国、英国的高校。
一名高中毕业生称,她的同学们现正在备战国内高考,但自己则准备收拾行囊前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生物系就读。自己考进高中后,由于偏科厉害,数理化强,而语文成绩不够好,觉得参加国内高考竞争力不强。为此她在高一下半学期放弃了高中课程,选择了美国、英国高考。
2007年,她参加美国SAT考试和英国的A-Level考试,并申请了8所国外大学,最后获得了英国帝国理工、布里斯托、伦敦政经学院以及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等4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报考美国高考的中国高中生超过1万人,报考英国高考的考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而其中很大一部分的考生是为了躲避国内的高考竞争压力。
广州学生参加“洋高考”有两种形式:一是学校开设国际课程直接对接“洋高考”,如碧桂园(IB国际)学校的IB国际部等;另一种是学生通过语言培训后参加“洋高考”,如美国的SAT和ACT考试等。这些“洋高考”在争抢优质生源的同时,也为广大学生家长提供了一条问鼎世界顶尖名校的便捷平台。
一位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在一所重点高中读书,由于偏科厉害,在国内参加高考可能优势不强,打算走“洋高考”这条路试试。对有的孩子而言,“洋高考”可能就是一种机遇。自己也许未必能通过国内高考,但由于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的变化,却有可能通过“洋高考”而多获得一个上大学的机会。
有关专家表示,教育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洋高考”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是考试“无国界”。国际教育机构和国际资本看好中国教育,中国的教育也正在融入世界教育格局中。
“洋高考”,这扇门打开了就不会再关上。不过,一些教育界人士也提醒,“洋高考”毕竟刚刚起步,加上需要投入的成本比较大,学生和家长应谨慎选择,理性看待这一考试机会。
中国高考制度需反思
“洋高考”登陆中国有多种因素,比如这是教育国际化催生“考试无国界”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外教育机构看好中国市场的赚钱商机——中国人是舍得在教育上投资的!
当然,“洋高考”登陆中国,更是美国等国家揽储全球人才的一种手段。其实,高等教育一定程度上是生源的竞争,美国等国家的大学发展受制于生源不够。寻找生源非常重要,而中国无疑是非常好的一个市场。
虽然与每年数百万的高考生相比,参加“洋高考”的人数毕竟是少数,但从其不断增多的趋势看,“洋高考”在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机会的同时,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试模式也打破了国内素质教育实质让位于应试教育的尴尬僵局,更引发人们对中国教育如何融入全球格局这一重大命题的深刻思考。
有关专家指出,“洋高考”进驻使中国教育市场遭遇“狼来了”的竞争尴尬,但也会触动中国高考的整个体制环境。
高考,自1977年重新吹响“知识改变命运”的号角,造就了中国近三十年“高考生态”队伍大举前行,但它却始终于改革时代的浩荡潮流中踟躇前进。曾有人对高考公平进行拷问、曾有人声嘶力竭喊出“取消高考”等。
由于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每年有420万人被拦截在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大门外。目前,中国18-24岁的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只有10.5%,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个比例高达50%。
有关专家表示,当一次高考将决定一名学生的命运和未来时,本不该由高考独自承担的职责却非要硬性地强加于高考之上,如此“难以承受之重”当然难免令高考过度负重而变得畸形。
现实中,高考已然不再是一场考试那样简单,城市交通要因高考而被管制限行。至于学生及其家长更不敢在这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考试面前有丝毫的怠慢,高考保姆、高考套餐、高考套房的火爆,不过是“一考定终身”的系列副产品罢了。
然而,即便高考在形成着越来越高的社会成本,即便“一考定终身”让学生不得不去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和本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却并未因此而停止上演。
高考改革,已蓄势待发。但是,目前为止这条进入国内高等学府唯一选拔人才之路,三十年中,仍始终被一代又一代人冠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称谓。
4月24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指出,2009年共有11个省份进行新课改高考。有的省把学业水平测试作为高考总分的一部分,作为录取的参考。今后的高考制度将包括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
高考制度将包括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值得期待。不过,分析人士指出,“一考定终身”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之一,而非全部。假如高考的考录制度依旧是唯分数是举,假如新增的学业水平测试与综合评价,不过是把学生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纳入其中的话,其实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高考“唯分数是举”的本质。
而当每一次大大小小考试的成绩都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高考招录时,其实不过是把一次性高考变成了无数大大小小的高考罢了。对于学生而言,应试教育、“唯分数是举”的状况没有丝毫改变,而原本只需经历一次的高考痛苦却被分身为无数次高考折磨时,与其说是降低了压力,倒不如说是增多了磨难。
因此,高考制度改革不失为直面“高考之弊”的务实之举,但“高考之弊”毕竟不仅仅在于“一考定终身”,而更在于“唯分数是举”这一本质。假若仅仅是在形式上把“一考”改为“多考”,而不从高考招录评价机制的多元化上入手,当然不足以触动和改变高考之弊的根本。
有关专家表示,高考制度到底怎么改,值得探讨与反思。如果高考招生改革朝着维护教育公平、利于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如果高考招生改革抛弃急功近利思维,循序渐进、谨慎操作,不急于求成;如果高考招生改革相关程序阳光透明,高考招生改革诚信与公正被社会逐步认可⋯⋯不仅社会对高考不再“一考定终身”的质疑声音要小许多,而且更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更利于维护教育公平。
相关链接
美国高考:有SAT和ACT两种。SAT考试成绩是美国各大学的重要参考标准,同时又是发放奖学金的主要依据之一;ACT考试也是美国各高校录取考生时要参照的主要成绩,但它的考试内容更贴近高中教材。学生在获得ACT考试成绩后,结合预科证书,不仅可申请美国、英国、加拿大、澳洲很多所协议直通大学,还可直接申请美国的大学和奖学金。
英国高考:A-Level是英国高中课程的简称,是英国学生的大学入学考试课程,其课程证书几乎被所有英语授课的大学作为招收新生的入学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