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策略上课程标准明确倡导任务型教学,而这一教学形态对广大初中英语教师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通过自己对英语课程标准的学习,结合近年教学的实践,我提炼出了以下七条课堂活动组织与管理的实施策略,现在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形成活动规范
课堂活动规范也可以说是课堂活动惯例。形成课堂活动规范能帮助教师有效组织和管理课堂活动。这里的规范既指行为规范,也指组织规范。
谈到课堂行为规范,大家熟悉的是课堂纪律。其实课堂纪律远不够促进学生同心协力参与课堂活动,更不足以创造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需的生机勃勃、卓有成效的教学环境。缺乏有效的课堂纪律当然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但是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应该更多地考虑怎样形成一套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具有激励机制的课堂活动方法和措施,并在学生理解和接受这些方法和措施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课堂活动行为习惯,使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能“令行禁止”,指挥自如,确保师生配合默契。
课堂的组织规范在这里主要指课堂上学生间的互动模式。常见的互动模式有个体操作、结对子、小组合作(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或全班集体活动。课堂上教师常常需根据活动的任务与要求,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有时甚至需要调整座位或桌椅的摆放方式,以方便学生互助合作,完成任务。教师应从新生一入学就让他们通过训练,熟悉各种组合方式对自己的要求,这样在教师发出开始活动的指令时,学生能迅速按要求组合好,并着手去完成任务。
二、让学生熟悉活动程序
课堂活动程序与教学组织形式是密不可分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围绕既定教学内容,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师生间的活动必须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中完成,且要遵循各种互动方式的规范教学内容、以教学形式为纽带,把各种教学要素,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一定的教学程序集结起来,方能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
活动程序是完成活动目标和步骤的过程,任何为完成某一教学任务而设计的课堂活动都应由几个部分组成,如同写文章一样,怎样根据不同活动任务的每个部分间的联系、进行的步骤和时间分配等形成一定的模式,并使这种模式表现为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当学生非常熟悉通常的活动程序时,教师组织活动就会得心应手。任务型教学活动程序概括为:激活、复习、导入、呈现、练习、巩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情况会更复杂,还会有更多的环节需要我们去考虑,或根据需要做出调整。
三、明确活动规则
具有积极气氛的课堂是一个繁忙的、以任务为中心的地方。课堂是复杂的,不可预测的。为做到新而不乱,有效地驾驭课堂,完成活动任务,教师除应形成一些惯例外,还必须实施一些规则,使活动得以有序地开展。课堂惯例是为控制和协调学生如何做而建立的程序和方法,课堂规则是指正式的行为指示,目的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每次活动前,要向学生交待清楚活动目的、活动任务和时间要求(一般说来,活动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要让学生明确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己承担的角色、任务和教师期待的小组合作行为方式。要让学生清楚活动怎样开始、怎样结束、活动的步骤和环节是什么,甚至对学生通过活动得出什么结论提出要求。
四、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课堂管理是构建和维持有效环境的一个过程。这里的环境,既指物理环境,也指心理环境。物理环境包括教室设计、班级规模、座位摆放等,属于“硬件”条件。除座位摆放外,教师个人对其它条件往往是无法改变的。教师应下功夫做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教师的情绪和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行为。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是主导的因素。新课程使教师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是怎样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在课堂的各个要素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不可缺少,关系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分别扮演特定的角色,同时承担不同的责任。教师必须以平等的心态面对学生,以豁达、开朗、睿智、幽默去接受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自信与信赖、宽容与互动,建立师生间、同学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
教师要通过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营造健康的课堂气氛,从而改变我们的课堂,改变我们的学生。
五、恰当运用classroomEnglish与 bodylanguage
教师的语言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作为英语教师,classroomEnglish和bodylanguage是与学生在课堂上沟通的主要方式,两者运用得恰当与否关系到指令给予是否准确,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使用classroomEnglish时,应考虑学生的语言程度,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用语应尽量简明扼要、言简意赅,在不影响交流的情况下,不一定太正式,特别要注意spokenEnglish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运用。运用body language时,要注意其准确性、得体性和实用性,在保证能顺畅沟通交流的前提下,动作可以适当夸张,但要把握好分寸,过分夸张会适得其反,表达要符合习惯,要注意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六、扮演好多重角色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使人们对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人本主义理论的运用,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这也使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从传授知识的课堂中心角色转变为一个组织者、控制者、检测者、启发者、参与者、信息源。教师这种角色的多重性,要求教师在活动的不同阶段起不同的角色作用,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同时又起着控制、引导、敦促等作用。
教师作为组织者其角色任务是最重要的,前面谈到的各项都可以说是组织者的角色任务,组织者的角色扮演应贯穿活动的始终,这要求教师应对活动的时间、内容、方式、目的、过程等有通盘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组织活动时还应注意对活动的情况及时反馈。反馈应侧重学生的成功与进步,对学生的不足要注意采取恰当的方式给予指出,不要伤其自尊心。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活动中学生出现的语言上的问题,教师不应见错就纠,没有必要因语言问题频频打断学生,这样会使活动无法进行下去。
七、做好物质准备
所谓物质准备,实际是指教学手段、学具、奖品等的准备。教学手段是教师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传递信息所使用的物质形式的中介物,如教具、媒体或设备。教具是教学手段之一;学具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速技能的掌握而用于直接操作的工具。另外,为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应建立公正、合理、公开的奖励机制,在学生表现出色时,要给予奖励,在准备实物时,除准备活动所需的物品外,还应包括奖品,当然除奖实物奖品外,一个标志、一个符号(如黑板上的红旗、苹果、花等),也能起到激励作用。
教师要善于自己动手制作教具,自己做的教具,既经济实用,又十分方便,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在英语课堂活动中教师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要开动脑筋,积极探索,使课堂效果更好,学生进步更快。
(作者单位:441021湖北省襄樊四中初中部)
一、形成活动规范
课堂活动规范也可以说是课堂活动惯例。形成课堂活动规范能帮助教师有效组织和管理课堂活动。这里的规范既指行为规范,也指组织规范。
谈到课堂行为规范,大家熟悉的是课堂纪律。其实课堂纪律远不够促进学生同心协力参与课堂活动,更不足以创造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需的生机勃勃、卓有成效的教学环境。缺乏有效的课堂纪律当然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但是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应该更多地考虑怎样形成一套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具有激励机制的课堂活动方法和措施,并在学生理解和接受这些方法和措施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课堂活动行为习惯,使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能“令行禁止”,指挥自如,确保师生配合默契。
课堂的组织规范在这里主要指课堂上学生间的互动模式。常见的互动模式有个体操作、结对子、小组合作(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或全班集体活动。课堂上教师常常需根据活动的任务与要求,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有时甚至需要调整座位或桌椅的摆放方式,以方便学生互助合作,完成任务。教师应从新生一入学就让他们通过训练,熟悉各种组合方式对自己的要求,这样在教师发出开始活动的指令时,学生能迅速按要求组合好,并着手去完成任务。
二、让学生熟悉活动程序
课堂活动程序与教学组织形式是密不可分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围绕既定教学内容,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师生间的活动必须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中完成,且要遵循各种互动方式的规范教学内容、以教学形式为纽带,把各种教学要素,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一定的教学程序集结起来,方能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
活动程序是完成活动目标和步骤的过程,任何为完成某一教学任务而设计的课堂活动都应由几个部分组成,如同写文章一样,怎样根据不同活动任务的每个部分间的联系、进行的步骤和时间分配等形成一定的模式,并使这种模式表现为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当学生非常熟悉通常的活动程序时,教师组织活动就会得心应手。任务型教学活动程序概括为:激活、复习、导入、呈现、练习、巩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情况会更复杂,还会有更多的环节需要我们去考虑,或根据需要做出调整。
三、明确活动规则
具有积极气氛的课堂是一个繁忙的、以任务为中心的地方。课堂是复杂的,不可预测的。为做到新而不乱,有效地驾驭课堂,完成活动任务,教师除应形成一些惯例外,还必须实施一些规则,使活动得以有序地开展。课堂惯例是为控制和协调学生如何做而建立的程序和方法,课堂规则是指正式的行为指示,目的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每次活动前,要向学生交待清楚活动目的、活动任务和时间要求(一般说来,活动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要让学生明确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己承担的角色、任务和教师期待的小组合作行为方式。要让学生清楚活动怎样开始、怎样结束、活动的步骤和环节是什么,甚至对学生通过活动得出什么结论提出要求。
四、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课堂管理是构建和维持有效环境的一个过程。这里的环境,既指物理环境,也指心理环境。物理环境包括教室设计、班级规模、座位摆放等,属于“硬件”条件。除座位摆放外,教师个人对其它条件往往是无法改变的。教师应下功夫做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教师的情绪和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行为。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是主导的因素。新课程使教师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是怎样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在课堂的各个要素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不可缺少,关系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分别扮演特定的角色,同时承担不同的责任。教师必须以平等的心态面对学生,以豁达、开朗、睿智、幽默去接受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自信与信赖、宽容与互动,建立师生间、同学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
教师要通过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营造健康的课堂气氛,从而改变我们的课堂,改变我们的学生。
五、恰当运用classroomEnglish与 bodylanguage
教师的语言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作为英语教师,classroomEnglish和bodylanguage是与学生在课堂上沟通的主要方式,两者运用得恰当与否关系到指令给予是否准确,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使用classroomEnglish时,应考虑学生的语言程度,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用语应尽量简明扼要、言简意赅,在不影响交流的情况下,不一定太正式,特别要注意spokenEnglish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运用。运用body language时,要注意其准确性、得体性和实用性,在保证能顺畅沟通交流的前提下,动作可以适当夸张,但要把握好分寸,过分夸张会适得其反,表达要符合习惯,要注意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六、扮演好多重角色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使人们对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人本主义理论的运用,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这也使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从传授知识的课堂中心角色转变为一个组织者、控制者、检测者、启发者、参与者、信息源。教师这种角色的多重性,要求教师在活动的不同阶段起不同的角色作用,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同时又起着控制、引导、敦促等作用。
教师作为组织者其角色任务是最重要的,前面谈到的各项都可以说是组织者的角色任务,组织者的角色扮演应贯穿活动的始终,这要求教师应对活动的时间、内容、方式、目的、过程等有通盘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组织活动时还应注意对活动的情况及时反馈。反馈应侧重学生的成功与进步,对学生的不足要注意采取恰当的方式给予指出,不要伤其自尊心。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活动中学生出现的语言上的问题,教师不应见错就纠,没有必要因语言问题频频打断学生,这样会使活动无法进行下去。
七、做好物质准备
所谓物质准备,实际是指教学手段、学具、奖品等的准备。教学手段是教师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传递信息所使用的物质形式的中介物,如教具、媒体或设备。教具是教学手段之一;学具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速技能的掌握而用于直接操作的工具。另外,为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应建立公正、合理、公开的奖励机制,在学生表现出色时,要给予奖励,在准备实物时,除准备活动所需的物品外,还应包括奖品,当然除奖实物奖品外,一个标志、一个符号(如黑板上的红旗、苹果、花等),也能起到激励作用。
教师要善于自己动手制作教具,自己做的教具,既经济实用,又十分方便,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在英语课堂活动中教师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要开动脑筋,积极探索,使课堂效果更好,学生进步更快。
(作者单位:441021湖北省襄樊四中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