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各国都在思考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我国也不例外。2014年国家开始修订高中新课程标准时,“核心素养”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词汇。就语文学科而言,所谓的“核心素养”,不是通常意义的能读会写,也不局限于会做生活中的某一件和语文有关的小事,而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应对生活的能力与品格,是育人导向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素养,学习过程更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自我体验和自主创新,让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基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对“双基”和“三维目标”的充实和完善。
比如2016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的第1题,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新课标对于初中生的书写要求是“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在“双基”的要求下,试题会让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理解“良师益友”的意思并准确运用;若要落实“三维目标”,学生还需在会写、会用的基础上尝试做“良师”或“益友”;而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之下,除了会写、会用并尝试做“良师益友”之外,学生还应认识到“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正基于此,题中的“良师益友”以书法的形式呈现,而其中“师”又以繁体“師”呈现,这是引导学生在赏读品味书法艺术的同时,关注汉字的演变,探究“師”作为会意字意义及字体的来源。这样的引导,有意为孩子们的将来做准备,让他们将来面对别人的询问时,能自信地说出自己的理解。
基于这样的理念,2016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不论题型的设置,还是内容的编排,都做了大胆革新,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的渗透。
具体表现为:
1.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首先,三大板块“读·书”“读·思”“读·写”的呈现,醒目地突出了语文学习中“读”的作用,强调“读”是学习语文的法宝,不光读,还要爱上阅读,广泛阅读,读思结合,读写互促,将读书与写作,读书与生活有机融合,其次,注重对学习方法的引导。“读·思”(二)中,介绍冯立读书习惯和方法的语段,以及第7题提供的三则材料,显然是对如何有效读书的点拨和引领;再次,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注重对学生人格的熏陶。课外文言文《慎终如始》借古喻今,提醒学生做好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语段《人鸟相亲》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现实生活,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
2.强调语文学习中的“做”。这也是近年来山西省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提倡的一个做法,落实项目学习理念,凸显“做中学”。比如多次情景的设置:“名著阅读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交流《水浒传》108将中的有关人物” “广承中学定期举办演讲活动”……这样的提示语,有意将语文学习放置到具体的活动中,引领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积累语言运用样式,积累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
3.回归语文的本真原点。本真的语文就是落实听、说、读、写,还原语文的本来面目。在这点上,2016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显然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先说“读”,在一份试卷中,醒目而频繁地出现“读”,“读”的成分涵盖了读传统文化,读现代信息,读自我,读自然,读生活等多层意思,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在“读”的过程中“思”,进而转化成笔下沟通思想、传情达意的文字。同时,试卷中阅读题的设计,跳出了碎片化的解读,尝试还原语文独特的美,让学生整体感悟,领会文意,体会作品内涵,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再说“写”,这也是这份试卷引人争议的一个焦点,满分120分,其中写作占了70分。在试卷中,看图写话、读文写阅读心得、随文缩写、半命题作文等几个层面的写作都得到体现,让那些平时不爱写、不善写的学生也有了下笔的机会。更主要的是,让他们意识到写作不单是写大作文,谈见解、说启示、记录心得、传达信息都是写作,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发表,更是为了表达、沟通和交流,是生活的必需。至于难以通过试卷表现的“听”和“说”,我们也能找到相关成分。比如语段《演讲的语言形式美》强调了“演讲”这种“说”的重要性。第5题“下面是林霏同学的发言内容”虽不属于听的题,但还是有意设置了一个听的环节。大作文让学生写一篇500字的演讲稿,更突出了“说”的重要作用。
2016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令人耳目一新,面对这样的变化,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语文学习的方向,明确语文究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一)有更开阔的语文学习视野。在全球视野愈来愈宽广的今天,我们应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的需求,拓宽语文学习的内涵和运用领域,注重学科知识融合和跨学科学习,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树立科学思维,实现素养的全面提升。在开放的语文课堂中,尝试实现基于学生认知活动的“做中学”,设法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能启发智慧的完整的活动,充分体现“做”中学,引领学生在一次次语文活动中领悟学习的意义。比如试卷中的第15题、16题,就是不同侧面的语文活动的很好的范例。
(二)注重学科知识的提炼和学科整合。在这一点上,试卷的文言文版块显得尤为突出,第8、9、10、11题整合了初中阶段的部分文言名篇,主要考查了字音、字义、翻译,句子赏析。整合后的试题,重视文言文阅读常用知识积累,重视内容、写法相关的文句的比较。几道试题的呈现,正是文言文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文言文的学习要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汇,会用现代汉语理解文意,会赏析句子。
这样的整合,为语文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应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探索出适合学生学习、体现自我教学风格的新型语文课堂。努力寻求适应学生学习的新教学方式,启迪学生智慧,提升语文素养。想方设法组织形式多样的专题式语文学习,拓宽语文学习空间,打通听说读写、课堂内外,有效利用跨学科资源,在完成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增强现实生活的应对能力。 (三)跳出模式化的解读训练,提升阅读品味。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阅读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个性化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尽量避免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比如第15题呈现的“老师在黑板上为大家提供的思考方向”。
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升阅读品位。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此外,还要关注学生对多种媒介的阅读,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总之,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
下面重点分析“读·写”部分的第14、15、16、17题。
第14题是一道读图题,“下面两张图来自美国哈佛大学”暗示语文学习应开阔视野,有国际化胸襟。“现在有两位同学,分别表达了对‘图一’的理解”是给学生提供读图的方法和可供借鉴的范例,既降低了难度,又给出学生思考的角度。这样,学生在完成“图二”的解读时,就会有法可依,顺利写下自己对“图二”的理解。其中,“图一”提供的内容,是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懂得感恩,体验“发现美好”和“说声谢谢”的“幸福互动模式”。“图二”提供的内容,意在告诉学生学习的动力源自质疑、探索、发现和好奇,要充满对知识的渴求,善于发现问题,体会生活带来的惊喜,激发学习的动力。在学习方法上,这道题在考查语言能力的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个科学的思维方法,即运用联想和想象完成知识迁移。答题时,大多数学生急于下笔,不仔细分析“图一”所给的解读,也不认真思考答题的角度,导致偏离图意或回答不全面,有些同学选取的角度很好,但不注意组织语言,出现语句啰唆,词不达意的情况。
第15题中,“同学们,又盼到‘美文荐读课’了”,本题融入了新的学习理念,提倡语文学习要有多种形式的阅读课型,比如“美文荐读”等等,把阅读当作语文学习的常态。“请细读由芷兰同学推荐的这篇《人鸟相亲》”告诉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要学会推荐,与同学共享阅读的营养大餐。“围绕老师在黑板上为大家提供的思考方向分组研讨,各抒己见”强调学习中教师的作用,要在关键时刻给出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写作提示①“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向来写,也可二者结合起来写,如果另有其它独到的收获也可以写”是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写作提示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是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总体来说,本题很好地落实了语文课标提倡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等要求。答题时,估计有一些学生平时阅读量小,或者光阅读不思考,尽管题目中提供了多个思考的角度,依旧写不出阅读心得,有的即使写了也只是很肤浅的寥寥数语,还有的同学为了凑字数就大段摘抄原文语段。
第16题,“学校举办演讲活动”的情境设置,很好地体现了“做中学”的项目学习理念。题目中的“定期”是在暗示语文学习中“做”的持续性和长期性;“全体同学”突出了项目学习的自主性和普遍性;将“约800字”的文章“减缩”成“短文”,这是考查学生“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的能力。“上传至学校网页”意味着学习应该有交流,有可供分享的成果。另外,本题还关注到“写作与阅读、口语交际之间的联系”“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形式上突破了以往的套路与模式,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实用价值,告诉学生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增强应对生活的能力。从答题情况看,部分学生抓不住文章的重点,找不到主要信息,还有同学没有写成说明文。
第17题,半命题作文“因为____,我爱上读书”和提示语“在你最朝气蓬勃的年龄,爱上读书”,再一次提醒学生要爱上阅读,把读书变成一种生活常态,变成生活中最幸福的事。文体要求写成演讲稿,不仅避免了一些学生考前猜题、押题,而且更主要强调了语文学习中“说”的重要性,强调阅读、写作、表达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部分学生作文时,因为不注意审题,把“读书”理解为“学习”,偏离了写作主题;也有些同学不按演讲稿的格式写,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阅卷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让人十分心痛的现象,部分学生几乎没有过课外阅读的经历,视野狭窄,作文中涉及的阅读书目仅限于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之类,有个别同学实在没有写作素材,就大段抄袭《演讲的语言形式美》或“读·思”(二)介绍冯立读书的阅读语段。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推广全民阅读的重要性。
比如2016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的第1题,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新课标对于初中生的书写要求是“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在“双基”的要求下,试题会让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理解“良师益友”的意思并准确运用;若要落实“三维目标”,学生还需在会写、会用的基础上尝试做“良师”或“益友”;而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之下,除了会写、会用并尝试做“良师益友”之外,学生还应认识到“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正基于此,题中的“良师益友”以书法的形式呈现,而其中“师”又以繁体“師”呈现,这是引导学生在赏读品味书法艺术的同时,关注汉字的演变,探究“師”作为会意字意义及字体的来源。这样的引导,有意为孩子们的将来做准备,让他们将来面对别人的询问时,能自信地说出自己的理解。
基于这样的理念,2016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不论题型的设置,还是内容的编排,都做了大胆革新,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的渗透。
具体表现为:
1.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首先,三大板块“读·书”“读·思”“读·写”的呈现,醒目地突出了语文学习中“读”的作用,强调“读”是学习语文的法宝,不光读,还要爱上阅读,广泛阅读,读思结合,读写互促,将读书与写作,读书与生活有机融合,其次,注重对学习方法的引导。“读·思”(二)中,介绍冯立读书习惯和方法的语段,以及第7题提供的三则材料,显然是对如何有效读书的点拨和引领;再次,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注重对学生人格的熏陶。课外文言文《慎终如始》借古喻今,提醒学生做好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语段《人鸟相亲》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现实生活,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
2.强调语文学习中的“做”。这也是近年来山西省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提倡的一个做法,落实项目学习理念,凸显“做中学”。比如多次情景的设置:“名著阅读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交流《水浒传》108将中的有关人物” “广承中学定期举办演讲活动”……这样的提示语,有意将语文学习放置到具体的活动中,引领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积累语言运用样式,积累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
3.回归语文的本真原点。本真的语文就是落实听、说、读、写,还原语文的本来面目。在这点上,2016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显然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先说“读”,在一份试卷中,醒目而频繁地出现“读”,“读”的成分涵盖了读传统文化,读现代信息,读自我,读自然,读生活等多层意思,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在“读”的过程中“思”,进而转化成笔下沟通思想、传情达意的文字。同时,试卷中阅读题的设计,跳出了碎片化的解读,尝试还原语文独特的美,让学生整体感悟,领会文意,体会作品内涵,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再说“写”,这也是这份试卷引人争议的一个焦点,满分120分,其中写作占了70分。在试卷中,看图写话、读文写阅读心得、随文缩写、半命题作文等几个层面的写作都得到体现,让那些平时不爱写、不善写的学生也有了下笔的机会。更主要的是,让他们意识到写作不单是写大作文,谈见解、说启示、记录心得、传达信息都是写作,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发表,更是为了表达、沟通和交流,是生活的必需。至于难以通过试卷表现的“听”和“说”,我们也能找到相关成分。比如语段《演讲的语言形式美》强调了“演讲”这种“说”的重要性。第5题“下面是林霏同学的发言内容”虽不属于听的题,但还是有意设置了一个听的环节。大作文让学生写一篇500字的演讲稿,更突出了“说”的重要作用。
2016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令人耳目一新,面对这样的变化,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语文学习的方向,明确语文究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一)有更开阔的语文学习视野。在全球视野愈来愈宽广的今天,我们应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的需求,拓宽语文学习的内涵和运用领域,注重学科知识融合和跨学科学习,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树立科学思维,实现素养的全面提升。在开放的语文课堂中,尝试实现基于学生认知活动的“做中学”,设法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能启发智慧的完整的活动,充分体现“做”中学,引领学生在一次次语文活动中领悟学习的意义。比如试卷中的第15题、16题,就是不同侧面的语文活动的很好的范例。
(二)注重学科知识的提炼和学科整合。在这一点上,试卷的文言文版块显得尤为突出,第8、9、10、11题整合了初中阶段的部分文言名篇,主要考查了字音、字义、翻译,句子赏析。整合后的试题,重视文言文阅读常用知识积累,重视内容、写法相关的文句的比较。几道试题的呈现,正是文言文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文言文的学习要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汇,会用现代汉语理解文意,会赏析句子。
这样的整合,为语文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应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探索出适合学生学习、体现自我教学风格的新型语文课堂。努力寻求适应学生学习的新教学方式,启迪学生智慧,提升语文素养。想方设法组织形式多样的专题式语文学习,拓宽语文学习空间,打通听说读写、课堂内外,有效利用跨学科资源,在完成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增强现实生活的应对能力。 (三)跳出模式化的解读训练,提升阅读品味。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阅读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个性化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尽量避免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比如第15题呈现的“老师在黑板上为大家提供的思考方向”。
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升阅读品位。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此外,还要关注学生对多种媒介的阅读,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总之,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
下面重点分析“读·写”部分的第14、15、16、17题。
第14题是一道读图题,“下面两张图来自美国哈佛大学”暗示语文学习应开阔视野,有国际化胸襟。“现在有两位同学,分别表达了对‘图一’的理解”是给学生提供读图的方法和可供借鉴的范例,既降低了难度,又给出学生思考的角度。这样,学生在完成“图二”的解读时,就会有法可依,顺利写下自己对“图二”的理解。其中,“图一”提供的内容,是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懂得感恩,体验“发现美好”和“说声谢谢”的“幸福互动模式”。“图二”提供的内容,意在告诉学生学习的动力源自质疑、探索、发现和好奇,要充满对知识的渴求,善于发现问题,体会生活带来的惊喜,激发学习的动力。在学习方法上,这道题在考查语言能力的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个科学的思维方法,即运用联想和想象完成知识迁移。答题时,大多数学生急于下笔,不仔细分析“图一”所给的解读,也不认真思考答题的角度,导致偏离图意或回答不全面,有些同学选取的角度很好,但不注意组织语言,出现语句啰唆,词不达意的情况。
第15题中,“同学们,又盼到‘美文荐读课’了”,本题融入了新的学习理念,提倡语文学习要有多种形式的阅读课型,比如“美文荐读”等等,把阅读当作语文学习的常态。“请细读由芷兰同学推荐的这篇《人鸟相亲》”告诉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要学会推荐,与同学共享阅读的营养大餐。“围绕老师在黑板上为大家提供的思考方向分组研讨,各抒己见”强调学习中教师的作用,要在关键时刻给出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写作提示①“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向来写,也可二者结合起来写,如果另有其它独到的收获也可以写”是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写作提示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是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总体来说,本题很好地落实了语文课标提倡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等要求。答题时,估计有一些学生平时阅读量小,或者光阅读不思考,尽管题目中提供了多个思考的角度,依旧写不出阅读心得,有的即使写了也只是很肤浅的寥寥数语,还有的同学为了凑字数就大段摘抄原文语段。
第16题,“学校举办演讲活动”的情境设置,很好地体现了“做中学”的项目学习理念。题目中的“定期”是在暗示语文学习中“做”的持续性和长期性;“全体同学”突出了项目学习的自主性和普遍性;将“约800字”的文章“减缩”成“短文”,这是考查学生“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的能力。“上传至学校网页”意味着学习应该有交流,有可供分享的成果。另外,本题还关注到“写作与阅读、口语交际之间的联系”“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形式上突破了以往的套路与模式,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实用价值,告诉学生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增强应对生活的能力。从答题情况看,部分学生抓不住文章的重点,找不到主要信息,还有同学没有写成说明文。
第17题,半命题作文“因为____,我爱上读书”和提示语“在你最朝气蓬勃的年龄,爱上读书”,再一次提醒学生要爱上阅读,把读书变成一种生活常态,变成生活中最幸福的事。文体要求写成演讲稿,不仅避免了一些学生考前猜题、押题,而且更主要强调了语文学习中“说”的重要性,强调阅读、写作、表达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部分学生作文时,因为不注意审题,把“读书”理解为“学习”,偏离了写作主题;也有些同学不按演讲稿的格式写,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阅卷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让人十分心痛的现象,部分学生几乎没有过课外阅读的经历,视野狭窄,作文中涉及的阅读书目仅限于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之类,有个别同学实在没有写作素材,就大段抄袭《演讲的语言形式美》或“读·思”(二)介绍冯立读书的阅读语段。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推广全民阅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