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校园文化如何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战邮精神为例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邮精神”作为红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本文调研南京邮电大学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状况,总结南京邮电大学红色文化教育的体验,立足南京邮电大学实际,提出将战邮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构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其他文献
城市宣传片作为城市传播的一种媒介和话语,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在话语模式上发生相应的变化.杭州2020年发布的投资环境宣传片《在杭州·见未来》相较于2017年的《名城有风来》就有深刻的变化和转型.文章从话语研究的角度对两部宣传片进行对比分析,并将分析放置在语境中详加考察,以期构建宣传片在”后峰会,前亚运”大背景下呈现的独特转型全貌,由此对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应如何因时因地巧妙构建宣传片提出建议.
曹保平是当下成就最高的学院派导演之一.区别于同龄的”第六代”导演,他自觉以一种”体制内作者”的身份认同在商业与艺术之间保持着某种难得的平衡.曹氏电影偏爱犯罪题材,他以类型为基础、以现实为底色,通过类型杂糅和复杂叙事进行作者性表达和复杂人性的探讨.曹保平的学院派身份影响了他的电影观念及导演风格的形成,他以剧情片为基础兼顾电影市场与电影艺术的平衡是当前中国电影工业化美学发展的可行路径.
媒介技术新生和代际发展的命题,在文章对媒介技术进行规范分类的认识前提下,被还原为媒介技术”迭代”的现象.文章运用温纳和芬伯格相对立的技术使用理论,以”技术消费”和”技术参与”两条路径,对短视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介影视技术和传统影视技术间的迭代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使用”技术秩序”和”技术民主”技术政治理论进行再演绎.最终,在福柯”权力—抵抗”的理论视野下,发现作为个案的影视媒介技术的迭代现象归因:个体的技术参与使媒介技术不断向技术民主发展,从”技术消费—秩序”到”技术参与—民主”的发展,是为媒介技术迭代的基本走
伴随着乡村网络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以及互联网的增速降费政策的逐步落实,乡村中的个体在技术的赋权下重获传播主体权力.以刚接通宽带的西部一村庄中老年用户的抖音使用为例,探讨互联网在乡村下沉与渗透过程中村民的社会参与度以及文化主体性的变化.研究发现:乡村中老年用户利用抖音等应用凸显个性的同时也催生出他们与年轻人建立社交空间的欲望.此外,新的媒介还给予他们为本土文化代言的权力,更能让观看者体会乡土文化中”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真实一面,也为乡土文化的发掘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崛起于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与快速发展进程之中的新力量导演,其电影生产实践呈现为一种”产业化生存”模式,主要内容或特点有:秉持电影作为一种创意性文化产品的市场意识,在电影创作中自觉遵循一定的产业运营规范,践行”制片人中心制”与”导演资本制”的电影生产模式,并将社会体制的要求与市场受众的期待内化为一种创作意识,具有”体制内作者”的身份自觉.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谣言的治理研究是公共治理的重要议题.以2003年非典事件和2020年新冠肺炎事件中的网络谣言为对比案例,分析当前政府治理网络谣言的机制现状,其困境主要表现为:治理理念相对滞后,多元主体参与不足,治理机制不健全,治理手段单一.文章从政府理念转变,多元主体参与,健全构建预警机制、信息公开机制、评估机制、法律保障机制、长效教育机制五大机制,推动治理手段多元化、智能化、法治化四方面提出完善对策.
随着用户评论成为网络新闻的标准特征并被视为重要的公众舆论场,影响其互动性的因素也引起学界重视.但在公认的几个主要因素中,有关个人卷入的研究相对薄弱,其作用也被低估,常被视为需与其他因素配合或充当其他因素的中介.文章依循受众卷入研究中以受众书写和会话作为受众互动与反思之证据的方法论,采取话语分析的方法,分析自然发生的用户评论话语来考察其中所反映的认知性和情感性卷入,发现在用户评论这一与新闻报道紧密相关的公众舆论场中,受众卷入不仅可以自主地影响用户评论的互动性,还可以自主地影响公众舆论.
在认知图式的视角下,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在规律:感性认知阶段的同化、理性认知阶段的顺化和外化为实践的平衡,并以艺术类大学生为调研对象,提取群体的认知图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
无障碍建设经历传统社会到信息社会变迁,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无障碍社会发展可观,由此产生从社会到学界对信息无障碍的关注.但目前学界对信息无障碍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技术中心范式,信息无障碍研究辐射出的在残障用户效果上的研究也显得严重不足,因此难以回答用户的媒介使用行为.该研究从”无障碍传播”这一理论视角出发,了解视障用户使用媒介的动机,进而分析视障用户在媒介使用后的主观获得感.研究发现:无障碍信息服务模式单一、手机内置无障碍建设的缺失、滞后的无障碍电影创作和匮乏的特殊教育成为现阶段无障碍传播建设的突出问题.文章也提
艺术从原始时期的多感官混合感知状态,发展到门类固定且多数门类只使用单一感官进行审美,在长期的五官审美分立状态中形成感知能力的分化与固化,而且形成独尊”视””听”两种感官的理论传统.数字时代的互动艺术、沉浸艺术实现了艺术媒介的跨界融合,打破感官分化状态,允许人们将整个身体、多种感官投入动态审美过程.人类的多种审美感知重新聚合于艺术欣赏活动中,并将在数字科技的支持下迈入新颖、辽远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