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留守儿童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迅速转型的必然产物。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和谐等诸多方面。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关注和关爱留守儿童,且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持久和反复的过程。
【关键词】 留守儿童现状;措施分析
留守儿童的现状透视
当前我国社会和经济结构快速调整转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民工务工异地化,农村剩余的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的流转向城市,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是一个弱势群体、一个正在成长的群体、一个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关爱的未来社会主人的群体,更是一个关系到现在和未来社会稳定和人口素质的群体。
诸多文献把留守儿童的年龄阶段归在6-16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兒童社会认知能力培养和社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12、13岁到15、16岁正是青春叛逆期缺少或没有父母的及时关爱、引导和督导,多存在自制能力差、无良好生活学习习惯、漠视规章制度和无法律的警惧心理等不良状况。具体表现如下:
一、价值观存在偏差或扭曲
留守儿童的家长在外务工,有着相对固定的收入,整个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能够提供给孩子比较充裕的物质条件;再者,一些在外工作的家长怀有愧疚之心,以物质和金钱弥补。还有留守儿童多是隔代抚养,老人们的过分宠爱和纵容、以及教育观念的陈腐,最终导致留守儿童多有金钱至上或拜金主义,间接的使孩子们认为“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认识。
二、道德观或法律规章戒惧心差或不健全
社会不良现象或负面报道的影响,如:“学的好不如嫁得好”,“拼爹”时代,“富二代,官二代”;贫富差距的逐步扩大,享乐拜金主义, “一夜暴富”等造成缺少督导的留守儿童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定位失准和法律规诫心理缺位。出现经常迟到旷课,没有诚信、没有行为准则和道德底线等现象。更有甚至者打架、盗窃以至勒索等违法行为,最后锒铛入狱的让人痛心现象。
三、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情感交流缺失、行为监管不力、心理疏导不利,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那些问题突出且反复的留守儿童被家庭、学校和社会“边缘化”,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存在脾气暴躁专横、情感冷漠自私、控、自闭且孤僻,不会控制和排泄自我情绪。留守儿童封闭个人情感世界,不会或根本不知道与人沟通,甚至部分孩子认为自己心理有问题是一个耻于见人的事情。
四、学习成绩优异且全面发展者鲜有
缺少父母的及时关心和引导,或被学校和社会“边缘化”,又在祖辈的过分溺爱和纵容中,留守儿童多数都缺少较强的自制力;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而祖辈的育人理念和方法的陈旧,不能为社会和孩子接受;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只重视孩子的温饱和安全问题,很少会或根本就不懂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更说上教育理念和反复发了,忽视孩子的学习辅导和其他兴趣爱好的培养。更有甚者,包办孩子的一切,让孩子完全没有培养独立自主和接触社会的空间和机会,更不会担当或不知道如何担当。
留守儿童需解决的措施分析和建议
一、加快户籍改革和社会保障措施的配备。
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了城市和乡村发展的极度不平衡,这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障碍,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关键。广大农民工异地城镇就业,已经给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各地政府也为农民工进城安家开通各种通道,但没有完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据调查,进城务工人员有三项主要担忧:务工收入、子女入学和社会保障。子女能否方便入学已经成为进程务工人员首要考虑的问你题。户籍制度、现有资源载荷有限等制约,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务工地入学问题还受到各种限制。
二、政府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和扩大农村教育的投入。
加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和倾斜制度的建设,保证留守儿童中适龄孩子的入学率,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农村教师的数量和待遇,对留守儿童聚居区的学校老师优先享受职称评定晋级、业务培训学习等机会;想方设法加大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建设和发展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立镇(乡)、村等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室、校村留守儿童联动机制、加大留守儿童娱乐设施的投入,确保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无处不在,减少外出务工父母的后顾之忧。统筹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搭建爱心教育平台,鼓励企业、社会服务机构、大学社会志愿者等个人参加。利用外出务工人员的春节等节假日或农闲实践,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或“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班”,提高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的自身素质,让他们摈弃陈旧教育观点或理念,提高其教育方法。
三、加强学校针对性教育的建设
留守儿童多在交通不便和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学校应大力发展“寄宿制”,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家长制”的教学方法,实行“一帮一”和“一带一”的家长制教学关心模式。从孩子的学习兴趣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到心理问题的疏导、自制力的养成和责任的担当等进行家长式一对一的关爱和辅导。实行小班制管理,安排有责任心和耐心的老师担任班主任,避免漠视或边缘化对待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电话和网络交流平台。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成长状况和发展趋势。定期举办心理疏导培训或心理咨询课堂介绍健康的心理疏导方法和途径。
强化老师课堂45分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快乐感情的交流。快乐融洽的是打开孩子心房的第一步,也是促进孩子积极学习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任课老师要发现并善于发现、放大孩子身上的优点,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要做到“表扬公开化,批评私下化”。在班级管理上对“问题学生”委以班级管理的“重任”,让他们在实际班级管理中处理具体事务,认识到良莠的区别,学会与同学相处。学校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配备齐全的活动月场地和阅读书籍。
四、强化家庭作用与情感交流
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多为综合文化素质偏低,教育观念陈旧,不能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方式引导教育孩子,仅以为丰富物质和充裕的金钱来满足孩子的需求。更有长期在外务工的家长,怀有愧对子女的心态,亏欠孩子的亲情交流,亏欠孩子的生活照顾、亏欠孩子的教育辅导,进而用金钱物质的方式来弥补,寻求自我的心宽,在笔者看来这是变相的不负责任或逃避。还有传统习俗的潜在影响,使得部分家长选择做“严父”或“严母”,与孩子交流甚少,以致在儿童成果过程中亲情缺位。社会竞争的加剧和成果获成本的提高,使得农村多数为人父母的成年人忙于“奔命”,为孩子的未来努力打拼,却没有时间管理孩子的现在。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家庭问题、一个学校教育问题、社会和谐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关注你留守儿童问题,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不单单是上面笔者列举的措施。社会负面报道的减少,正能量宣传的加强;乡镇经济的大力发展农村务工人员的就近择业就业;农村和城镇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措施的改革整合都有助于该问题解决。同时需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持久和反复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刘晴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Vol. 3 No.12 P163-164
[2] 洪建军,对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几点思考,中等职业教育2012 年第2 期,P41-43
[3] 陈华强,徐欣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价值工程 P191-193
[4] 邵国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及对策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Vol.30 No.12 P102-103
[5] 梁建华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现状透视与实施路径选择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8月 P20-23
[6] 王柏涛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 探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年2 月 P33-35:
【关键词】 留守儿童现状;措施分析
留守儿童的现状透视
当前我国社会和经济结构快速调整转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民工务工异地化,农村剩余的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的流转向城市,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是一个弱势群体、一个正在成长的群体、一个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关爱的未来社会主人的群体,更是一个关系到现在和未来社会稳定和人口素质的群体。
诸多文献把留守儿童的年龄阶段归在6-16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兒童社会认知能力培养和社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12、13岁到15、16岁正是青春叛逆期缺少或没有父母的及时关爱、引导和督导,多存在自制能力差、无良好生活学习习惯、漠视规章制度和无法律的警惧心理等不良状况。具体表现如下:
一、价值观存在偏差或扭曲
留守儿童的家长在外务工,有着相对固定的收入,整个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能够提供给孩子比较充裕的物质条件;再者,一些在外工作的家长怀有愧疚之心,以物质和金钱弥补。还有留守儿童多是隔代抚养,老人们的过分宠爱和纵容、以及教育观念的陈腐,最终导致留守儿童多有金钱至上或拜金主义,间接的使孩子们认为“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认识。
二、道德观或法律规章戒惧心差或不健全
社会不良现象或负面报道的影响,如:“学的好不如嫁得好”,“拼爹”时代,“富二代,官二代”;贫富差距的逐步扩大,享乐拜金主义, “一夜暴富”等造成缺少督导的留守儿童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定位失准和法律规诫心理缺位。出现经常迟到旷课,没有诚信、没有行为准则和道德底线等现象。更有甚至者打架、盗窃以至勒索等违法行为,最后锒铛入狱的让人痛心现象。
三、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情感交流缺失、行为监管不力、心理疏导不利,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那些问题突出且反复的留守儿童被家庭、学校和社会“边缘化”,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存在脾气暴躁专横、情感冷漠自私、控、自闭且孤僻,不会控制和排泄自我情绪。留守儿童封闭个人情感世界,不会或根本不知道与人沟通,甚至部分孩子认为自己心理有问题是一个耻于见人的事情。
四、学习成绩优异且全面发展者鲜有
缺少父母的及时关心和引导,或被学校和社会“边缘化”,又在祖辈的过分溺爱和纵容中,留守儿童多数都缺少较强的自制力;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而祖辈的育人理念和方法的陈旧,不能为社会和孩子接受;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只重视孩子的温饱和安全问题,很少会或根本就不懂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更说上教育理念和反复发了,忽视孩子的学习辅导和其他兴趣爱好的培养。更有甚者,包办孩子的一切,让孩子完全没有培养独立自主和接触社会的空间和机会,更不会担当或不知道如何担当。
留守儿童需解决的措施分析和建议
一、加快户籍改革和社会保障措施的配备。
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了城市和乡村发展的极度不平衡,这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障碍,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关键。广大农民工异地城镇就业,已经给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各地政府也为农民工进城安家开通各种通道,但没有完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据调查,进城务工人员有三项主要担忧:务工收入、子女入学和社会保障。子女能否方便入学已经成为进程务工人员首要考虑的问你题。户籍制度、现有资源载荷有限等制约,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务工地入学问题还受到各种限制。
二、政府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和扩大农村教育的投入。
加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和倾斜制度的建设,保证留守儿童中适龄孩子的入学率,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农村教师的数量和待遇,对留守儿童聚居区的学校老师优先享受职称评定晋级、业务培训学习等机会;想方设法加大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建设和发展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立镇(乡)、村等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室、校村留守儿童联动机制、加大留守儿童娱乐设施的投入,确保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无处不在,减少外出务工父母的后顾之忧。统筹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搭建爱心教育平台,鼓励企业、社会服务机构、大学社会志愿者等个人参加。利用外出务工人员的春节等节假日或农闲实践,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或“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班”,提高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的自身素质,让他们摈弃陈旧教育观点或理念,提高其教育方法。
三、加强学校针对性教育的建设
留守儿童多在交通不便和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学校应大力发展“寄宿制”,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家长制”的教学方法,实行“一帮一”和“一带一”的家长制教学关心模式。从孩子的学习兴趣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到心理问题的疏导、自制力的养成和责任的担当等进行家长式一对一的关爱和辅导。实行小班制管理,安排有责任心和耐心的老师担任班主任,避免漠视或边缘化对待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电话和网络交流平台。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成长状况和发展趋势。定期举办心理疏导培训或心理咨询课堂介绍健康的心理疏导方法和途径。
强化老师课堂45分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快乐感情的交流。快乐融洽的是打开孩子心房的第一步,也是促进孩子积极学习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任课老师要发现并善于发现、放大孩子身上的优点,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要做到“表扬公开化,批评私下化”。在班级管理上对“问题学生”委以班级管理的“重任”,让他们在实际班级管理中处理具体事务,认识到良莠的区别,学会与同学相处。学校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配备齐全的活动月场地和阅读书籍。
四、强化家庭作用与情感交流
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多为综合文化素质偏低,教育观念陈旧,不能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方式引导教育孩子,仅以为丰富物质和充裕的金钱来满足孩子的需求。更有长期在外务工的家长,怀有愧对子女的心态,亏欠孩子的亲情交流,亏欠孩子的生活照顾、亏欠孩子的教育辅导,进而用金钱物质的方式来弥补,寻求自我的心宽,在笔者看来这是变相的不负责任或逃避。还有传统习俗的潜在影响,使得部分家长选择做“严父”或“严母”,与孩子交流甚少,以致在儿童成果过程中亲情缺位。社会竞争的加剧和成果获成本的提高,使得农村多数为人父母的成年人忙于“奔命”,为孩子的未来努力打拼,却没有时间管理孩子的现在。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家庭问题、一个学校教育问题、社会和谐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关注你留守儿童问题,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不单单是上面笔者列举的措施。社会负面报道的减少,正能量宣传的加强;乡镇经济的大力发展农村务工人员的就近择业就业;农村和城镇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措施的改革整合都有助于该问题解决。同时需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持久和反复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刘晴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Vol. 3 No.12 P163-164
[2] 洪建军,对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几点思考,中等职业教育2012 年第2 期,P41-43
[3] 陈华强,徐欣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价值工程 P191-193
[4] 邵国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及对策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Vol.30 No.12 P102-103
[5] 梁建华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现状透视与实施路径选择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8月 P20-23
[6] 王柏涛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 探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年2 月 P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