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家政府拥有否决权,总统直接任命总裁的公司中,野心随着全球铁矿需求的快速膨胀而膨胀。凭着猎物的天性,这个来自亚马孙丛林的庞然大物,其足迹已遍布六大洲。然而,经过近百年自我循环发展,只是对外销售产品的一家本土采掘类企业,能够适应全球业务扩张和超长供应链所带来的难题吗?
在跨国公司和银行林立的格拉萨·阿拉尼亚大街上,矗立着一栋十几层高的白色建筑物,这里就是全球矿业巨头——淡水河谷(Vale)总部所在地。在这片仍保留着昔日巴西首都辉煌的里约热内卢老城区里,淡水河谷的建筑并不引人注意,然而它所做出的每一个重要决定,却牵动着地球另一端的中国钢铁企业。自从5年前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铁矿石最大进口国以来,在每年的国际铁矿石谈判中,淡水河谷就成了涨价的代名词。挥之不去的涨价“宿命”让中国人对于这家遥远的公司有点恨得咬牙,同时其全球探明储量第一的事实又让人有些嫉妒,当然,人们更多的是好奇。
丛林中的铁矿
巴西北部巴拉州的卡拉加斯(Carajás)是淡水河谷矿业运营的“心脏”。在这个位于亚马孙雨林中央的区域,淡水河谷有7个铁矿,出产着品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优质矿石。这里的工人们不时能瞥见觅食的丛林猫越过,偶尔还有远处猴群吱吱叫声传来。巨大开放的露天矿场一望无际,数百辆房子般大的卡车日夜忙碌,在标刻着1500英尺深的大坑里爬进爬出。它们每年将数百万吨的锈红色大石块卸到“颚式粉碎机”里。经过这个张着大嘴的机器,大石块变成了“铁矿石”。再经过公路、铁路和港口,这些高品位的铁矿石被运送到全世界各个角落。
上天对巴西实在太过眷顾。这个总面积全球第五的国家,幅员辽阔,气候宜人,六成的土地被亚马孙生态覆盖。大自然赋予其珍贵的财富——茂密的原始森林、广袤无垠的天然牧场和丰富的地下宝藏。巴西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特别是铁矿砂,占全球总储量6.5%,为世界富铁矿第一生产大国。而世界第一大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商淡水河谷公司则是巴西“皇冠上的宝石”和“亚马孙地区的引擎”,它的铁矿产量占巴西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
除了北部巴拉州,淡水河谷在巴西南部和东南部的“铁四角”地区还拥有伊塔比拉等21个铁矿。淡水河谷保有铁矿储量约86亿吨,按目前生产能力估算,探明储量可满足当前全球市场需求32年。“储备储量还很多,我们仍在不断勘探,估计还有五倍的资源没有被探明。”淡水河谷公司执行董事、铁矿石部负责人马丁斯(Jose Carlos Martins)告诉《商务周刊》。
淡水河谷靠铁矿石业务为人熟知,实际上,到2007年底,铁矿石在淡水河谷整体业务占据的比重不足一半。凭借着市场并购和扩张,淡水河谷早已由一个区域性的铁矿石公司,发展成为一个大规模、综合性、多元化的矿业巨头,位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总部位于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其业务领域包括镍金属、锰矿砂、铝矿、金矿等矿产品及港口、铁路和能源等。
“我们的长期愿景是成为全球最大的矿业公司。”2007年11月在巴黎召开的全球股东大会上,49岁的淡水河谷总裁罗格·阿格内利(RogerAgnelli)发表了这样的宣言。阿格内利上任7年来,一直致力于带领淡水河谷冲出巴西和南美。特别是2002年正式私有化完成至今,短短6年时间,阿格内利已将淡水河谷的业务版图从亚马孙丛林,扩展到了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智利、秘鲁、莫桑比克、印尼等在内的数十个国家。
然而,经过近百年自我循环发展,只是对外销售产品的一家本土采掘类企业,能够适应全球业务扩张和超长供应链所带来的难题吗?对此阿格内利必须作到心中有数。
私有官办的演化
淡水河谷的历史与巴西铁路建设密切相关。1909年在巴西修建维多利亚-米纳斯铁路的英国工程师们最先发现了当地储藏的铁矿石,随后英美投资者对其进行开发。雄心勃勃的美国企业家Percival Farquhar预料到巨大的出口潜力,于是在1911年成立了伊塔比拉铁矿公司,并且聪明的用自己的船把铁矿石运到美国,把当地的煤运回巴西,以此节约运费。伊塔比拉铁矿公司就是淡水河谷的前身。
1942年,经过不断的争论,时任巴西总统瓦加斯(Getulio Vargas)决定将铁矿收归国有,成立了淡水河谷公司,隶属于巴西联邦政府矿业动力部。
1960年代,淡水河谷成立了远洋子公司,开始涉足交通、市场和生铁加工等业务。当时恰逢日本战后重建和经济恢复的契机,淡水河谷迎来了第一次飞跃。通过新建港口的便利条件,淡水河谷可以提供比澳大利亚供应商更有价格优势的铁矿。这一优势的直接成果就是,与日本钢厂签订的15年供货5000万吨铁矿石的供货合同,这也使得淡水河谷铁矿石产量在1964年比1950年代晚期翻了一番。“尽管我们所处的位置在地球的两端,但从共建大型运输工作到港口设施,新日铁和淡水河谷从1955年起已经有超过半个世纪的良好关系。”日本钢联主席兼新日铁总裁Akio Mimura这样评价道。
随后,淡水河谷公司的产量不断增长,很快成为全球领先的铁矿石出口商,并且其物流系统,包括海运和铁路运输不断完善,为淡水河谷其后成为巴西最大的物流公司打下基础。
1970年代淡水河谷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出现,即卡拉加斯矿区(Carajás)被发现,该矿区不仅富含高品位的铁矿石,也包括铜、锰和金。
“从成立开始,淡水河谷一直以来就是巴西国有企业的象征之一,巴西联邦政府在其发展上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在联邦政府的大力扶植之下,淡水河谷在开始私有化的1997年时,拥有65家所属或附属公司,并成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和拉丁美洲最大的黄金生产厂。”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研究员周志伟告诉《商务周刊》,他一直致力于巴西经济和外交政策的综合研究。此时,在政府的支持下,淡水河谷先后购并了包括米纳斯吉拉斯钢铁公司(Uniminas),全国钢铁公司(CSN),巴西图巴朗公司(CST)等众多钢铁企业,铁矿石开采是其主要业务,占全部业务比例的81%。
在1995年上任的巴西总统卡多佐“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巴西国内的国有企业纷纷进行私有化。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能源巨头,淡水河谷最终力排众议,于1997年启动私有化。Valepa.S.A财团、巴西最大的工业集团圣保罗沃特兰蒂姆工业集团以及巴西社会保障基金会等成为淡水河谷的主要股东。2002年,私有化正式完成,此时的淡水河谷已在纽交所、圣保罗和马德里三地上市。“为了保证政府在公司重要事务上,比如公司清算、公司性质变化、公司股权转让等方面拥有否决权,巴西政府在股权拍卖中保留了相当数量的优先股(Preferred share)。此外,和巴西那些重要的国有企业一样,淡水河谷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也是由监管部门和巴西总统办公厅任命的,淡水河谷的总裁则由巴西总统直接任命。虽然董事会具有许多正式的权力,但实权还是集中在直接向矿业和能源部长报告的公司总裁手里。对于众多的子公司,淡水河谷则是依靠常规的股东大会、董事成员任命和董事会程序来进行管理。”周志伟说。
私有化后的淡水河谷效率大为提升,获得更为快速的发展。再加上上个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世界钢铁业极度低迷,许多铁矿石企业经营困难难以为继,纷纷走上整合之路。2000—2001年,淡水河谷又成功地收购和控股了巴西FERTECO、MBR和SAMITRI铁矿公司,取得了对巴西铁矿开采业的绝对垄断地位。
阿格内利的愿望
绝对垄断了巴西铁矿后的淡水河谷并不很开心。“2000年左右,我们讨论最多的是钢铁行业究竟是不是一个夕阳产业?”淡水河谷铁矿石部负责人马丁斯告诉《商务周刊》。当时,铁矿石行业面临的是迟缓的需求、低迷的价格和区域间激烈的竞争。
萧条时期的经验使得矿产商们更加谨慎,如果专注在单一的铁矿上,公司将是脆弱的。2001年,阿格内利任总裁后,淡水河谷确立了专注核心业务、多元发展的商业信条,并集中精力向铜、铝、氧化铝、煤等业务扩展。
2003年,全球钢铁行业的回暖让淡水河谷松了口气。这一轮由中国强劲需求带动的景气周期效应在这一年得到体现。据中国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中国铁矿石进口每年以20%以上的幅度增长,2003年达到1.48亿吨,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当年,铁矿石谈判价格止跌回涨,涨幅最高达9.8%。
普华永道在其2007全球金属采矿业年度报告中指出,2006年是全球矿业公认的淡水河谷年。正是在这一年,淡水河谷以194亿美元全现金收购了加拿大镍生产商英可,由全球第六升至全球第二大矿业公司。2006年,根据彭博社数据,淡水河谷的股东回报率达到了47.9%,位居全球首位。受淡水河谷并购的推动,巴西也在当年实现了首次对外投资超过引进外资额。
全球铁矿石连续5年的强劲需求、价格高企带来了高额利润,但淡水河谷多元化的信条并未放松过,它收购矿山的触角又从加拿大伸到了欧洲。2008年1月,淡水河谷表示,正与瑞士矿业公司Xstrata就收购后者事宜展开谈判,交易金额可能高达900亿美元,后者为目前全球第六大矿业公司。如果成功,这桩交易将会是巴西公司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外收购。
多元化则有利于分散风险与减少波动。加拿大银行RBC资本市场的Fraser Phillips指出,获得Xstrata会让淡水河谷也进入铜和煤的领头军队伍。此外,淡水河谷还能进一步巩固在锌和铜金属市场的地位,以及取得在澳大利亚东部的煤矿和铜矿,那里的地理位置更靠近中国市场。
“西方工业家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力量。”2007年10月,淡水河谷总裁阿格内利在里约美国商会上如是说。显然他认为合并计划符合整个产业利益最大化,有利于平衡中国不断增长的全球铁矿石和钢铁需求。按照他的角度,矿业整合链条上的每一方,既是猎人,也是猎物。正值壮年的阿格内利当然希望,淡水河谷能够顺利地成为全球第一的矿业公司。从他就任以来,淡水河谷已经在巴西内外并购了十几家金属采矿公司。
跨国公司的“巴西问题”
淡水河谷总部位于里约热内卢,方方正正的白色大楼,在海边蓝色的天空下非常显眼。在普通巴西人眼里,淡水河谷一直是巴西的骄傲。这也导致了在淡水河谷的私有化问题,巴西国内一直存在诸多争议和反对的声音。
1997年淡水河谷股份拍卖会前后,巴西许多城市发生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甚至连前总统萨尔内和佛朗哥也加入反对私有化的行列。他们认为,淡水河谷并非亏损的国有企业,未给联邦政府增加公共赤字,并且多年来为巴西的税收和就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巴西民族企业的象征,其股份拍卖是将国家主权和国家资源出卖给外国投资者;另外,拍卖价格还远远低于实际资产。
争议的结果是妥协。现在人们更多的看到,淡水河谷不仅延续了其在巴西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保留了政府意志对于私有企业的影响。政府意志的加入,一方面使得公司体现出较强的野心和宏大的战略,另一方面也使得公司运营和管理层面效率不高。
从淡水河谷的发展历程来看,日本战后重建、富矿的突然发现和中国钢铁业爆发式增长等几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是不具有可预期和持续性的。以铁矿为例,正是2003年之后,中国的铁矿石异常狂热的需求,给萎靡的淡水河谷打了一剂强心针,该公司也据此推测,到2011年,中国的铁矿石需求将占全球总需求的54%,而马丁斯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一再强调: “这一数字仍是保守估计的。”马丁斯直言,他现在关心的问题早已不是钢铁行业“夕阳”、“朝阳”的争论,而是“印度会不会成为另一个中国”?如果淡水河谷正在实行的全球扩张战略是基于以上判断,其风险可想而知。
在今年宏观调控防止经济过热和全面通胀的基调下,作为支撑工业发展基础的钢铁行业,中国政府并不乐见其上行态势。近日,中钢协表示,去年政府针对钢铁调控的效果正在释放,今年一季度,出口负增长的趋势将会延续,中国钢材的出口增速将会进一步降低,预计将有2000万吨左右的钢材回流至国内市场消化。这为2008年钢价走势增加了变数。淡水河谷代理商Tito Martins已向阿格内利提醒:“中国是我们的主要市场,但不是我们的天然市场。”而印度自身就铁矿资源丰富,且多为优质铁矿。据2005年统计,印度铁金属储量为42亿吨,储量基础为62亿吨。其中铁金属储量占世界总量的53%,居世界第六位。更为重要的,印度一向控制铁矿出口,未来即便大力发展钢铁产业,淡水河谷分到蛋糕的可能性也不大。
事实上,即便全球未来铁矿石的发展如淡水河谷所料,作为一家私有官办本地资源采掘型公司,其全球运营的风险仍然很大。淡水河谷公司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执行总监Demian Fiocca就表示,目前公司发展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即公司如何适应快速扩张带来空前巨大的规模,如何在一个市场获取长期稳定增长机会的能力,如何使得公司管理体系适应形势并提高效率。
随着淡水河谷全球版图不断扩大,很多巴西人担心,它的国际扩张会削弱国内的运营管理。淡水河谷工会主席Novarck de Oliveira就一再强调,“淡水河谷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后院——巴西。”现代矿业不单是采掘和销售的问题,而是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服务。淡水河谷的最大顾客——13000英里之外的中国——确实太远了。45天运期所需的高额海运成本已经成为它与澳大利亚同行相比的最大劣势。如何有效协调全球矿源和客户信息对于淡水河谷来说,这个考验将越来越大。
以物流为例,尽管淡水河谷建有自己的铁路和港口,但仍十分脆弱。2007年12月14日,巴西Itaguai/Sepetiba港口发生撞船事故,一艘装运铁矿石的货轮撞毁了泊位的码头系柱,港务局被迫发出不可抗力通告。持续40天的修理工作,使得淡水河谷不得不推迟180万-200万吨铁矿石的出口。近期,淡水河谷已向中国钢厂提出先按照2007年合同量的90%交货,剩余10%推迟。同时,由于其他港口的交通堵塞,2007年12月-2008年1月,淡水河谷公司铁矿石的四个主要出口港Sepetiba、Madeira、Guaiba、Tubarao的业务量全面减少。
“而淡水河谷则认为,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都会有风险,目前确保公司未来以及其在巴西的领导地位的最好方法是发展,用尽一切方法发展。”马丁斯说。
在跨国公司和银行林立的格拉萨·阿拉尼亚大街上,矗立着一栋十几层高的白色建筑物,这里就是全球矿业巨头——淡水河谷(Vale)总部所在地。在这片仍保留着昔日巴西首都辉煌的里约热内卢老城区里,淡水河谷的建筑并不引人注意,然而它所做出的每一个重要决定,却牵动着地球另一端的中国钢铁企业。自从5年前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铁矿石最大进口国以来,在每年的国际铁矿石谈判中,淡水河谷就成了涨价的代名词。挥之不去的涨价“宿命”让中国人对于这家遥远的公司有点恨得咬牙,同时其全球探明储量第一的事实又让人有些嫉妒,当然,人们更多的是好奇。
丛林中的铁矿
巴西北部巴拉州的卡拉加斯(Carajás)是淡水河谷矿业运营的“心脏”。在这个位于亚马孙雨林中央的区域,淡水河谷有7个铁矿,出产着品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优质矿石。这里的工人们不时能瞥见觅食的丛林猫越过,偶尔还有远处猴群吱吱叫声传来。巨大开放的露天矿场一望无际,数百辆房子般大的卡车日夜忙碌,在标刻着1500英尺深的大坑里爬进爬出。它们每年将数百万吨的锈红色大石块卸到“颚式粉碎机”里。经过这个张着大嘴的机器,大石块变成了“铁矿石”。再经过公路、铁路和港口,这些高品位的铁矿石被运送到全世界各个角落。
上天对巴西实在太过眷顾。这个总面积全球第五的国家,幅员辽阔,气候宜人,六成的土地被亚马孙生态覆盖。大自然赋予其珍贵的财富——茂密的原始森林、广袤无垠的天然牧场和丰富的地下宝藏。巴西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特别是铁矿砂,占全球总储量6.5%,为世界富铁矿第一生产大国。而世界第一大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商淡水河谷公司则是巴西“皇冠上的宝石”和“亚马孙地区的引擎”,它的铁矿产量占巴西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
除了北部巴拉州,淡水河谷在巴西南部和东南部的“铁四角”地区还拥有伊塔比拉等21个铁矿。淡水河谷保有铁矿储量约86亿吨,按目前生产能力估算,探明储量可满足当前全球市场需求32年。“储备储量还很多,我们仍在不断勘探,估计还有五倍的资源没有被探明。”淡水河谷公司执行董事、铁矿石部负责人马丁斯(Jose Carlos Martins)告诉《商务周刊》。
淡水河谷靠铁矿石业务为人熟知,实际上,到2007年底,铁矿石在淡水河谷整体业务占据的比重不足一半。凭借着市场并购和扩张,淡水河谷早已由一个区域性的铁矿石公司,发展成为一个大规模、综合性、多元化的矿业巨头,位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总部位于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其业务领域包括镍金属、锰矿砂、铝矿、金矿等矿产品及港口、铁路和能源等。
“我们的长期愿景是成为全球最大的矿业公司。”2007年11月在巴黎召开的全球股东大会上,49岁的淡水河谷总裁罗格·阿格内利(RogerAgnelli)发表了这样的宣言。阿格内利上任7年来,一直致力于带领淡水河谷冲出巴西和南美。特别是2002年正式私有化完成至今,短短6年时间,阿格内利已将淡水河谷的业务版图从亚马孙丛林,扩展到了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智利、秘鲁、莫桑比克、印尼等在内的数十个国家。
然而,经过近百年自我循环发展,只是对外销售产品的一家本土采掘类企业,能够适应全球业务扩张和超长供应链所带来的难题吗?对此阿格内利必须作到心中有数。
私有官办的演化
淡水河谷的历史与巴西铁路建设密切相关。1909年在巴西修建维多利亚-米纳斯铁路的英国工程师们最先发现了当地储藏的铁矿石,随后英美投资者对其进行开发。雄心勃勃的美国企业家Percival Farquhar预料到巨大的出口潜力,于是在1911年成立了伊塔比拉铁矿公司,并且聪明的用自己的船把铁矿石运到美国,把当地的煤运回巴西,以此节约运费。伊塔比拉铁矿公司就是淡水河谷的前身。
1942年,经过不断的争论,时任巴西总统瓦加斯(Getulio Vargas)决定将铁矿收归国有,成立了淡水河谷公司,隶属于巴西联邦政府矿业动力部。
1960年代,淡水河谷成立了远洋子公司,开始涉足交通、市场和生铁加工等业务。当时恰逢日本战后重建和经济恢复的契机,淡水河谷迎来了第一次飞跃。通过新建港口的便利条件,淡水河谷可以提供比澳大利亚供应商更有价格优势的铁矿。这一优势的直接成果就是,与日本钢厂签订的15年供货5000万吨铁矿石的供货合同,这也使得淡水河谷铁矿石产量在1964年比1950年代晚期翻了一番。“尽管我们所处的位置在地球的两端,但从共建大型运输工作到港口设施,新日铁和淡水河谷从1955年起已经有超过半个世纪的良好关系。”日本钢联主席兼新日铁总裁Akio Mimura这样评价道。
随后,淡水河谷公司的产量不断增长,很快成为全球领先的铁矿石出口商,并且其物流系统,包括海运和铁路运输不断完善,为淡水河谷其后成为巴西最大的物流公司打下基础。
1970年代淡水河谷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出现,即卡拉加斯矿区(Carajás)被发现,该矿区不仅富含高品位的铁矿石,也包括铜、锰和金。
“从成立开始,淡水河谷一直以来就是巴西国有企业的象征之一,巴西联邦政府在其发展上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在联邦政府的大力扶植之下,淡水河谷在开始私有化的1997年时,拥有65家所属或附属公司,并成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和拉丁美洲最大的黄金生产厂。”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研究员周志伟告诉《商务周刊》,他一直致力于巴西经济和外交政策的综合研究。此时,在政府的支持下,淡水河谷先后购并了包括米纳斯吉拉斯钢铁公司(Uniminas),全国钢铁公司(CSN),巴西图巴朗公司(CST)等众多钢铁企业,铁矿石开采是其主要业务,占全部业务比例的81%。
在1995年上任的巴西总统卡多佐“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巴西国内的国有企业纷纷进行私有化。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能源巨头,淡水河谷最终力排众议,于1997年启动私有化。Valepa.S.A财团、巴西最大的工业集团圣保罗沃特兰蒂姆工业集团以及巴西社会保障基金会等成为淡水河谷的主要股东。2002年,私有化正式完成,此时的淡水河谷已在纽交所、圣保罗和马德里三地上市。“为了保证政府在公司重要事务上,比如公司清算、公司性质变化、公司股权转让等方面拥有否决权,巴西政府在股权拍卖中保留了相当数量的优先股(Preferred share)。此外,和巴西那些重要的国有企业一样,淡水河谷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也是由监管部门和巴西总统办公厅任命的,淡水河谷的总裁则由巴西总统直接任命。虽然董事会具有许多正式的权力,但实权还是集中在直接向矿业和能源部长报告的公司总裁手里。对于众多的子公司,淡水河谷则是依靠常规的股东大会、董事成员任命和董事会程序来进行管理。”周志伟说。
私有化后的淡水河谷效率大为提升,获得更为快速的发展。再加上上个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世界钢铁业极度低迷,许多铁矿石企业经营困难难以为继,纷纷走上整合之路。2000—2001年,淡水河谷又成功地收购和控股了巴西FERTECO、MBR和SAMITRI铁矿公司,取得了对巴西铁矿开采业的绝对垄断地位。
阿格内利的愿望
绝对垄断了巴西铁矿后的淡水河谷并不很开心。“2000年左右,我们讨论最多的是钢铁行业究竟是不是一个夕阳产业?”淡水河谷铁矿石部负责人马丁斯告诉《商务周刊》。当时,铁矿石行业面临的是迟缓的需求、低迷的价格和区域间激烈的竞争。
萧条时期的经验使得矿产商们更加谨慎,如果专注在单一的铁矿上,公司将是脆弱的。2001年,阿格内利任总裁后,淡水河谷确立了专注核心业务、多元发展的商业信条,并集中精力向铜、铝、氧化铝、煤等业务扩展。
2003年,全球钢铁行业的回暖让淡水河谷松了口气。这一轮由中国强劲需求带动的景气周期效应在这一年得到体现。据中国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中国铁矿石进口每年以20%以上的幅度增长,2003年达到1.48亿吨,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当年,铁矿石谈判价格止跌回涨,涨幅最高达9.8%。
普华永道在其2007全球金属采矿业年度报告中指出,2006年是全球矿业公认的淡水河谷年。正是在这一年,淡水河谷以194亿美元全现金收购了加拿大镍生产商英可,由全球第六升至全球第二大矿业公司。2006年,根据彭博社数据,淡水河谷的股东回报率达到了47.9%,位居全球首位。受淡水河谷并购的推动,巴西也在当年实现了首次对外投资超过引进外资额。
全球铁矿石连续5年的强劲需求、价格高企带来了高额利润,但淡水河谷多元化的信条并未放松过,它收购矿山的触角又从加拿大伸到了欧洲。2008年1月,淡水河谷表示,正与瑞士矿业公司Xstrata就收购后者事宜展开谈判,交易金额可能高达900亿美元,后者为目前全球第六大矿业公司。如果成功,这桩交易将会是巴西公司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外收购。
多元化则有利于分散风险与减少波动。加拿大银行RBC资本市场的Fraser Phillips指出,获得Xstrata会让淡水河谷也进入铜和煤的领头军队伍。此外,淡水河谷还能进一步巩固在锌和铜金属市场的地位,以及取得在澳大利亚东部的煤矿和铜矿,那里的地理位置更靠近中国市场。
“西方工业家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力量。”2007年10月,淡水河谷总裁阿格内利在里约美国商会上如是说。显然他认为合并计划符合整个产业利益最大化,有利于平衡中国不断增长的全球铁矿石和钢铁需求。按照他的角度,矿业整合链条上的每一方,既是猎人,也是猎物。正值壮年的阿格内利当然希望,淡水河谷能够顺利地成为全球第一的矿业公司。从他就任以来,淡水河谷已经在巴西内外并购了十几家金属采矿公司。
跨国公司的“巴西问题”
淡水河谷总部位于里约热内卢,方方正正的白色大楼,在海边蓝色的天空下非常显眼。在普通巴西人眼里,淡水河谷一直是巴西的骄傲。这也导致了在淡水河谷的私有化问题,巴西国内一直存在诸多争议和反对的声音。
1997年淡水河谷股份拍卖会前后,巴西许多城市发生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甚至连前总统萨尔内和佛朗哥也加入反对私有化的行列。他们认为,淡水河谷并非亏损的国有企业,未给联邦政府增加公共赤字,并且多年来为巴西的税收和就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巴西民族企业的象征,其股份拍卖是将国家主权和国家资源出卖给外国投资者;另外,拍卖价格还远远低于实际资产。
争议的结果是妥协。现在人们更多的看到,淡水河谷不仅延续了其在巴西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保留了政府意志对于私有企业的影响。政府意志的加入,一方面使得公司体现出较强的野心和宏大的战略,另一方面也使得公司运营和管理层面效率不高。
从淡水河谷的发展历程来看,日本战后重建、富矿的突然发现和中国钢铁业爆发式增长等几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是不具有可预期和持续性的。以铁矿为例,正是2003年之后,中国的铁矿石异常狂热的需求,给萎靡的淡水河谷打了一剂强心针,该公司也据此推测,到2011年,中国的铁矿石需求将占全球总需求的54%,而马丁斯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一再强调: “这一数字仍是保守估计的。”马丁斯直言,他现在关心的问题早已不是钢铁行业“夕阳”、“朝阳”的争论,而是“印度会不会成为另一个中国”?如果淡水河谷正在实行的全球扩张战略是基于以上判断,其风险可想而知。
在今年宏观调控防止经济过热和全面通胀的基调下,作为支撑工业发展基础的钢铁行业,中国政府并不乐见其上行态势。近日,中钢协表示,去年政府针对钢铁调控的效果正在释放,今年一季度,出口负增长的趋势将会延续,中国钢材的出口增速将会进一步降低,预计将有2000万吨左右的钢材回流至国内市场消化。这为2008年钢价走势增加了变数。淡水河谷代理商Tito Martins已向阿格内利提醒:“中国是我们的主要市场,但不是我们的天然市场。”而印度自身就铁矿资源丰富,且多为优质铁矿。据2005年统计,印度铁金属储量为42亿吨,储量基础为62亿吨。其中铁金属储量占世界总量的53%,居世界第六位。更为重要的,印度一向控制铁矿出口,未来即便大力发展钢铁产业,淡水河谷分到蛋糕的可能性也不大。
事实上,即便全球未来铁矿石的发展如淡水河谷所料,作为一家私有官办本地资源采掘型公司,其全球运营的风险仍然很大。淡水河谷公司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执行总监Demian Fiocca就表示,目前公司发展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即公司如何适应快速扩张带来空前巨大的规模,如何在一个市场获取长期稳定增长机会的能力,如何使得公司管理体系适应形势并提高效率。
随着淡水河谷全球版图不断扩大,很多巴西人担心,它的国际扩张会削弱国内的运营管理。淡水河谷工会主席Novarck de Oliveira就一再强调,“淡水河谷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后院——巴西。”现代矿业不单是采掘和销售的问题,而是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服务。淡水河谷的最大顾客——13000英里之外的中国——确实太远了。45天运期所需的高额海运成本已经成为它与澳大利亚同行相比的最大劣势。如何有效协调全球矿源和客户信息对于淡水河谷来说,这个考验将越来越大。
以物流为例,尽管淡水河谷建有自己的铁路和港口,但仍十分脆弱。2007年12月14日,巴西Itaguai/Sepetiba港口发生撞船事故,一艘装运铁矿石的货轮撞毁了泊位的码头系柱,港务局被迫发出不可抗力通告。持续40天的修理工作,使得淡水河谷不得不推迟180万-200万吨铁矿石的出口。近期,淡水河谷已向中国钢厂提出先按照2007年合同量的90%交货,剩余10%推迟。同时,由于其他港口的交通堵塞,2007年12月-2008年1月,淡水河谷公司铁矿石的四个主要出口港Sepetiba、Madeira、Guaiba、Tubarao的业务量全面减少。
“而淡水河谷则认为,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都会有风险,目前确保公司未来以及其在巴西的领导地位的最好方法是发展,用尽一切方法发展。”马丁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