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02-02
近年来,信息技术手段广泛应用到了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把电、光、形、声多种媒体组合起来,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现代信息技术之水,必将载着数学教学之舟一日千里。
一、应用信息技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新课程标准》指出:“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且可生动真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一个好的课件,其窗口所承载的声、像、图、文信息是一种艺术美,会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在美的氛围中,情绪高涨地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通过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例如教学《认识角》,教材只借助钟面指针、扇面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角?这样让学生对角有了初步印象后,教师再通过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角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用不同颜色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再分别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出示两个角一样大,一个角的边很长,另一个角的边很短,让学生猜猜哪个大,哪个小,很多学生都说边长的那个角大,通过课件演示把两个角叠在一起,学生发现两个角一样大,从而引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对更乐意学数学。
三、运用信息技术,揭开数学的抽象面纱。
多年教学,一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数学的抽象性,使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到底怎么解决这种困惑,怎样使小学生形象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我眼前一亮,这不正是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吗?利用多媒体把数学知识同小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发挥现实生活中可触可见、真实、形象的优势,化解抽象概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原生态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结合起来,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而掌握书本中的知识点,使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利用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来教学就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来顺利完成。
四、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好奇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識。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然后提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考虑?通过课件演示分割、拼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至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思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高等于长方形的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利用多媒体手段,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探索创新认识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学生的创新热情,变“苦学”为“乐学”。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教师可以在复习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想圆锥体积该怎么计算?通过课件演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然后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再倒入圆柱形容器,看几次能倒满。通过实验,让学生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跃跃欲试,情绪十分高涨。然后再出示“高相等底不等”“底相等高不等”“底和高均不等”等几组实验进行对比,促进学生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理解。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近年来,信息技术手段广泛应用到了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把电、光、形、声多种媒体组合起来,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现代信息技术之水,必将载着数学教学之舟一日千里。
一、应用信息技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新课程标准》指出:“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且可生动真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一个好的课件,其窗口所承载的声、像、图、文信息是一种艺术美,会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在美的氛围中,情绪高涨地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通过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例如教学《认识角》,教材只借助钟面指针、扇面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角?这样让学生对角有了初步印象后,教师再通过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角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用不同颜色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再分别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出示两个角一样大,一个角的边很长,另一个角的边很短,让学生猜猜哪个大,哪个小,很多学生都说边长的那个角大,通过课件演示把两个角叠在一起,学生发现两个角一样大,从而引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对更乐意学数学。
三、运用信息技术,揭开数学的抽象面纱。
多年教学,一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数学的抽象性,使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到底怎么解决这种困惑,怎样使小学生形象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我眼前一亮,这不正是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吗?利用多媒体把数学知识同小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发挥现实生活中可触可见、真实、形象的优势,化解抽象概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原生态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结合起来,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而掌握书本中的知识点,使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利用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来教学就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来顺利完成。
四、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好奇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識。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然后提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考虑?通过课件演示分割、拼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至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思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高等于长方形的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利用多媒体手段,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探索创新认识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学生的创新热情,变“苦学”为“乐学”。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教师可以在复习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想圆锥体积该怎么计算?通过课件演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然后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再倒入圆柱形容器,看几次能倒满。通过实验,让学生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跃跃欲试,情绪十分高涨。然后再出示“高相等底不等”“底相等高不等”“底和高均不等”等几组实验进行对比,促进学生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理解。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