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弶港是一个红色港湾,1941年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就在这里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伪军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1931年到1945年的艰难14年中,中国人民在平原、在山地、在丛林、在草原、在沙漠到处与日军浴血奋战,在海上的武装斗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抗日;东台
弶港地处黄海边,在盐城东台市境内,是黄海沿线四大渔港之一,同时她也是一个红色港湾,1941年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就在这里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伪军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武器简陋、人员匮乏的恶劣条件下,新四军凭着斗志昂扬、不屈不挠的铁军精神一路劈波斩浪,谱写出一段又一段传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今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隆重纪念抗战胜利之际,发生在苏中根据地的海上抗日武装斗争的光辉历史,依旧令人难以忘怀。
1 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的诞生
1941年2月,新四军一师开进东台沿海一带后,日伪军即尾随而来,在北边大丰的潘丿,西边东台的安丰,南边海安的角斜、李堡等集镇摆下了重兵。同年7月,日军还出动了两个师团和伪军共五六万人,对我苏中、苏北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发动“清乡”,并建立据点,将我抗日根据地分割成许多小块。我军三面受敌,形势非常危急,军需运输十分困难,西边的弶港镇便成了海上对外通联的唯一大门。因此,从海上突围、开辟海上航线,掌握海上主动权,确保新四军能从海上自由进退,事关重大。
随着苏中根据地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掌握沿海斗争的主动权变得日益突出。为了粉碎日伪军的疯狂进攻,摆脱背靠黄海作战的不利局面,1941年初,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决定组建专门的海防力量。最初是以苏中军区后勤机关一部和山炮连、警卫分队为基础,组建一个海防大队,主要负责控制苏中根据地沿海的港口,并力求深入近海开展对敌斗争。同年9月,在海防大队的基础上,苏中军区党委决定再抽调3个警卫连,连同原来的海防大队,正式组建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团部则设在弶港小学的老校区旧址“韩公祠”内。因此,韩公祠就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支海上武裝力量的指挥中心。现在,韩公祠作为盐城市重点革命遗址,正在恢复重建当中。当时,作为苏中军区海防团的发展基础只是一支不到200人的队伍。弶港作为新中国海上武装力量的诞生地、中国人民海军的“起锚地”,已载入中国海军史。
2 英雄辈出,赢得胜利
在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岁月里,新四军带领着东台的英雄儿女们斗匪、抗倭、寻求解放,彰显了不朽的红色精神。
2.1 领导人物率先垂范
2.1.1 一代名将粟裕同志
粟裕同志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1927年20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弶港为基地,创建了我军第一支土海军。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粟裕画传》载:1941年3月,一师师长粟裕决定组建海上部队。他亲率师部机关人员乘船出海,调查研究气象和潮汐变化规律,探索海上生活和作战经验。他从军区抽掉了3个连的官兵,向渔民租借了船只,搭起了海防团的架子。粟裕对当时新任命的团长陶勇、副团长吴福海、政委罗湘涛等人说:“我们创建的是中国人民的第一支土海军,你们来干一定要干好。”从此,海防团驾驶着木帆船战斗在几百里的黄海海面上,为华东军区海军的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四军一师也实现了由“背靠大海”到“掌控大海”的战略转变,创造了由“海上转运”到“海上基地”的不朽传奇。
2.1.2 “拼命三郎”陶勇
陶勇其实并不姓陶,本姓张,名道庸。1939年,苏北地区形式复杂,受敌、伪、顽三重力量的威胁。为了遮掩敌人耳目,陈毅建议张道庸改名为陶勇。正应了这个名字,陶勇在军中以勇著称,作战英勇、足智多谋,临阵时常常脱去外衣,挥舞战刀,赤膊上阵,人称“拼命三郎”。他是新四军中著名的勇将,一生战功卓著。陶勇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苏中军区海防团成立时,粟裕亲自点将,任命身经百战的陶勇兼海防团长。1944年兼任苏中军区海防纵队司令员,成为人民海军的创始人之一。陶勇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抗战期间,他降服海匪头子孙二虎,使其转变成一名勇敢的革命战士,便是他无数传奇故事中的一个。“陶勇同志对海匪的武装进行了调查分析,抽调主力部队一举歼灭了作恶多端的渔霸王明中部队,通过统战关系,联络改编了陆州舫部,又定计设伏,抓住了海匪头目孙二虎。”[1]
2.2 “海上猛虎”孙仲明——改邪归正,献身革命
孙仲明,又名孙二虎、孙二富,7岁开始下小海,17岁时就成为远近闻名的船老大。他蹦船似飞燕,潜水如蛟龙,听涛知水深,观星晓洋面。这为其日后成为新四军“海上猛虎团”的杰出指挥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孙仲明被海匪头子沈武看中,抓去被逼为匪。1937年,他逃离沈武自立门户,在弶港、如东一带海面划水为王。
孙仲明曾两次改名。1941年初,新四军一师师部(东台三仓地区)面临三面受敌形势,但是第四面——沿海及海上也并非毫无险阻,那就是海匪猖獗,大肆抢劫和勒索出海捕鱼的渔民。孙二虎部就是沿海大股海匪中最强悍的一股。孙二虎靠“放旗子”,即渔民出海捕鱼,必须先出钱领他的旗子,才能免受抢劫。因为从“放旗子”中搜刮了渔民百姓的利益,富甲一方,因此,他改名叫二富[2],这是他第一次改名。1941年年初,经新四军多次说服教育,孙二富弃暗投明。后因不习惯革命军队铁的纪律,于1942年2月投靠伪军陈懋卿。在陶勇感召下,1943年春,他借下海“放旗子”之机,率部下53人,携武器弹药,脱离了伪军。孙二富起义归来后,新四军一师决定将孙部编为海防纵队第二团,并委任他为团长。孙二富十分激动,将自己的名字又改为仲明以示彻底弃暗投明。这就是弶港人家喻户晓的《陶勇伏“虎”》的故事。收编孙二虎,改造帮匪部队,是一个艰苦复杂的斗争过程。陶勇司令员的宽宏大度,正确地执行党的政策,也是收编孙二富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 从此,孙仲明改掉匪气,留在革命阵营,并在海上作战屡立战功,在对敌斗争中,起到了别动队的作用。陶勇和姬鹏飞亲自指示发展孙二虎为中共特别党员。孙仲明坚决贯彻苏中军区党委关于建立海上根据地的决策部署,亲自掌舵“美人缸”指挥船,“亲自动员吸收了一批批弶港青年渔民参加新四军海防团,亲自选址创办起‘七里丫湾红帆造船厂’,亲自部署组织由弶港港口始发的‘千里海上生命线’的护卫工作。”[3]孙仲明不畏入侵者的坚船利炮,不但有效组织了对“海上秘密运输线”的安全护航工作,而且组织指挥了“黄鱼洋保卫战”、“两分水遭遇战”、“龙王庙突围战”、“丰利阻击战”等数十次战役,并在实战中创造了“活沙活水、夜战近战”的战法。在经历了数十次海战实战之后,孙仲明团长领导的海防二团成为令敌军闻风丧胆的“海上猛虎团”。正如央视七套《人民子弟兵》栏目热播的大型文献纪录片《红帆船》中盛赞的那样“他们是我军最早的海上作战力量,他们创造了人民海军的传奇开端”。
2.3 拥军爱党好群众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老区弶港,鱼水情深。在那样艰苦的年代里,弶港人民既无偿提供船只,又出人出力。
2.3.1 “海胆英雄”顾雍海
顾雍海不是新四军的战士,却胆大到敢随新四军一师采购科科长张渭清在上海敌占区建立“地下兵站同利渔行”;胆大到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出任渔行的经理。196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51号兵站》里有一个“同利渔行”,就是取材于这段弶港军民同心、储运物资的历史事实。这部电影是时任新四军一师采购科科长张渭清回忆当时情形所创作。当时地下党在上海吴淞口以“同利渔行”为掩护,建立我党地下联络点和军需物资采购转运站,就是51号兵站;而在弶港,则建立了“江海运输公司”,负责本地的物资储运。从1942年至1945年的4年间,从上海秘密运回一万多吨军需和民用物资,由弶港的独轮车、牛车分散转运至各部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顾雍海还曾在粟裕的登门拜访下,将自家的4艘木帆船 “老扒凳”、“新扒凳”等全部借给新四军用于海上运输军需物资。
2.3.2 “渡江功臣”仲续华
海防团成立初期时,仲续华已是有20多年航海经验的老行家,在当地渔港有一定的威望。张渭清就与粟裕一起亲自登门拜访仲续华寻求支持,仲续华早就对日本鬼子恨之入骨,当即表示愿意为抗日出力,借出一条“铁叉”45吨船,并说服当时在他船上任船老大的王意佺一起参加革命,为我军运送军需物资。仲续华从抗日战争到渡江支前,前后9年时间,抛家别子,不曾休息过一整天。只要有任务,不论装人载物,不管白天黑夜,不顾风大浪急,起帆摇橹就开船,从不说一个苦字。他从1941年参加革命,积极提供人力、物力,组织船工、船只,装运粮食、物资、战士,抢救伤员,并且自己所带的两条船也在装运过程中被敌人炸沉撞沉。为了支援革命无私奉献、迎难而上。鉴于他投身革命,表现突出,被我军表彰为渡江支前一等功臣。江西电视台“都市情缘”栏目还专门拍摄了《我的战友我的团》纪录片,展现了仲续华不怕牺牲、英勇战斗、舍小家、顾大家的革命精神。
2.3.3 渔民自己的武装——渔民自卫大队
渔民自卫大队在“七里丫湾”锚地担任海防团教练,对海防团的官兵们进行升帆泊锚、越滩蹦船、投弹射击以及抗风浪、晕船等科目的训练,教会观察海洋气象的各种常识,帮助掌握潮汛知识,使部队完成了由“旱鸡”向“水鸭”的转变。其时日本《朝日新闻》惊呼“中国华东沿海有游离不定的水兵”。
3 威震海疆,建功立业
海防团成立以后,无论是运输军需物资,还是开展海上作战,片片红帆满载着爱国之情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不辱使命。在起始于弶港、南至浙东、北至胶东、全场1100余公里的沿海“红帆生命线”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3.1 建立海上“红帆生命线”
红帆船是弶港人独创的驭海之宝。弶港木帆船上用的帐篷由于用“拷皮”染色后,再用兰油喷洒凉干,帐篷呈酱红色,所以称之为红帆,而使用红帆的渔船就叫“红帆船”。 它记忆了人民海军由新四军海防团从弶港起锚的历史印迹。
3.1.1 借船
在建立海防团的初期,为了解决运输船只的问题,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派遣张渭清等人深入弶港开展统战工作。粟裕师长更是亲自拜访顾雍海、仲续华等船主寻求支持。在粟裕师长第一次登门拜访顾雍海后,顾雍海感慨万分道:过去自己曾为多少当兵的出海卖过命,没听到过一句好话,如今才给新四军跑了几趟船,大首长就亲自登门道谢,共产党的军队到底是仁义之师呀![4]在我党统一战线的感召下以及顾雍海、仲续华两位船主的影响下,多名船主纷纷摆脱旧船帮的控制,主动借出自家的数十艘红帆船作为兵船使用。
3.1.2 造船
“帐笆围弶做厂房,夜间宿在芦苇荡;一斗玉米干一天,手拿凭证去秤粮。”这是弶港“七里丫湾”潮滩海防团造船厂艰苦奋斗的写照。1942年春汛时节,海防二团团长孙仲明亲率海防二团指战员和当地的造船师傅,创办起著名的“红帆造船厂”。崔中辉、崔广月、丁年才等60多名造船师傅钉造了第一代水兵用船,为海防团钉制的大海船为人民海军的木船起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七里丫湾’在弶港的东南方向,位置隐蔽,方便进出,敌人一直没有发现。”红帆老人崔广明回忆说,“那时候,弶港渔民自卫队被粟裕将军收编后改名为苏中海防二团。几十个木匠成年累月地建造红帆船充实海防团的战斗力。到现在我还记得建造的第一艘叫大新船,第二艘叫二新船,一直到渡江战役之前,一共建造了30多艘船。”[5]在那个年代的弶港,有多少红帆船凯旋抑或在残酷的海战中下沉海底。战争让生与死成了每日遇到的平常事,但红帆船上承载的光荣和历史如同豐碑永远镌刻在人们心头。
3.2 不辱使命,完成任务
根据苏中军区党委、粟裕司令员“立即抢占近海区,建立海防武装”的部署,为控制、占领沿海海面,1942年4月,苏中军区正式组建海防团、海防二团、海防三团。与此同时,人民政权组织——弶港镇、渔民自己的武装——渔民自卫大队、组织生产和生活物资的同济公司,相继成立,以海防团为主要武装的弶港抗日根据地建成。苏中军区领导非常重视海防团的建设,要求这支部队尽快发展到海上去,搞出一支名副其实的海防部队来。军区首长当时赋予了海防团三大任务:一是打通苏中到浙东和山东的南北交通;二是发动组织渔民和盐民建立武装,巩固海防;三是保护转移到海上的军区后勤各单位和一个山炮连。随着海防团的发展壮大,发挥的作用非常明显,并且逐步完成了这些任务。
历史告诉世界,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奋起抗日,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艰难的14年中,中国人民在平原、在山地、在丛林、在草原、在沙漠到处与日军浴血奋战,在海上的武装斗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牵制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侵略行动,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撑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贡献,不容忽视,不容低估。海防团诞生在抗战时期,是中共第一支海上武装力量,也是人民海军的雏形,它见证了我党早期海上武装力量的斗争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没有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新四军海防团的顽强抗战、老百姓的拥军爱党支持,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粟裕,叶飞,钟期光,王必成.忆战将陶勇[N].人民日报,1983-9-29.
[2]孙二富两次改名.帆开弶港[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12,第1版:31.
[3]杨九华.“红帆摇篮”传唱的那些歌[N].中国国防报,2015-4-24(4).
[4]粟裕在弶港.帆开弶港[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12,第1版:
27.
[5]王君蓉,金莉莉,杨九华.传奇弶港 红帆风采猎猎飞扬[N].东台日报,2013-6-10(2).
关键词: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抗日;东台
弶港地处黄海边,在盐城东台市境内,是黄海沿线四大渔港之一,同时她也是一个红色港湾,1941年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就在这里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伪军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武器简陋、人员匮乏的恶劣条件下,新四军凭着斗志昂扬、不屈不挠的铁军精神一路劈波斩浪,谱写出一段又一段传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今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隆重纪念抗战胜利之际,发生在苏中根据地的海上抗日武装斗争的光辉历史,依旧令人难以忘怀。
1 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的诞生
1941年2月,新四军一师开进东台沿海一带后,日伪军即尾随而来,在北边大丰的潘丿,西边东台的安丰,南边海安的角斜、李堡等集镇摆下了重兵。同年7月,日军还出动了两个师团和伪军共五六万人,对我苏中、苏北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发动“清乡”,并建立据点,将我抗日根据地分割成许多小块。我军三面受敌,形势非常危急,军需运输十分困难,西边的弶港镇便成了海上对外通联的唯一大门。因此,从海上突围、开辟海上航线,掌握海上主动权,确保新四军能从海上自由进退,事关重大。
随着苏中根据地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掌握沿海斗争的主动权变得日益突出。为了粉碎日伪军的疯狂进攻,摆脱背靠黄海作战的不利局面,1941年初,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决定组建专门的海防力量。最初是以苏中军区后勤机关一部和山炮连、警卫分队为基础,组建一个海防大队,主要负责控制苏中根据地沿海的港口,并力求深入近海开展对敌斗争。同年9月,在海防大队的基础上,苏中军区党委决定再抽调3个警卫连,连同原来的海防大队,正式组建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团部则设在弶港小学的老校区旧址“韩公祠”内。因此,韩公祠就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支海上武裝力量的指挥中心。现在,韩公祠作为盐城市重点革命遗址,正在恢复重建当中。当时,作为苏中军区海防团的发展基础只是一支不到200人的队伍。弶港作为新中国海上武装力量的诞生地、中国人民海军的“起锚地”,已载入中国海军史。
2 英雄辈出,赢得胜利
在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岁月里,新四军带领着东台的英雄儿女们斗匪、抗倭、寻求解放,彰显了不朽的红色精神。
2.1 领导人物率先垂范
2.1.1 一代名将粟裕同志
粟裕同志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1927年20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弶港为基地,创建了我军第一支土海军。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粟裕画传》载:1941年3月,一师师长粟裕决定组建海上部队。他亲率师部机关人员乘船出海,调查研究气象和潮汐变化规律,探索海上生活和作战经验。他从军区抽掉了3个连的官兵,向渔民租借了船只,搭起了海防团的架子。粟裕对当时新任命的团长陶勇、副团长吴福海、政委罗湘涛等人说:“我们创建的是中国人民的第一支土海军,你们来干一定要干好。”从此,海防团驾驶着木帆船战斗在几百里的黄海海面上,为华东军区海军的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四军一师也实现了由“背靠大海”到“掌控大海”的战略转变,创造了由“海上转运”到“海上基地”的不朽传奇。
2.1.2 “拼命三郎”陶勇
陶勇其实并不姓陶,本姓张,名道庸。1939年,苏北地区形式复杂,受敌、伪、顽三重力量的威胁。为了遮掩敌人耳目,陈毅建议张道庸改名为陶勇。正应了这个名字,陶勇在军中以勇著称,作战英勇、足智多谋,临阵时常常脱去外衣,挥舞战刀,赤膊上阵,人称“拼命三郎”。他是新四军中著名的勇将,一生战功卓著。陶勇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苏中军区海防团成立时,粟裕亲自点将,任命身经百战的陶勇兼海防团长。1944年兼任苏中军区海防纵队司令员,成为人民海军的创始人之一。陶勇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抗战期间,他降服海匪头子孙二虎,使其转变成一名勇敢的革命战士,便是他无数传奇故事中的一个。“陶勇同志对海匪的武装进行了调查分析,抽调主力部队一举歼灭了作恶多端的渔霸王明中部队,通过统战关系,联络改编了陆州舫部,又定计设伏,抓住了海匪头目孙二虎。”[1]
2.2 “海上猛虎”孙仲明——改邪归正,献身革命
孙仲明,又名孙二虎、孙二富,7岁开始下小海,17岁时就成为远近闻名的船老大。他蹦船似飞燕,潜水如蛟龙,听涛知水深,观星晓洋面。这为其日后成为新四军“海上猛虎团”的杰出指挥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孙仲明被海匪头子沈武看中,抓去被逼为匪。1937年,他逃离沈武自立门户,在弶港、如东一带海面划水为王。
孙仲明曾两次改名。1941年初,新四军一师师部(东台三仓地区)面临三面受敌形势,但是第四面——沿海及海上也并非毫无险阻,那就是海匪猖獗,大肆抢劫和勒索出海捕鱼的渔民。孙二虎部就是沿海大股海匪中最强悍的一股。孙二虎靠“放旗子”,即渔民出海捕鱼,必须先出钱领他的旗子,才能免受抢劫。因为从“放旗子”中搜刮了渔民百姓的利益,富甲一方,因此,他改名叫二富[2],这是他第一次改名。1941年年初,经新四军多次说服教育,孙二富弃暗投明。后因不习惯革命军队铁的纪律,于1942年2月投靠伪军陈懋卿。在陶勇感召下,1943年春,他借下海“放旗子”之机,率部下53人,携武器弹药,脱离了伪军。孙二富起义归来后,新四军一师决定将孙部编为海防纵队第二团,并委任他为团长。孙二富十分激动,将自己的名字又改为仲明以示彻底弃暗投明。这就是弶港人家喻户晓的《陶勇伏“虎”》的故事。收编孙二虎,改造帮匪部队,是一个艰苦复杂的斗争过程。陶勇司令员的宽宏大度,正确地执行党的政策,也是收编孙二富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 从此,孙仲明改掉匪气,留在革命阵营,并在海上作战屡立战功,在对敌斗争中,起到了别动队的作用。陶勇和姬鹏飞亲自指示发展孙二虎为中共特别党员。孙仲明坚决贯彻苏中军区党委关于建立海上根据地的决策部署,亲自掌舵“美人缸”指挥船,“亲自动员吸收了一批批弶港青年渔民参加新四军海防团,亲自选址创办起‘七里丫湾红帆造船厂’,亲自部署组织由弶港港口始发的‘千里海上生命线’的护卫工作。”[3]孙仲明不畏入侵者的坚船利炮,不但有效组织了对“海上秘密运输线”的安全护航工作,而且组织指挥了“黄鱼洋保卫战”、“两分水遭遇战”、“龙王庙突围战”、“丰利阻击战”等数十次战役,并在实战中创造了“活沙活水、夜战近战”的战法。在经历了数十次海战实战之后,孙仲明团长领导的海防二团成为令敌军闻风丧胆的“海上猛虎团”。正如央视七套《人民子弟兵》栏目热播的大型文献纪录片《红帆船》中盛赞的那样“他们是我军最早的海上作战力量,他们创造了人民海军的传奇开端”。
2.3 拥军爱党好群众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老区弶港,鱼水情深。在那样艰苦的年代里,弶港人民既无偿提供船只,又出人出力。
2.3.1 “海胆英雄”顾雍海
顾雍海不是新四军的战士,却胆大到敢随新四军一师采购科科长张渭清在上海敌占区建立“地下兵站同利渔行”;胆大到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出任渔行的经理。196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51号兵站》里有一个“同利渔行”,就是取材于这段弶港军民同心、储运物资的历史事实。这部电影是时任新四军一师采购科科长张渭清回忆当时情形所创作。当时地下党在上海吴淞口以“同利渔行”为掩护,建立我党地下联络点和军需物资采购转运站,就是51号兵站;而在弶港,则建立了“江海运输公司”,负责本地的物资储运。从1942年至1945年的4年间,从上海秘密运回一万多吨军需和民用物资,由弶港的独轮车、牛车分散转运至各部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顾雍海还曾在粟裕的登门拜访下,将自家的4艘木帆船 “老扒凳”、“新扒凳”等全部借给新四军用于海上运输军需物资。
2.3.2 “渡江功臣”仲续华
海防团成立初期时,仲续华已是有20多年航海经验的老行家,在当地渔港有一定的威望。张渭清就与粟裕一起亲自登门拜访仲续华寻求支持,仲续华早就对日本鬼子恨之入骨,当即表示愿意为抗日出力,借出一条“铁叉”45吨船,并说服当时在他船上任船老大的王意佺一起参加革命,为我军运送军需物资。仲续华从抗日战争到渡江支前,前后9年时间,抛家别子,不曾休息过一整天。只要有任务,不论装人载物,不管白天黑夜,不顾风大浪急,起帆摇橹就开船,从不说一个苦字。他从1941年参加革命,积极提供人力、物力,组织船工、船只,装运粮食、物资、战士,抢救伤员,并且自己所带的两条船也在装运过程中被敌人炸沉撞沉。为了支援革命无私奉献、迎难而上。鉴于他投身革命,表现突出,被我军表彰为渡江支前一等功臣。江西电视台“都市情缘”栏目还专门拍摄了《我的战友我的团》纪录片,展现了仲续华不怕牺牲、英勇战斗、舍小家、顾大家的革命精神。
2.3.3 渔民自己的武装——渔民自卫大队
渔民自卫大队在“七里丫湾”锚地担任海防团教练,对海防团的官兵们进行升帆泊锚、越滩蹦船、投弹射击以及抗风浪、晕船等科目的训练,教会观察海洋气象的各种常识,帮助掌握潮汛知识,使部队完成了由“旱鸡”向“水鸭”的转变。其时日本《朝日新闻》惊呼“中国华东沿海有游离不定的水兵”。
3 威震海疆,建功立业
海防团成立以后,无论是运输军需物资,还是开展海上作战,片片红帆满载着爱国之情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不辱使命。在起始于弶港、南至浙东、北至胶东、全场1100余公里的沿海“红帆生命线”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3.1 建立海上“红帆生命线”
红帆船是弶港人独创的驭海之宝。弶港木帆船上用的帐篷由于用“拷皮”染色后,再用兰油喷洒凉干,帐篷呈酱红色,所以称之为红帆,而使用红帆的渔船就叫“红帆船”。 它记忆了人民海军由新四军海防团从弶港起锚的历史印迹。
3.1.1 借船
在建立海防团的初期,为了解决运输船只的问题,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派遣张渭清等人深入弶港开展统战工作。粟裕师长更是亲自拜访顾雍海、仲续华等船主寻求支持。在粟裕师长第一次登门拜访顾雍海后,顾雍海感慨万分道:过去自己曾为多少当兵的出海卖过命,没听到过一句好话,如今才给新四军跑了几趟船,大首长就亲自登门道谢,共产党的军队到底是仁义之师呀![4]在我党统一战线的感召下以及顾雍海、仲续华两位船主的影响下,多名船主纷纷摆脱旧船帮的控制,主动借出自家的数十艘红帆船作为兵船使用。
3.1.2 造船
“帐笆围弶做厂房,夜间宿在芦苇荡;一斗玉米干一天,手拿凭证去秤粮。”这是弶港“七里丫湾”潮滩海防团造船厂艰苦奋斗的写照。1942年春汛时节,海防二团团长孙仲明亲率海防二团指战员和当地的造船师傅,创办起著名的“红帆造船厂”。崔中辉、崔广月、丁年才等60多名造船师傅钉造了第一代水兵用船,为海防团钉制的大海船为人民海军的木船起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七里丫湾’在弶港的东南方向,位置隐蔽,方便进出,敌人一直没有发现。”红帆老人崔广明回忆说,“那时候,弶港渔民自卫队被粟裕将军收编后改名为苏中海防二团。几十个木匠成年累月地建造红帆船充实海防团的战斗力。到现在我还记得建造的第一艘叫大新船,第二艘叫二新船,一直到渡江战役之前,一共建造了30多艘船。”[5]在那个年代的弶港,有多少红帆船凯旋抑或在残酷的海战中下沉海底。战争让生与死成了每日遇到的平常事,但红帆船上承载的光荣和历史如同豐碑永远镌刻在人们心头。
3.2 不辱使命,完成任务
根据苏中军区党委、粟裕司令员“立即抢占近海区,建立海防武装”的部署,为控制、占领沿海海面,1942年4月,苏中军区正式组建海防团、海防二团、海防三团。与此同时,人民政权组织——弶港镇、渔民自己的武装——渔民自卫大队、组织生产和生活物资的同济公司,相继成立,以海防团为主要武装的弶港抗日根据地建成。苏中军区领导非常重视海防团的建设,要求这支部队尽快发展到海上去,搞出一支名副其实的海防部队来。军区首长当时赋予了海防团三大任务:一是打通苏中到浙东和山东的南北交通;二是发动组织渔民和盐民建立武装,巩固海防;三是保护转移到海上的军区后勤各单位和一个山炮连。随着海防团的发展壮大,发挥的作用非常明显,并且逐步完成了这些任务。
历史告诉世界,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奋起抗日,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艰难的14年中,中国人民在平原、在山地、在丛林、在草原、在沙漠到处与日军浴血奋战,在海上的武装斗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牵制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侵略行动,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撑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贡献,不容忽视,不容低估。海防团诞生在抗战时期,是中共第一支海上武装力量,也是人民海军的雏形,它见证了我党早期海上武装力量的斗争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没有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新四军海防团的顽强抗战、老百姓的拥军爱党支持,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粟裕,叶飞,钟期光,王必成.忆战将陶勇[N].人民日报,1983-9-29.
[2]孙二富两次改名.帆开弶港[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12,第1版:31.
[3]杨九华.“红帆摇篮”传唱的那些歌[N].中国国防报,2015-4-24(4).
[4]粟裕在弶港.帆开弶港[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12,第1版:
27.
[5]王君蓉,金莉莉,杨九华.传奇弶港 红帆风采猎猎飞扬[N].东台日报,2013-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