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预习—引发—讨论—解惑—练习—小结”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式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是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在实施“教法”中,一般的综合课可采用,在单元教学中也可试行,应根据每一节课的不同特点,灵活地突出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的作用,也不必每节课都要面面俱到。
【关键词】指导引导讨论分析反馈笔者自2011年9月起,在初二(1)班进行“数学启导自学教学法”(以下简称“教法”)的教改实验。一年半来,按照教改的几个环节:预习——引发——讨论——解惑——练习——小结进行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领悟能力,是数学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有效方法。
一、指导预习,理解教材
预习是“教法”的第一个环节。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预习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处于一种求知进取的状态,了解教材的要点。预习前,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从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出发,一般按阅读课材、目的要求、复习、思考几项编拟提纲,提出的问题务必有思考价值和探索性。
学生预习时(课外或堂上)教师要下班巡视,了解学生遇到的疑点,对教材熟悉的情况,尽快获得反馈信息,为讲课时排难,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利于指导。
二、善于引导,激发欲望
“教法”的第二个环节是引发。引发是预习的延伸。通过预习,教师了解学生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讲课时,依据提纲中的问题由让学生进行作答;善于引发就是用新颖有趣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入新课。既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又能对数学探索产生凝结力,如果要想引发得好,就得精心设疑引趣。设“疑”是为了使学生对问题产生疑问。学生有了“疑”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在教学中,笔者往往提出模棱两可的问题来激疑。有时,运用类比,引导学生在熟悉旧知识中发现问题,于无疑处有疑,引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三、组织讨论,启迪思维
“教法”的第三个环节是讨论。为了初步解决问题,经过组织讨论,提高讨论的效果,教师把相邻的优劣生配搭好,前后两张桌一组,在组织学生讨论中,教师应注意信息的收集,并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合理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有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可全班讨论,达到辩明是非,寻找正确结论的目的。
四、引导分析,解决疑惑
解惑是“教法”的第四个环节。解惑是讨论的提高和深入。解惑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疑惑,教师总结典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其二是通过对立面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对比中得到巩固和理解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精选练习,迁移效应
练习是“教法”的第五个环节,练习是实践和巩固。
对于练习题教师应加以精选,结合典型性、针对性、目的性,可采用下列几种形式:①直接应用概念、公式法则的练习;②变式练习,以培养学生应变能力;③求异思维的练习;④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多端性、独特性训练;⑤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练习,以产生迁移效应,逐步培养学生解题技巧。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全方位的指导。
六、注重反馈,归纳小结
小结是“教法”的第六个环节。小结是概括和提高。在学生广泛研究基础上,顺利地完成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但是能否收到预想的效果,必須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检验,为此,有时教课后出一些训练“题”让学生考一考,练一练,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即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此外,让学生通过回顾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形成体系,使知识结构化、条理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内涵和外延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小结工作应该在教师指导下开展。
在实践中,笔者认识到,“教法”体现了“浓兴趣、树立意识、强动机、及时反馈的心理原则,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优先意识”。因此,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熟悉教材,更新观念,正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适应新教法的要求,才能使“教法”有好的效果。
“教法”的六个环节是指整个教学过程而言,在实施“教法”中,一般的综合课可采用,在单元教学中也可试行,应根据每一节课的不同特点,灵活地突出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的作用,也不必每节课都要面面俱到。
“教法”不但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而且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的积极性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逐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上个学期,以年级统一命题段考为例,初三(1)班66人,数学获100~120分者有47人,90~99分者有7人,80~89分者有7人,及格率93.5%,平均88.1分,及格率高出对比班30%。
参考文献:
[1]张波.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学周刊,2011,(12) :153.
[2]冯春红.如何学好一元二次程方[J].中学生数理化,2012,(8) :84..
[3]郝志峰.高职类测量实践教学改革与尝试[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9) :23.
【关键词】指导引导讨论分析反馈笔者自2011年9月起,在初二(1)班进行“数学启导自学教学法”(以下简称“教法”)的教改实验。一年半来,按照教改的几个环节:预习——引发——讨论——解惑——练习——小结进行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领悟能力,是数学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有效方法。
一、指导预习,理解教材
预习是“教法”的第一个环节。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预习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处于一种求知进取的状态,了解教材的要点。预习前,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从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出发,一般按阅读课材、目的要求、复习、思考几项编拟提纲,提出的问题务必有思考价值和探索性。
学生预习时(课外或堂上)教师要下班巡视,了解学生遇到的疑点,对教材熟悉的情况,尽快获得反馈信息,为讲课时排难,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利于指导。
二、善于引导,激发欲望
“教法”的第二个环节是引发。引发是预习的延伸。通过预习,教师了解学生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讲课时,依据提纲中的问题由让学生进行作答;善于引发就是用新颖有趣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入新课。既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又能对数学探索产生凝结力,如果要想引发得好,就得精心设疑引趣。设“疑”是为了使学生对问题产生疑问。学生有了“疑”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在教学中,笔者往往提出模棱两可的问题来激疑。有时,运用类比,引导学生在熟悉旧知识中发现问题,于无疑处有疑,引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三、组织讨论,启迪思维
“教法”的第三个环节是讨论。为了初步解决问题,经过组织讨论,提高讨论的效果,教师把相邻的优劣生配搭好,前后两张桌一组,在组织学生讨论中,教师应注意信息的收集,并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合理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有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可全班讨论,达到辩明是非,寻找正确结论的目的。
四、引导分析,解决疑惑
解惑是“教法”的第四个环节。解惑是讨论的提高和深入。解惑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疑惑,教师总结典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其二是通过对立面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对比中得到巩固和理解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精选练习,迁移效应
练习是“教法”的第五个环节,练习是实践和巩固。
对于练习题教师应加以精选,结合典型性、针对性、目的性,可采用下列几种形式:①直接应用概念、公式法则的练习;②变式练习,以培养学生应变能力;③求异思维的练习;④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多端性、独特性训练;⑤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练习,以产生迁移效应,逐步培养学生解题技巧。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全方位的指导。
六、注重反馈,归纳小结
小结是“教法”的第六个环节。小结是概括和提高。在学生广泛研究基础上,顺利地完成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但是能否收到预想的效果,必須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检验,为此,有时教课后出一些训练“题”让学生考一考,练一练,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即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此外,让学生通过回顾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形成体系,使知识结构化、条理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内涵和外延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小结工作应该在教师指导下开展。
在实践中,笔者认识到,“教法”体现了“浓兴趣、树立意识、强动机、及时反馈的心理原则,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优先意识”。因此,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熟悉教材,更新观念,正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适应新教法的要求,才能使“教法”有好的效果。
“教法”的六个环节是指整个教学过程而言,在实施“教法”中,一般的综合课可采用,在单元教学中也可试行,应根据每一节课的不同特点,灵活地突出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的作用,也不必每节课都要面面俱到。
“教法”不但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而且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的积极性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逐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上个学期,以年级统一命题段考为例,初三(1)班66人,数学获100~120分者有47人,90~99分者有7人,80~89分者有7人,及格率93.5%,平均88.1分,及格率高出对比班30%。
参考文献:
[1]张波.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学周刊,2011,(12) :153.
[2]冯春红.如何学好一元二次程方[J].中学生数理化,2012,(8) :84..
[3]郝志峰.高职类测量实践教学改革与尝试[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9)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