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罗列了《兵车行》涉及的唐代兵制各方面的有关材料,阐明了如能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这些材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诗篇的思想内容。同时结合本诗的写作特点,对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些材料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兵车行》 唐代兵制 思想内容 教学建议
一
杜甫诗歌名篇《兵车行》入选了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诗篇多处涉及唐代兵役制度,如将之厘清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对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将大有裨益。然而这一问题几乎无人论及,课文注解也多有遗漏,故不避谫陋,试加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一)“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与征兵年龄。
唐朝初年,沿袭隋朝旧制,全面恢复府兵制,直至天宝八载废弃。《通典》卷二十八:“(武德)二年七月,高祖以天下未定,事资武力,将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乃置十二军,分关中诸府以隶焉。”唐太宗贞观十年在全国置军府634个(或说633),称为折冲府,每府皆有名号。府兵从农民中简选,一旦选中,有了军名,挂籍军府,则终身服役,直到退役。服役年龄,据《大唐六典》之五:“成丁而入,六十而免。”也就是说唐初服役年龄是20岁至60岁,后又改为21岁至61岁。唐玄宗初即位,缩短府兵服役年限,据《唐会要》第72卷:“先天二年正月詔。往者计户戶充军。使二十一入募。六十出军。多惮劬劳。咸欲避匿。不有厘革。将何致理。应令天下卫士。取年二十五已上者充。十五年即放出。频经征镇者。十年放出。”《唐书·食货志》:“开军府以捍要冲,因隙地以置营田,有警则以军若夫千人助役。”可是由于朝延好大喜功,连年征战,“武皇开边意未已”,玄宗并没有兑现其制定的缩短服役年限的政策,兵期向两头延展,故有下文“归来头白还戍边”之叹。
(二)“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与“番上”制度。
府兵服役后,不脱离本乡本土,只是挂籍军府,田地仍间杂于其他农户之中,当番上教阅的时候,才集中于折冲府或番上的场所,过军队生活。所谓番上,是指轮番抽调府兵到其隶卫府或边防重镇服役。按《新唐书·兵志》:“五百里为五番,千里七番,一千五百里八番……”番是轮流的意思,“五番”即五人分做一组而轮流出征,“七番”即七人分做一组而轮流出征。唐初,边兵由府兵轮番更代,三年一轮换。开元以后,府兵制逐渐破坏,实行募兵制,朝延在各地征兵。各军镇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从戍人员和客户中招募士兵,自愿长期戍边的,长年免赋。这种招募来的士兵称为长征健儿。开元十六年曾规定长征健儿分五番,每年有一番回乡度假,事见《唐大诏令集》卷一○七《镇兵以四年为限诏》。诗中“秦兵苦战”、“今冬未休”反映了战火仍频,战士不得回乡休整的实况。
(三)“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与军人待遇。
府兵出征时的轻装备由府户自备:“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觽、毡帽、毡装、行滕皆—,麦饭九斗,米二升,皆自备。”(《新唐书·兵志》)国家的优惠条件是免除其租庸,后来自愿长期戍边的长征健儿,也是长年免赋。《旧唐书·杨炎传》:“旧制,人丁戍边者,蠲其租庸。”可是,征人之家由于男丁长年征战,国家原有的勋赏不行,富裕之家逃避服役,兵役负担基本落在贫困人家,“纵有健妇把锄犁”,也摆脱不了贫弱不堪的困境。加之隋唐以来实行的均田制受到破坏,土地向少数大官僚、大地主手上集中,失地农民逃离本籍成为流民,地方官员推行“邻保制”,将逃户的赋税强加到邻里身上,正如《唐会要》卷八五所载:“逃户之家,邻保不济,又使更输。急之则都不谋生,缓之则宪法交急。”“盖为牧宰等,授任亲民,职在安辑,稍有逃逸,耻言减耗,籍帐之间,虚存户口,调赋之际,旁及亲邻,此弊因循,其事自久。”又由于战争消耗巨大,据《通典·食货六》:“自开元中至于天宝,开拓边境,多立功勋,每岁军用日增……大凡一千二百万担,开元以前每岁边夷戎所用不过二百万贯。其时钱谷司唯务割剥,回残剩利,府藏虽丰,闾阎困矣。”唐玄宗时期的军费竟然六倍于前,在农村凋敝破产,“千村万落生荆杞”的情况下,还必须加倍向国家交税,应该免税的“行人”之家概莫能外,可见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
理清《兵车行》中反映的唐代兵制,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唐初的府兵制,还是后来的长征健儿,本来都有较完备的制度安排。然而,由于长期的拓边战争,原有制度中对兵士有利的番上制度、免税制度得不到实现,特别是拣选之法败坏,“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唐律疏议》卷十六)的征兵原则被破坏,服役的责任基本落到了贫困之家身上,加剧了社会矛盾。杜甫对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有深刻的认识,诗篇是作者对兵役制度、社会现实进行全面观照、对比、思考后的艺术升华,体现了对广大底层人民命运的长期关注。
二
如何利用唐代兵制方面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深化对诗篇思想内容的理解,就必须抓住诗歌的特点进行。我们认为本诗主要是通过几个典型场景来凸显“行人”的悲剧命运。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直接地再现出来,而是通过“道旁过者”与“行人”的对话,用四个场景逐步表现。
其一是少小离家老未还的场景。通过“武皇开边意未已”与“点行频”的因果关系,展现士兵长年征战不能归家的原因。
其二是农村凋敝破产的场景。通过长年征战与“千村万落生荆杞”的因果关系,展现役夫家庭生活困顿的原因。
其三是违反制度的催租场景。通过“禾生陇亩无东西”与“租税从何出”之间的因果关系,展现役夫家庭雪上加霜的悲惨生活。
其四是生男生女的对比场景。通过白骨委弃荒草的悲惨命运与“生男恶”、“生女好”这一流行认知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武皇开边意未已”给底层人民带来的心死如灰的凄惨心态。
四个场景因果递进,环环相扣,是对诗篇开头“耶娘妻子拦道哭”的注脚,表现了长年征战给“行人”带来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杜甫对广大人民命运的关切,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谴责。从这一特点出发,课堂教学中展示材料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将材料分类,分场景一步步展示,让学生领会诗中描述的与当时兵役制度之间的悖异之处,从而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二是将有关材料筛选后一次性展示,让学生在材料与诗歌描写的场景之间找出对应关系,从而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做深入探究。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除个别艰深的词语略加解释外,对补充的材料均不提倡过多地解读,让学生在对材料的阅读理解中提高学习能力、探究能力。
杜甫的诗作号称“诗史”,缘于其诗歌揭示了现实生活的深刻性和艺术形象塑造的典型性。在杜诗教学中如能适当采用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方法,就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 《兵车行》 唐代兵制 思想内容 教学建议
一
杜甫诗歌名篇《兵车行》入选了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诗篇多处涉及唐代兵役制度,如将之厘清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对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将大有裨益。然而这一问题几乎无人论及,课文注解也多有遗漏,故不避谫陋,试加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一)“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与征兵年龄。
唐朝初年,沿袭隋朝旧制,全面恢复府兵制,直至天宝八载废弃。《通典》卷二十八:“(武德)二年七月,高祖以天下未定,事资武力,将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乃置十二军,分关中诸府以隶焉。”唐太宗贞观十年在全国置军府634个(或说633),称为折冲府,每府皆有名号。府兵从农民中简选,一旦选中,有了军名,挂籍军府,则终身服役,直到退役。服役年龄,据《大唐六典》之五:“成丁而入,六十而免。”也就是说唐初服役年龄是20岁至60岁,后又改为21岁至61岁。唐玄宗初即位,缩短府兵服役年限,据《唐会要》第72卷:“先天二年正月詔。往者计户戶充军。使二十一入募。六十出军。多惮劬劳。咸欲避匿。不有厘革。将何致理。应令天下卫士。取年二十五已上者充。十五年即放出。频经征镇者。十年放出。”《唐书·食货志》:“开军府以捍要冲,因隙地以置营田,有警则以军若夫千人助役。”可是由于朝延好大喜功,连年征战,“武皇开边意未已”,玄宗并没有兑现其制定的缩短服役年限的政策,兵期向两头延展,故有下文“归来头白还戍边”之叹。
(二)“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与“番上”制度。
府兵服役后,不脱离本乡本土,只是挂籍军府,田地仍间杂于其他农户之中,当番上教阅的时候,才集中于折冲府或番上的场所,过军队生活。所谓番上,是指轮番抽调府兵到其隶卫府或边防重镇服役。按《新唐书·兵志》:“五百里为五番,千里七番,一千五百里八番……”番是轮流的意思,“五番”即五人分做一组而轮流出征,“七番”即七人分做一组而轮流出征。唐初,边兵由府兵轮番更代,三年一轮换。开元以后,府兵制逐渐破坏,实行募兵制,朝延在各地征兵。各军镇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从戍人员和客户中招募士兵,自愿长期戍边的,长年免赋。这种招募来的士兵称为长征健儿。开元十六年曾规定长征健儿分五番,每年有一番回乡度假,事见《唐大诏令集》卷一○七《镇兵以四年为限诏》。诗中“秦兵苦战”、“今冬未休”反映了战火仍频,战士不得回乡休整的实况。
(三)“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与军人待遇。
府兵出征时的轻装备由府户自备:“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觽、毡帽、毡装、行滕皆—,麦饭九斗,米二升,皆自备。”(《新唐书·兵志》)国家的优惠条件是免除其租庸,后来自愿长期戍边的长征健儿,也是长年免赋。《旧唐书·杨炎传》:“旧制,人丁戍边者,蠲其租庸。”可是,征人之家由于男丁长年征战,国家原有的勋赏不行,富裕之家逃避服役,兵役负担基本落在贫困人家,“纵有健妇把锄犁”,也摆脱不了贫弱不堪的困境。加之隋唐以来实行的均田制受到破坏,土地向少数大官僚、大地主手上集中,失地农民逃离本籍成为流民,地方官员推行“邻保制”,将逃户的赋税强加到邻里身上,正如《唐会要》卷八五所载:“逃户之家,邻保不济,又使更输。急之则都不谋生,缓之则宪法交急。”“盖为牧宰等,授任亲民,职在安辑,稍有逃逸,耻言减耗,籍帐之间,虚存户口,调赋之际,旁及亲邻,此弊因循,其事自久。”又由于战争消耗巨大,据《通典·食货六》:“自开元中至于天宝,开拓边境,多立功勋,每岁军用日增……大凡一千二百万担,开元以前每岁边夷戎所用不过二百万贯。其时钱谷司唯务割剥,回残剩利,府藏虽丰,闾阎困矣。”唐玄宗时期的军费竟然六倍于前,在农村凋敝破产,“千村万落生荆杞”的情况下,还必须加倍向国家交税,应该免税的“行人”之家概莫能外,可见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
理清《兵车行》中反映的唐代兵制,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唐初的府兵制,还是后来的长征健儿,本来都有较完备的制度安排。然而,由于长期的拓边战争,原有制度中对兵士有利的番上制度、免税制度得不到实现,特别是拣选之法败坏,“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唐律疏议》卷十六)的征兵原则被破坏,服役的责任基本落到了贫困之家身上,加剧了社会矛盾。杜甫对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有深刻的认识,诗篇是作者对兵役制度、社会现实进行全面观照、对比、思考后的艺术升华,体现了对广大底层人民命运的长期关注。
二
如何利用唐代兵制方面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深化对诗篇思想内容的理解,就必须抓住诗歌的特点进行。我们认为本诗主要是通过几个典型场景来凸显“行人”的悲剧命运。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直接地再现出来,而是通过“道旁过者”与“行人”的对话,用四个场景逐步表现。
其一是少小离家老未还的场景。通过“武皇开边意未已”与“点行频”的因果关系,展现士兵长年征战不能归家的原因。
其二是农村凋敝破产的场景。通过长年征战与“千村万落生荆杞”的因果关系,展现役夫家庭生活困顿的原因。
其三是违反制度的催租场景。通过“禾生陇亩无东西”与“租税从何出”之间的因果关系,展现役夫家庭雪上加霜的悲惨生活。
其四是生男生女的对比场景。通过白骨委弃荒草的悲惨命运与“生男恶”、“生女好”这一流行认知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武皇开边意未已”给底层人民带来的心死如灰的凄惨心态。
四个场景因果递进,环环相扣,是对诗篇开头“耶娘妻子拦道哭”的注脚,表现了长年征战给“行人”带来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杜甫对广大人民命运的关切,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谴责。从这一特点出发,课堂教学中展示材料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将材料分类,分场景一步步展示,让学生领会诗中描述的与当时兵役制度之间的悖异之处,从而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二是将有关材料筛选后一次性展示,让学生在材料与诗歌描写的场景之间找出对应关系,从而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做深入探究。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除个别艰深的词语略加解释外,对补充的材料均不提倡过多地解读,让学生在对材料的阅读理解中提高学习能力、探究能力。
杜甫的诗作号称“诗史”,缘于其诗歌揭示了现实生活的深刻性和艺术形象塑造的典型性。在杜诗教学中如能适当采用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方法,就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