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从丰富表象知识、突破重难点、因材施教等方面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渗透,以期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技术;渗透
一、利用多媒体,丰富表象知识
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达到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和拓宽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比如,教师讲解这样一道题:将一个棱长3厘米的正方形表面全部涂上绿色,然后将其切割成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请问可以将这个正方形切成多少块正方体,其中一面、二面、三面有绿色的共有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绿色都没有。这道题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其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完成解答。但是,有些学生的空间转换能力比较薄弱,理解比较困难。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的载体,借助多媒体技术在屏幕上演示“切割”“提取”“旋转”等动态。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空间障碍,还可以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空间转换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相较于政治和历史这些偏重概念理论的课程,数学理论大多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很吃力。而借助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把数学的理论性知识转换成动画、视频、语音和图形等形式,实现动态教学模式一体化,还可以从感官、视觉和听觉等多种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复杂难懂的文字信息转换成生动、形象的感官认识,既是提高数学理论知识有效性和针对性的关键因素,也是帮助教师将重点和难点知识简单化的重要举措。比如,教师在讲解圆锥概念时,提前准备好相关物品,先让学生对这些物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在多媒体屏幕中展示各项实物,并用相关技术覆盖住实物的轮廓线,最后把实物去掉,留下几何图形。这样不仅解释了圆锥的概念,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营造相对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多媒体因材施教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广泛运用,不仅拓展了小学生的眼界,为获取知识提供了广泛的渠道,还凸显了学生的个性,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完全没有主动性可言。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凸显自己的个性,也没有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活动中,致使课堂氛围沉闷、呆板,教学效果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和交互辅导等功能,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个别教学和整体辅导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教师在讲解“年、月、日的认识”一课时,借助多媒体进行分层辅导,并把教学方案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知识目标。借助视频教学,在课堂中播放关于年月日的视频。二是能力目标。学生观看完视频后,亲手制作一个日历,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分析每月的天数。然后教师把学生手动制作的日历收集起来并一一展示。教师对写错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并在辅导的过程中及时鼓励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实施因材施教。
四、利用多媒体及时反馈信息
课堂练习是教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将多媒体引入练习环节中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达到巩固旧知识的目的。比如,教师在讲解“角的认识”一课时,根据日常经验总结可知,学生犯错最频繁的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相关知识。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首先,提前自制一个CAI课件,这个课件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具体流程如下:讲解“角的认识”——课中反馈练习——学生根据屏幕上提供的图形判断哪些是角。其次,教师乘胜追击,出示关于“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题目,如两个大小相等、长短不等的角或者两个边的长短相等而大小不等的角的画面,让学生判断角的大小。如有学生判断错误,说明学生学习知识没有抓住本质。最后,判断学生对事物本质认识的程度,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以黑色为背景的高亮度角,让学生判断角的变化。也可让学生直接在屏幕上进行演练,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结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提高解题能力和动手能力。
总之,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是教学发展的主流,也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要适当使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使数学教学更加系统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杨荣花.巧用现代信息技术 丰富数学课堂教学——谈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2):50-51.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技术;渗透
一、利用多媒体,丰富表象知识
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达到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和拓宽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比如,教师讲解这样一道题:将一个棱长3厘米的正方形表面全部涂上绿色,然后将其切割成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请问可以将这个正方形切成多少块正方体,其中一面、二面、三面有绿色的共有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绿色都没有。这道题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其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完成解答。但是,有些学生的空间转换能力比较薄弱,理解比较困难。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的载体,借助多媒体技术在屏幕上演示“切割”“提取”“旋转”等动态。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空间障碍,还可以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空间转换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相较于政治和历史这些偏重概念理论的课程,数学理论大多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很吃力。而借助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把数学的理论性知识转换成动画、视频、语音和图形等形式,实现动态教学模式一体化,还可以从感官、视觉和听觉等多种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复杂难懂的文字信息转换成生动、形象的感官认识,既是提高数学理论知识有效性和针对性的关键因素,也是帮助教师将重点和难点知识简单化的重要举措。比如,教师在讲解圆锥概念时,提前准备好相关物品,先让学生对这些物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在多媒体屏幕中展示各项实物,并用相关技术覆盖住实物的轮廓线,最后把实物去掉,留下几何图形。这样不仅解释了圆锥的概念,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营造相对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多媒体因材施教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广泛运用,不仅拓展了小学生的眼界,为获取知识提供了广泛的渠道,还凸显了学生的个性,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完全没有主动性可言。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凸显自己的个性,也没有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活动中,致使课堂氛围沉闷、呆板,教学效果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和交互辅导等功能,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个别教学和整体辅导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教师在讲解“年、月、日的认识”一课时,借助多媒体进行分层辅导,并把教学方案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知识目标。借助视频教学,在课堂中播放关于年月日的视频。二是能力目标。学生观看完视频后,亲手制作一个日历,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分析每月的天数。然后教师把学生手动制作的日历收集起来并一一展示。教师对写错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并在辅导的过程中及时鼓励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实施因材施教。
四、利用多媒体及时反馈信息
课堂练习是教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将多媒体引入练习环节中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达到巩固旧知识的目的。比如,教师在讲解“角的认识”一课时,根据日常经验总结可知,学生犯错最频繁的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相关知识。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首先,提前自制一个CAI课件,这个课件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具体流程如下:讲解“角的认识”——课中反馈练习——学生根据屏幕上提供的图形判断哪些是角。其次,教师乘胜追击,出示关于“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题目,如两个大小相等、长短不等的角或者两个边的长短相等而大小不等的角的画面,让学生判断角的大小。如有学生判断错误,说明学生学习知识没有抓住本质。最后,判断学生对事物本质认识的程度,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以黑色为背景的高亮度角,让学生判断角的变化。也可让学生直接在屏幕上进行演练,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结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提高解题能力和动手能力。
总之,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是教学发展的主流,也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要适当使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使数学教学更加系统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杨荣花.巧用现代信息技术 丰富数学课堂教学——谈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