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反思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过去的教学中,注重目标,注重结果,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忽视学生的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诸多的问题都成为我们课改的动力。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以我这见,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以便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1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历史阅读的范围十分广泛,几千年的历史史料让学生在短期读完是不可能的,但最基本的是要学会读教材,读相关的史料、图画、图表等。教材中历史事件的论述是多方面的,但概括精要、提示本质、最为关键的表述往往只有一句或几句,这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摄取、加工教材中有断语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设置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使其注意力集中在与所提问题密切相关内容上来。
另外,在学生学会阅读的基础上提倡“少讲多读”。讲得少,老师才会更珍惜讲课的时间,仔细考虑哪些是必讲的内容,哪些是讲了以后学生能记住、能理解的内容;讲得少,学生才有可能记得住,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老师的“一言堂”。读得多,学生才有可能提高阅读能力;读得多,学生才会自己去思考、琢磨,才能形成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同时“少讲多读”还能避免教师漏讲知识点。
2引导学生学会用范例去推理解决同类问题
有范例去推理解决同类问题,既节省时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示范性地分析历史问题,向学生敞开教师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懂得用推理方法去解决同类问题。例如,教师讲授“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一节内容时,可以“美国”为例示范引导,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其过渡的原因,得出结论后,让学生用已建立的认知结构去分析、归纳“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如此,学生就学得轻松、有趣。总之,“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
3让学生学会讨论
讨论是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学史就是在了解“过去”的同时还要评价“过去”。针对某些问题时,不能一概而论,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学生参与讨论历史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占有材料,展开思维,进行争鸣,又能达到解决问题、发展自我的目的。例如,对于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理解“为什么《天朝田亩制度》是革命性纲领文件?为何说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为何平均分配土地又无法实施?”一系列的疑点。学生通过激烈争论,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不但复习了学过的知识,还能联系现实进行比较。同时通过讨论,在活跃气氛的同时最终化解了存在的疑点。讨论能使学生理解历史的要点,训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理论观点消除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同时避免了个人的主观判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4教会学生学会自留作业
作业是知识学习的信息反馈,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形式。因此,作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在有一天,一位学生突然问我:“老师,我不做您留的作业行吗?”“为什么”“您留的这些题我都会做了,再做不就是体力劳动了吗?而我感觉不会的题却没有时间做。”就这一问,给了我深深的反思:我们平时留给学生的作业是否有点千篇一律?是否兼顾到了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水平呢?对于优生也许过于简单,能独立完成;对于中等生也许适中,也能完成;对于后进生也许较难,靠抄袭完成。要么就是对于所有学生都难或太简单。如此而来,作业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长时间下去,学生渐渐失去了对该科学习的兴趣。所以,作业内容应因人而异,作业量也要因人而异,要根据历史总体知识和整册教材的分析,将知识分类排列,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再排一排队,稍加努力就能完的排在前面。每天作业就做这些稍加努力就能完成的内容,完成了再做后面的。这样难度越来越小,学习兴趣就越来越高。因此,可以让学生学会自留作业,根据对所学知识的把握程度,自己设计一些有效的练习题。有时老师觉得哪些题重要,可以告诉学生建议做一做。不仅如此,还可以让学生出考试题,同学之间互相测试。这样,学生觉得复习目标明确,感觉主动,学习兴趣就提高了。当然,每件事都有多种做法,我目前认为这是较好的方法。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历史教师能做些什么呢?除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外,就是要深入教育教学的改革,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历史阅读的范围十分广泛,几千年的历史史料让学生在短期读完是不可能的,但最基本的是要学会读教材,读相关的史料、图画、图表等。教材中历史事件的论述是多方面的,但概括精要、提示本质、最为关键的表述往往只有一句或几句,这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摄取、加工教材中有断语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设置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使其注意力集中在与所提问题密切相关内容上来。
另外,在学生学会阅读的基础上提倡“少讲多读”。讲得少,老师才会更珍惜讲课的时间,仔细考虑哪些是必讲的内容,哪些是讲了以后学生能记住、能理解的内容;讲得少,学生才有可能记得住,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老师的“一言堂”。读得多,学生才有可能提高阅读能力;读得多,学生才会自己去思考、琢磨,才能形成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同时“少讲多读”还能避免教师漏讲知识点。
2引导学生学会用范例去推理解决同类问题
有范例去推理解决同类问题,既节省时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示范性地分析历史问题,向学生敞开教师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懂得用推理方法去解决同类问题。例如,教师讲授“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一节内容时,可以“美国”为例示范引导,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其过渡的原因,得出结论后,让学生用已建立的认知结构去分析、归纳“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如此,学生就学得轻松、有趣。总之,“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
3让学生学会讨论
讨论是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学史就是在了解“过去”的同时还要评价“过去”。针对某些问题时,不能一概而论,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学生参与讨论历史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占有材料,展开思维,进行争鸣,又能达到解决问题、发展自我的目的。例如,对于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理解“为什么《天朝田亩制度》是革命性纲领文件?为何说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为何平均分配土地又无法实施?”一系列的疑点。学生通过激烈争论,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不但复习了学过的知识,还能联系现实进行比较。同时通过讨论,在活跃气氛的同时最终化解了存在的疑点。讨论能使学生理解历史的要点,训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理论观点消除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同时避免了个人的主观判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4教会学生学会自留作业
作业是知识学习的信息反馈,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形式。因此,作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在有一天,一位学生突然问我:“老师,我不做您留的作业行吗?”“为什么”“您留的这些题我都会做了,再做不就是体力劳动了吗?而我感觉不会的题却没有时间做。”就这一问,给了我深深的反思:我们平时留给学生的作业是否有点千篇一律?是否兼顾到了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水平呢?对于优生也许过于简单,能独立完成;对于中等生也许适中,也能完成;对于后进生也许较难,靠抄袭完成。要么就是对于所有学生都难或太简单。如此而来,作业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长时间下去,学生渐渐失去了对该科学习的兴趣。所以,作业内容应因人而异,作业量也要因人而异,要根据历史总体知识和整册教材的分析,将知识分类排列,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再排一排队,稍加努力就能完的排在前面。每天作业就做这些稍加努力就能完成的内容,完成了再做后面的。这样难度越来越小,学习兴趣就越来越高。因此,可以让学生学会自留作业,根据对所学知识的把握程度,自己设计一些有效的练习题。有时老师觉得哪些题重要,可以告诉学生建议做一做。不仅如此,还可以让学生出考试题,同学之间互相测试。这样,学生觉得复习目标明确,感觉主动,学习兴趣就提高了。当然,每件事都有多种做法,我目前认为这是较好的方法。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历史教师能做些什么呢?除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外,就是要深入教育教学的改革,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