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师本教研,就是指教师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教研,师本教研是校本教研的一种延伸和拓展。但和校本教研过多的形式干预不同,师本教研的主体不是教育行政干部和教育专家及研究人员,而是普普通通的教师,研究过程和方式也由教师自由主导。师本教研土壤是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其成果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同时又服务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无论是教研活动的组织实施,还是活动的反思总结,都基于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从组织形式上看,不一定有完整的计划,不一定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形式上也可以比一般校本教研更灵活。
师本教研理念应当贯彻于教师教学研究活动的所有方面,比如备课、课堂磨课等。个性化备课,则是实现师本教研的主要途径。
语文个性化备课是与传统模式化备课相对立的一种备课方式。和传统的备课相比,它有以下特点:1.从备课主体上看,它提倡教师以个体的方式进行备课。不像传统的备课那样,过分强调集体的参与。2.从备课内容上看,它强调教师用“心灵”去备课。突出教师用个人的理解和感悟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加工和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把自己的感悟加进去,而不是像传统备课那样“抓纲靠本”。3.从备课的服务对象看,它强调教师备课备“心”,教学设计处处要有学生,备课过程时时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4.从备课形式上看,它强调分散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备课过程贯穿于平时教学活动、阅读活动、教研活动甚至日常生活实践中。备课形式多样化,可以使用PPT,可以是教案,也可以是资料包,可以使旧案新备,也可以是微课制作。
一、聚备和散备
备课过程是教师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教材教法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要设计出带有个人独创性的教学方案,需要搜集、整理、加工大量信息。知识和信息的积累是创造的基础,是激活创造性的前提。为了便于获取与加工信息,我是采用“聚”和“散”两种方法备课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将一个单元或者一周的备课集中到一周去备。这可以称为“聚备法”。此法的好处颇多:(1)可集中使用教学参考书资料,省去重复翻阅的时间;(2)可为教师调整教学设计提供余地;(3)便于教师对各种信息系统整理和加工。
“散备”也就是“灵感”备课,指在日常教学教研中,注意积累资料,随时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育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教师时常会产生一些感想,出现某种“灵感”,教师要随时注意整理纪录这些感想和“灵感”,使之服务于教学。如《曹刿论战》中“齐师败绩”一句里的“败绩”,课本上注为“大败”,有同学问“绩”作何解释,当时我并未拿定主意。后来在教《出师表》时,讲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异同”是偏义复词时,忽然想到“齐师败绩”中的“败绩”是否也是偏义复词呢?此处“败”为“失败”,“绩”有“成功”的意思,后者意思已消失。经过查阅资料,我终于确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二、自备与共备
自备法指的是教师备课时独立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创造性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对旧观念的突破。教师在备课时要勇于提出新观点、新设计、新构想,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教出新意,教出自己的个性,教得轻松自如。如古典诗歌中的绝句和律诗有什么区别?有关资料讲得十分繁琐。我在备课中思考能否讲得更“活”一些:“绝”在古代汉语里有“断”的意思,绝句和律诗都是偶数句用韵,平仄规则也一致,只是绝句是4句,律诗是8句。将律诗拦腰砍断,每部分不正是一首绝句吗?这样讲既形象又生动,学生印象深,后来的课堂教学证明了这一点。
共备法,是指与同学科、同教组的教师一起钻研教学难点、疑点、交流备课心得。在备课中,我的许多创造性的火花都是在与同仁的思维碰撞中迸发的。《故乡》备课时,有的同事提出:课文把杨二嫂描写为外形体态像圆规,仅仅是体态像圆规吗?我由此反思到,她的思想意识里也有个圆规,她把值钱的东西都努力划进个人主义圆圈里。可以说,没有同事提出的问题,就不可能有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
三、内备和外备
内备法指的是钻研教材、教参、大纲、设计教法等等。钻研教材要注意系统、深入、细致,教师在备课时了解的东西应当几倍甚至几十倍于课堂上要讲的东西,这样设计教学内容是才能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当然,备课除了备教材、教参、教具等之外,还应当备教材、教参以外的东西。只埋头于教参和教材的教师,将会使自己的教学远离时代,远离现实生活。首先要重视不同学科的横向联系。语文教师备课时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地理、哲学知识,甚至理化、数学知识都是极为必要的。教材上说汉语“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哪八个朝代?不了解点历史知识不行。我在翻阅数学教育杂志时,发现数学十分重视转化思想方法的训练,如化代数问题为几何问题,化函数问题为几何问题等,这使我联想到学生的作文构思过程也存在一种转化思想,如化实为虚、化贬为褒等等,我据此指导学生作文,效果颇佳。其次,要重视教材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融入到备课中。
四、实备和虚备
课前钻研教材、教参、大纲、了解学生,准备教具,这些可称之为“实备”。要使教学更具有创造性,在实备之外,还要“虚备”。虚备就是在备课中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表现进行预测,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预测的内容主要包括:(1)预测教学难点;(2)预测学生的学习效果;(3)预测学生个性心理差异;(4)预测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为了准确预测课堂出现的情况,教师应当了解预测学方面的知识。一些常用的预测方法如类推预测法、趋势外推法要熟练掌握并服务于备课实践。
五、近备和远备
近备法,就是课前备课,也就是课前头一天修改教案或者上讲台前最后熟悉一下教案。这个是教师比较熟悉的。
远备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对下周要上课使用的教案,提前一周备好。为什么要提前一周?因为备课不只是備一堂课,而是要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从单元整体上去把握教材。第二层含义是指,用“一生来备一堂课”。 在《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中,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有位已经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完公开课后,受到同事追捧。有教师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执教老师回答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并且,总的来说,对每一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的。”用“一生来备课”,我的理解是:我们备课过程中,要调动一生的生活经历和做人经验。这样,在课堂上,才能让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系起来,将生活的活水导入到课堂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前备和后备
前备法就是课前备课。这个不用多说。后备法是指课后备课。教师在课堂上常常会有很多失误,有很多新的感悟,有很多感觉需要调整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及时总结,为下一次的上课提供借鉴。另外,上完课后,还需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补救教学,这种课后备课也是对学生进行补偿教学的重要准备。
人们常说,上课是一种艺术,其实备课也是一种艺术,而艺术是离不开个性化的。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绽放个性之花,首先要从个性化备课开始。
师本教研理念应当贯彻于教师教学研究活动的所有方面,比如备课、课堂磨课等。个性化备课,则是实现师本教研的主要途径。
语文个性化备课是与传统模式化备课相对立的一种备课方式。和传统的备课相比,它有以下特点:1.从备课主体上看,它提倡教师以个体的方式进行备课。不像传统的备课那样,过分强调集体的参与。2.从备课内容上看,它强调教师用“心灵”去备课。突出教师用个人的理解和感悟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加工和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把自己的感悟加进去,而不是像传统备课那样“抓纲靠本”。3.从备课的服务对象看,它强调教师备课备“心”,教学设计处处要有学生,备课过程时时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4.从备课形式上看,它强调分散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备课过程贯穿于平时教学活动、阅读活动、教研活动甚至日常生活实践中。备课形式多样化,可以使用PPT,可以是教案,也可以是资料包,可以使旧案新备,也可以是微课制作。
一、聚备和散备
备课过程是教师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教材教法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要设计出带有个人独创性的教学方案,需要搜集、整理、加工大量信息。知识和信息的积累是创造的基础,是激活创造性的前提。为了便于获取与加工信息,我是采用“聚”和“散”两种方法备课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将一个单元或者一周的备课集中到一周去备。这可以称为“聚备法”。此法的好处颇多:(1)可集中使用教学参考书资料,省去重复翻阅的时间;(2)可为教师调整教学设计提供余地;(3)便于教师对各种信息系统整理和加工。
“散备”也就是“灵感”备课,指在日常教学教研中,注意积累资料,随时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育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教师时常会产生一些感想,出现某种“灵感”,教师要随时注意整理纪录这些感想和“灵感”,使之服务于教学。如《曹刿论战》中“齐师败绩”一句里的“败绩”,课本上注为“大败”,有同学问“绩”作何解释,当时我并未拿定主意。后来在教《出师表》时,讲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异同”是偏义复词时,忽然想到“齐师败绩”中的“败绩”是否也是偏义复词呢?此处“败”为“失败”,“绩”有“成功”的意思,后者意思已消失。经过查阅资料,我终于确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二、自备与共备
自备法指的是教师备课时独立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创造性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对旧观念的突破。教师在备课时要勇于提出新观点、新设计、新构想,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教出新意,教出自己的个性,教得轻松自如。如古典诗歌中的绝句和律诗有什么区别?有关资料讲得十分繁琐。我在备课中思考能否讲得更“活”一些:“绝”在古代汉语里有“断”的意思,绝句和律诗都是偶数句用韵,平仄规则也一致,只是绝句是4句,律诗是8句。将律诗拦腰砍断,每部分不正是一首绝句吗?这样讲既形象又生动,学生印象深,后来的课堂教学证明了这一点。
共备法,是指与同学科、同教组的教师一起钻研教学难点、疑点、交流备课心得。在备课中,我的许多创造性的火花都是在与同仁的思维碰撞中迸发的。《故乡》备课时,有的同事提出:课文把杨二嫂描写为外形体态像圆规,仅仅是体态像圆规吗?我由此反思到,她的思想意识里也有个圆规,她把值钱的东西都努力划进个人主义圆圈里。可以说,没有同事提出的问题,就不可能有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
三、内备和外备
内备法指的是钻研教材、教参、大纲、设计教法等等。钻研教材要注意系统、深入、细致,教师在备课时了解的东西应当几倍甚至几十倍于课堂上要讲的东西,这样设计教学内容是才能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当然,备课除了备教材、教参、教具等之外,还应当备教材、教参以外的东西。只埋头于教参和教材的教师,将会使自己的教学远离时代,远离现实生活。首先要重视不同学科的横向联系。语文教师备课时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地理、哲学知识,甚至理化、数学知识都是极为必要的。教材上说汉语“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哪八个朝代?不了解点历史知识不行。我在翻阅数学教育杂志时,发现数学十分重视转化思想方法的训练,如化代数问题为几何问题,化函数问题为几何问题等,这使我联想到学生的作文构思过程也存在一种转化思想,如化实为虚、化贬为褒等等,我据此指导学生作文,效果颇佳。其次,要重视教材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融入到备课中。
四、实备和虚备
课前钻研教材、教参、大纲、了解学生,准备教具,这些可称之为“实备”。要使教学更具有创造性,在实备之外,还要“虚备”。虚备就是在备课中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表现进行预测,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预测的内容主要包括:(1)预测教学难点;(2)预测学生的学习效果;(3)预测学生个性心理差异;(4)预测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为了准确预测课堂出现的情况,教师应当了解预测学方面的知识。一些常用的预测方法如类推预测法、趋势外推法要熟练掌握并服务于备课实践。
五、近备和远备
近备法,就是课前备课,也就是课前头一天修改教案或者上讲台前最后熟悉一下教案。这个是教师比较熟悉的。
远备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对下周要上课使用的教案,提前一周备好。为什么要提前一周?因为备课不只是備一堂课,而是要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从单元整体上去把握教材。第二层含义是指,用“一生来备一堂课”。 在《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中,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有位已经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完公开课后,受到同事追捧。有教师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执教老师回答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并且,总的来说,对每一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的。”用“一生来备课”,我的理解是:我们备课过程中,要调动一生的生活经历和做人经验。这样,在课堂上,才能让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系起来,将生活的活水导入到课堂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前备和后备
前备法就是课前备课。这个不用多说。后备法是指课后备课。教师在课堂上常常会有很多失误,有很多新的感悟,有很多感觉需要调整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及时总结,为下一次的上课提供借鉴。另外,上完课后,还需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补救教学,这种课后备课也是对学生进行补偿教学的重要准备。
人们常说,上课是一种艺术,其实备课也是一种艺术,而艺术是离不开个性化的。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绽放个性之花,首先要从个性化备课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