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立体几何 题型 创新
一、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的结合
例1 如图1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内部(含表面)有一动点P到平面A1B1C1D1与直线BC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的集合所形成的图形为(__)
图11
A.一条线段
B.平面的一部分
C.一条圆弧平移所成的曲面
D.一段抛物线平移所成的曲面
解析:如图12,当点P在正方体的表面ABB1A1上时,因BC⊥平面AB1,得点P到直线BC距离就是点P到点B的距离,而P到平面A1B1C1D1距离即为点P到直线A1B1距离,所以在此表面内点P的轨迹是以B为焦点、A1B1为准线的一段抛物线。此段抛物线向正方体内部水平移动时即得到符合条件的曲面,因此选D。
图12
点评:本题先在正方体的一个表面内探究P的轨迹,再把所得轨迹向正方体内部平移,得到一个抛物线形曲面。
二、立体几何与函数的结合
例2 如图2,已知正方形ABCD、ABEF的边长都为1,二面角D-AB-E大小为120°,点M在线段AC上移动,点N在线段BF上移动,若CM=BN=a(0 图2
解法一:过M作MG⊥AB于G,连结GN;过M作MH⊥CB于H,由RtΔMCHΔNBG知NG⊥AB,所以∠MGN=120°,易知NG=22a,MG=HB=1-22a,由余弦定理得
MN=NG2+MG2-2•NG•-12=(NG+MG)2-NG•MG
=1-1-22a•22a=12a-222+34
故a=22时,MN最小。此时,M、N为各自线段中点。
解法二:由上面解法可知,NG+MG=1,所以MN=1-NG•MG,再利用NG•MG≤NG+MG22=14,得MN≥32,當且仅当NG=MG时取“=”,也可得到a=22。
点评:本例先做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再用定义证明,然后用余弦定理得到MN的长和a的函数关系,最后用二次函数最值或用均值不等式得到答案。
三、立体几何与三角函数的结合
例3 如图3,已知PA⊥平面ABC,AD⊥BC垂足为D,BC=CD=AD=1。
(1)令PD=x,∠BPC=θ,试把tanθ表示为x的函数,并求其最大值;
(2)在直线PA上是否存在一点Q,使得∠BQC>∠BAC?
图3
解析:(1)首先将θ转化为∠PCD-∠PBD,
∵PA⊥面ABC,AD⊥BC于D,
∴PD⊥BD,
∴tan∠PCD=PDDC=x, tan∠PBD=PDBD=x2,
∴tanθ=tan∠PCD-∠PBD=x-x21+x•x2=xx2+2。
又∵AD为PD在面ABD上的射影,
∴PD>AD=1,即x>1,
∴tanθ=xx2+2=1x+2x≤122=24,当且仅当x=2时取等号,因此tanθ的最大值为24。
(2)由正切函数的单调性可知,点Q的存在性等价于“是否存在点Q使得tan∠BQC>tan∠BAC”。
易知tan∠BAC=tan(∠ACD-∠ABD)=13,令tanθ=xx2+2>13,解得:11的交集非空,∴满足条件的点Q存在。
点评:本例直接找tanθ和x的函数关系比较难,所以把θ转化为∠PCD-∠PBD,再利用差角的正切公式很容易解出结果。本例以立体几何为基础,考查三角函数的知识较多。
四、立体几何与概率的结合
例4 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O为底面ABCD的中心,在正方体ABCD-A1B1C1D1内随机取一点P,则点P到点O的距离大于1的概率为(__)
A.π12______ B.1-π12
C.π6D.1-π6
解析:本例为几何概型。其对立事件概率为12•43π•1323=π12(其图形为以O为球心,以1为半径的半球),因此选B。
五、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的结合
例5 命题:“在RtΔABC中,∠C=90°,CD⊥AB于D,则AC2=AD•AB”,推广到空间的结论为:“四面体ABCD中,以D点为顶点的三个面角都是直角,设DO⊥平面ABC于O,则______________”。
解析:如图4,易知CD⊥平面ABD且AB⊥EC,AB⊥DE,在RtΔDEC中,DE2=EO•EC,所以12•DE•AB2=12•AB•EO•12•AB•EC,即SΔABD2=SΔABO•SΔABC。答案为SΔABD2=SΔABO•SΔABC。
点评:本题是一个开放创新题,考查了数学“类比”的推理方法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图4
例6 平面α外的同一侧有一个三角形,三个顶点A、B、C到平面α的距离分别为8、10、12,则ΔABC的重心G到平面α的距离为________。
解析:如图5,取BC、B1C1中点分别为D、D1,过A作AH⊥DD1于H,则HD1=8,DH=(10-8)+(12-8)2=3。在梯形AA1D1D中,由AGAD=23得,重心G到α的距离为3×23+8=10,答案为10。
图5
点评:立体几何和平面几何都是以几何图形为研究对象,区别只是三维和二维的不同,因此,它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题关键是做出多面体的截面——梯形AA1D1D,利用这个二维图形,借助平面几何相关知识得到答案。如果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在平面的两侧呢?(留给读者完成)
作者简介:吴德中,高级教师,执教于河北省香河一中。
责任编辑 李婷婷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的结合
例1 如图1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内部(含表面)有一动点P到平面A1B1C1D1与直线BC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的集合所形成的图形为(__)
图11
A.一条线段
B.平面的一部分
C.一条圆弧平移所成的曲面
D.一段抛物线平移所成的曲面
解析:如图12,当点P在正方体的表面ABB1A1上时,因BC⊥平面AB1,得点P到直线BC距离就是点P到点B的距离,而P到平面A1B1C1D1距离即为点P到直线A1B1距离,所以在此表面内点P的轨迹是以B为焦点、A1B1为准线的一段抛物线。此段抛物线向正方体内部水平移动时即得到符合条件的曲面,因此选D。
图12
点评:本题先在正方体的一个表面内探究P的轨迹,再把所得轨迹向正方体内部平移,得到一个抛物线形曲面。
二、立体几何与函数的结合
例2 如图2,已知正方形ABCD、ABEF的边长都为1,二面角D-AB-E大小为120°,点M在线段AC上移动,点N在线段BF上移动,若CM=BN=a(0 图2
解法一:过M作MG⊥AB于G,连结GN;过M作MH⊥CB于H,由RtΔMCHΔNBG知NG⊥AB,所以∠MGN=120°,易知NG=22a,MG=HB=1-22a,由余弦定理得
MN=NG2+MG2-2•NG•-12=(NG+MG)2-NG•MG
=1-1-22a•22a=12a-222+34
故a=22时,MN最小。此时,M、N为各自线段中点。
解法二:由上面解法可知,NG+MG=1,所以MN=1-NG•MG,再利用NG•MG≤NG+MG22=14,得MN≥32,當且仅当NG=MG时取“=”,也可得到a=22。
点评:本例先做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再用定义证明,然后用余弦定理得到MN的长和a的函数关系,最后用二次函数最值或用均值不等式得到答案。
三、立体几何与三角函数的结合
例3 如图3,已知PA⊥平面ABC,AD⊥BC垂足为D,BC=CD=AD=1。
(1)令PD=x,∠BPC=θ,试把tanθ表示为x的函数,并求其最大值;
(2)在直线PA上是否存在一点Q,使得∠BQC>∠BAC?
图3
解析:(1)首先将θ转化为∠PCD-∠PBD,
∵PA⊥面ABC,AD⊥BC于D,
∴PD⊥BD,
∴tan∠PCD=PDDC=x, tan∠PBD=PDBD=x2,
∴tanθ=tan∠PCD-∠PBD=x-x21+x•x2=xx2+2。
又∵AD为PD在面ABD上的射影,
∴PD>AD=1,即x>1,
∴tanθ=xx2+2=1x+2x≤122=24,当且仅当x=2时取等号,因此tanθ的最大值为24。
(2)由正切函数的单调性可知,点Q的存在性等价于“是否存在点Q使得tan∠BQC>tan∠BAC”。
易知tan∠BAC=tan(∠ACD-∠ABD)=13,令tanθ=xx2+2>13,解得:1
点评:本例直接找tanθ和x的函数关系比较难,所以把θ转化为∠PCD-∠PBD,再利用差角的正切公式很容易解出结果。本例以立体几何为基础,考查三角函数的知识较多。
四、立体几何与概率的结合
例4 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O为底面ABCD的中心,在正方体ABCD-A1B1C1D1内随机取一点P,则点P到点O的距离大于1的概率为(__)
A.π12______ B.1-π12
C.π6D.1-π6
解析:本例为几何概型。其对立事件概率为12•43π•1323=π12(其图形为以O为球心,以1为半径的半球),因此选B。
五、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的结合
例5 命题:“在RtΔABC中,∠C=90°,CD⊥AB于D,则AC2=AD•AB”,推广到空间的结论为:“四面体ABCD中,以D点为顶点的三个面角都是直角,设DO⊥平面ABC于O,则______________”。
解析:如图4,易知CD⊥平面ABD且AB⊥EC,AB⊥DE,在RtΔDEC中,DE2=EO•EC,所以12•DE•AB2=12•AB•EO•12•AB•EC,即SΔABD2=SΔABO•SΔABC。答案为SΔABD2=SΔABO•SΔABC。
点评:本题是一个开放创新题,考查了数学“类比”的推理方法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图4
例6 平面α外的同一侧有一个三角形,三个顶点A、B、C到平面α的距离分别为8、10、12,则ΔABC的重心G到平面α的距离为________。
解析:如图5,取BC、B1C1中点分别为D、D1,过A作AH⊥DD1于H,则HD1=8,DH=(10-8)+(12-8)2=3。在梯形AA1D1D中,由AGAD=23得,重心G到α的距离为3×23+8=10,答案为10。
图5
点评:立体几何和平面几何都是以几何图形为研究对象,区别只是三维和二维的不同,因此,它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题关键是做出多面体的截面——梯形AA1D1D,利用这个二维图形,借助平面几何相关知识得到答案。如果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在平面的两侧呢?(留给读者完成)
作者简介:吴德中,高级教师,执教于河北省香河一中。
责任编辑 李婷婷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