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被誉为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历代以来,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过探佚,也发表了不少精辟的见解。我只是一个“红楼”爱好者,仅读过两三遍,不敢也没有能力做深入的探究,但我却有些许个人的心得,无论对错,说与大家甄别。
一直以来,专家们都认为《红楼梦》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可是到底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却似乎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我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发现,《红楼梦》所描写的社会现实与现实社会以及历史上众多的社会现象有许多相通之处,那就是:《红楼梦》描写了一群典型的“富二代”形象,也就是描写了一群“败家”的“富二代”。
有学者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反封建、歌颂纯洁爱情的小说。他们认为,贾宝玉对爱情非常忠贞,大观园里美女如云,但贾宝玉却只钟情于林妹妹,对于长辈给他内定的、各方面都比林黛玉优秀的薛宝钗,他却无动于衷,即便是看到薛宝钗细嫩的玉臂,虽也动心,却遗憾道:“如果是长在林妹妹身上,还可以摸一摸”。这似乎有些道理,但事实却未必如此。
当时的贾宝玉不过十二、三岁,应该不懂得什么爱情。小说第十九回有这样一个情节:黛玉在床上歇午,宝玉来了,见黛玉歪在床上,便也过去歪在一起。后来宝玉“便伸手向黛玉膈肢窝内两肋下乱挠”;当宝玉编了故事取笑黛玉的时侯,黛玉又“翻身爬起来,按着宝玉”。这些情节反应出他们小孩子般的顽皮,不像是所谓的恋爱,顶多不过是厮混得熟了而产生的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在青春期期对异性所产生的冲动和爱慕,现在我们管它叫早恋算不得什么爱情。自然也就更谈不上“歌颂”了。
贾宝玉是一个很滥情的人。他对大观园里的每一位丫鬟小姐都关怀备至,且非常用情,实不愧“怡红公子”的称号。他一面对黛玉钟情,一面又与袭人“偷试云雨情”;当他看见金钏在给王夫人捶腿时,“就有些恋恋不舍”,便掏出自己的香雪润津丹送到金钏的嘴里,还说道:“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当晴雯被撵回家后,宝玉竟偷偷央一个婆子带他到晴雯家中探视,后来晴雯咬下自己的指甲让宝玉收着,将贴身穿着的一件旧红绫袄脱下,递给宝玉,说:“这个你收了,以后就如见我一般。”宝玉也将自己的袄儿“褪下来,扶起晴雯,拖着胳膊,伸上袖子”…这种种情节远远超出了主子与仆人的正常交往,也超出了一般朋友的交际原则。可以看出,这些丫鬟们对宝玉并非没有非分之想,金钏不是说:“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有你的。”什么意思?她已经认定自己早晚是宝玉的人了。晴雯也说:“今日既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这说明她心里早有宝玉,而宝玉也心领神会。况且,女孩儿贴身的衣物怎么可以随便送给一个男人呢?既然送了,又意味着什么呢?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宝玉的这些作为,算是对爱情纯洁、忠贞吗?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林黛玉不知道的情况下做的,如果林黛玉知道了会是什么反应?我想,即使是思想比较开放的当今一代的年轻人,她们在看到这一幕幕场景的时候会无动于衷吗?
男人是“视觉动物”,当看到漂亮女性时,目光便会追逐过去,同时会产生某种想法,心理学家管它叫“意淫”。一点反应都没有的,那是“圣人”,是不存在的,除非泥塑的菩萨。正常的人是不会没有反应的,只是正常人能够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约束的就只能是“庸人”,或者是“流氓”。宝玉便是个庸人。他见了谁都一样,无论是小姐还是丫鬟,在他的眼里都是女人,所以,他的眼里就当然地没有地位、尊卑之别,一样都是“姐姐”或“妹妹”。他对她们所做的一切远远超出了“对身边那些地位低下的女子寄予的同情”。
至于“仕途经济”,固然有它的不妥之处,可是古往今来,谁不想走“仕途经济”?蒲松龄不是都考到了71岁了吗?古人自不必说。21世纪的今天,人们就不走仕途经济了吗?不是,每年的公务员考试就是见证,恐怕没有什么考试比这个更火爆的场面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为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火爆的场面?难道不是“仕途经济”的诱惑?十几年寒窗苦读,一朝入仕,似乎所有的付出就有了着落,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嘛。这些对于只有十二三岁的贾宝玉来说,也许还不懂,跟现代的许多孩子一样,他只是不想读书,只是想守着他的“姐姐妹妹”们,因为不想读书,也因此厌恶读书人。
贾宝玉这一艺术形象只是中国几千年来周而复始、一代接一代传承的众多人物中的一个代表,贾家的败落,与贾琏、贾珍、薛蟠等这一群“富二代”、“官二代”有着 直接的关系,即便贾家暂时不败,贾宝玉这个没有人生理想、没有一丝特长、只知道爱姐姐爱妹妹的“反叛者”也支撑不起贾家这座大厦,也还是得败。
我想,曹公当初写这部巨著,一定不是要歌颂贾宝玉这个“纯洁爱情的追求者”、“封建制度的反叛者”。他在第回就用了两首《西江月》来对贾宝玉这一形象做评判: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在这两首词里,曹雪芹用“草莽”、“愚顽”、“偏僻”、“乖张”、“无能”、“不肖”来形容贾宝玉。有学者认为这是正话反说,何以证明呢?怎么整部《红楼梦》就只有这一首要反着理解呢?难道贾宝玉不是“有时似傻如狂”?他只想在他的“女儿国”里厮混,从不愿跟外界接触,难道不是“不通事务”?他生活在锦衣玉食的官宦之家,虽然反对“仕途经济”,却没有丝毫为将来打算的意思,难道不是“不知乐业”?如此等等,那一点像是在“反说”呢?’
曹雪芹应该是要借揭示贾家败落的根源来揭示朝代的衰落和灭亡、家庭的败落和消亡的根本原因,并以此警示世人,不要让这类“富二代”的悲剧重演!
愿曹公的心血不再白费,愿天下的 “富二代”不再是“纨绔与膏粱”!
一直以来,专家们都认为《红楼梦》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可是到底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却似乎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我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发现,《红楼梦》所描写的社会现实与现实社会以及历史上众多的社会现象有许多相通之处,那就是:《红楼梦》描写了一群典型的“富二代”形象,也就是描写了一群“败家”的“富二代”。
有学者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反封建、歌颂纯洁爱情的小说。他们认为,贾宝玉对爱情非常忠贞,大观园里美女如云,但贾宝玉却只钟情于林妹妹,对于长辈给他内定的、各方面都比林黛玉优秀的薛宝钗,他却无动于衷,即便是看到薛宝钗细嫩的玉臂,虽也动心,却遗憾道:“如果是长在林妹妹身上,还可以摸一摸”。这似乎有些道理,但事实却未必如此。
当时的贾宝玉不过十二、三岁,应该不懂得什么爱情。小说第十九回有这样一个情节:黛玉在床上歇午,宝玉来了,见黛玉歪在床上,便也过去歪在一起。后来宝玉“便伸手向黛玉膈肢窝内两肋下乱挠”;当宝玉编了故事取笑黛玉的时侯,黛玉又“翻身爬起来,按着宝玉”。这些情节反应出他们小孩子般的顽皮,不像是所谓的恋爱,顶多不过是厮混得熟了而产生的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在青春期期对异性所产生的冲动和爱慕,现在我们管它叫早恋算不得什么爱情。自然也就更谈不上“歌颂”了。
贾宝玉是一个很滥情的人。他对大观园里的每一位丫鬟小姐都关怀备至,且非常用情,实不愧“怡红公子”的称号。他一面对黛玉钟情,一面又与袭人“偷试云雨情”;当他看见金钏在给王夫人捶腿时,“就有些恋恋不舍”,便掏出自己的香雪润津丹送到金钏的嘴里,还说道:“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当晴雯被撵回家后,宝玉竟偷偷央一个婆子带他到晴雯家中探视,后来晴雯咬下自己的指甲让宝玉收着,将贴身穿着的一件旧红绫袄脱下,递给宝玉,说:“这个你收了,以后就如见我一般。”宝玉也将自己的袄儿“褪下来,扶起晴雯,拖着胳膊,伸上袖子”…这种种情节远远超出了主子与仆人的正常交往,也超出了一般朋友的交际原则。可以看出,这些丫鬟们对宝玉并非没有非分之想,金钏不是说:“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有你的。”什么意思?她已经认定自己早晚是宝玉的人了。晴雯也说:“今日既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这说明她心里早有宝玉,而宝玉也心领神会。况且,女孩儿贴身的衣物怎么可以随便送给一个男人呢?既然送了,又意味着什么呢?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宝玉的这些作为,算是对爱情纯洁、忠贞吗?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林黛玉不知道的情况下做的,如果林黛玉知道了会是什么反应?我想,即使是思想比较开放的当今一代的年轻人,她们在看到这一幕幕场景的时候会无动于衷吗?
男人是“视觉动物”,当看到漂亮女性时,目光便会追逐过去,同时会产生某种想法,心理学家管它叫“意淫”。一点反应都没有的,那是“圣人”,是不存在的,除非泥塑的菩萨。正常的人是不会没有反应的,只是正常人能够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约束的就只能是“庸人”,或者是“流氓”。宝玉便是个庸人。他见了谁都一样,无论是小姐还是丫鬟,在他的眼里都是女人,所以,他的眼里就当然地没有地位、尊卑之别,一样都是“姐姐”或“妹妹”。他对她们所做的一切远远超出了“对身边那些地位低下的女子寄予的同情”。
至于“仕途经济”,固然有它的不妥之处,可是古往今来,谁不想走“仕途经济”?蒲松龄不是都考到了71岁了吗?古人自不必说。21世纪的今天,人们就不走仕途经济了吗?不是,每年的公务员考试就是见证,恐怕没有什么考试比这个更火爆的场面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为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火爆的场面?难道不是“仕途经济”的诱惑?十几年寒窗苦读,一朝入仕,似乎所有的付出就有了着落,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嘛。这些对于只有十二三岁的贾宝玉来说,也许还不懂,跟现代的许多孩子一样,他只是不想读书,只是想守着他的“姐姐妹妹”们,因为不想读书,也因此厌恶读书人。
贾宝玉这一艺术形象只是中国几千年来周而复始、一代接一代传承的众多人物中的一个代表,贾家的败落,与贾琏、贾珍、薛蟠等这一群“富二代”、“官二代”有着 直接的关系,即便贾家暂时不败,贾宝玉这个没有人生理想、没有一丝特长、只知道爱姐姐爱妹妹的“反叛者”也支撑不起贾家这座大厦,也还是得败。
我想,曹公当初写这部巨著,一定不是要歌颂贾宝玉这个“纯洁爱情的追求者”、“封建制度的反叛者”。他在第回就用了两首《西江月》来对贾宝玉这一形象做评判: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在这两首词里,曹雪芹用“草莽”、“愚顽”、“偏僻”、“乖张”、“无能”、“不肖”来形容贾宝玉。有学者认为这是正话反说,何以证明呢?怎么整部《红楼梦》就只有这一首要反着理解呢?难道贾宝玉不是“有时似傻如狂”?他只想在他的“女儿国”里厮混,从不愿跟外界接触,难道不是“不通事务”?他生活在锦衣玉食的官宦之家,虽然反对“仕途经济”,却没有丝毫为将来打算的意思,难道不是“不知乐业”?如此等等,那一点像是在“反说”呢?’
曹雪芹应该是要借揭示贾家败落的根源来揭示朝代的衰落和灭亡、家庭的败落和消亡的根本原因,并以此警示世人,不要让这类“富二代”的悲剧重演!
愿曹公的心血不再白费,愿天下的 “富二代”不再是“纨绔与膏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