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现代文教学时效性策略
1.现代文的教学法
(1)教师应对课文分析作示范指导
教师要以课本教材为蓝本,毕竟课本教材是最为经典的范本。在处理教材时,我们应当选取一些关于记叙、议论或散文之类的有特色的文章做剖析指导,给学生作阅读分析示范指导,教给学生一些关于文章要点分析的方法,如作者的情感体验或人生感悟是什么,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找行文思路,哪些东西是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叙述、说明或议论的材料,总体印象或感受怎样等等。笔者自创了“主题辐射”阅读分析法,即以文章的主题为中心,文章结构、表达手法、思路等要素则围绕主题分布四周,两个部分互作补充。通过大量的文章分析来看,我们发现任何文章都有一个主题,任何文章都有结构要素。文章主题是核心,是灵魂;结构要素则是主题最好的诠释,是肌肉。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极力提倡文章旁批作注法,这样更便于学生结合文章的语句来理解。
(2)阅读应与写作相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两个相互关联的过程,二者从构成机理上说是“互逆”过程。我们在阅读解析作者的文章,其实就是通过文本去理解作者当初把自己的思想融合于文章的过程和融合技巧,如果我们把作者的写作称为“编码”过程,那么阅读过程就是“解码”过程。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把作者的情感体验从文章中解码出来的过程。解码的主要内容包括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或感悟是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表达出来的、我有没有类似的感受、我能不能体悟后写一篇自己的文章。许多学生认为阅读和写作好神秘并产生了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理解了二者的关系后并非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东西。这就要求首先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并让学生自己乐意去做。
对文章的分析即为解码,作者的成文即编码,二者的形成顺序是相反的过程。作者在生活体验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情绪和感悟,于是运用各种表达手法将这种情绪感悟蕴含于文中;我们正是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分析,来了解作者形成此文的情感及其表达方法。理解了这一点,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就理解了。这个过程的理解是最关键的环节。文章构成机理告诉我们,平时的体察、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悟,如果结合一些与之相符的素材,并用恰当的方法表达出来,就形成了自己的文章,这就是“重构”,也可称为“同题多作”。其实我们每天都有文章可作的,比如日记、杂记等等,在此基础上可以拓展开来写点感悟之类的小文章。
笔者从教中学语文教学十五余年,其间尝试过多种教学方法,用过很多的技巧,起初是昙花一现,结果是无功而返。其实要搞好阅读教学,最根本的还是要在多读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生活学习体验多写,这才是最好的技巧!
(3)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需要平时下功夫。要在考场上短短的时间内完成文章分析和答题内容,需要平时阅读积累和思考研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开列一些阅读书目,特别是简单易懂、短小精悍而又经典的文章,让学生读后写出感想之类的文章,按主题或情感体悟或其它内容来归类,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全班讨论交流。这样,通过大量的阅读形成了自己的感性认识,大量的读后练笔将读、思、写完美结合了起来。反思如今许多老师给学生传授的不外乎都是关于解题技巧应试型之类的,这很难让学生形成能力,那种通过大量做题的方式来“硬上弓”的阅读教学方法,无疑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2.现代文教学效果
笔者在近几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对这种阅读和写作方法大加推行,不少师生对之不在意,后来我用自己当班主任的班级作实验班进行读与写相结合的试验,效果相当良好。不少学生对读写两者的关系明白后,自觉地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文章作者的生活体验进行比照,并将比照异同的感悟用小短文的形式总结成册,即重构成自己的作品。这种极富成就感的劳动成果,自然会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大胆练笔,不少学生还给自己的作品取了个好听或带有个性的名号,这无疑说明了读与写结合比照法的科学之处。其间有学生还对一些名家大作大发其难,对这种现象,笔者毋需作出评论,只是引导学生:这与作品的成型时代和作者的人生阅历有密切关系。通过这样的阅读指导和重构作文,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阅读效率也大大提高,写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3.现代文教学效果的评价
由于学生阅读能力水平和方法的差异,对学生的阅读要求不能“一刀切”,要因材施教,特别是给学生所布置的课外阅读读后感方面的要求更是如此。这种情况,能力强的可以引导涉入更深更广的领域,对其所作的要求应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其所取得的成绩。语文教师要设计一个评价体系,用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适当评价。笔者就曾设计了学生阅读文章的主题数量、文章类型、速读能力、表达效果等评价体系表,用于学生自测,效果不错。
二、结束语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有不少语文教师曾提出了许多可行的阅读教学方法,甚至有的还是大家之作。但归结到一点,仍然是读与写的紧密结合,写作能力来自于读的能力和读后的理解能力,任何带有什么“速成”、“技巧”之类的,纯属淆乱视听的玄虚。读得多,体悟得深,方能写得出、写得好。同理,要想写得好,不得不体悟深刻,更离不开多阅读。读是写之源,这是根本的真理。
1.现代文的教学法
(1)教师应对课文分析作示范指导
教师要以课本教材为蓝本,毕竟课本教材是最为经典的范本。在处理教材时,我们应当选取一些关于记叙、议论或散文之类的有特色的文章做剖析指导,给学生作阅读分析示范指导,教给学生一些关于文章要点分析的方法,如作者的情感体验或人生感悟是什么,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找行文思路,哪些东西是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叙述、说明或议论的材料,总体印象或感受怎样等等。笔者自创了“主题辐射”阅读分析法,即以文章的主题为中心,文章结构、表达手法、思路等要素则围绕主题分布四周,两个部分互作补充。通过大量的文章分析来看,我们发现任何文章都有一个主题,任何文章都有结构要素。文章主题是核心,是灵魂;结构要素则是主题最好的诠释,是肌肉。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极力提倡文章旁批作注法,这样更便于学生结合文章的语句来理解。
(2)阅读应与写作相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两个相互关联的过程,二者从构成机理上说是“互逆”过程。我们在阅读解析作者的文章,其实就是通过文本去理解作者当初把自己的思想融合于文章的过程和融合技巧,如果我们把作者的写作称为“编码”过程,那么阅读过程就是“解码”过程。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把作者的情感体验从文章中解码出来的过程。解码的主要内容包括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或感悟是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表达出来的、我有没有类似的感受、我能不能体悟后写一篇自己的文章。许多学生认为阅读和写作好神秘并产生了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理解了二者的关系后并非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东西。这就要求首先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并让学生自己乐意去做。
对文章的分析即为解码,作者的成文即编码,二者的形成顺序是相反的过程。作者在生活体验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情绪和感悟,于是运用各种表达手法将这种情绪感悟蕴含于文中;我们正是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分析,来了解作者形成此文的情感及其表达方法。理解了这一点,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就理解了。这个过程的理解是最关键的环节。文章构成机理告诉我们,平时的体察、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悟,如果结合一些与之相符的素材,并用恰当的方法表达出来,就形成了自己的文章,这就是“重构”,也可称为“同题多作”。其实我们每天都有文章可作的,比如日记、杂记等等,在此基础上可以拓展开来写点感悟之类的小文章。
笔者从教中学语文教学十五余年,其间尝试过多种教学方法,用过很多的技巧,起初是昙花一现,结果是无功而返。其实要搞好阅读教学,最根本的还是要在多读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生活学习体验多写,这才是最好的技巧!
(3)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需要平时下功夫。要在考场上短短的时间内完成文章分析和答题内容,需要平时阅读积累和思考研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开列一些阅读书目,特别是简单易懂、短小精悍而又经典的文章,让学生读后写出感想之类的文章,按主题或情感体悟或其它内容来归类,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全班讨论交流。这样,通过大量的阅读形成了自己的感性认识,大量的读后练笔将读、思、写完美结合了起来。反思如今许多老师给学生传授的不外乎都是关于解题技巧应试型之类的,这很难让学生形成能力,那种通过大量做题的方式来“硬上弓”的阅读教学方法,无疑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2.现代文教学效果
笔者在近几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对这种阅读和写作方法大加推行,不少师生对之不在意,后来我用自己当班主任的班级作实验班进行读与写相结合的试验,效果相当良好。不少学生对读写两者的关系明白后,自觉地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文章作者的生活体验进行比照,并将比照异同的感悟用小短文的形式总结成册,即重构成自己的作品。这种极富成就感的劳动成果,自然会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大胆练笔,不少学生还给自己的作品取了个好听或带有个性的名号,这无疑说明了读与写结合比照法的科学之处。其间有学生还对一些名家大作大发其难,对这种现象,笔者毋需作出评论,只是引导学生:这与作品的成型时代和作者的人生阅历有密切关系。通过这样的阅读指导和重构作文,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阅读效率也大大提高,写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3.现代文教学效果的评价
由于学生阅读能力水平和方法的差异,对学生的阅读要求不能“一刀切”,要因材施教,特别是给学生所布置的课外阅读读后感方面的要求更是如此。这种情况,能力强的可以引导涉入更深更广的领域,对其所作的要求应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其所取得的成绩。语文教师要设计一个评价体系,用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适当评价。笔者就曾设计了学生阅读文章的主题数量、文章类型、速读能力、表达效果等评价体系表,用于学生自测,效果不错。
二、结束语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有不少语文教师曾提出了许多可行的阅读教学方法,甚至有的还是大家之作。但归结到一点,仍然是读与写的紧密结合,写作能力来自于读的能力和读后的理解能力,任何带有什么“速成”、“技巧”之类的,纯属淆乱视听的玄虚。读得多,体悟得深,方能写得出、写得好。同理,要想写得好,不得不体悟深刻,更离不开多阅读。读是写之源,这是根本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