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校本研修过程,利用导学案的一节区级研讨课,现整理如下。
【选 题】
我想挑战最难上的一节课7.2.1三角形的内角。原因一是知识地位重要,虽然学生在小学已经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也通过拼、折等方法验证了这一结论,但他们并不知道如何用逻辑推理来证明,而且从这一课起学生才正式学习证明,所以说这是初中生几何证明的第一课,价值意义非常大。另一个原因是很多老师会认为这节课上过很多次,也不会有什么新意,更没什么扩充的。可我不这样想,我认为新颖之处在于,一方面我利用导学案;另一方面我看到了这节课背后的价值——体会证明。
【独立备课】
确定了课题,我便独立备课。首先,我认真地读了两遍教材,又仔细研究了教师用书,这时我更认识到了上这节课的难度。确定了三维目标后,我开始了如下的备课过程:
一、设计好教学环节
第一,创设情境。以一道实际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内容。
第二,学生动手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方式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在验证过程中寻求证明的思路。
第三,几何画板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生的动手操作是有限的,而几何画板能说明一般情况,让学生明白对于任意的三角形都成立。
第四,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理解如何正确引辅助线,了解什么是证明,学会几何证明的书写过程。
第五,例题讲解。讲解例题,学生分析并书写解题过程,一方面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第六,巩固练习。
第七,小结、布置作业。
二、制作导学案
导学案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教学目标;二是导读指南;三是练习(包括夯实基础和能力突破)。其中导读指南是导学案中最重要的部分,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第一,读。请你认真读一遍课本第72~74页。
第二,划。请你再次读一遍,边读边用彩色笔划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第三,写。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写在下面。
第四,议。以小组为单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量一量:画3个特殊的三角形,量出各内角的度数,通过计算三个内角的和进行验证。
折一折:分别利用已制作的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通过折纸的方法进行验证。
剪一剪,拼一拼:分别利用已制作的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通过剪角、拼角的方法进行验证。
第五,思。完成课本第72页探究。你能推理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吗?把证明的方法写在下面。
第六,例。(略)
第七,认真思考。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或根据你的理解,你要提出什么问题?
第八,总结反思。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三、制作课件
按照教学流程和导学案的内容,我制作了课件。
【研 讨】
我们数学组进行了三次试讲研讨,在教研员和组内老师的大力帮助下,我逐步成熟和完善,同时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又有了新的认识。大家在我原有的备课基础上对这节课提出了如下可行性建议:
第一,导课部分先保留,但不要题目只要图形,因为导课的作用就是引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第二,删除学生动手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活动,而改成书上的探究: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将它的内角剪下拼合在一起,就得到一个平角,从这个操作过程中,你能发现证明的思路吗?
因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这个结论学生在小学已经验证过,不是这节课的重点。安排探究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剪拼寻找证明的思路,这样做直击重点,提高效率。
第三,删除几何画板演示。起初使用几何画板的目的是演示一般三角形结论仍然成立,但考虑到删除了量、折等活动,所以几何画板演示就没什么必要了,没有达到通过操作得出证明思路的目的。
第四,在讲授例题之前,添加几个小练习。
求出下列图中x的值。
刚开始时认为三角形内角和的简单应用学生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在例题之前没有设置小练习。但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证明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后直接做例题没有过渡,学生的思维不能马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添加了以上的练习。
第五,修改例题中的问题。把原例题的问题“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改成“你能求出图中哪些角的度数?”,再问原问题。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识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第六,修改导学案。按照教学设计的修改,我把导学案的相关内容也进行了调整。去掉导学案中“议”的环节,在“思”的环节中添加6个三角形,以备学生证明使用。
【正式上课】
经过了几次试讲,终于正式上课了,虽然我已经上过多次公开课,也参加过多次教学大赛,但正式上课的时候依然很紧张,我努力表现,争取得到更多老师的认可和赞扬。
40分钟的一节课我上得很愉悦,不仅达到了我预设的目标,还有一些生成的东西让我反思。
【反思中成长】
第一,创设情境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修改意见中取消创设情境的实际问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为小组交流导学案的预习成果等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强化导学案交流环节。在几次试讲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如何合理地利用导学案。我校倡导的导学案,重在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希望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能学会的自己掌握好,不能学会的带到课堂,通过小组交流、教师讲解等方式学会。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学定教。而在几次试讲中,我的学案导学做得都不是很到位,所以我决定取消引课问题,直奔主题,设置小组交流导学案预习成果的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们交流、研讨、质疑、解惑,另一方面我也有时间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对如何更好地上好这节课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充分利用例题资源。教材中的例题,是编者的智慧、经验和实践的结晶,若要修改或调整,就一定要认真、慎重,切不可大意。试讲中我做了一次例题的发散问法,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对于这节课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所以恢复例题原貌,只需把例题讲明即可,并寻求多种方法解题。
【选 题】
我想挑战最难上的一节课7.2.1三角形的内角。原因一是知识地位重要,虽然学生在小学已经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也通过拼、折等方法验证了这一结论,但他们并不知道如何用逻辑推理来证明,而且从这一课起学生才正式学习证明,所以说这是初中生几何证明的第一课,价值意义非常大。另一个原因是很多老师会认为这节课上过很多次,也不会有什么新意,更没什么扩充的。可我不这样想,我认为新颖之处在于,一方面我利用导学案;另一方面我看到了这节课背后的价值——体会证明。
【独立备课】
确定了课题,我便独立备课。首先,我认真地读了两遍教材,又仔细研究了教师用书,这时我更认识到了上这节课的难度。确定了三维目标后,我开始了如下的备课过程:
一、设计好教学环节
第一,创设情境。以一道实际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内容。
第二,学生动手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方式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在验证过程中寻求证明的思路。
第三,几何画板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生的动手操作是有限的,而几何画板能说明一般情况,让学生明白对于任意的三角形都成立。
第四,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理解如何正确引辅助线,了解什么是证明,学会几何证明的书写过程。
第五,例题讲解。讲解例题,学生分析并书写解题过程,一方面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第六,巩固练习。
第七,小结、布置作业。
二、制作导学案
导学案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教学目标;二是导读指南;三是练习(包括夯实基础和能力突破)。其中导读指南是导学案中最重要的部分,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第一,读。请你认真读一遍课本第72~74页。
第二,划。请你再次读一遍,边读边用彩色笔划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第三,写。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写在下面。
第四,议。以小组为单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量一量:画3个特殊的三角形,量出各内角的度数,通过计算三个内角的和进行验证。
折一折:分别利用已制作的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通过折纸的方法进行验证。
剪一剪,拼一拼:分别利用已制作的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通过剪角、拼角的方法进行验证。
第五,思。完成课本第72页探究。你能推理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吗?把证明的方法写在下面。
第六,例。(略)
第七,认真思考。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或根据你的理解,你要提出什么问题?
第八,总结反思。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三、制作课件
按照教学流程和导学案的内容,我制作了课件。
【研 讨】
我们数学组进行了三次试讲研讨,在教研员和组内老师的大力帮助下,我逐步成熟和完善,同时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又有了新的认识。大家在我原有的备课基础上对这节课提出了如下可行性建议:
第一,导课部分先保留,但不要题目只要图形,因为导课的作用就是引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第二,删除学生动手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活动,而改成书上的探究: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将它的内角剪下拼合在一起,就得到一个平角,从这个操作过程中,你能发现证明的思路吗?
因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这个结论学生在小学已经验证过,不是这节课的重点。安排探究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剪拼寻找证明的思路,这样做直击重点,提高效率。
第三,删除几何画板演示。起初使用几何画板的目的是演示一般三角形结论仍然成立,但考虑到删除了量、折等活动,所以几何画板演示就没什么必要了,没有达到通过操作得出证明思路的目的。
第四,在讲授例题之前,添加几个小练习。
求出下列图中x的值。
刚开始时认为三角形内角和的简单应用学生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在例题之前没有设置小练习。但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证明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后直接做例题没有过渡,学生的思维不能马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添加了以上的练习。
第五,修改例题中的问题。把原例题的问题“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改成“你能求出图中哪些角的度数?”,再问原问题。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识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第六,修改导学案。按照教学设计的修改,我把导学案的相关内容也进行了调整。去掉导学案中“议”的环节,在“思”的环节中添加6个三角形,以备学生证明使用。
【正式上课】
经过了几次试讲,终于正式上课了,虽然我已经上过多次公开课,也参加过多次教学大赛,但正式上课的时候依然很紧张,我努力表现,争取得到更多老师的认可和赞扬。
40分钟的一节课我上得很愉悦,不仅达到了我预设的目标,还有一些生成的东西让我反思。
【反思中成长】
第一,创设情境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修改意见中取消创设情境的实际问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为小组交流导学案的预习成果等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强化导学案交流环节。在几次试讲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如何合理地利用导学案。我校倡导的导学案,重在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希望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能学会的自己掌握好,不能学会的带到课堂,通过小组交流、教师讲解等方式学会。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学定教。而在几次试讲中,我的学案导学做得都不是很到位,所以我决定取消引课问题,直奔主题,设置小组交流导学案预习成果的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们交流、研讨、质疑、解惑,另一方面我也有时间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对如何更好地上好这节课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充分利用例题资源。教材中的例题,是编者的智慧、经验和实践的结晶,若要修改或调整,就一定要认真、慎重,切不可大意。试讲中我做了一次例题的发散问法,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对于这节课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所以恢复例题原貌,只需把例题讲明即可,并寻求多种方法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