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语文备课的“三点一线”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R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我和同事们一起赴美琪学校参加了“王兰教育思想研讨推介活动”,听了四节语文课,随后,教研室夏玉琴老师作了精彩点评。夏老师提到一节好课应体现“三点一线”,我深表赞同。下面结合最近执教的公开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做简要叙述。
  一是找到贯穿全文的线索。
  线索是你整合课文材料、形成教学思路的主线,有了恰当的线索就能纲举目张,重点突出。就本课而言,有教者提出可以“《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人手,展开课文教学。个人觉得“发愤”显然是课文的题眼,以此为线索似乎更妥当。于是围绕“发愤”设计教学环节(理解发愤——感受愤怒的心情——感悟发愤的原因——想像发愤的过程——感受发愤的结果——深化对发愤的认识),这样一节课下来,听者、学生会循着你的思路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心灵之旅畅快而释然。记得执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我是围绕“爱因斯坦是伟大的人吗?”这条线索展开教学,虽说教无定法,但找到一条恰当的线索我认为至关重要。
  二是找到每个环节的训练点。
  每篇课文可以生发的训练点很多,但教者要懂得取舍,要围绕你的教学思路合理选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切忌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在每个教学环节,教者要善于找到一个训练点,以点带面。这个点可能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问题。如教学“感悟发愤的原因”环节,训练点是一句话“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让学生在自主寻找原因后一遍遍诵读这句话,回环往复,感悟“发愤”。教学“感知发愤的结果”环节,我觉得训练点是一个词“前无古人”,围绕这个词让学生联系文中的数字来谈体会,这样就把松散的几个数字串联起来,形成局部的教学整体,避免了陷入“东一榔头西一棒”境地。有舍才有得,舍去一些细枝末节,得到的可能是行云流水。
  三是找到最自然的过渡点。
  我觉得环节之间的过渡很重要。好的过渡设计自然流畅,如涓涓细流,让你在不觉间“轻舟已过万重山”。好的过渡应该“简约而不简单”,富有启发性,符合文体特点。如“感悟发愤原因”环节,导语可设计成“士可杀不可辱,但他为什么还要活下去,还一定要完成史书呢?”再如“想像发愤的过程”环节,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有位诗人曾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我想司马迁就是一位真正的勇敢者!(导说)埋在心里的是个人的耻辱和痛苦,留给后人的是一行行工整的隶字。这就叫——忍辱负重。
  四是找到越过障碍的突破点。
  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遇到障碍点,它会让你在某处细节上纠结,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破坏了流畅的教学节奏。对此,教者既要有教学机智,更要会超前预设。如要不要给学生讲解“宫刑”,查阅了很多资料,大部分学者赞成讲,因为现在学生所懂得超过你的想像,讲了后学生才能深切感受到“酷刑”,才能理解司马迁的“悲愤”。我同意这种观点。但谈到“太监”字眼时学生可能会笑,会破环凝重的课堂气氛,所以在预设时我考虑到这些,导语设计成“有同学在笑他,是的,当时那些在朝的官员就在背后嘲笑他,有人甚至蔑视他”,这样学生就从自己迁移到别人对司马迁的嘲笑,感同身受,进入课文情境,流畅的教学节奏得以延续。我们期待课堂能生成精彩,但离不开充分的预设。备课更重要的是备“人”。
  作者单位: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上达到能背诵的程度。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要背诵课文的难易程度,另一方面,在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在众目睽睽之下,很流利地背出来。在师生共学的氛围中,可以极大提起低年级学生的兴趣。
  (2)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在课堂上经常请背书背得快、背得好的同学上讲台来,现场为同学们背诵课文,介绍学习经验,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
  (3)把监督检查与适当奖励有机结合。小学生一般具有学习兴趣时冷时热、学习自觉性时续时断的特点,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加强对学生的监督检查,是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的辅助手段。老师可以适时做一些突击检查,做得好的同学予以表扬吗,做的差的则进行善意的批评,鼓励其继续努力。适当奖励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的辅助手段。
  (四)坚持家长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庭教育和家长参与教育,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指导小学生背诵课文,也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履行他们应尽的责任,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可以由家长对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弹性规定就是要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书籍。功到自然成。
  成功之前难免有失败,然而只要能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成功就在眼前。学生背诵课文亦如此,一定要学会坚持,只有坚持才能取得成功。
  四、总结
  因材施教,要发挥小学生背诵、学习潜能,既不失对小学生背功的培养,也不失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教师,要把握好了背诵课文的宽严尺度,充分调动小学生的背诵、学习积极性,深度探究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昆山市陆家中心校
其他文献
有一种學生我们俗称为“双差生”,即品德差、學习差。學期进行一半,突然转进一生X,接触半月,感之:双差!怎样帮助这个孩子便成了我一段时间工作的重点,针对他的特点,我采取生活、學习两手抓,帮助他走向进步!  一、抓學习,帮助他努力向上  课堂上几次专注的眼神让我感觉他内心对學习的兴趣和渴望,回忆他的课堂表现,虽不言语,可也似乎在听,一些幽默言语过后也能捕捉到他的笑容,虽然会马上用他那副酷酷的“满不在乎
期刊
在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人际交往是促进其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这一时期身心发展快,可塑性很大,接受能力强,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学家指出:“人格主要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孩子与人交往对他的心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创设条件。促进发展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在游戏中幼儿交往时角色身份也在不断自由变化,一会儿是“妈妈”与“孩子”的交往,一会儿是“售货员”与“顾客
期刊
【摘要】中国民间吉祥图案历史悠久,显示出独特的富有魅力的民族文化。面对经济全球化环境中的文化全球化趋势,寻找一种在变化发展中符合中国与世界审美需求的形、意组成形式,是平面设计发展的方向。本文通过对民间吉祥图案的形与意分析,认为它的造型手法和精神内涵会给设计师带来新的思考角度。  【关键词】吉祥图案;平面设计;表现  吉样图案是古人在理想主义的思想指导下,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来表现
期刊
一、模式建构背景  江苏省“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社会为导向,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率先建成教育强省,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注重双基落实,强化机械训练,在课堂上学生不能作
期刊
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把“能主动的参与各种活动、有自信心”作为总要的培养目标,从幼儿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1、尊重幼儿,信任幼儿。要培养幼儿的自信心,首先要尊重幼儿、信任幼儿,要和幼儿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幼儿才能积极地学习、探索和创造,从而获得自信心。反之,幼儿如果得不到关注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丧失自信。  2、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自信。在活
期刊
【摘要】孩子进小学后,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不适应,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差,做事拖拉,丢三落四,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差,这些不适应导致有的孩子要彳艮长一段时间才能跟上小学的学习、生活节奏,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孩子会因此产生厌学心理。读小学是孩子人生中的一大转折,如何更好地让孩子们走好学龄期学习的第一步,这已成为幼儿园、家长、小学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改变作息环境;能力培养;
期刊
【摘要】探索課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今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首选任务,教师在备课中要侧重备好学生,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入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关键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命课堂;实践与反思  伴随着课堂改革的大潮,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反思,一直是新课程理念下每一位教
期刊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内部有一种神奇的内聚力和自然团结倾向。幼儿的好群和集群几乎是本能的、自然而然的。可是,当今社会的变迁与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我国推行计划生育的这30年,打破了儿童的自然集群与自然生态,使其孤独化。有国外媒体评论我国的年青一代为“全世界最孤独的年轻人”。随着二代独生子女的出生,幼儿生活的环境不断被孤独化与孤立化,今日的孩子就是明日的成人,如果孩子们从小就习惯于孤独,那它就不可能学会合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改进教和学的问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多数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主要是从简化教学组织、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人手,着重研究精讲多练的问题。启发学生愉快、自主的学习,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即把尽可能多的时间放给学生,让他们自我组织学习和锻炼,教师及时予以指导,做到有“收”有“放”,“收”、“放”自如,从而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
期刊
作为一种艺术现象,音乐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形成、发展和提高的。小学音乐教学的归宿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其审美观。其目的就是运用音乐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的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使儿童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的海洋中,去感受美、发现美。只有让学生拥有丰富的音乐体验,才能使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更积极地去创造音乐,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  一、引导自由想象  想象是激发创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