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病情急、症状严重,严重危害小儿健康。该病发病机制复杂,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病与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的免疫异常有关,此外周围环境污染、药物过敏等也可导致机体出现“超敏感反应”而诱发此病。近年来中医药在该病的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临床用中医审证求因和卫气营血辨证的方法进行辨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特征:①持续高热,体温高达38~40℃,热程在>5天,长的可达3、4周。②躯干部出现大小不一的斑丘疹,无疱疹或结痂,手足处见手掌足底部潮红,恢复期手、足部80%脱皮,从甲床皮肤交界处开始。③双目球结膜充血,少数并发化脓性结膜炎。④口腔、咽黏膜弥漫性充血,但无溃疡。⑤早期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最大的可达1.5cm,尤以颈部为甚。
实验室诊断:血清学的检查,可见有轻度贫血,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血小板增高等等;尿常规检查可见微量蛋白。辅助检查中尤其要注意心电图和心超的表现,心电图可见心律紊乱、低电压等。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发病季节性不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该病发病急,症状重,如治疗不及时,病情迁延可导致患儿死亡,据报道,该病的死亡率高达1%~2.6%,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因此有效治疗该病具有重要意义。激素疗法是临床上西医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但治疗效果有限,且具有较大的不良反应。根据本病发热,病性急骤的特点,属中医温病范畴,兹分型辨证论治如下。
临床资料
⑴初期:主症发病急骤,持续高热,不恶寒或微恶寒,口渴喜饮,唇红而干,目赤,手足肿硬,手掌及足底部潮红,舌红苔白,脉滑数。证属:卫气同病。治则:疏风清热,解毒。方剂:银翘散加减。方药:金银花、连翘、薄荷、牛子、青黛、元参、芦根、生甘草。
⑵中期:主症持续高热可呈昼轻夜重,或嗜睡,躯体斑疹遍布,皮损色红,压之不退色,唇红焦干,口腔及黏膜红润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腋下、鼠溪部可触及,舌红无苔,或见杨梅舌,脉洪大。证属:气营两燔。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透热转气兼化斑。方剂:清营汤合白虎汤加减。方药:羚羊粉(或水牛角粉)、生石膏、知母、生地、丹皮、双花、连翘、元参、青黛、竹叶。
⑶后期:主症热势渐退,口腔黏膜潮红,嘴角干裂,手足肿硬好转,趾、指端膜状脱皮,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温热伤津。治则:养阴益气清除余热。方剂: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方药:南沙参、寸冬、生地、花粉、知母、白薇双花、连翘、竹叶。
例1:患者,男,6岁。患儿咽痛,持续高热4天,体温波动在38~39℃,双眼球结膜充血,曾用青霉素钠盐、安痛定、庆大霉素、小儿平热片等,体温不退,7月11日来院就医。查体:体温39℃,精神好,全身无皮疹,咽及口腔黏膜充血,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律齐,心率140次/分,腹软,肝脾未触及,舌苔薄白,脉浮而数。证属:外感风热。治则:辛凉解表。方剂:银翘散加减。方药:金银花10g,连翘10g,薄荷(后下)5g,牛子6g,芦根15g,板蓝根15g,竹叶3g。嘱每日1剂分3次服,勿食辛辣及鱼虾、羊肉之类。
7月13日复诊:服2剂后,目赤已退,但体温仍持续39℃,嗜睡,手掌、足底部肿硬潮红,全身散在淡红色斑丘疹,压之退色,颈两侧,腋下均可触及大小不等的淋巴结,咽黏膜充血,杨梅舌,大便2日1行,脉滑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26×109/L,中性82%,淋巴18%。尿常规(-),西医临床诊断: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证属:气营两燔。治则:清热凉血解毒。方剂:清营汤合白虎汤化裁。处方:羚羊粉0.3g,水牛角6g,生石膏15g,知母10g,双花10g,连翘9g,芦根15g,白茅根15g,青黛9g,赤芍9g,甘草6g。
7月15日复诊:服2剂后,体温最高37.9℃,效不更方,又进3剂。
7月28日复诊:患儿体温降至正常,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口角干裂、纳差、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热盛津伤。治则:养阴清热。方剂:沙参麦冬汤加减。方药:沙参10g,寸冬10g,生地10g,知母6g,白茅根15g,白薇9g,金银花12g,连翘12g,焦三仙各12g,竹叶3g。又进5剂诸证皆平,此患儿门诊治疗4次,共服药12剂,痊愈。
例2:患者,女,5岁。患儿发烧10天,昼轻夜重,嗜睡,不恶寒,反恶热,四肢躯干出现不规则红色斑丘疹,偶可融合成片,院外诊为“小儿风疹”、“猩红热”。经用青霉素、红霉素治疗,仍高热不解,来院就医。体温38.9℃,神志清,全身弥漫性鲜红色斑丘疹,双下肢融合成片,压之退色,双掌及双足底部肿胀潮红,咽及口腔黏膜红润充血,颈部、腋下鼠溪部可触及大小不等的淋巴结,活动无压痛,颈部最大之淋巴结约1cm,颈软无力,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心率140/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未扪及,肠鸣如常,大便2日1次,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4g,白红胞19.6×109/L,中性86%,淋巴14%,血沉80cm/H,肝功能正常。尿常规:蛋白少许,白细胞3~5个/高倍视野,红细胞3~4个/高倍视野。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胸片:心肺膈无异常改变。西医诊断: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中医辨证:气营两燔。治则:清热凉血,透热转气兼化斑。方剂:清营汤合白虎汤化裁。处方:羚羊粉(冲)0.3g,水牛角6g,生石膏20g,知母10g,丹皮10g,青黛9g,金银花15g,川军4g,生甘草6g。
服2剂后体温降至38.5℃。斑疹渐退,症状明显好转,大便正常,上方去川军又进6剂,脉静身凉,体温转为正常,患儿自觉乏力,仍有咽疼,口角干裂,手足趾端出现膜状脱皮,伴轻微关节疼舌红少苔。
证属热盛伤阴正虚邪衰,治当养阴清热。处方:用沙参麦冬汤主之。生地15g,南沙参12g,寸冬10g,知母9g,花粉10g,金银花15g,连翘12g,制没药6g,制乳香6g。
服5剂后,诸证皆平,又进2剂以善其后,共进药14剂痊愈。
讨 论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属温病范畴,叶天士为治温病确立了严密的治疗原,则即:“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但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感受温热之邪,肺先受之,肺主皮毛邪在卫表,故微恶风寒,温为阳邪,故发热重而恶寒轻,热伤津液,故起初唇红而干,温热病邪入于气分,邪正交争故出现高热不退,皮肤发斑,温热之邪最易内传骤变,速传气营,邪热灼及营阴,营阴受损,真阴被劫,故持续高热昼轻夜重,热窜血络故身体斑疹隐隐皮损,或出现气分证候未罢,营气证侯又现的气营两燔之重候。
综上分型和病情分析,温热病毒多在气分,为热邪壅滞在手太阴肺经,搏结足阳明胃经,咽喉为二经循行之部位,火性炎上,上攻咽喉可见咽、喉黏膜弥漫性充血,又因颈为阳明经循行之路,热毒壅聚而见颈部淋巴结肿大,温为阳邪,必从火化,易于化燥伤阴,故后期出现阴伤津损之病理变化,可见津枯血燥,指趾端膜状脱皮,舌红少苔等必然结果。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特征:①持续高热,体温高达38~40℃,热程在>5天,长的可达3、4周。②躯干部出现大小不一的斑丘疹,无疱疹或结痂,手足处见手掌足底部潮红,恢复期手、足部80%脱皮,从甲床皮肤交界处开始。③双目球结膜充血,少数并发化脓性结膜炎。④口腔、咽黏膜弥漫性充血,但无溃疡。⑤早期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最大的可达1.5cm,尤以颈部为甚。
实验室诊断:血清学的检查,可见有轻度贫血,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血小板增高等等;尿常规检查可见微量蛋白。辅助检查中尤其要注意心电图和心超的表现,心电图可见心律紊乱、低电压等。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发病季节性不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该病发病急,症状重,如治疗不及时,病情迁延可导致患儿死亡,据报道,该病的死亡率高达1%~2.6%,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因此有效治疗该病具有重要意义。激素疗法是临床上西医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但治疗效果有限,且具有较大的不良反应。根据本病发热,病性急骤的特点,属中医温病范畴,兹分型辨证论治如下。
临床资料
⑴初期:主症发病急骤,持续高热,不恶寒或微恶寒,口渴喜饮,唇红而干,目赤,手足肿硬,手掌及足底部潮红,舌红苔白,脉滑数。证属:卫气同病。治则:疏风清热,解毒。方剂:银翘散加减。方药:金银花、连翘、薄荷、牛子、青黛、元参、芦根、生甘草。
⑵中期:主症持续高热可呈昼轻夜重,或嗜睡,躯体斑疹遍布,皮损色红,压之不退色,唇红焦干,口腔及黏膜红润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腋下、鼠溪部可触及,舌红无苔,或见杨梅舌,脉洪大。证属:气营两燔。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透热转气兼化斑。方剂:清营汤合白虎汤加减。方药:羚羊粉(或水牛角粉)、生石膏、知母、生地、丹皮、双花、连翘、元参、青黛、竹叶。
⑶后期:主症热势渐退,口腔黏膜潮红,嘴角干裂,手足肿硬好转,趾、指端膜状脱皮,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温热伤津。治则:养阴益气清除余热。方剂: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方药:南沙参、寸冬、生地、花粉、知母、白薇双花、连翘、竹叶。
例1:患者,男,6岁。患儿咽痛,持续高热4天,体温波动在38~39℃,双眼球结膜充血,曾用青霉素钠盐、安痛定、庆大霉素、小儿平热片等,体温不退,7月11日来院就医。查体:体温39℃,精神好,全身无皮疹,咽及口腔黏膜充血,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律齐,心率140次/分,腹软,肝脾未触及,舌苔薄白,脉浮而数。证属:外感风热。治则:辛凉解表。方剂:银翘散加减。方药:金银花10g,连翘10g,薄荷(后下)5g,牛子6g,芦根15g,板蓝根15g,竹叶3g。嘱每日1剂分3次服,勿食辛辣及鱼虾、羊肉之类。
7月13日复诊:服2剂后,目赤已退,但体温仍持续39℃,嗜睡,手掌、足底部肿硬潮红,全身散在淡红色斑丘疹,压之退色,颈两侧,腋下均可触及大小不等的淋巴结,咽黏膜充血,杨梅舌,大便2日1行,脉滑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26×109/L,中性82%,淋巴18%。尿常规(-),西医临床诊断: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证属:气营两燔。治则:清热凉血解毒。方剂:清营汤合白虎汤化裁。处方:羚羊粉0.3g,水牛角6g,生石膏15g,知母10g,双花10g,连翘9g,芦根15g,白茅根15g,青黛9g,赤芍9g,甘草6g。
7月15日复诊:服2剂后,体温最高37.9℃,效不更方,又进3剂。
7月28日复诊:患儿体温降至正常,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口角干裂、纳差、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热盛津伤。治则:养阴清热。方剂:沙参麦冬汤加减。方药:沙参10g,寸冬10g,生地10g,知母6g,白茅根15g,白薇9g,金银花12g,连翘12g,焦三仙各12g,竹叶3g。又进5剂诸证皆平,此患儿门诊治疗4次,共服药12剂,痊愈。
例2:患者,女,5岁。患儿发烧10天,昼轻夜重,嗜睡,不恶寒,反恶热,四肢躯干出现不规则红色斑丘疹,偶可融合成片,院外诊为“小儿风疹”、“猩红热”。经用青霉素、红霉素治疗,仍高热不解,来院就医。体温38.9℃,神志清,全身弥漫性鲜红色斑丘疹,双下肢融合成片,压之退色,双掌及双足底部肿胀潮红,咽及口腔黏膜红润充血,颈部、腋下鼠溪部可触及大小不等的淋巴结,活动无压痛,颈部最大之淋巴结约1cm,颈软无力,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心率140/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未扪及,肠鸣如常,大便2日1次,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4g,白红胞19.6×109/L,中性86%,淋巴14%,血沉80cm/H,肝功能正常。尿常规:蛋白少许,白细胞3~5个/高倍视野,红细胞3~4个/高倍视野。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胸片:心肺膈无异常改变。西医诊断: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中医辨证:气营两燔。治则:清热凉血,透热转气兼化斑。方剂:清营汤合白虎汤化裁。处方:羚羊粉(冲)0.3g,水牛角6g,生石膏20g,知母10g,丹皮10g,青黛9g,金银花15g,川军4g,生甘草6g。
服2剂后体温降至38.5℃。斑疹渐退,症状明显好转,大便正常,上方去川军又进6剂,脉静身凉,体温转为正常,患儿自觉乏力,仍有咽疼,口角干裂,手足趾端出现膜状脱皮,伴轻微关节疼舌红少苔。
证属热盛伤阴正虚邪衰,治当养阴清热。处方:用沙参麦冬汤主之。生地15g,南沙参12g,寸冬10g,知母9g,花粉10g,金银花15g,连翘12g,制没药6g,制乳香6g。
服5剂后,诸证皆平,又进2剂以善其后,共进药14剂痊愈。
讨 论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属温病范畴,叶天士为治温病确立了严密的治疗原,则即:“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但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感受温热之邪,肺先受之,肺主皮毛邪在卫表,故微恶风寒,温为阳邪,故发热重而恶寒轻,热伤津液,故起初唇红而干,温热病邪入于气分,邪正交争故出现高热不退,皮肤发斑,温热之邪最易内传骤变,速传气营,邪热灼及营阴,营阴受损,真阴被劫,故持续高热昼轻夜重,热窜血络故身体斑疹隐隐皮损,或出现气分证候未罢,营气证侯又现的气营两燔之重候。
综上分型和病情分析,温热病毒多在气分,为热邪壅滞在手太阴肺经,搏结足阳明胃经,咽喉为二经循行之部位,火性炎上,上攻咽喉可见咽、喉黏膜弥漫性充血,又因颈为阳明经循行之路,热毒壅聚而见颈部淋巴结肿大,温为阳邪,必从火化,易于化燥伤阴,故后期出现阴伤津损之病理变化,可见津枯血燥,指趾端膜状脱皮,舌红少苔等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