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至今,已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十分的便利。当然,各类公共交通也有各自不同的局限性及弊端。对于目前,最有待解决,并且最受公众关注的问题,一个是交通路段以及设施内的拥堵,还有一个就是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討与研究,同时也将对未来公共交通的发展进行展望与思考。
[关键词]公共交通,公共交通工具,未来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6-0308-01
引言
公共交通无论从广义或是狭义而言都是现代人们不可替代的出行方式。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是由人类的需求和当时的意识形态和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的,公共交通也是如此。而作为公共交通的载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意识形态的改变,公共交通工具在未来也必将迎来新的变化。本文将从公共交通的历史与现状出发,探讨未来公共交通工具的可能性。
公共交通历史与现状
公共交通广义上包括了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方式,而狭义的公共交通则是指公共汽车及城市轨道交通、公共自行车、出租车等城市交通方式。本文中,我们主要针对狭义上的城市公共交通进行探讨。
在公共交通形成的初期,以人力或畜力驱动的、非机动化的交通工具为主流,马车、黄包车等便是此类。随着常规汽车、电车的普及,公共汽车、出租车等为我们熟知的传统公共交通工具也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而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轨道交通开始广泛应用于中短距离的城市公共交通中,如今,地铁、轻轨等快速轨道交通以成为了现代公共交通的主力,其优势在于比起传统交通,轨道交通工具的多节车厢可以单次运载更大的客流,并且自成一体,不受地面车辆拥堵的影响。
公共交通现有问题
以上海为例,作为我国的一线城市,现在已有17条轨道交通线路投入运营,并有多条线路的延伸段和若干在建线路正在建设过程中。从地图来看,这蛛网状的一条条轨交线路覆盖了上海各个角落,而这些延伸段和新线路正是为了更加细致地覆盖各地区居民的需求。然而,伴随着这样的发展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城市居民的交通拥堵与拥挤多集中于工作日上下班高峰时段,而这些各个区的上班族又会往几个就业集中的区域流动,这就导致部分站点容易出现客流量过大而积压,乃至交通瘫痪的问题。而沙丁鱼罐头般的车厢更是每天高峰时段的日常,这对乘客来说无疑是极为糟糕的体验,更不用说这客流量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和各种社会问题了。而目前的城市规划方向是不断扩大轨道交通的覆盖面,这在为更多居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本就客流集中的站点带来了更大的运载压力,对于在城市规划初期没有考虑到的应对的地区无疑会一场磨人的持久战。这里就需要提一下私人的小车交通,由于公共交通的不尽人意,很多城市居民趋于购买私家车解决出行问题,然而私家车持有量的上升会带来更严重的交通拥堵和各种环境问题。正如美国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汽车潮的应对那样,最终又流向了通过改善公共交通这样的措施来缓解道路交通压力。
同时,轨道交通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轨道交通的特点之一是专有轨道,这在占有城市空间和建设成本上就带来了许多限制。地铁所需要的地下空间终究是有限的,尤其上海属于软土地基,地下的湿土层土质软,承载力不强,且地质情况复杂,地质条件导致地铁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定沉降。因此,长久来看,地铁这一交通方式发展空间是极为有限的。
此外,公共交通不同于私人交通,很多人都面临着“最后一公里”问题,随着共享单车这一形式的出现,似乎情况已有了改善,但随之而来的问题还是亟待解决。
公共交通发展展望
正如前文所言,新事物的出现都是由人类的需求和当时的意识形态和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的,公共交通现有的问题和人类的意识形态将决定公共未来发展的方向,而科学技术所能达到的高度决定了它能走到多远。
正如支付宝等电子支付的方式如浪潮般涌入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我们可能无法预见未来新兴技术可能给各行各业带来的影响,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将是智能化的时代。智能交通这一概念并不新鲜,例如人们熟悉的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已有多年,时至今日已取得了许多成绩,然而离真正投入使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无人驾驶车,近年来还有不少智能交通工具的概念进入我们的视野,而智能交通也不仅限于此,它在交通领域的各方各面都有所体现,包括交通管理,车辆控制等,而它将带来的将是一种更能满足人们需求,更智能、更便利的交通体验。
而要解决现有公共交通的问题,我认为将有两种方向的可能性,一是能够适应现有交通结构的交通工具智能化改良,二是能够融入城市建设的全新的智能公共交通构架。城市建设有其不可逆的部分,因此城市的公共交通与城市的建设与规划必然是密不可分的。而无论是哪一种可能,都应是能够面向大众、真正从乘客体验出发的、高效与节能的公共交通——事实上,现有的公共交通更像是一种无奈下的妥协,虽然更多的车次和更多的线路能够达到基本的运载需求,但从根本上并不能解决问题,人们仍旧只能在高峰时段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寸步难行,乘客只能放下除了到达目的地以外的更高需求。
结论
在这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未来的面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我们永远无法预知是否一个新的发现和创造会一夜间改变人们的生活,但所有的可能永远是围绕着人的需求展开的,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去想象、去创新、去探求这无限的可能性,公共交通便是如此。
参考文献:
[1]潘萌萌.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7,20:138-139
[2] 周小鹏.公共交通:从优先发展到优先选择[J]. 交通与运输,2017,1:6-8
作者简介:李奕盈(1997-),女,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上海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关键词]公共交通,公共交通工具,未来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6-0308-01
引言
公共交通无论从广义或是狭义而言都是现代人们不可替代的出行方式。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是由人类的需求和当时的意识形态和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的,公共交通也是如此。而作为公共交通的载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意识形态的改变,公共交通工具在未来也必将迎来新的变化。本文将从公共交通的历史与现状出发,探讨未来公共交通工具的可能性。
公共交通历史与现状
公共交通广义上包括了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方式,而狭义的公共交通则是指公共汽车及城市轨道交通、公共自行车、出租车等城市交通方式。本文中,我们主要针对狭义上的城市公共交通进行探讨。
在公共交通形成的初期,以人力或畜力驱动的、非机动化的交通工具为主流,马车、黄包车等便是此类。随着常规汽车、电车的普及,公共汽车、出租车等为我们熟知的传统公共交通工具也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而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轨道交通开始广泛应用于中短距离的城市公共交通中,如今,地铁、轻轨等快速轨道交通以成为了现代公共交通的主力,其优势在于比起传统交通,轨道交通工具的多节车厢可以单次运载更大的客流,并且自成一体,不受地面车辆拥堵的影响。
公共交通现有问题
以上海为例,作为我国的一线城市,现在已有17条轨道交通线路投入运营,并有多条线路的延伸段和若干在建线路正在建设过程中。从地图来看,这蛛网状的一条条轨交线路覆盖了上海各个角落,而这些延伸段和新线路正是为了更加细致地覆盖各地区居民的需求。然而,伴随着这样的发展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城市居民的交通拥堵与拥挤多集中于工作日上下班高峰时段,而这些各个区的上班族又会往几个就业集中的区域流动,这就导致部分站点容易出现客流量过大而积压,乃至交通瘫痪的问题。而沙丁鱼罐头般的车厢更是每天高峰时段的日常,这对乘客来说无疑是极为糟糕的体验,更不用说这客流量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和各种社会问题了。而目前的城市规划方向是不断扩大轨道交通的覆盖面,这在为更多居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本就客流集中的站点带来了更大的运载压力,对于在城市规划初期没有考虑到的应对的地区无疑会一场磨人的持久战。这里就需要提一下私人的小车交通,由于公共交通的不尽人意,很多城市居民趋于购买私家车解决出行问题,然而私家车持有量的上升会带来更严重的交通拥堵和各种环境问题。正如美国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汽车潮的应对那样,最终又流向了通过改善公共交通这样的措施来缓解道路交通压力。
同时,轨道交通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轨道交通的特点之一是专有轨道,这在占有城市空间和建设成本上就带来了许多限制。地铁所需要的地下空间终究是有限的,尤其上海属于软土地基,地下的湿土层土质软,承载力不强,且地质情况复杂,地质条件导致地铁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定沉降。因此,长久来看,地铁这一交通方式发展空间是极为有限的。
此外,公共交通不同于私人交通,很多人都面临着“最后一公里”问题,随着共享单车这一形式的出现,似乎情况已有了改善,但随之而来的问题还是亟待解决。
公共交通发展展望
正如前文所言,新事物的出现都是由人类的需求和当时的意识形态和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的,公共交通现有的问题和人类的意识形态将决定公共未来发展的方向,而科学技术所能达到的高度决定了它能走到多远。
正如支付宝等电子支付的方式如浪潮般涌入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我们可能无法预见未来新兴技术可能给各行各业带来的影响,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将是智能化的时代。智能交通这一概念并不新鲜,例如人们熟悉的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已有多年,时至今日已取得了许多成绩,然而离真正投入使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无人驾驶车,近年来还有不少智能交通工具的概念进入我们的视野,而智能交通也不仅限于此,它在交通领域的各方各面都有所体现,包括交通管理,车辆控制等,而它将带来的将是一种更能满足人们需求,更智能、更便利的交通体验。
而要解决现有公共交通的问题,我认为将有两种方向的可能性,一是能够适应现有交通结构的交通工具智能化改良,二是能够融入城市建设的全新的智能公共交通构架。城市建设有其不可逆的部分,因此城市的公共交通与城市的建设与规划必然是密不可分的。而无论是哪一种可能,都应是能够面向大众、真正从乘客体验出发的、高效与节能的公共交通——事实上,现有的公共交通更像是一种无奈下的妥协,虽然更多的车次和更多的线路能够达到基本的运载需求,但从根本上并不能解决问题,人们仍旧只能在高峰时段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寸步难行,乘客只能放下除了到达目的地以外的更高需求。
结论
在这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未来的面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我们永远无法预知是否一个新的发现和创造会一夜间改变人们的生活,但所有的可能永远是围绕着人的需求展开的,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去想象、去创新、去探求这无限的可能性,公共交通便是如此。
参考文献:
[1]潘萌萌.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7,20:138-139
[2] 周小鹏.公共交通:从优先发展到优先选择[J]. 交通与运输,2017,1:6-8
作者简介:李奕盈(1997-),女,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上海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工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