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目前的语文教学来看,作文是一大难点,学生“怕作文”是一种普遍现象,其中“内容空洞”又是学生作文的通病。造成目前学生“窄文”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作文环境单一,可供写作的材料太少,总是写那些司空见惯的事,难以激发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流个不息。”我们的生活丰富多采,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这丰盛的资源来为学生创设作文情境,使他们自主地投入到写作当中去呢?
一、创设情境,激活源头,情动辞发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文字。”可见充实的生活体验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提起作文,不少学生感到无米下炊、无从下笔。究其原因,小学生生活确实较单调,再加上他们不善于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捕捉素材,因此咬着笔头冥思苦想,一脸茫然。创设作文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把生活浓缩到课堂或把课堂扩展到生活,写生活作文、活动作文,激活写作源头,才能在身临其境中情动而辞发。
1.活动中体验情境。
喜爱活动是学生的共性,节日活动、体育活动及有趣的语文活动课深深吸引着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在活动中得到了情感的升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优化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是《语文新课程标准》针对语文学科开放性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的明确要求,因此,习作指导应融入学生喜爱的活动中,积极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积累,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内拓展到校外,从语文向其它学科融合。如学校举行的拔河比赛,学生情绪高涨,我引导学生用笔给出精彩的场面。中队举行了“我与奥运”的主题活动,学生积极投入,收集资料、校园采访、写课题申请等,无一不倾注着学生的心血、智慧,在体验活动中丰富了感受,酸甜苦辣被真切地记录在学生日记中。个人或几个同学自由组合,进行社会用字情况调查,学写调查报告;收集新闻进行小小新闻发布会;选择其中一点畅谈感受;在社会课中针对“人口不断增长、地球资源枯竭后,人类将别无去处”这一问题分组进行激烈辩论,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快乐,激发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2.在生活中捕捉情境。
在学生生活中常有偶发事件,要善于运用“注意”,灵活抓“情景”练笔。儿童无意注意胜过有意注意,新奇、有趣、不可思议的事物容易吸引学生。如飞入课堂的麻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一次放学后,学生过马路时,目睹了某同学被车撞后送往医院的情景,周围聚集了许多人,大家都在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学生纷纷上前打听情况。利用这一意外事情,我让学生记下了《撞车以后》的场景,并由此展开议论。面对纷繁复杂而又充满生机、不断变化的世界,要多关注生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用眼睛“摄影”,用耳朵“录音”,用心灵感悟。
3.在表演中创设情境。
活泼好动、爱表现是儿童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课堂上选择社会生活或学习中的人、事、某个场面,或课本内容进行表演。可以是一简单动作,例如擦黑板;可以模拟生活场景再现生活,如去商场购物、考卷带回家后、换妈妈等。有时也可以是师生特意安排背书记成绩这一项目,对课后不要求背诵的长课文抽查,学生不会背诵,心情紧张,教室里沉闷,教师首先让班长背,班长支支吾吾背不出,满脸通红,教师宣布全班记零分,在学生焦虑、紧张之时,教师宣布不要背诵,只是开个玩笑,学生虚惊一场,如释重负,学生亲身体验这一紧张时刻,然后议一议,趁热打铁进行练笔《紧张的时刻》,学生自然会兴致高昂,有话可说,一气呵成,内容也会具体。
从情境中,学生会找到写作的源头,同时会懂得生活其实并不单调,关键是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培养自己积累作文材料的能力。
二、情境体验,开沟引渠,培养能力
作文训练中,一部分学生内容空洞、言之无序,写人记事更笼统,缺乏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细腻描写。尤其是学困生,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丢三落四,不能在头脑中建立表象,无法用语言表达准确。小学生思维基本以形象为主,而作文情境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从抽象到形象建立表象,易于感知接受。
1.创设情境,分类训练,培养能力。
(1)学会观察。情境习作以观察感受为基础,观察前讲清观察的目的、观察重点、观察方法等问题,然后根据实际仔细观察。针对学生作文基础差、底子薄的现实问题,设计专项训练(片断)和综合训练(篇章),以写人记事为主,可对任务的动作、神态、场面描写等进行专项训练,也可是叙事的综合训练。观察任务动作要注意看清连续动作,简单的擦黑板也有一系列过程。先是从左到右按顺序上下擦,再踮起脚,甚至跳着擦,最后站在凳子上擦。如果学生观察不仔细,再进行表演,加深印象,直至表达清楚具体。场面描写“拔河比赛”,活动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比赛者的动作、神态及台下观众的反应等。
(2)学会想象。《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鼓励学生开展想象和幻想,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学中以人物动作、神态演示作为观察对象,为展开学生想象提供了感性支持,在创设情境中,可安排一些可供想象的成分,激励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如要学生当场描写一学生正在做数学题,故意凝神看一份考卷上的应用题,轻轻叹了口气。鼓励学生展开各种想象,结果有的说是遗憾:“哎,今天遇到拦路虎了。”有人认为是感叹:“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解开了难题。”有人认为是赞叹,“这道题出得好,值得一做。”……通过类似训练,学生会懂得抓住神情动作,透过外表来看内心,而且可不拘一格,自由想象。
(3)学会表达。在《紧张的时刻》中内容较多,我帮助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环节,开启表达思路。由“老师的语言神态—自己的心理活动的变化—同学的表现”有层次地引向场面描写,然后给15分钟时间让学生就自己当时紧张或老师的神情进行描述。根据情景体验,学生用语句表达了紧张,如“心提到了嗓子眼”、“教室里鸦雀无声,连呼吸声都听得见”、“我把头埋到胸前,不敢正视老师的眼睛”、“两只手不停摆弄着衣角,脸涨得通红”……
2.在作文指导中适时创设情境,降低难度。
在作文指导中,我发现学生的主题部分往往内容不具体,教师应引导学生创设情境,建立清晰的表象,减缓坡度。
作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自主性,只有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身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去发现,才能放飞思绪,从而获取信心,获得愉悦,收获理想。
一、创设情境,激活源头,情动辞发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文字。”可见充实的生活体验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提起作文,不少学生感到无米下炊、无从下笔。究其原因,小学生生活确实较单调,再加上他们不善于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捕捉素材,因此咬着笔头冥思苦想,一脸茫然。创设作文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把生活浓缩到课堂或把课堂扩展到生活,写生活作文、活动作文,激活写作源头,才能在身临其境中情动而辞发。
1.活动中体验情境。
喜爱活动是学生的共性,节日活动、体育活动及有趣的语文活动课深深吸引着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在活动中得到了情感的升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优化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是《语文新课程标准》针对语文学科开放性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的明确要求,因此,习作指导应融入学生喜爱的活动中,积极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积累,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内拓展到校外,从语文向其它学科融合。如学校举行的拔河比赛,学生情绪高涨,我引导学生用笔给出精彩的场面。中队举行了“我与奥运”的主题活动,学生积极投入,收集资料、校园采访、写课题申请等,无一不倾注着学生的心血、智慧,在体验活动中丰富了感受,酸甜苦辣被真切地记录在学生日记中。个人或几个同学自由组合,进行社会用字情况调查,学写调查报告;收集新闻进行小小新闻发布会;选择其中一点畅谈感受;在社会课中针对“人口不断增长、地球资源枯竭后,人类将别无去处”这一问题分组进行激烈辩论,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快乐,激发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2.在生活中捕捉情境。
在学生生活中常有偶发事件,要善于运用“注意”,灵活抓“情景”练笔。儿童无意注意胜过有意注意,新奇、有趣、不可思议的事物容易吸引学生。如飞入课堂的麻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一次放学后,学生过马路时,目睹了某同学被车撞后送往医院的情景,周围聚集了许多人,大家都在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学生纷纷上前打听情况。利用这一意外事情,我让学生记下了《撞车以后》的场景,并由此展开议论。面对纷繁复杂而又充满生机、不断变化的世界,要多关注生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用眼睛“摄影”,用耳朵“录音”,用心灵感悟。
3.在表演中创设情境。
活泼好动、爱表现是儿童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课堂上选择社会生活或学习中的人、事、某个场面,或课本内容进行表演。可以是一简单动作,例如擦黑板;可以模拟生活场景再现生活,如去商场购物、考卷带回家后、换妈妈等。有时也可以是师生特意安排背书记成绩这一项目,对课后不要求背诵的长课文抽查,学生不会背诵,心情紧张,教室里沉闷,教师首先让班长背,班长支支吾吾背不出,满脸通红,教师宣布全班记零分,在学生焦虑、紧张之时,教师宣布不要背诵,只是开个玩笑,学生虚惊一场,如释重负,学生亲身体验这一紧张时刻,然后议一议,趁热打铁进行练笔《紧张的时刻》,学生自然会兴致高昂,有话可说,一气呵成,内容也会具体。
从情境中,学生会找到写作的源头,同时会懂得生活其实并不单调,关键是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培养自己积累作文材料的能力。
二、情境体验,开沟引渠,培养能力
作文训练中,一部分学生内容空洞、言之无序,写人记事更笼统,缺乏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细腻描写。尤其是学困生,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丢三落四,不能在头脑中建立表象,无法用语言表达准确。小学生思维基本以形象为主,而作文情境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从抽象到形象建立表象,易于感知接受。
1.创设情境,分类训练,培养能力。
(1)学会观察。情境习作以观察感受为基础,观察前讲清观察的目的、观察重点、观察方法等问题,然后根据实际仔细观察。针对学生作文基础差、底子薄的现实问题,设计专项训练(片断)和综合训练(篇章),以写人记事为主,可对任务的动作、神态、场面描写等进行专项训练,也可是叙事的综合训练。观察任务动作要注意看清连续动作,简单的擦黑板也有一系列过程。先是从左到右按顺序上下擦,再踮起脚,甚至跳着擦,最后站在凳子上擦。如果学生观察不仔细,再进行表演,加深印象,直至表达清楚具体。场面描写“拔河比赛”,活动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比赛者的动作、神态及台下观众的反应等。
(2)学会想象。《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鼓励学生开展想象和幻想,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学中以人物动作、神态演示作为观察对象,为展开学生想象提供了感性支持,在创设情境中,可安排一些可供想象的成分,激励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如要学生当场描写一学生正在做数学题,故意凝神看一份考卷上的应用题,轻轻叹了口气。鼓励学生展开各种想象,结果有的说是遗憾:“哎,今天遇到拦路虎了。”有人认为是感叹:“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解开了难题。”有人认为是赞叹,“这道题出得好,值得一做。”……通过类似训练,学生会懂得抓住神情动作,透过外表来看内心,而且可不拘一格,自由想象。
(3)学会表达。在《紧张的时刻》中内容较多,我帮助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环节,开启表达思路。由“老师的语言神态—自己的心理活动的变化—同学的表现”有层次地引向场面描写,然后给15分钟时间让学生就自己当时紧张或老师的神情进行描述。根据情景体验,学生用语句表达了紧张,如“心提到了嗓子眼”、“教室里鸦雀无声,连呼吸声都听得见”、“我把头埋到胸前,不敢正视老师的眼睛”、“两只手不停摆弄着衣角,脸涨得通红”……
2.在作文指导中适时创设情境,降低难度。
在作文指导中,我发现学生的主题部分往往内容不具体,教师应引导学生创设情境,建立清晰的表象,减缓坡度。
作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自主性,只有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身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去发现,才能放飞思绪,从而获取信心,获得愉悦,收获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