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52公里处,错落开凿在小积山黄河北岸大寺沟中长350米、高60米的西侧崖面上,始凿于4世纪后期(西秦),5~10世纪历代开凿,宋元明清历代维修。石窟以崖面北段高达27米的唐代摩崖大佛(171窟)以及崖面中段的众多小型窟龛构成主体,现有窟龛185个、雕像776尊、壁画912平方米。其中,西秦时期石窟4处,北朝时期窟龛40个,隋唐时期石窟138个,明代洞窟3处,石刻题记62处。
开凿于5世纪后期的炳灵寺125窟、126窟等北魏石窟造像及壁画呈现南北朝流行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中原艺术特征,流畅优美,亲切灵动,是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杰出作品。
炳灵寺最高的洞窟是俗称天桥南北洞的172窟和169窟。这两窟开凿在刀削斧劈般的悬崖绝壁上,离地面有六七十米,沿着三转五回、盘旋而上的栈道天梯,可以攀登上去。洞中的雕塑、壁画造型刚健挺拔,绚丽多彩,典雅而朴实。169窟北面石壁上有一块“建弘元年”墨书题记,是我国石窟寺中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题记。
炳灵寺石窟作为建造于由中原地区进入河西走廊、连接青藏高原的重要交通节点的佛教石窟寺,以4~10世纪集中开凿于山崖的185处佛教洞窟遗存,展现了因丝绸之路宗教交流而引发的石窟艺术这一外来艺术形式与中原文化相结合并获得发展。特别是4、5世纪(十六国时期)的洞窟、雕塑、壁画呈现出在凉州模式影响下、由龟兹石窟等辗转传播的印度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风格。同时,结合了中原汉晋石刻和绘画手法,从而展现出中西艺术初步结合的特征。不仅为佛教初传入汉地提供了准确的纪年题记佐证,还因其位置的便利而呈现出不同年代和区域艺术风格并存的特征。
炳灵寺的艺术杰作不胜枚举,炳灵寺的山光水色美不胜收。明朝著名学者解缙如此描绘:“炳灵寺上山如削,柏树龙蟠点翠微。况有冰桥最奇绝,银虹一道似天梯。”今日,一座水泥大坝护卫着这座古老的艺术宝库,湖水在石窟脚下漾开涟漪,使崖壁石窟更显崔嵬壮观。
开凿于5世纪后期的炳灵寺125窟、126窟等北魏石窟造像及壁画呈现南北朝流行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中原艺术特征,流畅优美,亲切灵动,是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杰出作品。
炳灵寺最高的洞窟是俗称天桥南北洞的172窟和169窟。这两窟开凿在刀削斧劈般的悬崖绝壁上,离地面有六七十米,沿着三转五回、盘旋而上的栈道天梯,可以攀登上去。洞中的雕塑、壁画造型刚健挺拔,绚丽多彩,典雅而朴实。169窟北面石壁上有一块“建弘元年”墨书题记,是我国石窟寺中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题记。
炳灵寺石窟作为建造于由中原地区进入河西走廊、连接青藏高原的重要交通节点的佛教石窟寺,以4~10世纪集中开凿于山崖的185处佛教洞窟遗存,展现了因丝绸之路宗教交流而引发的石窟艺术这一外来艺术形式与中原文化相结合并获得发展。特别是4、5世纪(十六国时期)的洞窟、雕塑、壁画呈现出在凉州模式影响下、由龟兹石窟等辗转传播的印度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风格。同时,结合了中原汉晋石刻和绘画手法,从而展现出中西艺术初步结合的特征。不仅为佛教初传入汉地提供了准确的纪年题记佐证,还因其位置的便利而呈现出不同年代和区域艺术风格并存的特征。
炳灵寺的艺术杰作不胜枚举,炳灵寺的山光水色美不胜收。明朝著名学者解缙如此描绘:“炳灵寺上山如削,柏树龙蟠点翠微。况有冰桥最奇绝,银虹一道似天梯。”今日,一座水泥大坝护卫着这座古老的艺术宝库,湖水在石窟脚下漾开涟漪,使崖壁石窟更显崔嵬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