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2007全国首届社会主义新农村合唱大会之后,2008首届中国民歌合唱汇演华彩登场。11月12日-16日,45个合唱团队齐聚中国合唱协会中山合唱基地,在初冬的南国热掀歌潮。
乡谣俚曲艺术化
“民歌合唱一定要姓‘民’,否则谈什么特色与新意?”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男中音歌唱家田玉斌思路清晰,观点鲜明。这次民歌合唱汇演,要求为民所唱、为民所听、为民所爱。从作品上分为3类,A:根据民歌素材创作的合唱作品、B:根据传统民歌改编的合唱作品、C:原生态的合唱作品;从演唱上分为5组,混声、女声、男声、青少年、组合。按照类别和组别,金银铜奖各得其所。田玉斌、李培智任监委,吴灵芬、王秀峰、徐瑞琪、孙荫亭、张弦、苏以淑、娅伦格日勒任评委。
最富亲和力与传播力的民歌,用合唱形式新翻杨柳,最能体现一种和谐、和美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内涵。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吴灵芬强调,中国民歌“风”大体来自北方草原文化、西南高原多民族原始文化、中原及东部沿海汉族农耕文化等七大色彩区,所以民族与地域的色彩非常鲜明。这种色彩,体现在特定的音调走向、音程关系、节奏序列、重音位置,再加上具有特性的演唱方法,富于特征的声音造型及方言母语等,形成独特的风格与韵味。
通过观摩5场演出,发现一个可喜现象,作品的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大大超出预计。而《牧歌》《嘎俄丽泰》《掀起你的盖头来》等高度艺术化的合唱经典,重复率也远远不如原先设想的那么高。在CCTV春晚和青歌赛合唱屡受佳赏的贵州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这次毫无悬念地斩获C类混声组唯一金奖;新疆骆驼刺组合则赢得声乐组合A类金奖。
但是,有些团队出于对汇演总体要求与规则精神的理解误差,导致类别与组别选择不当,音乐表现不尽人意。如何在发挥合唱艺术的本体功能的基础上,保持民歌原有的神采风韵?是一个需要从长计议的话题。
高雅音乐本土化
合唱,西风东渐的舶来品落地生根,越来越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贵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侗族大歌,早已不再一枝独秀,同乡本土的独山县花灯民歌合唱团,运用合唱艺术形式,向人们展示养在大山深处的花灯文化的魅力,优美唱腔婉转动听,纯美韵味劲道绵长;小小县城,还第一次走出了个布依族的“古游组合”,两男两女搂肩牵手游走对歌,民风民情尽在其中。
这次民歌合唱汇演,大中小学生再次表现出生力军的光彩。在金奖得主中,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广西河池学院刘三姐大学生艺术团、佛山顺德容桂中学金莺女子合唱团等学生团队,均显示出其在民歌合唱领域的大胆探索与积极实践。他们的共同优势是音色漂亮,声部均衡,注重语言与风格,音乐表现较为讲究细致。《上去高山望平川》高亢辽远的“明”与“动”,《夜夜的晚夕里梦见》含蓄绵柔的“暗”与“静”,在窦铁民的掌控调制下形成反差对比,可鉴指挥是“灵魂”。
作品上,民歌合唱ABC最能体现合唱本土化的精神内置。在汇演中,瞿希贤、黎英海、田丰、陆在易、张以达等改编或创作的曲目,仍然占据和代表着民歌与合唱有机结合的一个艺术高度,亲切的旋律与丰美的织体,编结出最富质感的魅力。田玉斌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搞这次民歌合唱汇演,真没有如此强烈真实的感受,好作品实在太少了,无论量和质,相当短缺匮乏。我们不能永远“掀盖头”、“走西口”。这次汇演涌现出来的新作品,还是C类最正宗,B类最参差,A类最潦草。有的改编曲目,保持原作相对完整,增添了艺术的表现手段,成功;有的改编曲目,消解原作神采风韵,减弱了文化的身份标识,失败;有的创作曲目,毫无民歌基因变异的形貌与表情,同一般创作歌曲混为一体。
中山合唱普及化
中国合唱协会2006年在中山市创立首个合唱基地,短短两年间,这里的合唱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普及政府机关、学校、社区、乡镇、农村等社会各个层面。记者获悉,仅中山市小榄镇就活跃着30余个合唱团。这次汇演,在17个金奖中,该市即拿到5个,接近三分之一。
如今,合唱已成为中山市平常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无论市民、农民,从合唱的欣赏者到参与者,开始向合唱的创作者进步。中山市文广新局局长郑集思,原为文学诗词爱好者,他在繁忙的事物工作中坚持业余创作,这次根据当地民谣改编的《哭嫁歌新唱》等作品,为乡土民谣注入了更多人文与时代气息,受到专家激赏。
在汇演期间,中山市委书记、市长和市民一起为内蒙古赛音安达合唱团、贵州黎平侗族大歌艺术团等广场展演喝彩。主管文教的副市长唐颖更是坚持每天每晚身在现场,不仅看演出而且听讲座,领导的垂范为合唱事业助威加力。汇演结束后,混声组A类金奖第一名、中山市东升镇东升合唱团,特意盛情邀约贵州侗族大歌艺术团、独山县花灯民歌合唱团交流联欢同台演出。
中国民歌合唱汇演点燃了火炬,如何传递下去?关键要靠大量的新作佳作支撑。吴灵芬在总结发言中用孙中山名言与同行共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相信,我们在浩瀚无垠的民歌海洋中自由选择作品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
乡谣俚曲艺术化
“民歌合唱一定要姓‘民’,否则谈什么特色与新意?”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男中音歌唱家田玉斌思路清晰,观点鲜明。这次民歌合唱汇演,要求为民所唱、为民所听、为民所爱。从作品上分为3类,A:根据民歌素材创作的合唱作品、B:根据传统民歌改编的合唱作品、C:原生态的合唱作品;从演唱上分为5组,混声、女声、男声、青少年、组合。按照类别和组别,金银铜奖各得其所。田玉斌、李培智任监委,吴灵芬、王秀峰、徐瑞琪、孙荫亭、张弦、苏以淑、娅伦格日勒任评委。
最富亲和力与传播力的民歌,用合唱形式新翻杨柳,最能体现一种和谐、和美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内涵。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吴灵芬强调,中国民歌“风”大体来自北方草原文化、西南高原多民族原始文化、中原及东部沿海汉族农耕文化等七大色彩区,所以民族与地域的色彩非常鲜明。这种色彩,体现在特定的音调走向、音程关系、节奏序列、重音位置,再加上具有特性的演唱方法,富于特征的声音造型及方言母语等,形成独特的风格与韵味。
通过观摩5场演出,发现一个可喜现象,作品的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大大超出预计。而《牧歌》《嘎俄丽泰》《掀起你的盖头来》等高度艺术化的合唱经典,重复率也远远不如原先设想的那么高。在CCTV春晚和青歌赛合唱屡受佳赏的贵州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这次毫无悬念地斩获C类混声组唯一金奖;新疆骆驼刺组合则赢得声乐组合A类金奖。
但是,有些团队出于对汇演总体要求与规则精神的理解误差,导致类别与组别选择不当,音乐表现不尽人意。如何在发挥合唱艺术的本体功能的基础上,保持民歌原有的神采风韵?是一个需要从长计议的话题。
高雅音乐本土化
合唱,西风东渐的舶来品落地生根,越来越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贵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侗族大歌,早已不再一枝独秀,同乡本土的独山县花灯民歌合唱团,运用合唱艺术形式,向人们展示养在大山深处的花灯文化的魅力,优美唱腔婉转动听,纯美韵味劲道绵长;小小县城,还第一次走出了个布依族的“古游组合”,两男两女搂肩牵手游走对歌,民风民情尽在其中。
这次民歌合唱汇演,大中小学生再次表现出生力军的光彩。在金奖得主中,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广西河池学院刘三姐大学生艺术团、佛山顺德容桂中学金莺女子合唱团等学生团队,均显示出其在民歌合唱领域的大胆探索与积极实践。他们的共同优势是音色漂亮,声部均衡,注重语言与风格,音乐表现较为讲究细致。《上去高山望平川》高亢辽远的“明”与“动”,《夜夜的晚夕里梦见》含蓄绵柔的“暗”与“静”,在窦铁民的掌控调制下形成反差对比,可鉴指挥是“灵魂”。
作品上,民歌合唱ABC最能体现合唱本土化的精神内置。在汇演中,瞿希贤、黎英海、田丰、陆在易、张以达等改编或创作的曲目,仍然占据和代表着民歌与合唱有机结合的一个艺术高度,亲切的旋律与丰美的织体,编结出最富质感的魅力。田玉斌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搞这次民歌合唱汇演,真没有如此强烈真实的感受,好作品实在太少了,无论量和质,相当短缺匮乏。我们不能永远“掀盖头”、“走西口”。这次汇演涌现出来的新作品,还是C类最正宗,B类最参差,A类最潦草。有的改编曲目,保持原作相对完整,增添了艺术的表现手段,成功;有的改编曲目,消解原作神采风韵,减弱了文化的身份标识,失败;有的创作曲目,毫无民歌基因变异的形貌与表情,同一般创作歌曲混为一体。
中山合唱普及化
中国合唱协会2006年在中山市创立首个合唱基地,短短两年间,这里的合唱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普及政府机关、学校、社区、乡镇、农村等社会各个层面。记者获悉,仅中山市小榄镇就活跃着30余个合唱团。这次汇演,在17个金奖中,该市即拿到5个,接近三分之一。
如今,合唱已成为中山市平常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无论市民、农民,从合唱的欣赏者到参与者,开始向合唱的创作者进步。中山市文广新局局长郑集思,原为文学诗词爱好者,他在繁忙的事物工作中坚持业余创作,这次根据当地民谣改编的《哭嫁歌新唱》等作品,为乡土民谣注入了更多人文与时代气息,受到专家激赏。
在汇演期间,中山市委书记、市长和市民一起为内蒙古赛音安达合唱团、贵州黎平侗族大歌艺术团等广场展演喝彩。主管文教的副市长唐颖更是坚持每天每晚身在现场,不仅看演出而且听讲座,领导的垂范为合唱事业助威加力。汇演结束后,混声组A类金奖第一名、中山市东升镇东升合唱团,特意盛情邀约贵州侗族大歌艺术团、独山县花灯民歌合唱团交流联欢同台演出。
中国民歌合唱汇演点燃了火炬,如何传递下去?关键要靠大量的新作佳作支撑。吴灵芬在总结发言中用孙中山名言与同行共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相信,我们在浩瀚无垠的民歌海洋中自由选择作品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