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课程设置,主要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个年级的安全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的规定各类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内容以及要求,从而使教学目标充分实现。课程设置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本文主要阐述用学习心理学原来来对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指导,从而将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以此来实现高效的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心理学;指导;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73-02
课程设置作为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环节,为了能够确保高效的课程设置适合学生当然的心理发展水平,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的促进。运用心理学的规律来对高效课程设置进行指导是不容忽视的,在其设置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逻辑顺序,还应该充分注重学生的心理顺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高校的课程设置达到科学合理,从而使教学目标充分实现,促进高校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心理学原理对高校课程设置的启示
(一)心理学为高校课程目标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高校在对课程设置的时候,通常都是围绕一个最终的教学课程目标来展开的,为了能够充分将最终的教学目标实现,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能够结合教学总目标来对教学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从而最大化的将教学目标实现。
随着我国目前高等院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认知发展的个体差异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并且将其作为课程目标的合理依据。以心理学原理为依据来对高校的课程进行设置,首先应该确保高校课程有一个基本的带有共同性质的目标,从而适应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实现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同时,在此基础上还要具有一些特殊性的目标,从而适应小部分学生心理发展的个性需要;既要有一个整体性,又要有一定的层次性。除此之外,在对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还应该有所侧重。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高校课程设置的全面性和适用性,以便学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二)心理学为高校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课程量与深度的总体水平,为了能够确保高校的课程设置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心理发展需求,高校就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合理选择高校课程的内容,主要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首先要考虑课程内容与学习者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要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为基本原则;其次要考虑课程内容与学习者主动参与的关系,要做到让学习者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对知识的学习当中,无论是外显式的参与还是内隐式的参与;最后,要考虑课程内容与学生对学习积极性的关系,在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选择的时候,应该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来进行选择,避免出现内容过深、过多、过难,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对所学知识不能充分理解的现象。同时,也不能使知识过浅、过少、过易,要严格遵循难易适度、多少适量的选择原则,以此来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
除了上述的几点原则外,高校在对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还应该充分考虑课程内容与学生思考能力高低的关系。根据心理学原理,高校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有一个比较同意的范围和要求;还应该体现一定的差异性,反应课程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化,为了能够符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规律,在难度设置上应该具有一定的阶梯性,在类型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从而使课程的内容更具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的总体目标充分实现。
(三)心理学为高校课程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参考
在课程设置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然要根据其实施的具体情况对其内容和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高效课程结构进行调整的时候应该遵循两条原则:一条是继续性原则,另一条是程序性原则。继续性原则指的是能够不间断的、逐渐加深的为学生提供达到教学目标的训练机会。比如说将一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分为四个阶段,并按照由浅入深的方式将其分布到四年的教育内容当中。程序性原则主要是指后学的东西要在先学的东西的基础上更加广泛和深入。简单的说,就是要对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处理好,使课程内容的纵向排列符合客观规律性。从我国目前学生对基础课的反应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学习热情不大的现象,为了能够使学习者有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我国高校设置课程的时候,既要包含基础理论,又要包括该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或本专业所需的前沿理论,要尽量把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新发展、新理论、新信息反映到课程内容中去,要全面、发展地看待职业和社会需要,并要考虑到未来一定时期内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体现课程的前瞻性,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如何实现用心理学原理指导高校的课程设置
(一)了解高校课程的结构
从我国目前高校课程设置的结构来看,一般情况下对知识的分布都是按照一定的知识逻辑组织的,主要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基础课主要是指学生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前提下,所应该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基础课通常又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课程两大类。类别不同,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学对象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专业基础课主要是指一个专业的学生所必须要修习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相对于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显得要较为专业,主要体现专业的特点并且根据专业的特殊需求而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设置。在对内容进行设置的时候,应该遵循继续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专业课与“基础课”相对,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专业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课程结构中所涉及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项内容,其对专业知识的表述是层层递进的,由浅入深的来完成教学。 (二)心理学原理对高校课程设置的指导效果
在对高校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设置者首先应该对高校的课程结果进行系统的掌握和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要掌握一些学习心理知识。高校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的开设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基础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们对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充分掌握,为学生以后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坚实的基础。但是,这种传统的基础课定义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目前教学的根本目标。因此,目前高校开设基础课的时候,对其定义做了一些合理的调整,主要是注重培养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通过对基础课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据统计,在众所高校中,有大部分学生对基础课的学习都缺乏热情,从而导致学生基础课的整体成绩也不是特别理想。因此,为了能够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就应该从学生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充分结合学生学习基础课的心理特征,从而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就我国目前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高校课程的设置人员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将传统课程中那些脱节过时的内容去掉,但是对于一些传统的内容要进行有选择的保留,并在此基础上,适时融入新信息新科技,从而激发学生对基础课学习的兴趣。
(三)认识主体和主体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主体是个性的核心,其主要成分是自我意识,是指能够自觉主动地认识和调控自己的心理行为。因此,高校在对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还应该杜绝一些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做法,首先,应该杜绝对同一专业外校课程结构机械照搬,而不考虑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对传统的课程组织结构简单的用加减法制定新的课程计划。因为,如果采取这种方法来对课程进行设置,就会完全忽略了学生在此项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高校对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充分实现教学目标,其目的主要是为人才的培养服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可以说,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这一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学生只有处于一种积极状态才能够使内在的个性和自我意识充分的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做出合理的选择。在当今社会中,正确的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选择错误,那么信息将会一文不值。因此,学生必须具备有从千头万绪的信息中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由于个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可以使人具备把握自己发展方向的能力和向新的需要层次跃进的自觉意识。学生如果具备这些能力,那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将自身潜在的能力充分发掘出来,并且将其现实化。因此,为了能够引导好主体,发挥好主体性,高校在对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够产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可以通过扩大选修课的比例、组织模块课程、开设自由研究课程、利用网络和视屏辅助人才培养等形式来完成,这样,教学的效果会更好,教学目标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对课程进行设置已经成为了确保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环节,如何能够将各种认识因素的作用在课程设置中充分的发挥出来是目前高校进行课程设置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心理学原理在高效的课程设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也是实现课程设置科学性的一个主要手段,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在对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应该以心理学原理作为导向,从而充分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来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关键词:心理学;指导;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73-02
课程设置作为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环节,为了能够确保高效的课程设置适合学生当然的心理发展水平,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的促进。运用心理学的规律来对高效课程设置进行指导是不容忽视的,在其设置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逻辑顺序,还应该充分注重学生的心理顺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高校的课程设置达到科学合理,从而使教学目标充分实现,促进高校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心理学原理对高校课程设置的启示
(一)心理学为高校课程目标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高校在对课程设置的时候,通常都是围绕一个最终的教学课程目标来展开的,为了能够充分将最终的教学目标实现,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能够结合教学总目标来对教学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从而最大化的将教学目标实现。
随着我国目前高等院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认知发展的个体差异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并且将其作为课程目标的合理依据。以心理学原理为依据来对高校的课程进行设置,首先应该确保高校课程有一个基本的带有共同性质的目标,从而适应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实现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同时,在此基础上还要具有一些特殊性的目标,从而适应小部分学生心理发展的个性需要;既要有一个整体性,又要有一定的层次性。除此之外,在对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还应该有所侧重。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高校课程设置的全面性和适用性,以便学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二)心理学为高校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课程量与深度的总体水平,为了能够确保高校的课程设置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心理发展需求,高校就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合理选择高校课程的内容,主要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首先要考虑课程内容与学习者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要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为基本原则;其次要考虑课程内容与学习者主动参与的关系,要做到让学习者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对知识的学习当中,无论是外显式的参与还是内隐式的参与;最后,要考虑课程内容与学生对学习积极性的关系,在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选择的时候,应该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来进行选择,避免出现内容过深、过多、过难,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对所学知识不能充分理解的现象。同时,也不能使知识过浅、过少、过易,要严格遵循难易适度、多少适量的选择原则,以此来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
除了上述的几点原则外,高校在对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还应该充分考虑课程内容与学生思考能力高低的关系。根据心理学原理,高校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有一个比较同意的范围和要求;还应该体现一定的差异性,反应课程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化,为了能够符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规律,在难度设置上应该具有一定的阶梯性,在类型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从而使课程的内容更具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的总体目标充分实现。
(三)心理学为高校课程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参考
在课程设置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然要根据其实施的具体情况对其内容和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高效课程结构进行调整的时候应该遵循两条原则:一条是继续性原则,另一条是程序性原则。继续性原则指的是能够不间断的、逐渐加深的为学生提供达到教学目标的训练机会。比如说将一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分为四个阶段,并按照由浅入深的方式将其分布到四年的教育内容当中。程序性原则主要是指后学的东西要在先学的东西的基础上更加广泛和深入。简单的说,就是要对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处理好,使课程内容的纵向排列符合客观规律性。从我国目前学生对基础课的反应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学习热情不大的现象,为了能够使学习者有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我国高校设置课程的时候,既要包含基础理论,又要包括该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或本专业所需的前沿理论,要尽量把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新发展、新理论、新信息反映到课程内容中去,要全面、发展地看待职业和社会需要,并要考虑到未来一定时期内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体现课程的前瞻性,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如何实现用心理学原理指导高校的课程设置
(一)了解高校课程的结构
从我国目前高校课程设置的结构来看,一般情况下对知识的分布都是按照一定的知识逻辑组织的,主要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基础课主要是指学生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前提下,所应该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基础课通常又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课程两大类。类别不同,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学对象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专业基础课主要是指一个专业的学生所必须要修习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相对于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显得要较为专业,主要体现专业的特点并且根据专业的特殊需求而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设置。在对内容进行设置的时候,应该遵循继续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专业课与“基础课”相对,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专业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课程结构中所涉及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项内容,其对专业知识的表述是层层递进的,由浅入深的来完成教学。 (二)心理学原理对高校课程设置的指导效果
在对高校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设置者首先应该对高校的课程结果进行系统的掌握和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要掌握一些学习心理知识。高校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的开设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基础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们对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充分掌握,为学生以后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坚实的基础。但是,这种传统的基础课定义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目前教学的根本目标。因此,目前高校开设基础课的时候,对其定义做了一些合理的调整,主要是注重培养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通过对基础课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据统计,在众所高校中,有大部分学生对基础课的学习都缺乏热情,从而导致学生基础课的整体成绩也不是特别理想。因此,为了能够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就应该从学生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充分结合学生学习基础课的心理特征,从而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就我国目前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高校课程的设置人员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将传统课程中那些脱节过时的内容去掉,但是对于一些传统的内容要进行有选择的保留,并在此基础上,适时融入新信息新科技,从而激发学生对基础课学习的兴趣。
(三)认识主体和主体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主体是个性的核心,其主要成分是自我意识,是指能够自觉主动地认识和调控自己的心理行为。因此,高校在对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还应该杜绝一些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做法,首先,应该杜绝对同一专业外校课程结构机械照搬,而不考虑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对传统的课程组织结构简单的用加减法制定新的课程计划。因为,如果采取这种方法来对课程进行设置,就会完全忽略了学生在此项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高校对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充分实现教学目标,其目的主要是为人才的培养服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可以说,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这一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学生只有处于一种积极状态才能够使内在的个性和自我意识充分的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做出合理的选择。在当今社会中,正确的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选择错误,那么信息将会一文不值。因此,学生必须具备有从千头万绪的信息中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由于个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可以使人具备把握自己发展方向的能力和向新的需要层次跃进的自觉意识。学生如果具备这些能力,那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将自身潜在的能力充分发掘出来,并且将其现实化。因此,为了能够引导好主体,发挥好主体性,高校在对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够产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可以通过扩大选修课的比例、组织模块课程、开设自由研究课程、利用网络和视屏辅助人才培养等形式来完成,这样,教学的效果会更好,教学目标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对课程进行设置已经成为了确保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环节,如何能够将各种认识因素的作用在课程设置中充分的发挥出来是目前高校进行课程设置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心理学原理在高效的课程设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也是实现课程设置科学性的一个主要手段,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在对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应该以心理学原理作为导向,从而充分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来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