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通过在20~300℃ 下进行单轴拉伸试验,获得5A06-O铝镁合金板材在不同温度、不同应变速率下的真实应力-应变曲线,由此建立5A06-O铝镁合金板材在150~300℃条件下的本构模型.根据上述结果,采用有限元软件MSC.Marc建立5A06铝镁合金温热介质充液成形有限元模拟平台,对典型件的温热介质充液成形进行有限元模拟,建立材料温热介质充液成形的有限元模型.结合实验研究温度场分布规律和载荷条件对板材成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差温温度分布可以显著提升材料的成形性能.随着温度的升高,冲头进给速度对成形的影响
【机 构】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北京 10019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在20~300℃ 下进行单轴拉伸试验,获得5A06-O铝镁合金板材在不同温度、不同应变速率下的真实应力-应变曲线,由此建立5A06-O铝镁合金板材在150~300℃条件下的本构模型.根据上述结果,采用有限元软件MSC.Marc建立5A06铝镁合金温热介质充液成形有限元模拟平台,对典型件的温热介质充液成形进行有限元模拟,建立材料温热介质充液成形的有限元模型.结合实验研究温度场分布规律和载荷条件对板材成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差温温度分布可以显著提升材料的成形性能.随着温度的升高,冲头进给速度对成形的影响变得尤为明显,且成形所需液室压力和压边力的最佳参数值均有所降低.“,”The uniaxial tensile test of the 5A06-O aluminium-magnesium (Al-Mg) alloy sheet was performed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20-300 ℃ to obtain the true stress-true strain curve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strain rates. The constitutive model of 5A06-O Al-Mg alloy sheet with the temperature range from 150 to 300℃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test results, a unique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platform for warm hydroforming of 5A06-O Al-Mg alloy was set up using the general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MSC.Marc to simulate warm hydroforming of classic specimen, and a coupled thermo-mechanical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warm hydroforming of cylindrical cup was built up.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ment, the influence of the temperature field distribution and loading conditions on the sheet formability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on-isotherma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condition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forming performance of the material. As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s, the impact of the punching speed on the forming becomes particularly obvious; the optimal values of the fluid pressure and blank holder force required for forming are reduced.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一些道路在平交口不可避免地以路堑下穿的方式通过地下水水位较高的地段,给铁路和公路的行车安全带了严重隐患。依托聊城市城区五环快车道工程,针对桥下积水问题,采用套加U型槽结构的方法对聊城市外环路下穿铁路立交桥进行改造,成功防治了地下水。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对施工和使用阶段套加U型槽结构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套加U型槽法;防治地下水;现场监测;数
研究了PLA1酶法脱胶的影响因素,确定了实验室小试条件下PLA1酶法脱胶最佳工艺参数;并采用PLA1、PLC单酶脱胶以及PLC耦联PLA1双酶脱胶3种脱胶方式在不同批次大豆毛油上进行了小试验证.结果表明:PLA1酶法脱胶最佳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20 mg/kg、水添加量3%、搅拌速度500 r/min、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2 h,在此条件下大豆毛油含磷量降至10 mg/kg以内;相对于水化脱胶,PLA1单酶脱胶得油率提升0.74~0.91个百分点,PLC单酶脱胶得油率提升0.70~0.84个百分点,双酶
酶法脱酸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催化特异性高及环保等优点,是未来油脂脱酸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对酶法脱酸近30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特别是对近年来新型酶法脱酸技术、新颖酶及新型酶制剂在酶法脱酸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针对限制酶法脱酸工业应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策略;最后,对油脂酶法脱酸的发展作出了展望.
将核桃饼脱脂、碱溶酸沉制备核桃蛋白,再利用碱性蛋白酶对核桃蛋白酶解,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底物质量分数、酶解pH、酶用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对水解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对酶解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同时测定了酶解产物的溶解特性、乳化特性和起泡特性.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酶解核桃蛋白最优酶解条件为底物质量分数5.0%、酶解pH 9.0、碱性蛋白酶(活性为10000 U/g)用量4.0%、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2 h;相较核桃蛋白,不同水解度的核桃蛋白酶解产物的表面疏水性下降,溶解特性、乳化特性和起泡特性提高
研究Al-5.87Zn-2.07Mg-2.42Cu合金在非等温时效过程中组织和性能的变化,通过室温拉伸机测试合金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非等温时效过程中,当合金冷却到140℃时,合金的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582 MPa),此时伸长率为11.9%.此外,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合金的显微组织进行观察,观察结果表明GP区和η\'相是合金的主要强化析出相,当合金冷却到180℃时,GP区发生二次析出.此外,经过非等温时效处理的合金的主要强化相仍为η\'相.“,”The evolution of microst
采用气相色谱和化学滴定等手段,对不同产地的13个成品沙棘油及3份实验室提取的沙棘油(分籽油、全果油、果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和特征指标(相对密度、折光指数、碘值、皂化值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6份沙棘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折光指数(n40)、相对密度(d2200)、碘值3个特征指标基本是按籽油、果油、全果油的顺序依次减小,皂化值则较为接近.沙棘籽油以亚油酸、亚麻酸、油酸、棕榈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7.4% ~88.1%;全果油以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亚油
以油莎豆油为研究对象,以大豆油为对照,选择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共轭二烯含量、共轭三烯含量为评价指标,考察高温煎炸条件下油莎豆油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高温煎炸后油莎豆油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通过比较煎炸次数与过氧化值的关系,油莎豆油的煎炸稳定性略优于大豆油;两种油脂的p-茴香胺值均随煎炸次数增加而增大,大豆油的p-茴香胺值高于油莎豆油,大豆油与油莎豆油的p-茴香胺值与煎炸次数呈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8和0.9882;随煎炸次数增加,大豆油中共轭二烯、共轭三烯含量均高于油
利用大豆分离蛋白(SPI)与壳聚糖(CS)建立美拉德反应体系,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率、对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的抑菌性作为检测指标,经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分别具有高接枝度、强抗氧化性、强抑菌性的美拉德反应产物(MRPs)的适宜反应温度、相对湿度、反应时间以及SPI与CS质量比.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80℃、相对湿度51.4%、反应时间5 h、SPI与CS质量比1:1时,接枝度最高,为65.13%;当反应温度90℃、相对湿度51.4%、反应时间6 h
为了改善玉米谷蛋白的功能性质,研究了碱性蛋白酶酶解及转谷氨酰胺酶(TGase)催化交联协同作用对玉米谷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首先利用碱性蛋白酶酶解玉米谷蛋白制备水解度为5%的酶解产物,随后控制TGase催化交联反应程度(反应时间分别为1、2、3 h)得到3种交联产物(GAT1,GAT2,GAT3),测定了酶解产物和交联产物的结构、功能性质和苦味值,并与玉米谷蛋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相对于玉米谷蛋白,其酶解产物(GA)及交联产物具有更加疏松的结构;酶解产物及交联产物溶解性显著增强,起泡能力、持水性显著增加,
对亚油酸甲酯通过烯烃交叉复分解反应制备长链终端烯烃化合物1-庚烯和9-癸烯酸甲酯进行反应路线探究和工艺优化.通过对比10种底物分别与油酸甲酯和亚油酸甲酯的反应,以及以亚油酸甲酯为原料4种典型的商业烯烃复分解反应催化剂催化效果的对比,确定了反应底物和催化剂.采用单因素实验探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和底物比对亚油酸甲酯烯烃复分解反应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丁香酚是最佳的反应底物,原料转化率均达到95%以上;在4种典型的商业烯烃复分解反应催化剂中,第二代Grubbs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