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心理学认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发展思维、提高智力,是提高素质的重要内容。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呢?具体做法是:增强学生解题的自信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题能力 培养
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增强学生解题的自信心
在数学解题中,自信心是相当重要的。要相信自己,只要不超出自己的知识范畴,不管哪道题,总是能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把它解出来。要敢于去做题,要善于去做题。这就叫做在“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条件。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但更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数学题几乎没有相同的,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相同,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自己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如教学“长、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出示了一个长方形,长8厘米,宽6厘米,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同学们纷纷举手示意他会。接着又出示:你能在这个长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你准备怎样剪?最大正方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剩余的面积呢?是多少?学生在小组中,有的动手剪,有的用笔画,几分钟后就有了结果。这种探究活动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索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再创造”,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再创造”的动机和创新的意识。
三、组织学生动手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概念知识中,有许多抽象的内容较难理解,如果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形状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让学生用不同个数(5个、9个、12个、17个等)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拼法。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用5个、17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而用9个、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却有多种拼法呢?(2)这与小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3)是否给的正方形个数越多,能拼出长方形个数的方法就越多呢?然后针对学生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研究这些“个数”的特点,学生在交流与探讨中发现其中隐含的知识点:当小正方形“个数”的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时,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当小正方形“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约数时,能拼成多个长方形。从而引出了质数与合数的定义。这样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促进了概念的形成。
四、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
如“小方和小圆各有同样多的水果糖,小方吃了7粒,小圆吃了8粒,剩下的谁多?”由于受数值大小这一表象的干扰,学生的思维定势集中在“8>7”上,容易误判断为“小圆剩下的多”。为了排除学生类似的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练”。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解答“五一班有学生63人。女生占4/9,女生有多少人?”这本来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因学生很容易解答,而一晃而过,忽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于这样的题型,老师要执意求新,变换提出新的问题。如再提出如下问题:(1)男生有多少人?(2)全班有多少人?(3)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4)男生是女生的几倍?(5)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等等。这样,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像同一道题,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
总之,在实施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应以新课标为指导,将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研究解题思路。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个过程,在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课本问题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在科学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今天,我们教师应以多种方法,多个角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成为新世纪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连金生.数学习题教学应重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版
[2]杨翠蓉.小学数学专家教师和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题能力 培养
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增强学生解题的自信心
在数学解题中,自信心是相当重要的。要相信自己,只要不超出自己的知识范畴,不管哪道题,总是能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把它解出来。要敢于去做题,要善于去做题。这就叫做在“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条件。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但更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数学题几乎没有相同的,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相同,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自己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如教学“长、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出示了一个长方形,长8厘米,宽6厘米,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同学们纷纷举手示意他会。接着又出示:你能在这个长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你准备怎样剪?最大正方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剩余的面积呢?是多少?学生在小组中,有的动手剪,有的用笔画,几分钟后就有了结果。这种探究活动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索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再创造”,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再创造”的动机和创新的意识。
三、组织学生动手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概念知识中,有许多抽象的内容较难理解,如果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形状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让学生用不同个数(5个、9个、12个、17个等)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拼法。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用5个、17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而用9个、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却有多种拼法呢?(2)这与小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3)是否给的正方形个数越多,能拼出长方形个数的方法就越多呢?然后针对学生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研究这些“个数”的特点,学生在交流与探讨中发现其中隐含的知识点:当小正方形“个数”的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时,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当小正方形“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约数时,能拼成多个长方形。从而引出了质数与合数的定义。这样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促进了概念的形成。
四、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
如“小方和小圆各有同样多的水果糖,小方吃了7粒,小圆吃了8粒,剩下的谁多?”由于受数值大小这一表象的干扰,学生的思维定势集中在“8>7”上,容易误判断为“小圆剩下的多”。为了排除学生类似的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练”。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解答“五一班有学生63人。女生占4/9,女生有多少人?”这本来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因学生很容易解答,而一晃而过,忽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于这样的题型,老师要执意求新,变换提出新的问题。如再提出如下问题:(1)男生有多少人?(2)全班有多少人?(3)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4)男生是女生的几倍?(5)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等等。这样,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像同一道题,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
总之,在实施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应以新课标为指导,将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研究解题思路。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个过程,在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课本问题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在科学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今天,我们教师应以多种方法,多个角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成为新世纪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连金生.数学习题教学应重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版
[2]杨翠蓉.小学数学专家教师和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