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的丹麦籍华人张晓平是丹麦银行的审计员。移民了3年,对丹麦最深的感受是“叶特尔法则”。即:任何人不会自称比别人好、聪明或者富有;同时,也不认为他人比自己更好、更聪明或更富有。
丹麦的“叶特尔法则”是其民族的灵魂。基于这样的平等理念,一个人口只有539万、面积仅4.3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不多的丹麦,才能跻身世界富国行列,并名列快乐国度榜首。2015年10月,张晓平在成都对笔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不分男女,无论老幼
2010年,我作为丹麦盛宝银行的中方经理初到丹麦时,不止一次听人提到丹麦的“叶特尔法则”。当我怀着好奇心向丹麦朋友询问后,颇不以为然。在当时的我看来,丹麦人的这个所谓平等法则太过理想化,根本不可能实现。
然而直到我全家2012年移民到丹麦后,我才逐渐意识到“叶特尔法则”已融入到了丹麦人的血液中,体现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来丹麦的第一年,我一直乘坐公交车出行。让我意外的是,平日里看起来彬彬有礼的丹麦人似乎没有“尊老”的美德。
一次,一位年约70多岁,柱着拐杖的老人在上车后站在我座位边,我连忙站起身请他坐下,却不料对方根本不领情,面带愠色地断然拒绝。我觉得丹麦人怎么会这样,也太不懂礼节吧。
事后,我请教“前辈”。他说在丹麦,除非看起来身体特别不好的老年人,一般不会有人让座。即使让了,也未必会被接受。因为那些被让座的老年人会觉得接受别人的让座是搞特殊化,有损平等理念。而像我遇到的那位老人可能从内心中没觉得自己与年轻人有什么差别,我的让座令他感到自己受到了“年龄歧视”,所以拒绝。
这样的解释让我既新鲜又惊异,而慢慢地,我发现在丹麦真的是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平等。
丹麦人的平等意识是从小一点一滴培养的。我的房东太太海勒有两个孩子,妹妹7岁,哥哥9岁。不过,海勒这位母亲却真正做到了一碗水端平。她每天给孩子们布置同等的家务,从来不会因为妹妹年纪小是女孩而对她有所照顾。平时兄妹俩也都接受相同的生活教育,没有性别之分,享有同样的权利,也受到同样的限制。有女生来家里玩时,哥哥会跟大家一起玩娃娃或是扮家家酒。同样地,有男生来玩,妹妹也跟着一起玩汽车、扮牛仔或印第安人……
另外,丹麦的男女平等在全球也是出了名的。与其它文化相反,丹麦男性觉得分担家务很正常。甚至有很多丹麦男人选择成为妻子背后的男人,辞掉工作当“家庭主夫”。而对这样的选择,他们从不会感到没面子,对人遮遮掩掩,别人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认为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在哥本哈根街头推童车的男人已成为丹麦的一道风景线。
丹麦人从小就被灌输这种男女平等的观念,女孩与男孩的友谊非常自然。我女儿在学校,男性朋友跟女性朋友一样多。男女没有分隔,就连上体育课也是如此,待遇完全相同。女儿时不时会在60公尺赛跑中赢过男生,他们从不在意,反而会替她高兴。在丹麦人看来,减少性别的刻板印象,可以鼓励儿童与青少年自然发展,追求自己喜欢、而非他人期待的东西。
平等观也令丹麦男女关系的禁忌极少。至少,无论对小孩或成人来说,我不记得有任何不准讨论的主题。唯一让丹麦人不分男女都感到不自在的,就是不谦虚。如果听到有人吹嘘自己有多么成功,比起谈论性爱更叫人脸红。
性对丹麦人来说十分自然,在晚宴上与朋友聊天,性是很普通的话题。谈论性事并不会造成尴尬,也不是罪恶之事。
一次聚会时,我的同事苏珊娜小姐提到昨晚跟丈夫一起出去吃晚餐时撞见了前男友。“我在先生面前有点不知所措,只好介绍他和我有过一夜情。”苏珊娜得意地说。
我很惊讶:“那一定有点尴尬吧!”“对,我觉得他有点意外。但用一夜情解决掉他,总比跟他有过一段情要好!”对方咯咯笑着回答。是的,丹麦人不排斥一夜情,据说在这方面,丹麦人也属于世界先进。
杀富济贫,创造幸福
丹麦人的平等观不仅体现在人格上,同样也体现在贫富上。丹麦虽不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却是贫富差距最小的国家。据统计,丹麦最富有的1/5人口的收入仅为最贫困的1/5人口的3倍。丹麦现有22.5万人年均收入低于7.5万克朗,属于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4.2%。而贫困人口中有2/3是学生、自由职业者等处于短期贫困的群体。
2015年2月,我在哥本哈根近郊买了幢二层小楼。与我们比邻而居的是贾斯珀一家,他们的住宅面积和我家差不多,里面的陈设也都很普通。贾斯珀平时开着一辆二手的福特车,穿着大众化的衣服,待人接物非常随和,经常会看到他和小区的清洁工在一起聊家常。贾斯珀的小女儿和我女儿在一所学校,每天都自己乘坐校车上下学,身上没有一丝娇气。
很长时间里,我都认为贾斯珀和我一样是个普通的打工者。直到有一天,我得知贾斯珀居然在丹麦、德国、瑞士开了好几家连锁超市,是位地道的千万富豪。
再次见到贾斯珀时,我好奇地问他,有那么多钱为什么不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点?贾斯珀很认真地回答我:“我觉得生活得很好啊。作为一个丹麦人,不能炫耀自己有多少财富,因为这样,别人会觉得你的财富来路不明。丹麦的税收非常高,几乎排世界第一,你炫富,别人极有可能认为你逃了税。”
长期以来,丹麦人一直在努力缩小城乡和贫富差别,他们采取了最实用的一招就是高税收。在这方面,丹麦可以说是“杀富济贫”的典型,最高的税收可达70%。以房产为例,私房必须缴纳房产税和地产税,拥有的房产愈多,缴的税就愈多。“想想看,就凭这一点,作为一个企业主,难道你还敢到处炫耀自己无比富有?”贾斯珀笑眯眯地说。
“这似乎不大合理,富人的钱也是自己辛苦赚来的。”我说。可贾斯珀却不这么认为,“我有钱,政府当然要想法从我的口袋里掏点钱去搞社会福利。福利好了,不幸运的人能够好好生活,社会治安就好,对我也有好处。”
是的,虽然没人会喜欢高达68%的税率,但我所认识的丹麦人却都能坦然接受。毕竟,高税收的结果显而易见:每人都能享受良好的医疗保障;年轻人更愿意去接受教育,因为免费;所有居民都有一张社会保障的“安全网”,在他们失业时提供保护,也让他们敢于跳槽去找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政府也将高额税收用在能源领域,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到发展可再生能源上。 从1990年到2010年,丹麦减少了14%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因此成为了欧盟中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国家。现在,丹麦30%的电力都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如此高的税率似乎并没使丹麦的经济受损,在过去的10年中,丹麦的GDP反而增长了40%。
而均富的结果也让人的心态变得健康平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丹麦会被人称为全球最幸福的国度之一了。在其他国家,攀比心理会让人们想买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车,穿更时尚的衣服,并不断和周围的人竞争,无形中也给自己的心理带来巨大压力。但是在丹麦就没这种压力,在社会地位和物质方面你不用比周围的人强。事实上,如果你喜欢炫耀,反而会吃不开。
这样的福利体系让每个人都感到安全,心安了才能快乐地工作。在丹麦,由于人们的大部分薪水都要纳税,而且升职的野心会遭人鄙视,所以,为了薪水或者社会地位来选择工作没什么必要。人们只选那些感兴趣的,能给他们带来更多满足感的工作,所以也更能享受到工作的快乐。
没有特权,平等法则
我的上司克劳斯年近六旬,平日里不拘言笑,对待工作极为认真。在他面前,我总是怀着份敬畏之心,说话时谨小慎微,称呼都用敬语。可丹麦的同事们似乎并不太将克劳斯的年龄与身份放在心上,与他交谈时总是直呼其名。
一天,我在茶水间与克劳斯的助理奈加德一起喝咖啡,克劳斯走了进来。我连忙起身招呼,正煮咖啡的奈加德却头也不抬,“克劳斯,你要来杯咖啡吗?”那随意的态度让我替他捏把冷汗,真担心他会因此开罪上司而失去工作。
克劳斯对此却并不介意,“好的,来杯吧。”脸上丝毫看不出不快。我心里暗暗惊诧,觉得克劳斯真是个大度的人。即便如此,我还是不敢对自己的上司太过放纵,仍旧秉承着有礼有节的态度。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大开了眼界。
年底,银行组织了年度晚宴,采取的是自助形式。我去得稍晚了些,排队领完食物后就找不到座位了,只好端着盘子,站着与别人聊天。
这时,副行长弗兰克走了进来,他很自然地拿起一个空盘子走到领食物的队列后面,前面的人见了他只是简单打了个招呼,却没人让他插队。
更让我惊异的是,领完食物的弗兰克也没找到座位,自始至终都站着边上,边吃边与人聊天。而他的秘书鲁姆就坐在那,还回过头来与弗兰克说上两句。
事后,我忍不住好奇问鲁姆:“为什么晚宴时你不给弗兰克让座呢?他可是你老板呀。”鲁姆惊愕:“为什么要给他让座呢?这又不是什么正式场合,大家都是客人,谁先到,谁就可以先坐。再说,如果你给他让座,他会觉得不自在,因为他会觉得他在搞特殊化。”那一刻,我被丹麦人的平等精神深深折服了。
丹麦政府对公职人员有许多限制特权的措施。首相和少数高官有官邸,但离职当天就得搬家走人,也不再配备警卫和司机。丹麦对出差的公职人员同样有许多保持平等的规矩。比如除了大臣以外,副大臣以下的公职人员出差一般住在四星级以下的普通单间;乘飞机出差时,飞行时间在5小时以内的,一般坐经济舱;伙食补贴大家都一样。丹麦外交官离任回国带汽车入境必须像普通人一样纳税。这与其他西方国家的规定不一样。
有一次我去世界排名第一的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商维斯塔斯办事,亲眼目睹了他们的首席执行官英格自己拎着皮包与大衣,自己开门,并亲自为我们端茶倒水。一位部属站在一旁,任由他的老板为我们服务,一点儿也没有代劳的意思。要不是交换名片,我根本分不出他们中间谁是领导。
在丹麦生活久了,我也渐渐了解,不仅是各公司的老板经理,就是丹麦的皇室,其行事风格与普通百姓也毫无二致。他们没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就以平易近人而称誉于北欧。
据坊间传闻,不少当地人曾在超市与身穿便装的女王擦身而过。女王居住的阿美琳堡宫没有围墙,皇宫的四栋建筑为灰褐色哥特式建筑,外观朴素。除了女王和王储们居住的那栋建筑不能进入外,王宫的楼前、楼后和广场,人与车都可以自由通行。自由穿梭在四栋小楼之间的熙熙攘攘的民众与车辆都昭示着皇室的亲民以及社会的平等。
可以说,“叶特尔法则”为丹麦人创造了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不论走在大街上,还是在超市里,每时每刻都能强烈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其乐融融,处处都呈现出一种闲适、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气氛。
编辑/杨晓琴
丹麦的“叶特尔法则”是其民族的灵魂。基于这样的平等理念,一个人口只有539万、面积仅4.3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不多的丹麦,才能跻身世界富国行列,并名列快乐国度榜首。2015年10月,张晓平在成都对笔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不分男女,无论老幼
2010年,我作为丹麦盛宝银行的中方经理初到丹麦时,不止一次听人提到丹麦的“叶特尔法则”。当我怀着好奇心向丹麦朋友询问后,颇不以为然。在当时的我看来,丹麦人的这个所谓平等法则太过理想化,根本不可能实现。
然而直到我全家2012年移民到丹麦后,我才逐渐意识到“叶特尔法则”已融入到了丹麦人的血液中,体现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来丹麦的第一年,我一直乘坐公交车出行。让我意外的是,平日里看起来彬彬有礼的丹麦人似乎没有“尊老”的美德。
一次,一位年约70多岁,柱着拐杖的老人在上车后站在我座位边,我连忙站起身请他坐下,却不料对方根本不领情,面带愠色地断然拒绝。我觉得丹麦人怎么会这样,也太不懂礼节吧。
事后,我请教“前辈”。他说在丹麦,除非看起来身体特别不好的老年人,一般不会有人让座。即使让了,也未必会被接受。因为那些被让座的老年人会觉得接受别人的让座是搞特殊化,有损平等理念。而像我遇到的那位老人可能从内心中没觉得自己与年轻人有什么差别,我的让座令他感到自己受到了“年龄歧视”,所以拒绝。
这样的解释让我既新鲜又惊异,而慢慢地,我发现在丹麦真的是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平等。
丹麦人的平等意识是从小一点一滴培养的。我的房东太太海勒有两个孩子,妹妹7岁,哥哥9岁。不过,海勒这位母亲却真正做到了一碗水端平。她每天给孩子们布置同等的家务,从来不会因为妹妹年纪小是女孩而对她有所照顾。平时兄妹俩也都接受相同的生活教育,没有性别之分,享有同样的权利,也受到同样的限制。有女生来家里玩时,哥哥会跟大家一起玩娃娃或是扮家家酒。同样地,有男生来玩,妹妹也跟着一起玩汽车、扮牛仔或印第安人……
另外,丹麦的男女平等在全球也是出了名的。与其它文化相反,丹麦男性觉得分担家务很正常。甚至有很多丹麦男人选择成为妻子背后的男人,辞掉工作当“家庭主夫”。而对这样的选择,他们从不会感到没面子,对人遮遮掩掩,别人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认为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在哥本哈根街头推童车的男人已成为丹麦的一道风景线。
丹麦人从小就被灌输这种男女平等的观念,女孩与男孩的友谊非常自然。我女儿在学校,男性朋友跟女性朋友一样多。男女没有分隔,就连上体育课也是如此,待遇完全相同。女儿时不时会在60公尺赛跑中赢过男生,他们从不在意,反而会替她高兴。在丹麦人看来,减少性别的刻板印象,可以鼓励儿童与青少年自然发展,追求自己喜欢、而非他人期待的东西。
平等观也令丹麦男女关系的禁忌极少。至少,无论对小孩或成人来说,我不记得有任何不准讨论的主题。唯一让丹麦人不分男女都感到不自在的,就是不谦虚。如果听到有人吹嘘自己有多么成功,比起谈论性爱更叫人脸红。
性对丹麦人来说十分自然,在晚宴上与朋友聊天,性是很普通的话题。谈论性事并不会造成尴尬,也不是罪恶之事。
一次聚会时,我的同事苏珊娜小姐提到昨晚跟丈夫一起出去吃晚餐时撞见了前男友。“我在先生面前有点不知所措,只好介绍他和我有过一夜情。”苏珊娜得意地说。
我很惊讶:“那一定有点尴尬吧!”“对,我觉得他有点意外。但用一夜情解决掉他,总比跟他有过一段情要好!”对方咯咯笑着回答。是的,丹麦人不排斥一夜情,据说在这方面,丹麦人也属于世界先进。
杀富济贫,创造幸福
丹麦人的平等观不仅体现在人格上,同样也体现在贫富上。丹麦虽不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却是贫富差距最小的国家。据统计,丹麦最富有的1/5人口的收入仅为最贫困的1/5人口的3倍。丹麦现有22.5万人年均收入低于7.5万克朗,属于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4.2%。而贫困人口中有2/3是学生、自由职业者等处于短期贫困的群体。
2015年2月,我在哥本哈根近郊买了幢二层小楼。与我们比邻而居的是贾斯珀一家,他们的住宅面积和我家差不多,里面的陈设也都很普通。贾斯珀平时开着一辆二手的福特车,穿着大众化的衣服,待人接物非常随和,经常会看到他和小区的清洁工在一起聊家常。贾斯珀的小女儿和我女儿在一所学校,每天都自己乘坐校车上下学,身上没有一丝娇气。
很长时间里,我都认为贾斯珀和我一样是个普通的打工者。直到有一天,我得知贾斯珀居然在丹麦、德国、瑞士开了好几家连锁超市,是位地道的千万富豪。
再次见到贾斯珀时,我好奇地问他,有那么多钱为什么不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点?贾斯珀很认真地回答我:“我觉得生活得很好啊。作为一个丹麦人,不能炫耀自己有多少财富,因为这样,别人会觉得你的财富来路不明。丹麦的税收非常高,几乎排世界第一,你炫富,别人极有可能认为你逃了税。”
长期以来,丹麦人一直在努力缩小城乡和贫富差别,他们采取了最实用的一招就是高税收。在这方面,丹麦可以说是“杀富济贫”的典型,最高的税收可达70%。以房产为例,私房必须缴纳房产税和地产税,拥有的房产愈多,缴的税就愈多。“想想看,就凭这一点,作为一个企业主,难道你还敢到处炫耀自己无比富有?”贾斯珀笑眯眯地说。
“这似乎不大合理,富人的钱也是自己辛苦赚来的。”我说。可贾斯珀却不这么认为,“我有钱,政府当然要想法从我的口袋里掏点钱去搞社会福利。福利好了,不幸运的人能够好好生活,社会治安就好,对我也有好处。”
是的,虽然没人会喜欢高达68%的税率,但我所认识的丹麦人却都能坦然接受。毕竟,高税收的结果显而易见:每人都能享受良好的医疗保障;年轻人更愿意去接受教育,因为免费;所有居民都有一张社会保障的“安全网”,在他们失业时提供保护,也让他们敢于跳槽去找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政府也将高额税收用在能源领域,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到发展可再生能源上。 从1990年到2010年,丹麦减少了14%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因此成为了欧盟中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国家。现在,丹麦30%的电力都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如此高的税率似乎并没使丹麦的经济受损,在过去的10年中,丹麦的GDP反而增长了40%。
而均富的结果也让人的心态变得健康平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丹麦会被人称为全球最幸福的国度之一了。在其他国家,攀比心理会让人们想买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车,穿更时尚的衣服,并不断和周围的人竞争,无形中也给自己的心理带来巨大压力。但是在丹麦就没这种压力,在社会地位和物质方面你不用比周围的人强。事实上,如果你喜欢炫耀,反而会吃不开。
这样的福利体系让每个人都感到安全,心安了才能快乐地工作。在丹麦,由于人们的大部分薪水都要纳税,而且升职的野心会遭人鄙视,所以,为了薪水或者社会地位来选择工作没什么必要。人们只选那些感兴趣的,能给他们带来更多满足感的工作,所以也更能享受到工作的快乐。
没有特权,平等法则
我的上司克劳斯年近六旬,平日里不拘言笑,对待工作极为认真。在他面前,我总是怀着份敬畏之心,说话时谨小慎微,称呼都用敬语。可丹麦的同事们似乎并不太将克劳斯的年龄与身份放在心上,与他交谈时总是直呼其名。
一天,我在茶水间与克劳斯的助理奈加德一起喝咖啡,克劳斯走了进来。我连忙起身招呼,正煮咖啡的奈加德却头也不抬,“克劳斯,你要来杯咖啡吗?”那随意的态度让我替他捏把冷汗,真担心他会因此开罪上司而失去工作。
克劳斯对此却并不介意,“好的,来杯吧。”脸上丝毫看不出不快。我心里暗暗惊诧,觉得克劳斯真是个大度的人。即便如此,我还是不敢对自己的上司太过放纵,仍旧秉承着有礼有节的态度。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大开了眼界。
年底,银行组织了年度晚宴,采取的是自助形式。我去得稍晚了些,排队领完食物后就找不到座位了,只好端着盘子,站着与别人聊天。
这时,副行长弗兰克走了进来,他很自然地拿起一个空盘子走到领食物的队列后面,前面的人见了他只是简单打了个招呼,却没人让他插队。
更让我惊异的是,领完食物的弗兰克也没找到座位,自始至终都站着边上,边吃边与人聊天。而他的秘书鲁姆就坐在那,还回过头来与弗兰克说上两句。
事后,我忍不住好奇问鲁姆:“为什么晚宴时你不给弗兰克让座呢?他可是你老板呀。”鲁姆惊愕:“为什么要给他让座呢?这又不是什么正式场合,大家都是客人,谁先到,谁就可以先坐。再说,如果你给他让座,他会觉得不自在,因为他会觉得他在搞特殊化。”那一刻,我被丹麦人的平等精神深深折服了。
丹麦政府对公职人员有许多限制特权的措施。首相和少数高官有官邸,但离职当天就得搬家走人,也不再配备警卫和司机。丹麦对出差的公职人员同样有许多保持平等的规矩。比如除了大臣以外,副大臣以下的公职人员出差一般住在四星级以下的普通单间;乘飞机出差时,飞行时间在5小时以内的,一般坐经济舱;伙食补贴大家都一样。丹麦外交官离任回国带汽车入境必须像普通人一样纳税。这与其他西方国家的规定不一样。
有一次我去世界排名第一的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商维斯塔斯办事,亲眼目睹了他们的首席执行官英格自己拎着皮包与大衣,自己开门,并亲自为我们端茶倒水。一位部属站在一旁,任由他的老板为我们服务,一点儿也没有代劳的意思。要不是交换名片,我根本分不出他们中间谁是领导。
在丹麦生活久了,我也渐渐了解,不仅是各公司的老板经理,就是丹麦的皇室,其行事风格与普通百姓也毫无二致。他们没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就以平易近人而称誉于北欧。
据坊间传闻,不少当地人曾在超市与身穿便装的女王擦身而过。女王居住的阿美琳堡宫没有围墙,皇宫的四栋建筑为灰褐色哥特式建筑,外观朴素。除了女王和王储们居住的那栋建筑不能进入外,王宫的楼前、楼后和广场,人与车都可以自由通行。自由穿梭在四栋小楼之间的熙熙攘攘的民众与车辆都昭示着皇室的亲民以及社会的平等。
可以说,“叶特尔法则”为丹麦人创造了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不论走在大街上,还是在超市里,每时每刻都能强烈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其乐融融,处处都呈现出一种闲适、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气氛。
编辑/杨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