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原著改编的“度”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an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名著改编使得经典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由于《红楼梦》文本的复杂性,本文第一部分内容为“原著”辨析;第二部分分析改编是否契合原著的思想内涵,即尊重原著的精神价值的度的问题;第三部分分析改编是否符合原著的人物形象及情节;第四部分分析改编是否诠释了原著的艺术风格。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分析,努力为影视剧改编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红楼梦》 原著改编 《红楼梦》
  
  名著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必定有它的局限性,而它之所以成为经典,必定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精神价值,这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名著改编剧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流传过程中已积累一定的资本,如名著的艺术成就很高、普及面广。在商业环境下,人们对名著改编的心理预期就能提高收视率,能得到更好的传播。但名著是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被人们所理解、接受的,是读者参与再创造的过程,也承载着他们的审美理想,经典作品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审美创造力。名著中已有很多的经典形象,如王熙凤、孙悟空、林妹妹等,这些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在读者接受过程中已经具有独立的生命和一定的内涵。因此,如果改编没有体现原著的精神和艺术价值,没有体现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会引起广泛的不满,这样的改编随时光流逝也会被淘汰。忠实原著本身就存在争议,学界对它也没有明确的定义。成功改编过名著的导演谢铁骊这样说过四个“尊重”的内容:一是要尊重原著的思想内涵;二是要尊重原著的时代背景;三是要尊重主要人物的塑造;四是要尊重原著的艺术风格。①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尊重原著的时代背景要在原著时代背景与改编时代背景中找到平衡。尊重原著所处时代的制度、体制,对那个朝代模糊的制度可以加以创新,以便于读者接受。《红楼梦》与其他作品不同,其版本多样,本文首先对“原著”进行辨析。
  “原著”辨析
  原著:著作的原本(对译本、缩写本、删节本、改编本而言)。②《红楼梦》写作的时代动荡,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内容部分遗失,今天看到的版本之多使原著的概念模糊。现在《红楼梦》流传较权威的版本有庚辰本和程高本,《红楼梦》原著自身存在争议,续写本即使被读者接受,但已经无法复原原著,在这样的环境下以忠实原著为改编原则未免让人困惑。李少红所依据的版本是高鹗续写的120回完整版的,她忠实的是这本充满争议的续写本,这使得她导演电视剧之初提出的忠于原著即存在争议。影视是综合的艺术形式,除了文字写得明明白白的,其他都是依靠导演的理解、接受、创造,我们看到的是导演心中的《红楼梦》,导演的审美取向直接影响人物造型和电视剧的美学价值。因此,忠于原著的原则就显得无力,就决定观众不能完全接受。但影视有自己的规律,取材纸上,但不是照搬文本内容。尊重原著是指尊重原著的精神艺术价值,选取的版本就有争议,其表达的主旨也会有争议,接着整部剧的格局就会与读者理解接受的不同。然而,无论使用哪个版本,那些共同的主题和前面部分相同的内容是不会有争议的,尊重原著若把握好人们共同的情感,将前面无异议的拍好,仍然能拍成经典。尊重原著再不是完全按原著拍摄,而是给观众神似的感觉。
  改编是否契合原著的思想内涵
  尊重原著最主要的是体现原著的精神价值,后现代理论则认为改编不必忠于原著,大众文化时代改编也以犀利、夸张的风格为主,更注重商业化。著名演员严顺开说过:“你们(指改编者)既然有这样的创造力,把整个故事框架都颠覆了,何必还要取一个经典的名字呢!”③确实如此,如果表现不同的主题大可不必借用经典之名。还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改编名著就像是租人家的房子,房子是人家的,但住户可以布局。这话没错,不过,你要是一激动把人家的房梁给拆了,房东肯定和你急,就连周围的住户也会不满。④改编是导演对原著理解、接受、再创造的过程,会有创新也会有保留,要遵循一个度,要观众能体会到经典的魅力。
  名著本身宽广的可阐释空间使其内涵无比丰富,对于《红楼梦》的理解,诚如鲁迅所言:“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⑤在长期的理解接受过程中,《红楼梦》的精神价值不断被发现,但特定时期,人们的期待视野不同。改编从清朝便有,最初是体现宝黛爱情悲剧,到“五四时期”改编主要体现反封建的思想。新《红楼梦》描述了原著的全部内容,通过导演的理解、接受、再创造,我们没有体会到这个时代导演想要明确表达的主题,也可以说包含了所有的思想,但这种“完整”没有把握好尊重原著思想内涵的度,会显得改编缺乏创造性,也会影响剧情的质量。剧中过多高速镜头的应用便是因为展示的内容与剧长不和谐,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种忠于原著难免引起争议。
  无论时代怎么变迁,《红楼梦》中体现的人类共同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会一直存在。对于没有深刻体会封建制度压迫的我们来说,要展现反封建的主题固然不合适,但其中写出的人们共同的情感应该是突出的重点。《红楼梦》中爱情悲剧、家庭悲剧、女子的悲剧一直能触动我们内心,而改编没有把握好这些。该剧在阴森的氛围的笼罩下,一切悲剧似乎是意料之中,不能带给人痛感,观众也无法体会到原著的悲剧精神。不同时代,读者有特定的期待视野,改编应该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阐释符合当下环境的主题,否则不会被接受。
  改编是否符合原著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经典的人物形象是具有独立生命的,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是在长期的理解接受过程中形成的,尊重原著就该尊重其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塑造成功的标准便是符合观众心中的理解。《红楼梦》中有很多典型,其中黛玉、宝玉、宝钗、王熙凤、贾母等尤其重要,改编不必将所有人物展现出来,重要角色也一定不能落下。新《红楼梦》中展示了原著中所有的角色,这种过度地按照原著拍摄,难免使电视剧变成简单地展示生活琐事的影片,反而会使原著的价值贫乏。影视与文本不同,在短短的片段里容纳的角色太多,必然变得繁杂,会使得交叉剪辑等过于平凡,观众看起来也显得忙碌。王熙凤的形象从刚见黛玉就存在争议,笑声怪诞及配乐的诡异,使其少了充满心计的味道,反而让人觉得完全无礼,没有人物形象鲜活的美感。其中人物年龄偏小是他们没法深刻体会《红楼梦》的重要原因,不仅看上去稚嫩,演员表演也显得做作、矫情,让观众心生厌恶。即使在商业社会,演员成本过高,但在节省成本的同时应该保证剧情的质量。《红楼梦》自身就有巨大的张力,其内容之复杂让人敬畏,更何况不停地阐释,其内容的丰富,不是一般演员能领悟的,在角色选择上就该慎重。其中有换人,交代不明,使观众迷惑,也难以理解和认同导演的行为。
  文字描述的只是人物的外表、性格,而电视剧是对人物全方位的展示,文字以外都是可以阐释的,但文字描述很清楚的,改编要慎重。新《红楼梦》中黛玉、宝钗的形象与文字描写的差异太大,原著中黛玉娇弱宝钗圆润,而剧中形象相反。剧中人物性格不够突出,小说中黛玉是孤傲、率直、刻薄的,但电视剧中的黛玉忧郁、可爱。黛玉与宝钗不同,黛玉总争口舌之快,宝钗能谦让、安静离开。剧中虽然也展示了刻薄的语言,但少了些厉害,反而给人亲密感。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不明显,尤其是宝黛之间的矛盾,从开始就不明显,就像小孩子闹闹,没有体现出深刻的思想矛盾,给观众感觉更多的是他们彼此认同。在形象塑造时,一定不能让观众明显感觉错位,要把握好改编的度,也要尊重原著中的人物性格,从读者角度看,对剧中人物的喜爱与对原著中塑造的人物的认同是矛盾的,如果观众感觉不像,即使喜欢也不能给予肯定。
  改编要尊重原著的情节,作家杨争光曾说过:“从小说到电视剧,改编是必需的,但最好别让观众看出来。似改非改,不是简单的修补,这应该是一种境界。”⑥忠于原著不是形式上的,即使将所有内容都搬到荧屏上,也未必就忠于原著了。影视剧改编在确定主旨后应该有选择地删增情节,与主旨关系不大的情节没必要展示,添加合理的新的元素也会让观众接受。电视剧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声画艺术的直观性让观众要求直接看到最重要的内容,不可能像欣赏小说那样去耐心地体会。因此,改编不是简单地恪守剧本,要注意改编的度。剧中依据120回的结局让观众难以理解。黛玉之死,其情节设置不够庄重,导演解释符合“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意境,但是画面及配乐着实没能成功表现,反而引起争议。宝玉与宝钗成婚,过程虽然表现跌宕,但以宝玉乖张的脾气,能忍受长辈的安排,让观众不解,虽然是按照原著拍摄,但这种完全与书上有争议的情节相同,反而离感情的悲剧主题更远。改编应围绕主题有选择地拍摄,否则,尊重原著只是托词。
  改编是否诠释了原著的艺术风格
  改编电视剧《子夜》得到好评是因为:一是基本上做到了忠实于以正确的历史观、美学观对原著的深刻理解;二是基本上做到了同时忠实于电视连续剧独特的审美规律和优势;三是也基本上做到了忠实于导演自身的审美特长和风格。正是由于这三方面的“忠实”,使作品较好地完成了文学语言思维向影视思维的转变。⑦文本的艺术通过语言来体现,影视是直接通过画面和声音,不同的艺术形式要展现同样的内涵,要把握度。《红楼梦》中的诗词、谚语、唱词等语言极其优美,也各有意境,转换成声像艺术后,应该将其中的意境展现出来。剧中演员像在背诵这些句子,其中的韵味他们自身都不理解,怎么能让观众体会到语言的美?当宝钗他们念蘅芜君《画菊》时,表情显得稚嫩,让人觉得演员未领会诗中味。尊重原著的艺术价值应该展现其语言的魅力,不一定要把文字一字不落地读一遍,而是要展现出语言的意境。新《红楼梦》中的旁白和配乐着实让人矛盾,不停地在听,就没有空隙去领悟,节奏太匆忙。改编要理解原著的重点,导演应该对剧本有自己的理解和创造,注意改编的度,否则只会引起观众反感。
  就上面一些论述可以看出忠于原著要做到根据当下的环境有选择地诠释原著的思想内涵,尊重原著中重要的人物形象,合理改编原著情节,并不是要展现所有情节,而是通过导演自己的理解、接受,进行再创造,从而通过影视这种声像艺术展现原著的精神艺术价值。忠于原著的标准是很难被确定的,有人说只要拍出来让人感觉还是原著就行,怎么创新怎么改都行,这说的就是改编的度的问题,文字描述很清楚的改编要慎重,文字未及描述要在符合原著内涵的前提下进行改编,也只有把握好度才能找到创新与忠实原著的平衡。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位艺术家翻拍经典都要受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所影响,改编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导演的理解,拍的是导演心中的《红楼梦》,有改变和创新,但不能动了筋骨。[本文为三峡大学2010年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010CX065)]
  注释:
  ①会林:《夏衍电影论》,《中华读书报》,2002(1)。
  ②参考《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③郭珊、艾辉:《名著改编热方兴未艾 引发新争议》,《南方日报》,2003年3月20日。
  ④舒晋瑜:《这样改编名著好不好》,《中华读书报》,2002年3月27日。
  ⑤鲁迅:《〈绛洞花主〉小引》,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⑥张戈:《改编不是简单的修补》,《中华读书报》,2004年。
  ⑦李准、张炯、黄会林、陈漱渝、仲呈祥、曾镇南、阎延文:《长篇电视连续剧〈子夜〉笔谈》,《文艺报》,1996年6月28日。
  (王聪贤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生;郭勇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后)
  编校:董方晓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运用系统资源理论对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配置资源的特性、过程、建构方式进行了全新解读。从全文分析可以看出在传播过程中,系统资源的配置在传播系统内可以说是最头疼也是最简单的事情,关键取决于在一定的范围内,系统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间分配的方式是什么。而实际上,系统的物质资源配置方式又是在整合配置与突破中纠结的。  关键词:垄断 资源配置 争夺    系统本应按照资源配置的规律
期刊
有效的科技传播是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由于传播内容的特殊性,科技传播一直未能成为媒体传播的重点内容,随着近年来社会生活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人们对科技知识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科技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农村地区,社会民众的科技需求与媒体科技传播的现状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情况客观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阻碍了农村公众科技致富的通道,因此,探索高效的对农科技传播路径,将会进一步促进农
期刊
摘要:央视改版轰动一时,新闻类栏目成为改版力度最大的板块。本文以《新闻联播》《朝闻天下》为范例,着重采用文本研究的方法,对央视新闻频道改版前后的栏目进行讨论分析,并由此探讨电视新闻类节目产生意义的途径及其影响。  关键词:央视改版 电视新闻 抵制性解读 公共领域新闻    央视改版概况  从2009年7月开始,央视改版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其改版力度最大的,就是新闻频道以及新闻类节目,早、中、晚多档
期刊
摘要:广告文化批评的最重要范式是法兰克福学派对广告制造虚假需要的指责。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影响使人们注意到任何物品都是带有符号价值的,这种观点的极端形式不但挑战广告创造虚假需要的说法,而且挑战马克思主义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对生产过程的侧重。但相关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拜物教概念可以为当代的广告文化批判提供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广告 虚假需要 拜物教 鲍德里亚    广告不仅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占据着重
期刊
摘要:民间故事的形成、传播和传承需要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随着地区间道路的打通,民间故事所依赖的封闭的自然环境被打破,新的文化的不断涌入打破了其单一的人文环境。本文试以这种新的形势为背景,以都镇湾民间故事为例,用传播学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民间故事 保护 传承    2008年长阳都镇湾民间故事列入国务院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什么各处都有民间故事,而都
期刊
摘要:央视关于去年夏天高温天气的报道集中反映了主流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理念和议程设置的改进,体现了作为大国强势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和其他媒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突发事件报道理念 议程设置 央视 高温天气    2010年进入夏季以来,南北热浪同时夹击,我国大部饱受高温之苦,局地气温达38℃~40℃。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南方地区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北方的气温也明显上升,热浪再次袭来。作
期刊
2010年4月,韩寒登上《时代》全球影响力候选人榜事件再次引发了网络热议。遥想10年前辍学在家卖文度日的高中生韩寒最初被公众知晓,还主要是围绕天才与叛逆、教育与成才,甚至被当做“反面教材”开始的。彼时在央视《对话》中的韩寒还是一个在聚光灯下手足无措的青涩少年,被现场观众苦口婆心地教诲。而10年后韩寒则被亿万网民奉为“民意代表”、“公共知识分子”、“道义的化身”被捧上神坛。  事实上,在2001年之
期刊
摘要:如今的选秀节目竞争激烈,生存艰难,品牌发展之路举步维艰。湖南卫视2009年的选秀节目《快乐女声》在广电总局的多重限制下,顽强自救,大胆创新,对电视选秀节目的品牌发展之路进行了成功的探索。本文从湖南卫视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对外部资源的利用、对自身节目质量的提高三个大的方面,论述了湖南卫视成功延续品牌的全新策略。  关键词:湖南卫视 快乐女声 电视选秀 品牌战略    如今,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环境
期刊
邵丽在小说《木兰的城》中,展开了一幅众生驻足“城”之相。他们围绕“城”呓语着对“城”的迷恋。木兰即是迷恋者之一,她不仅是一群农民的代表,表征着传统,同时又作为女性,展现在女作者的女性视野聚焦之下,这使其更具透视转型时期女性意识的价值。在这群游走于“城”的农民中,有两个焦点人物:木兰和她的母亲姚水芹。她们面临“城”,铺陈开追寻幸福中的迷失和自我救赎之路。  途中的迷失  木兰进城打工并“爱上了”这个
期刊
李昂被台湾文坛称为“叛逆的女性”,她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小说《杀夫》,震惊了当时的文坛,尖锐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势力和男权主义对妇女的压迫和妇女本能的反抗,其批判的锋芒直指男权社会。“新写实”的代表作家池莉在90年代也构建了一个现代社会的“杀夫”故事——《云破处》。《杀夫》和《云破处》在“杀夫”的故事框架下,都有对人性恶的书写,都有“杀夫”的故事框架,但文本的内涵和文化思考却大异其趣。  人性恶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