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的主流资金之一---国企资金的低调撤离,是股市交易量萎缩的因素之一。
7月16日,伴随着沪深两市股指的中度下跌,沪深两市的成交量也继续保持在稳定低量,合计不到1000亿元。和前几个月几乎每天都维持1000亿以上的成交额相比,这是让人比较放心的成交量。
在这稳定低量的背后,尚有一些揣测和疑问。有市场人士就提出,市场的主流资金之一---国企资金的低调撤离,是股市交易量萎缩的因素之一。
这种揣测尚无确凿数据可以证明。但在6月初,审计署、银监会发现中国海运集团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两家央企挪用银行借贷资金违规炒股炒楼之后,国资委确已对国企资金入市行为进行了更为严厉的监控。
"对于违规操作的两家央企,我们已经做出了处理,并通告了其他央企和地方国企,以示警戒",7月16日,国资委的一位高层向记者证实。
两央企顶风违规
6月18日银监会在网站上公开了两家中央企业违规使用银行贷款的行为,实在令许多央企人士大吃一惊。
"以前出现这种情况,是不太可能在网站上广而告之的",一位央企管理层告诉记者,银监会、国资委的此次做法,确有"杀一儆百"的威慑力。
而此事公开之际,A股市场正再次进行调整。
根据银监会网站的公开信息,中海集团此次违规的主要事实是,集团结算中心在2006年6月23日、7月21日的两笔申购新股中,直接或间接挪用了贷款资金,而这两天发行的新股分别是中国银行、大秦铁路。
中海集团总裁办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获知相关违规事实的当天上午,中海集团就此事紧急召开过党政会议,决定开展资金管理大检查。据了解,中海集团结算中心目前管理集团下属账户1700余个,年资金结算流量达4100亿元。中海集团结算中心的网站职能之一,就是资本运作功能。由于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使用,在一定的时间内会出现闲置资金,结算中心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参与一些"高效低险"的金融活动,使沉淀资金变成活钱,存量资金变成增量资金,产生"钱生钱"的经济效益。
"我们规范了相关审批程序和操作流程,专门设立了集团资本运营处,加强监督管理,之后再未发生类似问题。"中海集团总裁办的这位负责人表示。
据银监会公布的消息,2001年以来,中核建以建设核电站为由,累计从交通银行、北京银行等商业银行获得流动资金贷款共计51笔、金额23.66亿元。经查,在全部贷款中,有87.32%的银行信贷资金被企业挪用,其中6.12亿元被划入与中核建有关联关系的房地产企业,1.32亿元被挪用于证券市场和其他方面。
中核建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已经知晓银监会对其公司短期贷款违规使用情况的通报,并且已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同时按照银监会和国资委的要求规范了贷款资金使用途径。
国资委悄然出手
"虽然目前只查出两家央企违规利用银行贷款进行炒股,但不排除有其他央企、国企利用手中闲置的资金,大量投资股市,而这些信息,未必是国资委已经掌握的",一位机构人士认为。
在中海和中核建事件被查之后,国资委对于央企和国企进入股市行为的自查,变得更为严厉。这种严厉,不同于以前国资委高层在各种公开场合的高调表态,而是关门自查。
据悉,在国资委的厅局级高层会议上,国资委的几位领导人,对央企和国企资金违规入市的行为,都"措辞严厉",要求各相关部门展开查出,同时,也警示地方国资委看好各自的企业。
无论是国资委,还是中海或中核建,都不愿意将处罚的主要结果告知。但记者了解到,这个处罚意见"是比较严厉的"---不排除会影响两家央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和企业评级。
国资委的一位官员说,8月底,国资委将召开的央企负责人工作会议,届时将公布对上一年度央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成绩以及企业的评级,同时,也将公布第一个三年任期考核的成绩。
在此之前,曾经有中航油、南航、华源等央企有关负责人,因资金管理和财务问题,受到降级处理;也曾有中煤等央企,因为生产事故而受到降级处理。
而国资委的各个相关部门,包括纪委、监事会、产权局、业绩考核局、规划局等,都对此事高度重视,分别从各自部门的职权出发,进行自查,并警示央企和地方国资委。
国资委产权局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在7月初出台的一系列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国有股股权转让受让办法规定的同时,出台的《上市公司国有股东标识管理暂行规定》,目的之一,就是用于对上市公司国有股的流通问题进行更有效的监管。
在此之前,国资委曾要求央企规范金融投资行为,涉及金融相关的投资和业务,都统一由专门的财务公司进行管理,并上报国资委。
国企资金几进几出
1997年5月,以财政部为首的三部委曾下文,明文禁止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与上市公司涉足二级市场;上海国资委更是在2004年发文,严格限制旗下营运机构从事期货投资、股票投资和委托理财业务。此后,关于国企炒股的话题,就一直就是低调又敏感的话题。
然而事实上,历年来国企闲置资金通过委托理财、私募基金和其他渠道进入股市,偷梁换柱,暗度陈仓者屡见不鲜。
"国企入市堵不如疏"。德鼎投资高级研究员胡嘉曾经撰文指出,对于国企资金入市,尽管存在着风险,但确实也为国企的闲置资金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投资渠道,重要的是定规立矩和制度建设。
2006年开始正式实施的新《证券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控股的企业买卖上市交易的股票,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从而彻底改变了老《证券法》中明文禁止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控股的企业,不得炒作上市交易股票的规定。这也为国企资金的入市,给出了名正言顺的法律依据。
当时许多分析人士均认为,允许长期紧闭的股票二级市场大门再次向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敞开,意味着大规模合规资金将通过正规渠道进入资本市场,使二级市场上又增加一支主力军。
"与基金、券商、QFII以及社保、保险资金相比,国企资金已经成为一支新的势力。"胡嘉认为,资金实力雄厚、入市途径多样、操作手法凶悍,且对政策具有高度敏锐性,被视为中国股市的一支代表性机构力量。
在法律上放行的同时,监管并举。一方面,国资委作为央企和国企的出资人代表,对国企金融行为进行一系列的监管,包括要求央企单列金融资产、申报、通过财务公司专门进行管理、控制央企资产负债率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在2006年初,国资委曾发文要求央企对已开展的委托理财、股票投资等高风险业务采取措施全面清理;
前不久,国资委又发出通知,要求中央企业规范股票投资业务运作和管理,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专业化操作,严格禁止以个人名义或个人账户买卖股票。
同时,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也新设监管四处,主要负责对央企类及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监管工作。
2007年1月,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央企负责人工作会议上,曾再三警告:当下股市比较热,央企负责人千万要控制情绪,不要过于投机市场;他同时表示要联合证监会一起,对国企资金入市问题进行监控。讲话第二天,沪深指数均做出明显反应,大盘下探,可见国企资金在当时的市场上的主导性力量。
撤逃vs规范
多位分析人士均认为,此次国资委、银监会对央企违规利用贷款炒股问题的查处,加之国资委对国有上市公司"大非解禁"的规范,在理论上是有可能造成国企资金战略性收缩。但是否形成了国资资金的抽逃,尚无统计数据可以表明。
"一些国企是以自己的财务公司的名义来投资股市,一些国企则是通过委托理财的方式,委托给其他的机构来操作,还有一些国企可能是通过更为迂回的方式进入市场,因此,很难从公开数据上找到最终的源头,做出合理的统计",申银万国的一位研究员认为。
一些央企人士说,由于"风声很紧,而且市场表现不够稳定",许多央企在股市的投资资金,都不像之前那样满仓,而是减少仓位操作。与此同时,地方国资委和证监局也在行动,对国有企业进入股市的资金相关情况进行摸底,严查国企违规炒股行为。比如江西省投资集团今年2月前后动用约3000万元资金通过二级市场买入其上市子公司赣能股份(000899)股票1009万股,虽然在短短3个月内,其账面收益就已经近7000万元,增长了2倍多,但被江西证监局认定为违规操作。
申银万国的这位研究员认为,规范国企资金违规炒股,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言,是件好事。但国资委也不可为此就"一刀切",切断所有国企资金合理投资股票市场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