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学习贯彻《意见》精神,要在全面总结全州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意见》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推动全州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再上新台阶。
要深刻领会《意见》的精神实质。构建和谐社会,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证,文化是灵魂。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下发文件,对文化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充分表明了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意见》的制定,是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对于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树立既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观,既集中力量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又放手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格局,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配合、共同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双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真正建设好、发展好。
要树立全面的文化价值观。思想观念是个总开关。如何认识当代文化的功能价值,关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党对文化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不断升华的。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深刻论述,到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论断,再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从理论上、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层面上,进一步提升和拓展了文化建设的地位、功能、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克服只重视文化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手段、忽视其作为社会发展目标,对文化的作用只谈服务、不谈建设,对文化建设只重应急、轻视长远等错误的认识和做法,破除一切阻碍艺术创作的观点和做法,排除一切阻碍艺术创新的教条和旧体制的束缚,树立全面的文化价值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着力于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与产业壮大,科学分析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规律和要求,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向,抓住薄弱环节,找准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发展自身来更好地服务繁荣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和平台。和谐优美的文化环境能够代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程度,折射出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要在深化改革上求突破。深化改革是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要继续坚持事业产业两手抓,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要创新和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注重由抓具体项目向抓政策、规划的制定转变,由抓本系统、本单位的事业发展向引导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文化建设转变,由政府单一的投入模式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规范运作转变,把文化建设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的总体工作,形成重视创作、重视市场、重视效益的新机制,逐步建成覆盖全社会的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体系。要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已不单纯是文化部门自己的事,而已经成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提升自己文化力的迫切需要和重要工作。加强文化建设,特别是大力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已成为党和政府执政为民、提高自身执政能力的本质要求。要改进精神产品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正确评价成绩,正确看人、对人、评价人,以机制、办法规范发展与繁荣。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以重大节庆活动为平台和依托,举办各类艺术展演、比赛、评奖活动,为繁荣艺术创作搭建有效平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不要用政治家的标准要求艺术人才的成长,也不要按“全”才、完人的标准看待艺术人才的水平,多看特长、专长、多看优点、长处。要不断增强文化体制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化、完善、提升全州试点工作水平,使全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继续走在全省前列。要进一步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力度,扎实工作,使三个试点县的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为全省提供经验和模式,打造大理品牌。
要在繁荣发展基层文化活动上创特色。健康向上、独具特色的基层文化活动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要求的重要手段。要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思想实际,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活动样式,丰富和愉悦广大群众的精神世界。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善于挖掘富有地域特点和民族民间特征的文化优势,坚持不懈开展并改进“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努力克服总体水平不高、普遍开花、千村一面、内容单调,缺乏指导、辅导、提升的局面。积极满足广大群众“求富、求知、求美、求乐”的需求,努力繁荣群众文化。要整合社会资源,高度重视并积极引导社会举办和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积极培植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节庆文化,努力形成群众文化社会办的新格局。要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要在培养文艺人才上下功夫。实践证明,一台好戏、一个知名文化人,可以提升一个剧种,提升一个地区的影响力、知名度。去年,省委把今年确定为“文艺人才推出年”,实施“云南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提出用3-5年的时间,使云南文艺创作进入全国前列,再创云南文艺辉煌的目标。因此,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着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大批既懂艺术又懂经营,既懂作品又懂市场的精明强干的文艺管理和经营人才。要搭平台、压担子,尊重文艺规律、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让他们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推动多出新人,多出大家。要充分发挥社科联、文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继续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用好当地文化人,善待在外大理文化人,凝聚力量,发挥优势,塑造好文献名邦新的形象。要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有效措施,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组织保证,真正形成唯才是举、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要在文艺创作上出精品。多出文艺精品,是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和产业的首要任务,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我州先后有30多部优秀文艺作品在省内外获奖。其中,大型梦幻歌舞剧《蝴蝶之梦》在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评选中,获得了舞蹈诗类最佳编导金奖、最佳舞台美术金奖,作品银奖、表演银奖,这是我州舞蹈类节目建国以来首次获得的开创性殊荣。州文联选送的《跳菜》节目也在全国大赛中获得金奖。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与我州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成果相比,我州文艺创作也还存在文艺精品少、影响小,名家、大家、名作太少,民族文化创新严重不足,缺乏有效的包装、提升、推广等问题。这与我州在全国、全省文学艺术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远不相称。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已不是一句空话。当前,我州和全国、全省一样,经济社会正处于全面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期。干事创业的新实践,经济社会多样化的新趋势,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对文学艺术创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要求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与其相适应。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以高度的责任感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民族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力争主要艺术门类在全省、全国的位次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实现新的突破。要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的优秀文艺作品和文艺人才进行表彰奖励,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文艺、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推动全州的文艺精品创作。
要在打造大理民族文化品牌上树形象。民族文化品牌是文化与企业的结合,精品创作与市场运作的结合,没有市场、没有企业,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品牌。要以“五个一”精品工程建设为重点,大力扶持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加大对文艺团体的指导和扶持,抓好创作、编排、展演和申报等工作,精心组织参赛队伍和参赛作品,在全省、全国各种文艺评奖和文艺赛事活动中获更多的大奖。要把影视产业作为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民族文化品牌的重点项目来抓,继续打造、提升《蝴蝶之梦》等重点文艺节目的质量和效益,将其打造成享誉国内外的旅游文化精品和知名演艺品牌。要积极借鉴国内外文化产品生产的新形态,大胆推进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创新,对白剧、吹吹腔、大本曲等大理独有的民族文艺品牌进行创新、包装、提升和推广,将其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最广泛地赢得群众,推动地方独有剧种、剧目的繁荣发展。
(作者系大理州委副书记、大理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
要深刻领会《意见》的精神实质。构建和谐社会,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证,文化是灵魂。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下发文件,对文化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充分表明了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意见》的制定,是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对于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树立既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观,既集中力量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又放手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格局,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配合、共同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双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真正建设好、发展好。
要树立全面的文化价值观。思想观念是个总开关。如何认识当代文化的功能价值,关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党对文化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不断升华的。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深刻论述,到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论断,再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从理论上、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层面上,进一步提升和拓展了文化建设的地位、功能、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克服只重视文化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手段、忽视其作为社会发展目标,对文化的作用只谈服务、不谈建设,对文化建设只重应急、轻视长远等错误的认识和做法,破除一切阻碍艺术创作的观点和做法,排除一切阻碍艺术创新的教条和旧体制的束缚,树立全面的文化价值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着力于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与产业壮大,科学分析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规律和要求,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向,抓住薄弱环节,找准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发展自身来更好地服务繁荣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和平台。和谐优美的文化环境能够代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程度,折射出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要在深化改革上求突破。深化改革是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要继续坚持事业产业两手抓,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要创新和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注重由抓具体项目向抓政策、规划的制定转变,由抓本系统、本单位的事业发展向引导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文化建设转变,由政府单一的投入模式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规范运作转变,把文化建设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的总体工作,形成重视创作、重视市场、重视效益的新机制,逐步建成覆盖全社会的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体系。要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已不单纯是文化部门自己的事,而已经成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提升自己文化力的迫切需要和重要工作。加强文化建设,特别是大力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已成为党和政府执政为民、提高自身执政能力的本质要求。要改进精神产品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正确评价成绩,正确看人、对人、评价人,以机制、办法规范发展与繁荣。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以重大节庆活动为平台和依托,举办各类艺术展演、比赛、评奖活动,为繁荣艺术创作搭建有效平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不要用政治家的标准要求艺术人才的成长,也不要按“全”才、完人的标准看待艺术人才的水平,多看特长、专长、多看优点、长处。要不断增强文化体制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化、完善、提升全州试点工作水平,使全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继续走在全省前列。要进一步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力度,扎实工作,使三个试点县的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为全省提供经验和模式,打造大理品牌。
要在繁荣发展基层文化活动上创特色。健康向上、独具特色的基层文化活动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要求的重要手段。要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思想实际,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活动样式,丰富和愉悦广大群众的精神世界。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善于挖掘富有地域特点和民族民间特征的文化优势,坚持不懈开展并改进“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努力克服总体水平不高、普遍开花、千村一面、内容单调,缺乏指导、辅导、提升的局面。积极满足广大群众“求富、求知、求美、求乐”的需求,努力繁荣群众文化。要整合社会资源,高度重视并积极引导社会举办和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积极培植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节庆文化,努力形成群众文化社会办的新格局。要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要在培养文艺人才上下功夫。实践证明,一台好戏、一个知名文化人,可以提升一个剧种,提升一个地区的影响力、知名度。去年,省委把今年确定为“文艺人才推出年”,实施“云南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提出用3-5年的时间,使云南文艺创作进入全国前列,再创云南文艺辉煌的目标。因此,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着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大批既懂艺术又懂经营,既懂作品又懂市场的精明强干的文艺管理和经营人才。要搭平台、压担子,尊重文艺规律、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让他们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推动多出新人,多出大家。要充分发挥社科联、文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继续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用好当地文化人,善待在外大理文化人,凝聚力量,发挥优势,塑造好文献名邦新的形象。要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有效措施,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组织保证,真正形成唯才是举、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要在文艺创作上出精品。多出文艺精品,是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和产业的首要任务,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我州先后有30多部优秀文艺作品在省内外获奖。其中,大型梦幻歌舞剧《蝴蝶之梦》在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评选中,获得了舞蹈诗类最佳编导金奖、最佳舞台美术金奖,作品银奖、表演银奖,这是我州舞蹈类节目建国以来首次获得的开创性殊荣。州文联选送的《跳菜》节目也在全国大赛中获得金奖。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与我州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成果相比,我州文艺创作也还存在文艺精品少、影响小,名家、大家、名作太少,民族文化创新严重不足,缺乏有效的包装、提升、推广等问题。这与我州在全国、全省文学艺术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远不相称。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已不是一句空话。当前,我州和全国、全省一样,经济社会正处于全面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期。干事创业的新实践,经济社会多样化的新趋势,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对文学艺术创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要求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与其相适应。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以高度的责任感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民族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力争主要艺术门类在全省、全国的位次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实现新的突破。要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的优秀文艺作品和文艺人才进行表彰奖励,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文艺、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推动全州的文艺精品创作。
要在打造大理民族文化品牌上树形象。民族文化品牌是文化与企业的结合,精品创作与市场运作的结合,没有市场、没有企业,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品牌。要以“五个一”精品工程建设为重点,大力扶持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加大对文艺团体的指导和扶持,抓好创作、编排、展演和申报等工作,精心组织参赛队伍和参赛作品,在全省、全国各种文艺评奖和文艺赛事活动中获更多的大奖。要把影视产业作为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民族文化品牌的重点项目来抓,继续打造、提升《蝴蝶之梦》等重点文艺节目的质量和效益,将其打造成享誉国内外的旅游文化精品和知名演艺品牌。要积极借鉴国内外文化产品生产的新形态,大胆推进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创新,对白剧、吹吹腔、大本曲等大理独有的民族文艺品牌进行创新、包装、提升和推广,将其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最广泛地赢得群众,推动地方独有剧种、剧目的繁荣发展。
(作者系大理州委副书记、大理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