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基金资助(201310240038)
【文章摘要】
在咖啡文化日益盛行的今天,校园咖啡屋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许多高校。面对高校这一特定市场和消费群体,校园咖啡屋应以何种模式来运作,将直接关系到其能否持续稳步发展的大问题。本文从高校咖啡屋的发展现状出发,对高校校园咖啡屋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力求找到一个更加适宜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关键词】
咖啡文化;校园咖啡屋;发展模式
1 高校校园咖啡屋发展现状概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咖啡逐渐与时尚、潮流、文化生活连在一起,咖啡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饮品,而是代表时尚潮流的消费品,尤其是比较注重追求时尚的青年一代对咖啡的需求量更是与日俱增。
大学生作为新事物的接受者,咖啡在高校校园里日渐流行。校园咖啡屋是为时尚一族特别是在校大学生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它所接待的客人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同时也包含部分授课教师),而且这些客人的生活习惯、消费水平、宗教信仰等差别不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学生对于咖啡(奶茶)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大。如今,高校校园的咖啡屋已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仅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在二、三线城市校园咖啡屋也屡见不鲜。
综合看来,高校咖啡屋的各具特色,如北京科技大学“Together咖啡屋”旨在促进学术交流、营造校园创新氛围、打造思想交流的“自由市场”;2013年11月,一家名为斯达普(startup)的咖啡馆在哈尔滨工程大学院内开始营业,是哈尔滨市第一家创业主题咖啡馆,可为创业者提供临时办公环境和虚拟注册场地,也能为投资人提供创业项目。
大学作为知识分子集聚地和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咖啡屋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咖啡屋的运行状态、发展趋势、发展模式、创新创业视角等方面的研究,对理解文化发展、管理理念、战略创新、竞争优势等方面都重要作用。
2 高校校园咖啡屋的发展模式
随着咖啡文化的发展,咖啡屋在思想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其的经济属性来看,部分咖啡屋的私人物品属性开始消失,公共物品属性逐渐出现。咖啡屋的价值定位已不完全是为了赚钱。一些获得校方补贴、资助的咖啡屋日益兴起,使得高校咖啡屋逐渐彰显服务和文化的属性。纵观高校咖啡市场的发展,现今的高校咖啡屋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2.1 以利润为中心的完全盈利模式
最早、最常见的咖啡屋是以完全盈利模式来运作的。完全盈利模式是指咖啡屋的经营者以获得经营利润为目的,如果不能实现盈利就有可能放弃经营。一般来说,这类咖啡屋的主体是外来投资者,他们所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咖啡屋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场所。20世纪80年代,雀巢速溶咖啡打开了中国咖啡市场的大门,20世纪末,上岛系现磨咖啡、星巴克等陆续进入中国市场。随着年轻一代对咖啡的认可不断加深,不少创业者们开始将苗头指向拥有广阔前景的校园市场。他们更加注重每杯咖啡的口感与咖啡屋的整体环境,凭借其独特的品位享受赢得大学生的广泛喜爱并在高校市场中快速发展。
完全盈利模式得以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供给动因。完全盈利模式的核心是创造高收益、高利润。从咖啡的成本与价格来看,咖啡拥有着极高的利润空间。一般的咖啡屋里咖啡这种舶来品的售价都能达到原材料成本的五倍以上。在中国,这么可观的收益却很大程度上让渡给了房地产商。因此,高校庞大的消费群体与相对较低的地租使之成为大批青年创业者的首选佳地。
第二,需求动因。校园咖啡屋发展的直接动因是消费者的需求,即需求动因。大学生作为新兴文化的接受者与传播者对咖啡有着独特的偏爱。需求的拉动必然会使以利润为中心的完全盈利模式得以快速发展。
完全盈利模式的出现也为咖啡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推动了非盈利模式的产生。
2.2 以文化为中心的非盈利模式
非盈利模式下的咖啡屋是在高校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服务性场所。其经营主体是学校或学院,更加注重咖啡屋带来的文化效应。大学所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想的碰撞、文化的发展。现在很多大学都在努力发展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因此,高校咖啡屋越来越多的与思想碰撞的使命连接在一起。咖啡屋逐渐从商业定位迈向文化定位,这也预示着咖啡屋的经营主体的转变。学校在咖啡屋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高校咖啡屋的非盈利发展模式,通常是在校方的政策支持与学生团体的协作下建立的,一般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文化定位明确。文化定位是非盈利模式与盈利模式或商业性模式最本质的区别。咖啡屋的文化定位与其在校园内扮演的角色以及咖啡屋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高校咖啡屋的文化定位都是围绕学术交流、思想碰撞、文化传播来展开的。因此,独特的文化定位是非盈利模式下高校咖啡屋的核心;第二,创业实践结合。创业实践结合是指咖啡屋的建立也承担着一定的实训作用。咖啡屋的所有权归学校所有,经营管理权交给学生团体,对学生有很好的锻炼作用,逐步成为了“以产带训”的学生训练基地。
2.3 动态均衡模式
所谓动态均衡,是指咖啡屋的发展会降低经营利润,使之保持在相对盈利的均衡状态。动态均衡模式是一种介于完全盈利模式与非盈利模式之间的混合模式,它既不主张完全以利润为中心,也不是完全以服务师生为目的。保持动态均衡的高校咖啡屋通常是以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为主体,作为青年创业者,他们敢于尝试、敢于创新,为咖啡屋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是这些富有激情创业者们将高校咖啡屋推向了繁荣之路。
动态均衡模式下的咖啡屋凭借其价格策略与文化环境在校园咖啡市场竞争中有一定优势,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盈利性与服务性的比重,保持适度均衡,以促进其长远发展。
分析、比较高校校园咖啡屋上述三种发展模式,需要指出的是,高校咖啡屋的发展需要经营者权衡好自身的商业定位与文化定位,充分发掘咖啡文化与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之间的潜在关系,形成健康稳定发展的高校咖啡市场。
【参考文献】
[1]吴冬艳,刘换菊,秦佳佳.浅论高校校园咖啡厅的另一种发展模式——以九江学院蝶湖左岸咖啡厅为例[J].网络财富,2009,18:176.
[2]方丹敏,陈昊冰.寻访校园咖啡的浓香[J].大学生,2013,08:10-11.
[3]草威,王晓东.让咖啡香飘满大学堂[J]. 职场,2010,12:54-57.
【作者简介】
徐志毅(1993--),男,湖南常德人,大学本科,行政管理专业
【文章摘要】
在咖啡文化日益盛行的今天,校园咖啡屋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许多高校。面对高校这一特定市场和消费群体,校园咖啡屋应以何种模式来运作,将直接关系到其能否持续稳步发展的大问题。本文从高校咖啡屋的发展现状出发,对高校校园咖啡屋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力求找到一个更加适宜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关键词】
咖啡文化;校园咖啡屋;发展模式
1 高校校园咖啡屋发展现状概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咖啡逐渐与时尚、潮流、文化生活连在一起,咖啡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饮品,而是代表时尚潮流的消费品,尤其是比较注重追求时尚的青年一代对咖啡的需求量更是与日俱增。
大学生作为新事物的接受者,咖啡在高校校园里日渐流行。校园咖啡屋是为时尚一族特别是在校大学生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它所接待的客人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同时也包含部分授课教师),而且这些客人的生活习惯、消费水平、宗教信仰等差别不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学生对于咖啡(奶茶)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大。如今,高校校园的咖啡屋已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仅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在二、三线城市校园咖啡屋也屡见不鲜。
综合看来,高校咖啡屋的各具特色,如北京科技大学“Together咖啡屋”旨在促进学术交流、营造校园创新氛围、打造思想交流的“自由市场”;2013年11月,一家名为斯达普(startup)的咖啡馆在哈尔滨工程大学院内开始营业,是哈尔滨市第一家创业主题咖啡馆,可为创业者提供临时办公环境和虚拟注册场地,也能为投资人提供创业项目。
大学作为知识分子集聚地和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咖啡屋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咖啡屋的运行状态、发展趋势、发展模式、创新创业视角等方面的研究,对理解文化发展、管理理念、战略创新、竞争优势等方面都重要作用。
2 高校校园咖啡屋的发展模式
随着咖啡文化的发展,咖啡屋在思想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其的经济属性来看,部分咖啡屋的私人物品属性开始消失,公共物品属性逐渐出现。咖啡屋的价值定位已不完全是为了赚钱。一些获得校方补贴、资助的咖啡屋日益兴起,使得高校咖啡屋逐渐彰显服务和文化的属性。纵观高校咖啡市场的发展,现今的高校咖啡屋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2.1 以利润为中心的完全盈利模式
最早、最常见的咖啡屋是以完全盈利模式来运作的。完全盈利模式是指咖啡屋的经营者以获得经营利润为目的,如果不能实现盈利就有可能放弃经营。一般来说,这类咖啡屋的主体是外来投资者,他们所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咖啡屋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场所。20世纪80年代,雀巢速溶咖啡打开了中国咖啡市场的大门,20世纪末,上岛系现磨咖啡、星巴克等陆续进入中国市场。随着年轻一代对咖啡的认可不断加深,不少创业者们开始将苗头指向拥有广阔前景的校园市场。他们更加注重每杯咖啡的口感与咖啡屋的整体环境,凭借其独特的品位享受赢得大学生的广泛喜爱并在高校市场中快速发展。
完全盈利模式得以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供给动因。完全盈利模式的核心是创造高收益、高利润。从咖啡的成本与价格来看,咖啡拥有着极高的利润空间。一般的咖啡屋里咖啡这种舶来品的售价都能达到原材料成本的五倍以上。在中国,这么可观的收益却很大程度上让渡给了房地产商。因此,高校庞大的消费群体与相对较低的地租使之成为大批青年创业者的首选佳地。
第二,需求动因。校园咖啡屋发展的直接动因是消费者的需求,即需求动因。大学生作为新兴文化的接受者与传播者对咖啡有着独特的偏爱。需求的拉动必然会使以利润为中心的完全盈利模式得以快速发展。
完全盈利模式的出现也为咖啡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推动了非盈利模式的产生。
2.2 以文化为中心的非盈利模式
非盈利模式下的咖啡屋是在高校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服务性场所。其经营主体是学校或学院,更加注重咖啡屋带来的文化效应。大学所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想的碰撞、文化的发展。现在很多大学都在努力发展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因此,高校咖啡屋越来越多的与思想碰撞的使命连接在一起。咖啡屋逐渐从商业定位迈向文化定位,这也预示着咖啡屋的经营主体的转变。学校在咖啡屋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高校咖啡屋的非盈利发展模式,通常是在校方的政策支持与学生团体的协作下建立的,一般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文化定位明确。文化定位是非盈利模式与盈利模式或商业性模式最本质的区别。咖啡屋的文化定位与其在校园内扮演的角色以及咖啡屋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高校咖啡屋的文化定位都是围绕学术交流、思想碰撞、文化传播来展开的。因此,独特的文化定位是非盈利模式下高校咖啡屋的核心;第二,创业实践结合。创业实践结合是指咖啡屋的建立也承担着一定的实训作用。咖啡屋的所有权归学校所有,经营管理权交给学生团体,对学生有很好的锻炼作用,逐步成为了“以产带训”的学生训练基地。
2.3 动态均衡模式
所谓动态均衡,是指咖啡屋的发展会降低经营利润,使之保持在相对盈利的均衡状态。动态均衡模式是一种介于完全盈利模式与非盈利模式之间的混合模式,它既不主张完全以利润为中心,也不是完全以服务师生为目的。保持动态均衡的高校咖啡屋通常是以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为主体,作为青年创业者,他们敢于尝试、敢于创新,为咖啡屋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是这些富有激情创业者们将高校咖啡屋推向了繁荣之路。
动态均衡模式下的咖啡屋凭借其价格策略与文化环境在校园咖啡市场竞争中有一定优势,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盈利性与服务性的比重,保持适度均衡,以促进其长远发展。
分析、比较高校校园咖啡屋上述三种发展模式,需要指出的是,高校咖啡屋的发展需要经营者权衡好自身的商业定位与文化定位,充分发掘咖啡文化与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之间的潜在关系,形成健康稳定发展的高校咖啡市场。
【参考文献】
[1]吴冬艳,刘换菊,秦佳佳.浅论高校校园咖啡厅的另一种发展模式——以九江学院蝶湖左岸咖啡厅为例[J].网络财富,2009,18:176.
[2]方丹敏,陈昊冰.寻访校园咖啡的浓香[J].大学生,2013,08:10-11.
[3]草威,王晓东.让咖啡香飘满大学堂[J]. 职场,2010,12:54-57.
【作者简介】
徐志毅(1993--),男,湖南常德人,大学本科,行政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