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 White)是澳大利亚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同时也是迄今为止澳大利亚唯一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人树》(The Tree of Man)是怀特文学创作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文学作品。后人对这部作品的解读,主要集中在象征意义、宗教、叙事技巧、人物异化等方面。本文从身份认同这一视角来解读作品中两个典型人物——艾米和塞尔玛,其身份认同的缺失在澳洲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并非个体现象。本文通过分析两个普通人物的身份认同缺失,反映澳洲人普遍的空虚迷惘。
关键词:《人树》;身份认同;身份认同缺失
作者简介:李昕(1995-),女,汉族,山东聊城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1
一.引言
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 White)是澳大利亚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同时也是迄今为止澳大利亚唯一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小说《人树》(The Tree of Man)是怀特文学创作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文学作品。《人树》叙述了斯坦·帕克一家从拓荒创业,生儿育女到最后斯坦去世的故事。后人对这部作品的解读形形色色,主要集中在象征意义、宗教、人生和异化主题、叙事技巧、人物异化等方面。本文从身份认同这一视角来解读作品中两个典型人物,以反映澳洲人普遍的空虚迷惘。身份认同(Identity)这个概念原本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现代性论题,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研究等多学科领域。本文将通过分析艾米和塞尔玛这两个普通人物的身份认同缺失,来反映澳洲人普遍的空虚迷惘。
二.自我身份认同的缺失
陶家俊在其《身份认同导论》一文中将身份认同分为四类:个体认同、集体认同、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个体身份认同和集体身份认同都可以归入社会身份认同。自我身份认同强调自我的身体和心理体验,以自我为核心,而社会身份认同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自我身份认同(self-identity)是个人对自己角色的一种自我确认。自我认同与性别、种族和民族身份、宗教、能力、职业、爱好等因素密切相关,是自我意识以及自我评价等指标的综合,从而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
笔者认为,《人树》这部小说中,艾米和塞尔玛是除了斯坦之外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艾米从小生活在缺爱的环境中。在和斯坦结婚以前,“她还没有爱过任何人”,“除了母亲在临死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怀着一种焦急和烦躁的心情给过她一点点爱”。童年这种缺爱使艾米有着深刻的不安全感,使她对丈夫和儿子产生了强烈的控制欲和占有欲。“到了这个年纪,艾米·帕克对于爱变得十分贪婪。她恨不得把丈夫‘吞噬’了。”同时,她对儿子雷的爱充满了强烈的占有欲,艾米曾说她“能把他吃了!能她对他真是爱不够,甚至那种长久的,要吞下去似的亲吻也不能发泄她心中的爱”。她甚至期盼“他能再平平安安地回到她的肚子里”。从自我身份认同方面来看,艾米是自我身份认同缺失的典例。一方面,艾米童年爱的缺失直接导致她强烈的占有欲。在占有欲的奴役下,她迷失了自我,没有任何精神自由可言,成为了一个靠“占有”来找寻自己真实存在感的迷茫者。另一方面,艾米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也出现了严重的错误。艾米与丈夫在价值观上的巨大反差以及外界繁荣对她的诱惑,使她放弃了和丈夫之间曾经淳朴的爱情。最终丈夫的远离使她成为了一个精神空虚的孤独者,她与一推销员发生了关系,这种行为进而加重了她的空虚感和罪恶感,她对自我身份的认知逐渐模糊,直至走向死亡。
三.社會身份认同的缺失
关于社会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理论的创始人泰费尔(H.Tajfel)认为:社会认同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所在群体认同的成员所具备的资格,以及这种资格在价值上和情感上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自我概念由社会群体成员身份和群体类别组成,人们应当努力获得和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从而提升自尊。这一理念的提出使身份认同开始关注社会大环境对人的塑造力量以及社会经验的复杂性对人的影响。
《人树》这部作品中,塞尔玛虽然出身卑微,却一心向往都市生活,然而她卑微的身份很难达到社会身份的认同。塞尔玛厌恶自己的身份,即便她最后成功的变为一位上流社会的太太,她也常常对父母的卑微感到羞愧,鄙视父母。“在那片布满了锯齿状的树桩和丛生的欧洲联的荒凉田野,母亲和父亲又变得引人注目了 他们是多么单纯,多么令人厌烦。”后来她成了福斯迪克太太,浑身珠光宝气,身着裘皮大衣,手拿鳄鱼皮包,俨然一位上流社会贵妇的形象。为了攀附那些上流社会的人,彰显自己的高贵身份,她还改了名字,学了法语,以进一步确立自己的社会身份。塞尔玛通过物质来彰显自己社会身份的高贵,物欲的满足成了她不断追求的人生目标,并以此来彰显自己的社会身份。她在物质上达到了社会认同标准,但是,他在精神上流社会的身份认同依旧是缺失的,不管她怎样确立自己的社会身份,她的精神永远是空虚迷惘的,她忽视了社会认知在价值情感层面的重要性。
结语:
帕特里克·怀特以其睿智的笔触将澳大利亚人在浮躁社会下的身份认同缺失记录下来,艾米和塞尔玛代表了大批盲目追求物质但丧失自我,精神空虚的人。艾米不甘于平凡,禁不住繁华世界的诱惑,最终迷失了自我。塞尔玛虽然生活富裕,但是精神贫瘠,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确立自己的社会身份。他们在追求光鲜外表的同时,失去了丛林生活的单纯美好。怀特通过《人树》这部巨作,帮助唤醒人们空虚迷惘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英]安德鲁·本尼特, 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 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2004(2).
关键词:《人树》;身份认同;身份认同缺失
作者简介:李昕(1995-),女,汉族,山东聊城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1
一.引言
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 White)是澳大利亚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同时也是迄今为止澳大利亚唯一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小说《人树》(The Tree of Man)是怀特文学创作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文学作品。《人树》叙述了斯坦·帕克一家从拓荒创业,生儿育女到最后斯坦去世的故事。后人对这部作品的解读形形色色,主要集中在象征意义、宗教、人生和异化主题、叙事技巧、人物异化等方面。本文从身份认同这一视角来解读作品中两个典型人物,以反映澳洲人普遍的空虚迷惘。身份认同(Identity)这个概念原本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现代性论题,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研究等多学科领域。本文将通过分析艾米和塞尔玛这两个普通人物的身份认同缺失,来反映澳洲人普遍的空虚迷惘。
二.自我身份认同的缺失
陶家俊在其《身份认同导论》一文中将身份认同分为四类:个体认同、集体认同、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个体身份认同和集体身份认同都可以归入社会身份认同。自我身份认同强调自我的身体和心理体验,以自我为核心,而社会身份认同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自我身份认同(self-identity)是个人对自己角色的一种自我确认。自我认同与性别、种族和民族身份、宗教、能力、职业、爱好等因素密切相关,是自我意识以及自我评价等指标的综合,从而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
笔者认为,《人树》这部小说中,艾米和塞尔玛是除了斯坦之外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艾米从小生活在缺爱的环境中。在和斯坦结婚以前,“她还没有爱过任何人”,“除了母亲在临死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怀着一种焦急和烦躁的心情给过她一点点爱”。童年这种缺爱使艾米有着深刻的不安全感,使她对丈夫和儿子产生了强烈的控制欲和占有欲。“到了这个年纪,艾米·帕克对于爱变得十分贪婪。她恨不得把丈夫‘吞噬’了。”同时,她对儿子雷的爱充满了强烈的占有欲,艾米曾说她“能把他吃了!能她对他真是爱不够,甚至那种长久的,要吞下去似的亲吻也不能发泄她心中的爱”。她甚至期盼“他能再平平安安地回到她的肚子里”。从自我身份认同方面来看,艾米是自我身份认同缺失的典例。一方面,艾米童年爱的缺失直接导致她强烈的占有欲。在占有欲的奴役下,她迷失了自我,没有任何精神自由可言,成为了一个靠“占有”来找寻自己真实存在感的迷茫者。另一方面,艾米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也出现了严重的错误。艾米与丈夫在价值观上的巨大反差以及外界繁荣对她的诱惑,使她放弃了和丈夫之间曾经淳朴的爱情。最终丈夫的远离使她成为了一个精神空虚的孤独者,她与一推销员发生了关系,这种行为进而加重了她的空虚感和罪恶感,她对自我身份的认知逐渐模糊,直至走向死亡。
三.社會身份认同的缺失
关于社会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理论的创始人泰费尔(H.Tajfel)认为:社会认同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所在群体认同的成员所具备的资格,以及这种资格在价值上和情感上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自我概念由社会群体成员身份和群体类别组成,人们应当努力获得和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从而提升自尊。这一理念的提出使身份认同开始关注社会大环境对人的塑造力量以及社会经验的复杂性对人的影响。
《人树》这部作品中,塞尔玛虽然出身卑微,却一心向往都市生活,然而她卑微的身份很难达到社会身份的认同。塞尔玛厌恶自己的身份,即便她最后成功的变为一位上流社会的太太,她也常常对父母的卑微感到羞愧,鄙视父母。“在那片布满了锯齿状的树桩和丛生的欧洲联的荒凉田野,母亲和父亲又变得引人注目了 他们是多么单纯,多么令人厌烦。”后来她成了福斯迪克太太,浑身珠光宝气,身着裘皮大衣,手拿鳄鱼皮包,俨然一位上流社会贵妇的形象。为了攀附那些上流社会的人,彰显自己的高贵身份,她还改了名字,学了法语,以进一步确立自己的社会身份。塞尔玛通过物质来彰显自己社会身份的高贵,物欲的满足成了她不断追求的人生目标,并以此来彰显自己的社会身份。她在物质上达到了社会认同标准,但是,他在精神上流社会的身份认同依旧是缺失的,不管她怎样确立自己的社会身份,她的精神永远是空虚迷惘的,她忽视了社会认知在价值情感层面的重要性。
结语:
帕特里克·怀特以其睿智的笔触将澳大利亚人在浮躁社会下的身份认同缺失记录下来,艾米和塞尔玛代表了大批盲目追求物质但丧失自我,精神空虚的人。艾米不甘于平凡,禁不住繁华世界的诱惑,最终迷失了自我。塞尔玛虽然生活富裕,但是精神贫瘠,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确立自己的社会身份。他们在追求光鲜外表的同时,失去了丛林生活的单纯美好。怀特通过《人树》这部巨作,帮助唤醒人们空虚迷惘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英]安德鲁·本尼特, 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 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