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简言之,就是情感教学,在当今条件下,利用多种媒体,唤醒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唤醒情感 以情导情 创设氛围
语文教学,简言之,就是情感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调动的情感入手,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进而激励学生的情感,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能的在多个层面上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下积极主动的学习,达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情感教育就是教育的根本。诚如著名教育家亚米契斯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两位大家的名言中,不难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笔者个人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利用多媒体,唤醒情感
语文课本,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从方方面面反映了不同作者对社会、人生、自然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人情美、道德美、风景美于一体,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信息,我们只要利用多媒体,精心节选画面,学生就会为之所动,为之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用多媒体投影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视屏,春江水涨、百花齐放、草长莺飞、春耕农忙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又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教师可选取父子送别几个感人的场面,然后教师再启发学生,回想他们的父母关心他们的场景,他们当时是怎样感受父母的关心的,从而激发学生思考:朱自清笔下的《背影》该会怎样写父爱呢?文中的“我”又是怎样感受父爱的呢?
二、以情导情,引领情感
古人云:“一人向隅满座不欢。”这说明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我们都是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就会对他所教的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染情以情导情”的通道,用我们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成语“爱屋及乌”就是这一做法最生动的诠释。只要我们热情洋溢激情满怀,学生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但情感的布施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更为注重的是方法和分寸。”可见,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全身心用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纽带,从生活和学习中入手,培养情感。
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意义上的主体,这也是当今课改的大势所趋。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新课标也强调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组织学习七年级上册的《小巷深处》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去研究:文中哪些地方是盲母对女儿的爱的表现?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对一个这样疼“我”爱“我”的母亲,“我”是不是一直也如此的爱她呢,为什么?“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样,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获得了情感教育。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特别是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或者误入歧途时,就离不开我们的引导启发,这样,学生就能享受到自主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很自豪的说“我行,我很棒”,学生学习的信心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
第三,教师是学生感情的引领者,我们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假如情感投资太少,那么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要想引起思想上的共鸣,那就很难了。由此看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的情感朝着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方向发展。
三、创设氛围,留住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面对的是已有一定情感体验的十三、四岁学生,我们语文教师只有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并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作者和老师共同创设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
现在的语文课堂,时间大多交还给学生了,老师占有的时间少了,导入语就显得异常重要,一堂课的成败得失,关键就看导入语是否把学生的情感都调动起来了,学生是否不折不扣地准备投入学习了!这就要求导入语的运用,不仅要辞采华美,更重要的是抓学生的心,把学生的思考带进老师精心酝酿的氛围中,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这里有个成功的范例,写出来与大家共勉。桂林市清风实验学校的熊冬梅老师在教《乡愁》这一课时,曾这样设计导入语:(同时播放《江河水》音乐)同学们,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野》中写到“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承受思乡之愁?多少海外赤子抱着叶落归根的情感回到祖国回到家乡!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无论你走了多远,但总是犹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拳拳爱心织成的线紧紧地握在母亲手中。你的根是在故园的井土之中。故园暂不能还,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乡愁啊乡愁,你是什么模样?为什么千百年来的人们想起你总是心惊魄动,总是泪水涟涟?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让我们走进那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就这样,学生带着被激起的情绪和兴趣走进课文。
饱含真情的语文教师历来都是学生喜爱的。学生在充满爱和愉快的环境中成长,世间没有不需要友爱和情感的学生。于漪有一句口头禅:“教师的天职就是爱学生。”亚米契斯说:“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语文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在教学中以情导情,才能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怎样真正培养一代人》,教育出版社,2006.1.
2.亚米契斯:《爱的教育》,教育出版社,2009.6.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兴宾区桥巩乡初级中学)
【关键词】唤醒情感 以情导情 创设氛围
语文教学,简言之,就是情感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调动的情感入手,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进而激励学生的情感,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能的在多个层面上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下积极主动的学习,达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情感教育就是教育的根本。诚如著名教育家亚米契斯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两位大家的名言中,不难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笔者个人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利用多媒体,唤醒情感
语文课本,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从方方面面反映了不同作者对社会、人生、自然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人情美、道德美、风景美于一体,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信息,我们只要利用多媒体,精心节选画面,学生就会为之所动,为之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用多媒体投影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视屏,春江水涨、百花齐放、草长莺飞、春耕农忙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又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教师可选取父子送别几个感人的场面,然后教师再启发学生,回想他们的父母关心他们的场景,他们当时是怎样感受父母的关心的,从而激发学生思考:朱自清笔下的《背影》该会怎样写父爱呢?文中的“我”又是怎样感受父爱的呢?
二、以情导情,引领情感
古人云:“一人向隅满座不欢。”这说明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我们都是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就会对他所教的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染情以情导情”的通道,用我们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成语“爱屋及乌”就是这一做法最生动的诠释。只要我们热情洋溢激情满怀,学生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但情感的布施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更为注重的是方法和分寸。”可见,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全身心用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纽带,从生活和学习中入手,培养情感。
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意义上的主体,这也是当今课改的大势所趋。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新课标也强调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组织学习七年级上册的《小巷深处》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去研究:文中哪些地方是盲母对女儿的爱的表现?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对一个这样疼“我”爱“我”的母亲,“我”是不是一直也如此的爱她呢,为什么?“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样,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获得了情感教育。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特别是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或者误入歧途时,就离不开我们的引导启发,这样,学生就能享受到自主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很自豪的说“我行,我很棒”,学生学习的信心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
第三,教师是学生感情的引领者,我们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假如情感投资太少,那么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要想引起思想上的共鸣,那就很难了。由此看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的情感朝着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方向发展。
三、创设氛围,留住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面对的是已有一定情感体验的十三、四岁学生,我们语文教师只有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并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作者和老师共同创设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
现在的语文课堂,时间大多交还给学生了,老师占有的时间少了,导入语就显得异常重要,一堂课的成败得失,关键就看导入语是否把学生的情感都调动起来了,学生是否不折不扣地准备投入学习了!这就要求导入语的运用,不仅要辞采华美,更重要的是抓学生的心,把学生的思考带进老师精心酝酿的氛围中,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这里有个成功的范例,写出来与大家共勉。桂林市清风实验学校的熊冬梅老师在教《乡愁》这一课时,曾这样设计导入语:(同时播放《江河水》音乐)同学们,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野》中写到“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承受思乡之愁?多少海外赤子抱着叶落归根的情感回到祖国回到家乡!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无论你走了多远,但总是犹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拳拳爱心织成的线紧紧地握在母亲手中。你的根是在故园的井土之中。故园暂不能还,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乡愁啊乡愁,你是什么模样?为什么千百年来的人们想起你总是心惊魄动,总是泪水涟涟?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让我们走进那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就这样,学生带着被激起的情绪和兴趣走进课文。
饱含真情的语文教师历来都是学生喜爱的。学生在充满爱和愉快的环境中成长,世间没有不需要友爱和情感的学生。于漪有一句口头禅:“教师的天职就是爱学生。”亚米契斯说:“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语文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在教学中以情导情,才能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怎样真正培养一代人》,教育出版社,2006.1.
2.亚米契斯:《爱的教育》,教育出版社,2009.6.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兴宾区桥巩乡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