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深入发展的转型期。特别是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不仅面临严峻的形势与挑战,而且经济的复杂性和不确定因素更加突出。从事经济新闻的报道工作,需要紧跟经济步伐,加倍学习和钻研,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变化与节奏。对经济新闻的报道,应不满足于表象,侧重分析性报道,力求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能够提供具有借鉴性、前瞻性观点。
【关键词】经济新闻 经济报道 纵深化
同社会新闻等一些新闻相比,应当说经济新闻的采写要求更加专业。记者需对诸如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股票市盈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等这些经济概念有个比较清楚的了解,这是经济新闻得以深入的前提。它也提醒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记者加强学习的重要性。在经济新闻的报道当中,固然需要那些报道“是什么”的短讯、快讯,但是更需要报道“为什么”、“将会怎样”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在新闻“条口”里,经济新闻是最适合于分析性报道或深度报道的门类之一。经济无小事,它直接关系到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与民生息息相关。每斤粮食、每度电即使涨价一毛钱,也会影响到广大百姓的生活。所以,作为一名经济记者,要善于把经济新闻做深、做透,而不是只会做表面文章。
将经济新闻报道纵深化,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国内与国际宏观经济的走势,了解并熟悉国家与经济有关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跟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经济之间的关联度也进一步提高。这对致力于经济报道的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眼光不再局限于国内,还要放眼于世界。美国的次贷危机不仅会影响到其自身的经济,同样也会影响到中国和他国的经济。美国作为中国商品出口的大国,美元的贬值或经济的衰退,都会直接影响到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走势。全球粮价上涨、石油价格上涨,同样会波及中国。我们的生产企业、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国家对于出口加工企业税收的调整、政策的改变等,这些问题经济记者都需要作出迅速反应。这些都需要记者紧跟形势变化,不断消化、了解,在经济动态发展过程中“吃透”国家方针、政策的主要精神,把握经济大势,报道相关新闻才能做到高屋建瓴。
经济新闻报道纵深化,还要善于进行数据分析。经济的数字、数据是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能直接反映出国计民生、行业、企业运作的好坏与否。数据分析是经济新闻最重要的事实支撑之一。善于利用数据分析,也是经济新闻记者的基础性工作,经济记者要热爱并钻研它,要培养以分析数字、数据为乐的职业习惯。数字、数据也是经济新闻报道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关键素材。报道经济的记者,不能一碰到数据就头疼,连自己都云里雾里,搞不明白,就很难给别人提供有说服力的事实依据。从某种程度上讲,数字、数据分析是撬开经济秘密的一把钥匙。不过,它们毕竟是枯燥的,引用要恰当与适当。否则适得其反,变成令人厌烦、费解的堆砌。尼尔·T·加文在《经济、媒体与公众知识》一书中指出,“经济对大众性报纸来说是一个干巴巴而且困难的领域,需要繁复的解释和阐明相关的环境,必须想方设法把人们普遍认为困难、枯燥并且需要复杂技术解释的事件处理得生动,而且对一般的和漫不经心的读者具有吸引力。”艰深并不是经济报道深度化的必要代价,坚持口语化写作是新闻写作同样也是经济新闻写作的不二法门。经济新闻的专、深、透,在表达方式上一样应该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经济新闻的分析性报道为报道的与众不同打开了充分的空间。在当前我国的经济报道中,经常会出现很多盲目跟风的情况。不少记者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缺乏冷静的思考,只会跟风报道“明星”企业和新闻人物,导致了片面报道的产生,也造成了很多失实和难以弥补的负面效果。如2010年7月,新闻界对李途纯和他的“太子奶”集团资不抵债即将破产的报道。对该事件,媒体大书特书;而就在此前不久,同样是这些记者还在盲目歌颂和夸赞。这样自相矛盾报道的例子还有很多。透过现象见其本质,不要为各种表象所迷惑,要善于捕捉经济现象变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具有成熟的认知力、审慎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
将经济新闻报道纵深化,要不断提高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并在事实基础上,敢于下判断,提供前瞻性观点。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熊猫电子牵头在南京召开彩电业峰会,会议主要议题是:因彩电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不断下降,采取价格联盟维持行业利润。参会彩电企业承诺将根据价格协议销售产品。如何报道这则新闻?首先要有个最基本的判断,就是价格联盟符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且具不具有合法性?再者,价格联盟能否顺利实行?在现场,记者要善于观察。参会的国内彩电企业共有九家,是当时国内彩电业的几大巨头,然而被称作国内彩电业“老大”的四川长虹却缺席。这么重要的会议长虹不可能不派代表参加,这是怎么回事?除非是不愿意加盟,也就是不愿接受所谓的价格协议。如果长虹拒绝接受,那又意味着什么?基于这些推断,通过采访物价部门,进一步了解价格联盟的合法性。得出企业之间通过价格协议垄断市场价格的行为是不合法的结论,这一结论通过采访相关法律专家同样得到印证;对四川长虹的采访,则进一步证实长虹不执行价格联盟的立场,长虹方面表示继续以低价抢占市场份额;为了使判断的事实依据更充分,记者还要采访没有参会的其他一些企业,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彩电价格联盟注定破产。经过细致缜密的分析,采写出的新闻才更有份量。
经济新闻的分析性报道要求具有前瞻性,它区别于以传递经济信息为目的的一般经济报道,也是受众的深度需求。经济现象瞬息万变,如果不能对其走向作出前瞻性的分析,受众或者会错失良机,或者在突如其来的经济事件面前不知所措,甚至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经济报道的前瞻性要求记者对经济现象未来可能的走向,有科学精神和敏锐的直觉。前瞻性的基础是对经济现象的历史和现状的客观分析,前瞻要做到尽可能的准确,就离不开科学精神。前瞻性也是长期经验积累的产物,记者因有丰富的经验往往会有准确的直觉。这两点都是预测的先决条件。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媒体当然不可能作出何时金融危机爆发这样的精确预告,但引发争议的是部分媒体缺少前瞻性的分析报道,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严重影响不是估计不足就是过于乐观。
(作者单位:江苏经济报社)
责编:刘冰石
【关键词】经济新闻 经济报道 纵深化
同社会新闻等一些新闻相比,应当说经济新闻的采写要求更加专业。记者需对诸如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股票市盈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等这些经济概念有个比较清楚的了解,这是经济新闻得以深入的前提。它也提醒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记者加强学习的重要性。在经济新闻的报道当中,固然需要那些报道“是什么”的短讯、快讯,但是更需要报道“为什么”、“将会怎样”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在新闻“条口”里,经济新闻是最适合于分析性报道或深度报道的门类之一。经济无小事,它直接关系到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与民生息息相关。每斤粮食、每度电即使涨价一毛钱,也会影响到广大百姓的生活。所以,作为一名经济记者,要善于把经济新闻做深、做透,而不是只会做表面文章。
将经济新闻报道纵深化,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国内与国际宏观经济的走势,了解并熟悉国家与经济有关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跟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经济之间的关联度也进一步提高。这对致力于经济报道的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眼光不再局限于国内,还要放眼于世界。美国的次贷危机不仅会影响到其自身的经济,同样也会影响到中国和他国的经济。美国作为中国商品出口的大国,美元的贬值或经济的衰退,都会直接影响到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走势。全球粮价上涨、石油价格上涨,同样会波及中国。我们的生产企业、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国家对于出口加工企业税收的调整、政策的改变等,这些问题经济记者都需要作出迅速反应。这些都需要记者紧跟形势变化,不断消化、了解,在经济动态发展过程中“吃透”国家方针、政策的主要精神,把握经济大势,报道相关新闻才能做到高屋建瓴。
经济新闻报道纵深化,还要善于进行数据分析。经济的数字、数据是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能直接反映出国计民生、行业、企业运作的好坏与否。数据分析是经济新闻最重要的事实支撑之一。善于利用数据分析,也是经济新闻记者的基础性工作,经济记者要热爱并钻研它,要培养以分析数字、数据为乐的职业习惯。数字、数据也是经济新闻报道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关键素材。报道经济的记者,不能一碰到数据就头疼,连自己都云里雾里,搞不明白,就很难给别人提供有说服力的事实依据。从某种程度上讲,数字、数据分析是撬开经济秘密的一把钥匙。不过,它们毕竟是枯燥的,引用要恰当与适当。否则适得其反,变成令人厌烦、费解的堆砌。尼尔·T·加文在《经济、媒体与公众知识》一书中指出,“经济对大众性报纸来说是一个干巴巴而且困难的领域,需要繁复的解释和阐明相关的环境,必须想方设法把人们普遍认为困难、枯燥并且需要复杂技术解释的事件处理得生动,而且对一般的和漫不经心的读者具有吸引力。”艰深并不是经济报道深度化的必要代价,坚持口语化写作是新闻写作同样也是经济新闻写作的不二法门。经济新闻的专、深、透,在表达方式上一样应该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经济新闻的分析性报道为报道的与众不同打开了充分的空间。在当前我国的经济报道中,经常会出现很多盲目跟风的情况。不少记者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缺乏冷静的思考,只会跟风报道“明星”企业和新闻人物,导致了片面报道的产生,也造成了很多失实和难以弥补的负面效果。如2010年7月,新闻界对李途纯和他的“太子奶”集团资不抵债即将破产的报道。对该事件,媒体大书特书;而就在此前不久,同样是这些记者还在盲目歌颂和夸赞。这样自相矛盾报道的例子还有很多。透过现象见其本质,不要为各种表象所迷惑,要善于捕捉经济现象变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具有成熟的认知力、审慎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
将经济新闻报道纵深化,要不断提高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并在事实基础上,敢于下判断,提供前瞻性观点。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熊猫电子牵头在南京召开彩电业峰会,会议主要议题是:因彩电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不断下降,采取价格联盟维持行业利润。参会彩电企业承诺将根据价格协议销售产品。如何报道这则新闻?首先要有个最基本的判断,就是价格联盟符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且具不具有合法性?再者,价格联盟能否顺利实行?在现场,记者要善于观察。参会的国内彩电企业共有九家,是当时国内彩电业的几大巨头,然而被称作国内彩电业“老大”的四川长虹却缺席。这么重要的会议长虹不可能不派代表参加,这是怎么回事?除非是不愿意加盟,也就是不愿接受所谓的价格协议。如果长虹拒绝接受,那又意味着什么?基于这些推断,通过采访物价部门,进一步了解价格联盟的合法性。得出企业之间通过价格协议垄断市场价格的行为是不合法的结论,这一结论通过采访相关法律专家同样得到印证;对四川长虹的采访,则进一步证实长虹不执行价格联盟的立场,长虹方面表示继续以低价抢占市场份额;为了使判断的事实依据更充分,记者还要采访没有参会的其他一些企业,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彩电价格联盟注定破产。经过细致缜密的分析,采写出的新闻才更有份量。
经济新闻的分析性报道要求具有前瞻性,它区别于以传递经济信息为目的的一般经济报道,也是受众的深度需求。经济现象瞬息万变,如果不能对其走向作出前瞻性的分析,受众或者会错失良机,或者在突如其来的经济事件面前不知所措,甚至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经济报道的前瞻性要求记者对经济现象未来可能的走向,有科学精神和敏锐的直觉。前瞻性的基础是对经济现象的历史和现状的客观分析,前瞻要做到尽可能的准确,就离不开科学精神。前瞻性也是长期经验积累的产物,记者因有丰富的经验往往会有准确的直觉。这两点都是预测的先决条件。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媒体当然不可能作出何时金融危机爆发这样的精确预告,但引发争议的是部分媒体缺少前瞻性的分析报道,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严重影响不是估计不足就是过于乐观。
(作者单位:江苏经济报社)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