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导力量,是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要实现人力资源强国之梦,就必须要高度重视教师教育。而当前就我国教师教育现状看,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教师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笔者认真分析了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教师教育问题的路径,将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在整体上还相对落后,不能很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发展存在观念和制度的障碍,一系列突出问题急需解决。怎样解决这些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教师教育能不能继续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教师教育法制环境不完善,其主体受市场的驱动。在部分发达国家,有关教师教育的法律法规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体系,这对我国的教师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这方面,当前我们还存在一些欠缺:一是有关教师教育的规定仅是在一些法规中有部分条文性的规定,主要是依赖行业的指导性文件,对于教师教育没有形成刚性的规范文件,缺乏应有的管理力度和约束机制。二是对于教师入职要求和考核标准以及教师继续教育没有一定的法律依据,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只是制定了一些适合本地区的标准,没有硬性和统一性的标准,对教师资格管理不够严肃,随意性较大。三是教师教育的相关法规、条例仍然不明确、不全面、不系统。教师教育法律法规的建立是推进教师教育进程的重要保障,有了法律依据,可以根据目前的教师教育发展的要求和专业建设,制定规范政策以及可行的教师教育标准。
随着教师教育的发展,各办学机构对于教师教育的内容选择完全依赖于市场对教师教育的引导,虽然强调了教师教育的实用性,但却忽视了其内在的系统性。由于教师教育专业的设置是依据教育市场的需要,有时会因为市场的错误导向使得教育专业在设置上产生一定的错觉,教师教育机构不能对教师市场进行有效的教育分析,对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以及招生规模不能进行科学调研,致使市场和实际相脱节。
2、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师教育培训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表面上面面俱到,实际上没有深入研究,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缺陷:片面注重知识,轻视了能力的培训;注重教师认知素质方面的提高,忽视了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注重理论的传授,忽视了知识具体操作的培训;注重眼前效果,缺乏对教师未来长期发展的整体考虑。
3、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脱节。教师的工作是一种终身化的职业,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单靠师范院校一次性的职前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经过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锻炼和在职培训的进修提高。从一个教师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教师的职前教育仅是其成长的开端,相对而言,教师职后的继续教育比职前教育重要的多。传统的师范教育是一种教师职前预备教育,也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与职后教育没有必然联系。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在职教育是被分割成前后脱节、互不相关的部分,由不同的教育机构来实施。一般的师范院校,只管职前教育部分。这种职前职后脱节的状况,不能很好的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导致了教师知识的老化、陈旧以及专业水平的低下。随着教师培训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变为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的全员继续教育,依据终身教育理念,针对我国现行教师教育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统一规划与设计改革方案,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4、教师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在新形势下,教师教育“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政策尚未很好落实。教师教育的问题和困难之一,就是在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教师教育经费依旧投入不足,师范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成为制约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的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校教学资源的相对落后,以及教师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影响,使得我国的教师教育将出现恶性循环的态势。例如,基层学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各项费用不能保证,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
5、教师教育形式单调。大量短期业余的教师教育,使得教师倍感身心疲惫,过分统一集中的培训,也阻碍了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很多地区都是利用教师的双休日与节假日进行培训,但由于教师平时的教学工作都比较繁重,因此占用教师休息日引起了大多数教师的抱怨。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很多的教师还须长途跋涉,从客观上影响了教师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另一个方面,教师参加培训的意愿多处于外部的政策压力,而教师能否参加培训要听从于任职学校的安排。因而被培训的教师在培训时间、培训形式、培训内容等的选择上就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加之培训中指导教师的绝对权威,又使得整个教师在教育培训过程中缺少民主的气氛,从而抑制了教师的学习主动性。
6、教师教育缺少有效的评估监督机制。教师教育已成为教师上岗的凭证之一,但是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教育的评价考核中却并未认真对待,加上一些培训机构的不负责任,甚至有些培训机构根本就不具备教育培训资质。因此往往在培训中要么是对学习无评估监督,要么是进行形式主义的考核,使培训缺少适度的压力和竞争力。评估的内容又以知识记忆为主,显得单一而无说服力。如此种种造成教师学习意识淡薄,研究行动迟缓,缺乏学习的主体精神,严重制约着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此外,影响教师教育的因素还有:首先是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许多中小学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一般平均周课时在14节以上,加上晚自习辅导、个别指导和作业批改时间,工作就更是繁重。若再担任班主任,起早贪黑忙碌在班上,根本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其次是培训教材老化,难以适应新课改的需求;再次是教师教育机制缺乏创新,与教师培训
需要不适应;还有,在教师教育过程中,过重抽象理论教育、轻视教育实践的问题等等。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的培训对策
1、建立完善的教师教育政策法规
“政府是主体,政策是关键”,政府不应将教师教育完全推向市场,过度关注市场对教育的调节功能。因为市场不完全适合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包括教师教育。所以,政府要通过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对教师教育的改革进行宏观的管理予以正确的导向和强有力的支持。而要做到这一点,国家必须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教师教育法规体系,从而为教师教育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并为终身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地方政府也应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尤其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采取得力措施,将教师参加教育培训规定为必须完成的义务和责任,制定一套有组织、有落实、有监督的周密细致的教师教师教育工作管理体系。学校也要制定相应的教师教育奖惩办法,在职务提升和职称评聘上与教师教育直接挂钩,并创造条件给所有教师以平等的学习机会。在部分在职教师对教师教育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内驱力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法律监督和政策引导,这是实现教师终身学习由他律到自律的必要手段。
2、调整课程结构,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和教师专业水平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专业化与开放性是我国教师教育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教师是专门职业,必需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目前教师教育的专业结构必须调整,要重建适应课程综合化和多样化要求的专业,加强实践环节,只有延长学制,才能兼顾学科专业学习和教师职业训练所以,首先调整高校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容结构,确定“学科知识课程”、“条件性知识课程”和“实践性知识课程”的比例关系和教学形式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我国目前教师教育的现状,比较国外教师教育的课程比例,建议我国教师教育中“学科知识课程”占总课时的40%~45%,“条件性知识课程”占总课时的25%~30%,“实践性知识课程”占总课时的35%~25%。改变新教师对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比较差和处理课堂冲突事件能力低这些问题,一方面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主要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教法课和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体会、感悟和总结获得。其次加大教育学科改造力度,不断完善教师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和改革教育实践环节,实现学术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同步提升。可以按一级学科(或专业大类)招生,并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强能力”的总体要求,实行“按类招生、学程分段、方向分流”,形成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分离的“3+1”培养模式(教师专业教育约占总学分的25%或占总学程的1/4)。其突出特点是,前期按大类培养,学程分段设计,适时按专业或专业方向分流。通过搭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专业教育”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促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向综合化、专业化、个性化发展。在“3+1”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下,考虑中小学及幼儿教师培养的差异,在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又有所不同。中学教师培养在实行“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分离”基本培养模式的框架下,文科突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强调人文素养和文化大背景的特色培养;理科突出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有机融合,强调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小学及幼儿教师培养突出大学文化基础教育和教师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适度加强小学及幼儿教育主科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和科技素养,具备开展适合儿童特点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知识背景和能力,造就全科型小学及幼儿教师。这样参与教师教育的综合大学要通过自身培养和招聘教师教育的各类人才,在保证教师教育学术性的同时,还要大力加强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和“教学实践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3、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建立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就是将职前教育、上岗适应教育和在职提高融为一体,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和基本途径。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在《推进教师教育体系创新,从教师培养培训分离向教师教育一体化转变》中指出:“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是教师教育机构的一体化。
当前,针对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中分离中存在的机构各自为政、内容重叠交叉、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经过整合将成为连续的整体。今后,我国教师的在职培训,将由学历补偿教育转向知识更新、教学研究和提高业务能力的教育,培训对象广,质量要求高,需要调整或合并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与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等成人教育院校,使之兼具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功能,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的一体化。
4、更新教师培训内容,倡导教师培训方式的多样化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内容应当在原有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分科教材基础知识、课堂教学方法等基础上,增设师德养成教育、学科前沿介绍、信息技术应用、科学创新研究、跨学科综合交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以此作为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在培训方式上,要注重多种培训方法的联合应用,陈述式、主动式、参与式、讨论式等交叉进行。
5、建立有效的教师教育评估监督机制
教师教育的发展必然离不开科学的教育评价,这有利于教师教育系统内部自省,推进教师教育良性发展。首先,应建立认定教师教育机构资格机制。教师教育机构资格认定是规范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确保质量的基本保证,认证标准包括办学条件、课程计划、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其次,在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的基础上,构建教师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并定期对教师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实施评价,只有达到标准的机构,才准开展教师教育工作,未达到标准的机构,要加以改进,通过认定后才能从事教师教育工作 ;第三,完善教师评价制度。目前对教师实施的发展性评价,克服了奖惩性评价的功利性,倡导的是一种人文关怀。但这种评价机制对于教师个体没有约束力,完全依赖与教师个体的素质,从评价机制建设监督的角度来看,这种机制是不够完善的。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模式,在内涵上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机制上对教师职业行为进行科学的评估,提高教师评价的时效性,从而完善教师教育的评价机制。
6、多方筹措资金,增加教育投入
教师教育经费属于人力资源开发费用,应视为一种生产性投资,因此我们要不惜代价投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明确规定:从预算内教育经费、教育附加费、教师培训费等提取适量的经费用于教师教育。当然,还可以通过财政拨一点、学校拿一点、自己出一点等“三个一点”来筹集经费,同时,鼓励制定政策让社会各界投资教师教育。
当然,走出教师教育困境的路径还有很多:如树立新课改新理念,真正实现教师教育一定要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与中小学校密切合作,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健全培训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优化教师教育的资源配置;细化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等。
教师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未来基础教育、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整个社会的“功能紊乱”。而且,这种“功能紊乱”一旦发生,短时间内很难以恢复。所以,我们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统一协调教育资源,实现教师教育跨越式发展,为教师教育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否则,我们的教师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得不到创新、加强和发展。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在整体上还相对落后,不能很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发展存在观念和制度的障碍,一系列突出问题急需解决。怎样解决这些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教师教育能不能继续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教师教育法制环境不完善,其主体受市场的驱动。在部分发达国家,有关教师教育的法律法规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体系,这对我国的教师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这方面,当前我们还存在一些欠缺:一是有关教师教育的规定仅是在一些法规中有部分条文性的规定,主要是依赖行业的指导性文件,对于教师教育没有形成刚性的规范文件,缺乏应有的管理力度和约束机制。二是对于教师入职要求和考核标准以及教师继续教育没有一定的法律依据,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只是制定了一些适合本地区的标准,没有硬性和统一性的标准,对教师资格管理不够严肃,随意性较大。三是教师教育的相关法规、条例仍然不明确、不全面、不系统。教师教育法律法规的建立是推进教师教育进程的重要保障,有了法律依据,可以根据目前的教师教育发展的要求和专业建设,制定规范政策以及可行的教师教育标准。
随着教师教育的发展,各办学机构对于教师教育的内容选择完全依赖于市场对教师教育的引导,虽然强调了教师教育的实用性,但却忽视了其内在的系统性。由于教师教育专业的设置是依据教育市场的需要,有时会因为市场的错误导向使得教育专业在设置上产生一定的错觉,教师教育机构不能对教师市场进行有效的教育分析,对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以及招生规模不能进行科学调研,致使市场和实际相脱节。
2、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师教育培训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表面上面面俱到,实际上没有深入研究,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缺陷:片面注重知识,轻视了能力的培训;注重教师认知素质方面的提高,忽视了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注重理论的传授,忽视了知识具体操作的培训;注重眼前效果,缺乏对教师未来长期发展的整体考虑。
3、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脱节。教师的工作是一种终身化的职业,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单靠师范院校一次性的职前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经过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锻炼和在职培训的进修提高。从一个教师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教师的职前教育仅是其成长的开端,相对而言,教师职后的继续教育比职前教育重要的多。传统的师范教育是一种教师职前预备教育,也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与职后教育没有必然联系。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在职教育是被分割成前后脱节、互不相关的部分,由不同的教育机构来实施。一般的师范院校,只管职前教育部分。这种职前职后脱节的状况,不能很好的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导致了教师知识的老化、陈旧以及专业水平的低下。随着教师培训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变为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的全员继续教育,依据终身教育理念,针对我国现行教师教育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统一规划与设计改革方案,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4、教师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在新形势下,教师教育“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政策尚未很好落实。教师教育的问题和困难之一,就是在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教师教育经费依旧投入不足,师范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成为制约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的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校教学资源的相对落后,以及教师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影响,使得我国的教师教育将出现恶性循环的态势。例如,基层学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各项费用不能保证,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
5、教师教育形式单调。大量短期业余的教师教育,使得教师倍感身心疲惫,过分统一集中的培训,也阻碍了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很多地区都是利用教师的双休日与节假日进行培训,但由于教师平时的教学工作都比较繁重,因此占用教师休息日引起了大多数教师的抱怨。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很多的教师还须长途跋涉,从客观上影响了教师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另一个方面,教师参加培训的意愿多处于外部的政策压力,而教师能否参加培训要听从于任职学校的安排。因而被培训的教师在培训时间、培训形式、培训内容等的选择上就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加之培训中指导教师的绝对权威,又使得整个教师在教育培训过程中缺少民主的气氛,从而抑制了教师的学习主动性。
6、教师教育缺少有效的评估监督机制。教师教育已成为教师上岗的凭证之一,但是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教育的评价考核中却并未认真对待,加上一些培训机构的不负责任,甚至有些培训机构根本就不具备教育培训资质。因此往往在培训中要么是对学习无评估监督,要么是进行形式主义的考核,使培训缺少适度的压力和竞争力。评估的内容又以知识记忆为主,显得单一而无说服力。如此种种造成教师学习意识淡薄,研究行动迟缓,缺乏学习的主体精神,严重制约着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此外,影响教师教育的因素还有:首先是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许多中小学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一般平均周课时在14节以上,加上晚自习辅导、个别指导和作业批改时间,工作就更是繁重。若再担任班主任,起早贪黑忙碌在班上,根本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其次是培训教材老化,难以适应新课改的需求;再次是教师教育机制缺乏创新,与教师培训
需要不适应;还有,在教师教育过程中,过重抽象理论教育、轻视教育实践的问题等等。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的培训对策
1、建立完善的教师教育政策法规
“政府是主体,政策是关键”,政府不应将教师教育完全推向市场,过度关注市场对教育的调节功能。因为市场不完全适合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包括教师教育。所以,政府要通过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对教师教育的改革进行宏观的管理予以正确的导向和强有力的支持。而要做到这一点,国家必须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教师教育法规体系,从而为教师教育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并为终身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地方政府也应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尤其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采取得力措施,将教师参加教育培训规定为必须完成的义务和责任,制定一套有组织、有落实、有监督的周密细致的教师教师教育工作管理体系。学校也要制定相应的教师教育奖惩办法,在职务提升和职称评聘上与教师教育直接挂钩,并创造条件给所有教师以平等的学习机会。在部分在职教师对教师教育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内驱力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法律监督和政策引导,这是实现教师终身学习由他律到自律的必要手段。
2、调整课程结构,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和教师专业水平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专业化与开放性是我国教师教育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教师是专门职业,必需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目前教师教育的专业结构必须调整,要重建适应课程综合化和多样化要求的专业,加强实践环节,只有延长学制,才能兼顾学科专业学习和教师职业训练所以,首先调整高校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容结构,确定“学科知识课程”、“条件性知识课程”和“实践性知识课程”的比例关系和教学形式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我国目前教师教育的现状,比较国外教师教育的课程比例,建议我国教师教育中“学科知识课程”占总课时的40%~45%,“条件性知识课程”占总课时的25%~30%,“实践性知识课程”占总课时的35%~25%。改变新教师对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比较差和处理课堂冲突事件能力低这些问题,一方面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主要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教法课和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体会、感悟和总结获得。其次加大教育学科改造力度,不断完善教师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和改革教育实践环节,实现学术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同步提升。可以按一级学科(或专业大类)招生,并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强能力”的总体要求,实行“按类招生、学程分段、方向分流”,形成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分离的“3+1”培养模式(教师专业教育约占总学分的25%或占总学程的1/4)。其突出特点是,前期按大类培养,学程分段设计,适时按专业或专业方向分流。通过搭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专业教育”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促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向综合化、专业化、个性化发展。在“3+1”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下,考虑中小学及幼儿教师培养的差异,在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又有所不同。中学教师培养在实行“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分离”基本培养模式的框架下,文科突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强调人文素养和文化大背景的特色培养;理科突出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有机融合,强调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小学及幼儿教师培养突出大学文化基础教育和教师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适度加强小学及幼儿教育主科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和科技素养,具备开展适合儿童特点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知识背景和能力,造就全科型小学及幼儿教师。这样参与教师教育的综合大学要通过自身培养和招聘教师教育的各类人才,在保证教师教育学术性的同时,还要大力加强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和“教学实践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3、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建立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就是将职前教育、上岗适应教育和在职提高融为一体,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和基本途径。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在《推进教师教育体系创新,从教师培养培训分离向教师教育一体化转变》中指出:“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是教师教育机构的一体化。
当前,针对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中分离中存在的机构各自为政、内容重叠交叉、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经过整合将成为连续的整体。今后,我国教师的在职培训,将由学历补偿教育转向知识更新、教学研究和提高业务能力的教育,培训对象广,质量要求高,需要调整或合并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与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等成人教育院校,使之兼具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功能,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的一体化。
4、更新教师培训内容,倡导教师培训方式的多样化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内容应当在原有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分科教材基础知识、课堂教学方法等基础上,增设师德养成教育、学科前沿介绍、信息技术应用、科学创新研究、跨学科综合交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以此作为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在培训方式上,要注重多种培训方法的联合应用,陈述式、主动式、参与式、讨论式等交叉进行。
5、建立有效的教师教育评估监督机制
教师教育的发展必然离不开科学的教育评价,这有利于教师教育系统内部自省,推进教师教育良性发展。首先,应建立认定教师教育机构资格机制。教师教育机构资格认定是规范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确保质量的基本保证,认证标准包括办学条件、课程计划、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其次,在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的基础上,构建教师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并定期对教师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实施评价,只有达到标准的机构,才准开展教师教育工作,未达到标准的机构,要加以改进,通过认定后才能从事教师教育工作 ;第三,完善教师评价制度。目前对教师实施的发展性评价,克服了奖惩性评价的功利性,倡导的是一种人文关怀。但这种评价机制对于教师个体没有约束力,完全依赖与教师个体的素质,从评价机制建设监督的角度来看,这种机制是不够完善的。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模式,在内涵上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机制上对教师职业行为进行科学的评估,提高教师评价的时效性,从而完善教师教育的评价机制。
6、多方筹措资金,增加教育投入
教师教育经费属于人力资源开发费用,应视为一种生产性投资,因此我们要不惜代价投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明确规定:从预算内教育经费、教育附加费、教师培训费等提取适量的经费用于教师教育。当然,还可以通过财政拨一点、学校拿一点、自己出一点等“三个一点”来筹集经费,同时,鼓励制定政策让社会各界投资教师教育。
当然,走出教师教育困境的路径还有很多:如树立新课改新理念,真正实现教师教育一定要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与中小学校密切合作,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健全培训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优化教师教育的资源配置;细化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等。
教师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未来基础教育、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整个社会的“功能紊乱”。而且,这种“功能紊乱”一旦发生,短时间内很难以恢复。所以,我们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统一协调教育资源,实现教师教育跨越式发展,为教师教育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否则,我们的教师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得不到创新、加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