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远至近又己亥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sco_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犬渐渐远去,肥猪又来拱门,农历己亥猪年到了。北京的王府井,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外滩,广州的沙面,深圳的市民广场和香港的维多利亚港,也包括了遥远边陲的新疆巴扎和西藏的林卡,其实已经沉浸在年的氛围中了。
  如果再看看高铁车站拖着拉杆箱长长的旅客队伍、机场候机厅里涌动的人流、南国大地公路上一眼望不到边的返乡摩托车队,那年的氛围更浓了。
  己亥至近却又至远。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的历法文化可追溯到商周,而年字的形成则更久远。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五谷丰登的形象和寓意。铭金体的年字也是一个成熟的谷穗,古文字中,年、稔同音同义。远古时期过年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天子祈谷于上苍”。可见中国农历的过年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傳统体现,记录了远古的农耕文明。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形成一个60年的轮回,再配上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的动物图腾,展示了远古人类对生态的认知和想象,也反映了农牧业的融合。用这种天干、地支搭配,如此往复无穷,生生不息。一个农历年代表了一个耕种收获的农业周期,在人类懂得了精确的天文历法,掌握了量子力学等高科技,能够登上月球飞向火星的今天,一谈中国的年文化仍然能嗅到中国远古文明的信息。
  中国的年文化记载了先民的追求和期盼,演绎出太多的扑朔迷离、匪夷所思的传奇和故事,其文化符号逾千年而不灭。中国的农历年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若干个时间节点、若干文化元素和若干文化单元的组合。
  过年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就拉开了帷幕。
  这天,千家万户都要把灶神从天庭迎回,好吃好喝,供品的档次焉敢怠慢,最穷的人家也要买几块糖堵灶神的嘴,谓之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漫长的封建社会,小民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寄希望于神灵保佑,虽然让人屡屡失望,大概也只能如此,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直到今天祭灶文化依然扎根于现实社会。时下,人们批评犯有“四风”问题、吃拿卡要的干部是“属灶王爷的,谁家的灶台他都上”,是何等尖锐、深刻、形象。
  过年的高潮在除夕之夜和大年初一。
  除夕,家家户户打扫得干干净净,贴对联、贴福字、贴门神,挂灯笼,其俗也逾千年以远。写福字、贴福字,从宫廷到民间皆盛此俗。皇帝皇后写福字赠宠臣,谓之“赐福”。到清朝时不仅历代皇上写福字,连末世的慈禧太后也是写福字的高手。过年的福字有五重含义:“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写福字、贴福字,兹事体大,但恭王府的管家在贴福字时一不小心贴倒了,恭亲王本来要责难他,但管家机灵善辩:“回王爷,福大命大造化大,福到了!”恭亲王转怒为喜,反而赏了他50两纹银。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附庸风雅,福字专门倒贴。但还有人倒贴福字,尚觉不足,在写“招财进宝”时将财字横写,谓之发横财,则令人堪忧了。拜年时人们抱拳施礼,“恭喜发财”,但愿不是“横财”。
  贴门神则更有趣。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地域不同,个人爱好不同,门神的选择和造型各异。多数是钟馗、关羽、秦琼、尉迟恭等等。在音乐之城河北武强县的西洋乐器小镇,钢琴、提琴、黑管等西洋乐器年产值上亿元,农民西洋乐队在春节期间演出,场场爆满,收入不菲,那里的农家小院大门上的门神也是秦琼、尉迟恭,但不是握剑举鞭,而是手挥五弦,或手捧一把地道的小提琴,“中外结合”得真可以!文化可否如此创新、与时俱进,本文不妄议,让民俗专家和文化学者评议。但年俗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在嬗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有人说年味淡了,其实不见得,年节之隆重、之盛大,一如既往,远方游子虽千里万里,都要赶到故乡父母身边吃年夜饭。除夕夜的炮声一如鲁迅笔下鲁镇上空的炮声,只是人间已换,当然时下都市已禁炮,倘不禁炮,刹那间PM2.5就能爆表。年夜饭比任何时期的年节都丰盛,除水饺,还备时鲜菜肴,美酒,果品。富裕之后的中国人所以常感叹“年味淡了”,是因为平时“天天过年”,也就比较不出过年有什么特别。依笔者看,现在反倒是年味更浓了,只说一事,过去除夕夜时家家户户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节目,现在除看春晚、守岁,家家户户的人还要握着手机发信息,为亲朋拜年祝福。连农村大妈们也握着儿女孝敬的智能手机,看个不停,不时说“电视看累了,给群儿里的老姐妹发个拜年微信”。那神态,煞有介事。此时此刻,神州大地的上空,数以亿计的拜年电波,带着城乡百姓的祝福和心愿飞向四面八方、五洲四海,覆盖全球。
  过完除夕和大年初一,年节远未落幕,正月初五是“崩穷”,规模依然了得,从凌晨至深夜,炮声连天。崩穷,送穷之俗,隋唐时期已盛行,《夷坚志·补》卷十一载:“正月初五剪纸为妇人,弃路衢,曰送穷,行者拾归奉,曰娶富媳妇儿归。”在古代朴素的辩证理念中,认为穷富可以转化,表达了治穷致富的美好愿望,只是这种方式太过滑稽可笑。唐代文学大家韩愈写过著名的《送穷文》,具体说有五穷:一智穷,二学穷,三文穷,四命穷,五交穷。中国人崩穷、送穷达千年之久,摆脱贫困了吗?没有,韩愈说过的五穷如魅影困扰了中国百姓几千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除少数达官贵人,富字与广大百姓无缘。历史的车轮转到今天,到2020年,将有7000万绝对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加入到全面小康的行列中来。我想像不出,那一刻,正月初五崩穷,送穷的人们将怎样表达自己的欣慰、幸福之情!
  正月十五是年文化节点上的最后一个高潮,谓之“元宵节”,俗始于汉,太尉周勃戡平诸吕之乱,恰在正月十五。文帝刘恒定于正月十五日“与民同乐”岁岁庆祝。正月为“元月”,夜晚称“宵”,正月十五便称为元宵节。是夜张灯结彩,鱼龙竞舞,万人空巷,皇室也倾宫出动,能称中国最古老的狂欢节,两千多年间,庆元宵的方式虽有变化,但节日不衰。北方舞狮,南方舞龙,皆是高手参与,两支狮队、龙队可以竞争角逐,一决高下,煞是热闹。除舞狮、舞龙,太行山区的拉花,张家口坝上的打树花,也极富地方特色,都算得上地域文化。
  年是民俗,也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基因,印在山川大地,也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年,或叫春节,带着浓重的时代印记又向我们走来,猪年吉祥!
其他文献
一般来讲,人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特别是当个人身份、身价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就成为变异人了。或者说,这时候的人就脱离了人的本身、本质、本来面目,变成另外一种物体,当然不是什么“超人”“外星人”。他们仍是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但在多数人的眼里,他们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那个人了。  然而,人,终究是要还原为人的。  那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还原为人,或者说在什么情况下,人才像个人呢?  (一)在自然情
期刊
三十九岁生日,是几个曾在工作上帮带过的“小年轻儿”吵着要给我过的。自觉已入中年,何必如年轻人一样鄭重其事地再“装嫩过生日”?然而,聚会、小酌、漫谈、送花、许愿、吹蜡烛、切蛋糕,全套流程下来,我已乐在其中,恍若回到童年。猛地发现,是这帮小家伙,帮我唤醒了内心尘封许久的那份天真,倍感美好。  生日过后,才回老家。母亲佝偻着下厨,说要给我补上她亲手擀的长寿面。面条筋道、柔长,佐以腊肉、白菜、豆腐原汤卤,
期刊
鲁迅是一位收藏大家,除了书籍,他最大宗的藏品就是版画。目前,上海鲁迅纪念馆所藏的中国新兴版画作品达2100余幅,2014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藏外国版画全集》收藏了1677件作品。  可以说,版画(木刻)情结伴随着鲁迅整个文学生涯。他从童年起就收藏过木刻插图版《山海经》,并影描过整本的《荡寇志》木刻画;在日本留学时,他翻译的书籍的封面就使用了版画;“五四”后,他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编辑《莽原》
期刊
先说个真事。我女婿在东北修过高铁,给我带回两盒高丽参,放两年了,最近说给用了吧,再放过期了。用后,留了个白铁盒子。我看那白铁皮起明发亮,比街上做烟囱的铁皮好多了。盒不大,小一尺的样子。我觉得扔垃圾箱可惜了,就专门跑到街上送给做烟囱的师傅,想着在他手中,把盒子剪开,肯定还有用场。师傅看了说,没用的,比你这还好的,我都不要。弄得我好尴尬,白送人也不领情哟!  事后回想,觉得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浪费实在
期刊
日前看到一条微博,说的是2018年12月12日,南京医科大学的学生们正在教室里上课,一只猫突然闯了进来。这只猫居然如入无人之境,挨个从学生们的课桌上走过,眼神坚定,步伐从容,宛若巡视。再看学生们,没有哄笑,没有喧哗,没有炸堂,没有呵斥与驱打,老师还在上着课,学生们安静地看着那只猫从自己面前迈着优雅的猫步走到别人面前,一直到它安静地轻轻地离开。事后有学生称,这只猫出去之后又闯进了另外的教室,俨然是只
期刊
在晚清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由此结束闭关锁国政策,开始向列强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外国先进技术,想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回望中国百年沧桑巨变,近看近邻日本,远看所有后发达国家,细察超级大国,“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口号不但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有较大的负面效应,而且非常不合时宜。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标是“技”,那么,别人的长技从何而来?别人为什么能长期开发出长技?清廷为什么技
期刊
泱泱华夏,美食大国。走向世界,以“中华美食”“中华料理”而名世,在国内,则以“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大而概之。自然,这样划分未免太粗线条了,尤其在标榜多元化、个性化之当今。如何表述细腻、清晰而非粗线条,这是一篇大文章,在此按下不表。  笔者要说的是,以美食比喻网络“套路”如何?看一拨又一拨的通信“公关”,不是这套餐就是那套餐,此“餐”与彼“餐”,并非一类,但可“比附”。怎么讲?华夏饮食多美食,然,也
期刊
有一种看法似乎一直充斥于我们周围:文科没前途,学不懂理科的人才会去学文,愚钝的文科生永远只是理科生的陪衬。但我想说的是,当今人们的思想早已不该再被这样毫无科学性的偏见所禁锢。毋庸讳言,文科生中确实有一些人选择文科是被逼无奈,因为在理科的锋芒前挫败,转而投奔文科。但是更多的人,是出于内心最简单直接的缘故:热爱。我们擅长语言与记忆,我们向往文科所蕴含的感性美,而这就足够了。  一位学者曾说过:自然科学
期刊
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话有点绝对,好像不要任何附加条件,不管物体原来是什么颜色,不管物體处于什么状态,不管物体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只要接近了红色物体,就一定变为红色,接近黑色物体一定变为黑色。  当然,这只是一个比方,要说的是人。一个人接近好人,就一定成为好人,一个人接近坏人,就一定成为坏人。一个人接近诚实的人,就一定成为诚实的人。一个人接近狡诈的人,就一定成为狡诈的人。一个人接近善
期刊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两个和举荐人才有关的故事,读来颇能带给人一些思索:  东汉有个叫张陵的人,很有才学,河南尹梁不疑很赏识他,就荐举他为孝廉,张陵由此进入仕途,后来被提拔到朝廷任尚书一职。梁不疑是大将军梁冀的弟弟,梁冀权倾朝野、飞扬跋扈。有一年春天,群臣朝见桓帝,梁冀竟然带宝剑进入宫中,其他人都不敢知声,唯有张陵厉声斥责梁冀,让他退出,并命令虎贲和羽林卫士,夺下他所佩带的宝剑。梁冀跪下向张陵认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