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象征着生命、环保、和平……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富有童真童趣,具有一定的熏陶功能和积累价值,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环保教育思想在新教材中得以充分的体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学会用慧眼去发现那一抹绿色,用心揣摩,耐心引导,春雨润物般地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书本、课堂教学等渠道获得环境保护的知识,从而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
一、 巧挖资源,唤起环保意识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着丰富而广泛的环保教育资源。如有关于保护环境和欣赏环境的,有环境科学和环保知识的,还有环境道德和环保行为等内容。这些文章有的是生动活泼的故事、童话,有的是抒情写景散文,还有的是一些科技性较强的说明文。它们不仅以各种方式展现了美好的大自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还涉及一些以人口、资源、能源等为题材的内容。学生在感受美好大自然的同时,也认识到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人口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以苏教版国标本为例,如《云雀的心愿》《走,我们去植树》《沙漠中的绿洲》等,都是可以信手拈来,直接将语文教学和环保教育有机结合的课本资源。如在教学《云雀的心愿》一文时,在孩子们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让他们说说“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通过自主学习,研读文本,孩子们不难发现,云雀的心愿是到沙漠去种树,让沙漠变成绿洲。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的呢?我借助生动的课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让他们有感而发,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以此表述心中的愿望。再结合“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一句进行探究,孩子们通过查找资料等形式进一步明白了森林是人类的资源宝库,是一个庞大的氧气制造厂(天然的氧吧),是一台良好的吸尘器,是一位称职的卫生保健医生,是一堵绿色的隔音墙……由此可见,森林的确是太重要了,云雀的心愿就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无处不在的社会资源和生活资源,以及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生成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巧妙挖掘环保教育资源,不是生搬硬套,不是画蛇添足,而是应该锦上添花,收到语文教学与环保教育相得益彰之效。
二、 感悟文本,深化环保教育
生本教育的创始人——郭思乐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谈到“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人要形成思想,要通过感悟。它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感悟犹如人体吸收的食物的最终转化成奔流在自己血液之中的物质一样——只有后者才是主体自身的东西。不通过感悟,外界的东西对主体来说,始终是没有意义的,而逐步深入的感悟,则可以使被感悟物——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观点,一个事物,消化成为主体的思想、精神的一部分。”的确如此,对于一篇篇生动传神、真实感人的文章,唯有抓住字词句细细地品味,才能真真切切地走进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读是感悟文本的主要途径,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地读来完成。但是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语文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教学《特殊的葬礼》一文时,可采用对比朗读、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感悟文本,男生有感情地朗读“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尤其是每年汛期,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气势更是雄伟壮观,每秒钟就有1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泻而下,在下面撞开了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有时高达近百米。更有震耳欲聋的水声,为大瀑布壮威。据说在30千米外,瀑布的巨响声还清晰可闻。”女生有感情地朗读“几年过去,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已经逐渐枯竭,即使是在汛期,也见不到昔日的雄奇与气势。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许多慕名而来的游人,见此情景,无不惆怅满怀,失望而去。”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之后,能与文章产生共鸣,再进行充分的交流,将自己所思、所感、所获与同伴一起分享,能陶冶学生思想情操,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
这样凭借重点语句的朗读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显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形象的感染,激起情感的共鸣,不知不觉地在自己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活动引领,拓宽环保空间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活水源泉,又是语文学习的沃土。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语文教学中的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都离不开生活实际。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七嘴八舌话环保》口语交际时,教师可以事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通过居民问卷调查、访谈、水资源调查等途径,初步了解周边环境的一些真实情况,再让学生分组分析、汇总所调查的资料,之后进行详细地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及合理化建议。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如播放环保录像,让学生感受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便会渐入佳境,产生情感体验。他们从“不敢说”到“敢于说”、“争着说”,并能从别的学生的话语中找出不足,加以补充。与此同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评出优胜者,让学生在听话、说话的过程中,既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又体验到了成功所赋予他们的自豪感。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口语交际中将会畅所欲言,在学生环保意识增强的同时,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地提高。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的动力。因此,教师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想他们所想,做他们想做的事,做到以行激情。在教完《北大荒的秋天》和《拉萨的天空》等美文后,学生自然会联想自己家乡的美景,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或写下来。于是,我让学生试着去找一找大自然中的美景,可以画一画眼中的美景,写一写花草树木等景物的变化,或者是农作物丰收的景象,聊一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悟……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大自然的美,体验耕耘后收获的快乐,这无疑是给孩子们的语文学习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增长了见识。我相信,他们通过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会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美丽的家园——地球。
(作者:苏州高新区长江小学校校长)
一、 巧挖资源,唤起环保意识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着丰富而广泛的环保教育资源。如有关于保护环境和欣赏环境的,有环境科学和环保知识的,还有环境道德和环保行为等内容。这些文章有的是生动活泼的故事、童话,有的是抒情写景散文,还有的是一些科技性较强的说明文。它们不仅以各种方式展现了美好的大自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还涉及一些以人口、资源、能源等为题材的内容。学生在感受美好大自然的同时,也认识到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人口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以苏教版国标本为例,如《云雀的心愿》《走,我们去植树》《沙漠中的绿洲》等,都是可以信手拈来,直接将语文教学和环保教育有机结合的课本资源。如在教学《云雀的心愿》一文时,在孩子们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让他们说说“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通过自主学习,研读文本,孩子们不难发现,云雀的心愿是到沙漠去种树,让沙漠变成绿洲。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的呢?我借助生动的课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让他们有感而发,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以此表述心中的愿望。再结合“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一句进行探究,孩子们通过查找资料等形式进一步明白了森林是人类的资源宝库,是一个庞大的氧气制造厂(天然的氧吧),是一台良好的吸尘器,是一位称职的卫生保健医生,是一堵绿色的隔音墙……由此可见,森林的确是太重要了,云雀的心愿就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无处不在的社会资源和生活资源,以及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生成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巧妙挖掘环保教育资源,不是生搬硬套,不是画蛇添足,而是应该锦上添花,收到语文教学与环保教育相得益彰之效。
二、 感悟文本,深化环保教育
生本教育的创始人——郭思乐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谈到“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人要形成思想,要通过感悟。它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感悟犹如人体吸收的食物的最终转化成奔流在自己血液之中的物质一样——只有后者才是主体自身的东西。不通过感悟,外界的东西对主体来说,始终是没有意义的,而逐步深入的感悟,则可以使被感悟物——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观点,一个事物,消化成为主体的思想、精神的一部分。”的确如此,对于一篇篇生动传神、真实感人的文章,唯有抓住字词句细细地品味,才能真真切切地走进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读是感悟文本的主要途径,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地读来完成。但是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语文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教学《特殊的葬礼》一文时,可采用对比朗读、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感悟文本,男生有感情地朗读“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尤其是每年汛期,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气势更是雄伟壮观,每秒钟就有1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泻而下,在下面撞开了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有时高达近百米。更有震耳欲聋的水声,为大瀑布壮威。据说在30千米外,瀑布的巨响声还清晰可闻。”女生有感情地朗读“几年过去,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已经逐渐枯竭,即使是在汛期,也见不到昔日的雄奇与气势。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许多慕名而来的游人,见此情景,无不惆怅满怀,失望而去。”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之后,能与文章产生共鸣,再进行充分的交流,将自己所思、所感、所获与同伴一起分享,能陶冶学生思想情操,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
这样凭借重点语句的朗读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显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形象的感染,激起情感的共鸣,不知不觉地在自己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活动引领,拓宽环保空间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活水源泉,又是语文学习的沃土。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语文教学中的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都离不开生活实际。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七嘴八舌话环保》口语交际时,教师可以事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通过居民问卷调查、访谈、水资源调查等途径,初步了解周边环境的一些真实情况,再让学生分组分析、汇总所调查的资料,之后进行详细地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及合理化建议。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如播放环保录像,让学生感受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便会渐入佳境,产生情感体验。他们从“不敢说”到“敢于说”、“争着说”,并能从别的学生的话语中找出不足,加以补充。与此同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评出优胜者,让学生在听话、说话的过程中,既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又体验到了成功所赋予他们的自豪感。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口语交际中将会畅所欲言,在学生环保意识增强的同时,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地提高。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的动力。因此,教师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想他们所想,做他们想做的事,做到以行激情。在教完《北大荒的秋天》和《拉萨的天空》等美文后,学生自然会联想自己家乡的美景,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或写下来。于是,我让学生试着去找一找大自然中的美景,可以画一画眼中的美景,写一写花草树木等景物的变化,或者是农作物丰收的景象,聊一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悟……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大自然的美,体验耕耘后收获的快乐,这无疑是给孩子们的语文学习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增长了见识。我相信,他们通过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会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美丽的家园——地球。
(作者:苏州高新区长江小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