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说,因为经过,所以懂得。佛说,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宿舍
宿舍是个杂居地,大家都是响应同一样式的入学录取通知书的号召,从五湖四海、大江南北汇聚到一起的。操持不同的口音,甚至相貌上都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宿舍其实是缩微的社会,你必须面对性格各异、情趣参差的舍友。在这里,会有相互抱怨,甚至正面冲突,会有尴尬与无奈,会面临无助。但正是这些催生出成熟,使你懂得宽容、理解,学会和人相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会欢笑及其他。
然而,宿舍更多体现着你的舍友和你整个群体的面貌。如果都爱好整洁,那么宿舍的卫生定然搞得好;倘若大家都是懒汉,推门进去,臭袜子竞相跃入眼帘,则“生态”问题势必堪忧;如果个个自由散漫,则白天多自忙自事儿,除睡前醒来难得相见,气象冷清;若相互抱作一团,那么活动不断,花样迭出,当然红红火火!然而宿舍的风貌并不是事先框定的,它要求舍友间不断磨合、雕琢。
或许可以说大一些,由宿舍完全能够引申出一种文化,慢慢地品味吧!
★教室
教室总是在不停地切换角色。小学时我们可以尽情地在里面嬉戏、打闹,上课只是短暂的停歇;中学后教室俨然严肃了许多,它被老师们轮流掌控着,和课堂联姻;那么,进入大学呢?教室似乎出落成一种立体空间,三个维度分别是:课堂、自学和讲座。而且后两者由于代表着大学特有的人文及自由精神,正日渐勃兴,形如正统。
当一曲蹩脚的《大学自习室》从网上蔓延开来,被媒体跟风、爆炒时,教室的环境、生态问题也成为思想家忧虑的对象。然而,词作者无非是在自说自话,我们何必要那么较真儿!依笔者观察,除了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大学教室最大的噱头是“抢座”,目的同一,手段各异。有君子型的,在课桌上贴一张纸条,声明:“某月某日,星期几,有××课,需要借此一用。”末了,还不忘来一句“谢谢合作”;也有霸王型的,二话没说,把书本往桌上一撂:见书如人,这是俺圈的地盘,识相的速速离开;不过还有更霸道的,将课桌上的书一推,兀自坐下,心想:管你老几,反正我没见到你本人;更有厉害的,左顾右盼无人关注,遂来个顺手牵羊,溜之大吉!
君子型的太柔弱,像黑夜里冲着美女眨巴眼—鬼才看得见。霸王型的又害怕偏偏遇上个鹰派人物,和你死磕。至于鸡鸣狗盗,吾辈不为也!最简单,最有力,需要起个大早。如果是讲座,那就更少不了一股拼劲。下午六点开始,你得豁出午休才勉强找到空位。
中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如何利用好教室这一空间,全看你的造化!
★图书馆
马克思为写《资本论》,进进出出大不列颠图书馆,将某处地板都磨掉了一层;钱钟书就读清华,横扫图书馆,终成一代学术大师。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图书馆的倚重。图书馆也是评定院校实力的硬件设施之一,不可小觑了它。
进入大学,更多的时间是自由支配的,图书馆恰恰提供了一个自修的场所。有人还将其生发到一种境界,号曰:泡馆子。“泡”,是需要时间和耐力的。你必须从早上开馆呆到晚上闭门谢客,吃饭休息时还得想方设法占住座位。除却难度系数和高风险的“泡”外,“借”,也是开发图书馆资源的合理渠道。这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你将成为某本书的拥有者。因此,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自由发挥,可以记录心得,可以摘抄警句,可以复印,可以延续借期。只要善于发现,只要勤于接触,图书馆里值得翻阅、品味的书籍还是很多的。
莫要学作一副清高姿态,慨叹“无书可读”,莫要东奔西突,漫无方向。图书馆是宝山,入宝山空手而归,岂不郁闷!
★餐厅
饮食,人之大欲也。吃惯了家常饭,在大学里你可得悠着点儿。
首先,你要摸清楚餐厅的营业时间,并且必须严格遵循,这对于在家里随饿随吃的你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要调整生物钟才行。倘若睡了懒觉,忙了功课,做了琐事儿,你就得撇下饭卡里的固定资产,变换路线去动用流动资金了。并不是说这两种消费形式哪个更好,实在是眼睁睁看着钱从自家腰包掏出,被别人收入囊中,终究有些痛楚呀。
再则,餐厅照顾的是大众口味,从类别到样式上多为标准化制造,流水线生产。饭食还时不时打下很深刻的地方烙印。如南方以米饭为主食,北方院校却重面食,山西多醋,四川多辣。当然,你也不必太过担心了。随着后勤走向社会,许多院校餐厅开始按地域特征切分板块,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倘身在异乡,品尝到家乡风味,岂不快哉!
★老乡会
一方水土一方人。虽然一直游离在边缘地段,“老乡会”的名号倒也很响亮。老乡会,作为一种基于地域性的表述方式,大概根源于人们心理的接近性原则。
每年九、十月间,高校新生入学,老乡会也演进到最活跃期。你前脚刚跨入宿舍门槛,后脚大二、大三的学长便紧跟上来。“同学,你们宿舍有××省来的吗?”如果答应了,那下一步就是聚会。一大帮子陌生人见面、介绍、吃饭、游玩儿。聚完了就散,玩完了就走,当然每个人还得破费几两银子。虽然留下了一长串、一长串的电话号码,却老也懒得去联络。偶尔在校园里或大街上碰到,只觉得眼熟,却浑然忘了姓名,只好点个头,笑一笑,意思意思。
的确,通过“老乡会”这种形式可以认识些有趣的人,甚至结交些良友,拓展自己的人际圈层。但是,由于结构过于疏散,只是临时性拼盘,让人多少觉得有“作秀”之嫌。老乡之间果真能建立一种更亲密、更可靠的联系吗?一顿饭,一次Party,一场游玩真的可以将十几号人乃至几十号人由陌路变为熟识吗?就像某个同学见面后半开玩笑地说:“苟富贵,勿相忘。”老乡会,只不过落个心里踏实而已。
★社团
相信吧,你不是孤独的。在偌大的校园里,你总能找到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如果还存在着一些对你们敞开大门的俱乐部之类,那么这就可以称作“社团”。
社团的种类很多,有文学类的,有英语类的,有体育类的如足球协会、乒乓球俱乐部,甚至久已被人遗忘的哲学和诗歌也跳将出来,收复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最前卫的还数校园地下摇滚,造型即是其身份的象征。而声势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几乎涵盖了大学生活各个方面的当然是学生会。它总是以“半官方”的姿态出现,成员是各种社团里最牛气也是最繁忙的。系里的、学校范围内的、与外界联办的活动,总免不了他(她)们的筹划、奔忙。
不过,大多数的社团属于“清水衙门”,往往N个月没有一丁点儿动静。那些满怀激动地加入,希望大展宏图者,到头来只得大叫“上了‘贼船’”。
社团,如果资金雄厚,人员强悍,还可以出版自己的刊物,甚至个别的院校竟然默许其“上市”流通。当然这类刊物没有什么稳定性可言,更相当于一路走来、散落下的串串脚印。说到底,为的是储存一些记忆,供以后回想,把玩。所谓“锻炼”是客观结果,而非主观目的。
另外,如果有心思,社团是结交良友,提升自我品位的捷径——见贤思齐嘛。
★家
上大学,第一次对家的概念造成冲击。除了暑期、寒假短暂的逗留,家正在逐渐成为过去时,被经年的风尘遮掩、再遮掩……
家,不再是你频频往返期间的“前沿阵地”,而俨然转型成了“大后方”,源源不断地为你这场身处异地的“求学远征”输送“军需”。或许刚进入大学,你还会每夜去梦一个和家、和父母亲人相关的梦,可日子一长,家的观念开始淡薄了。于是,只有在生活困窘,偶遇挫折时才想起它。家,一个提供资金和抚慰的地方;父母,可以随意倾诉苦衷的“垃圾桶”。父母是慷慨的,他们从来都不懂得拒绝,如果感到意外,顶多会在电话里追问一下钱的用处。
你和家的联系,这个时候便缩减为两分半钟的电话通讯。你的解释是,两句话就说清了,何必要郑重其事地动用笔头?大概在你心灵深处,依然给家、给父母留有很大、很开阔的空间,然而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从不愿意轻易吐露。于是,不去说,不想说终于演绎成不用说,不会说。一切变得心安理得,家总算成了过去时!
★网络
和其他空间不同,网络是虚拟的,从平面虚拟出3D,从数字虚拟出人文。更宽的宽带,更飙的游戏,海量资讯带来的满足,娱乐刀尖上的狂舞,这都是身处后工业时代的大学生无法抗拒的。
BBS早成了老土,在不断的升级中苟且地活;伊妹儿更是徐娘半老,虽然还有风韵,但逝去了青春;QQ膨胀成了裹脚布,9位,11位……做得却越来越强,紧紧赶着手机的步伐;BLOG从黑马开始堕落,原来也很稀松平常;永远都有新的CS组建然后解体。昔日文人名士“一日不读书,便觉口臭”,而今的大学生却“一日不触网,即空虚烦躁”。
在校园和社会的夹缝里喘息的学子,在这里似乎找到了释放,并沉溺在释放的快感中。当然,沉溺是不对的,应该抵制。它使一个人逃避,躲入虚拟的时空,和现实“老死不相往来”。沉溺于网络,这显然是和大学教育理念及人生价值实现相违背的,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是大学生堕落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