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数学活动设计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mander_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师在关注学生达成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更应关注其自觉地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为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教。下面,我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田忌赛马》一课,谈谈是如何设计活动的。

游戏贯穿,点燃智慧


  “田忌赛马”的故事学生并不陌生,教师如何克服“策略皆知”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学生可以理解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呢?我认为,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抽象的思想赋予形象化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建构,使其在动脑、动手和动口的过程中,体验、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我以“比扑克牌大小”的游戏贯穿课堂。
  1.师生玩牌,激发兴趣
  游戏规则:两人玩扑克牌比大小的游戏,每人拿一组牌,大牌先出,每人每次出一张牌,各出三次,赢两次者获胜。
  师:谁愿意上来挑战老师?你选择哪一组?怎么想的?
  生1:选红桃,因为红桃大。
  师:我们就把红桃称为大牌,把黑桃称为小牌。你把大牌拿走了,我只能拿小牌了。请一位同学上来帮我们记录每次出牌的情况,其他同学们当裁判。
  2.小组玩牌,寻找策略
  三人为一组,分工合作:一人拿大牌,一人拿小牌,一人当裁判兼记录,三人可以轮换进行。玩牌过程中,在记录单中记录每次出牌情况,把小牌获胜的情况写在纸上,并思考小牌取胜的方法。
  3.组内再玩,补充策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玩了半天,都是大牌先出。那如果小牌先出,结果又会是怎样呢?
  生1:小牌赢。
  生2:大牌赢。
  师:不能确定的可以再玩一玩,能确定的也可以找我说一说。(此时有学生在尝试和老师交流)
  师:结果是什么?
  生3:大牌赢。
  师:刚才有的同学没有玩也得出了同样的答案,请分享一下你们的思考。
  4.调换小牌,完善策略
  师:如果还是大牌先出,但要让小牌获胜,条件是允许小牌换一张牌,但不能比原来的大,你们准备怎么换?
  教师设计了四次“比扑克牌大小”的游戏,学生在做中悟、悟中思。第一次以“比扑克牌大小”的游戏引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第二次通过展示小牌获胜的情况,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寻找小牌获胜的策略;第三次,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大牌先出是小牌获胜的重要条件;第四次让学生明白,小牌要有两张比大牌大才能获胜。实践活动助推思维发展,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对话引领,碰撞智慧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对话互动,思维得到训练与丰富。因此,每次游戏之后我都会通过对话引领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在做完第三次游戏后,我提出问题:“大牌的出牌顺序不同,为什么都是小牌获胜呢?”
  生1:因为小牌都用3对大牌的9。
  师:为什么小牌的3对大牌的9,小牌就能获胜呢?
  生2:因为小牌都是用3对9,6对4,8对7,所以小牌获胜。
  生3:最小的小牌先跟最大的大牌比,小牌输了一局,然后拿小牌的中等和大牌的最小比,小牌赢了,小牌的最大和大牌中等比,小牌也赢了。
  师:(微笑着,点点头)大牌出9时,小牌明明知道出3不能获胜,怎么还要拿3去应对呢?
  生4:用小牌的3去消耗掉大牌最大的9。
  生5:小牌中所有的牌都没有大牌中的9大,用小牌中最小的3去消耗掉大牌中的9,这样就可以保证后两次都能赢。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学生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的认识过程,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抽象与推理活动中逐渐浮出水面。

聆听故事,延伸智慧


  当学生的思维超越表面的、一般的理解程度,进入体现事物本质意义的更深一层的时候,往往会带来认识上的创造。教师要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的思维触角向深处延伸。
  1.聆听故事,内化策略
  师:其实像这样的对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一个叫孙膑的人用过了,你们听说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师:你们知道孙膑给田忌出的什么主意吗?
  生1:第一场田忌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第二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第三场田忌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
  师:你们想到的方法跟孙膑的想法一样!孙膑是战国时期伟大的军事家。同学们的想法和军事家的一样,真了不起啊!想一想,玩牌游戏中小牌获胜与“田忌赛马”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2:以弱胜强。
  师:后来,人们就把这种调换顺序,以弱胜强的对策,叫作“田忌赛马”。
  2.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学生了解了“田忌赛马”的策略后,教师提出问题:“田忌赛马的策略你在哪些地方运用过?”把课堂上的学习内容与生活建立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概括归类,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数学教育的价值必须超越抽象的世界、符號的世界、知识的世界、绝对真理的世界以及考试工具的世界,迈向促进儿童发展的世界。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思考,深化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编辑 _ 汪倩
其他文献
习仲勋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其波澜壮阔的光辉一生中,主政广东是重要的节点。从1978年4月到广东上任到1980年11月离任将近三年的时间,正是广东改革开放酝酿起步阶段。他带领广东人民,认真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大胆实践,开拓创新,特别是在领导广东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各项政策工作,实现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代表省委向中央提出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创办经济特区等方面,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无论城乡,人们口粮都很紧张。许多人因营养不良而发生浮肿病,相当一部分地区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人口死亡率急剧上升。各地纷纷告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财贸工作的李先念,不顾自己刚刚受到错误批判,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反映情况,参与作出并组织实施了一些重要决策,为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    直陈粮食危机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知易往往行难,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完成从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转化。而这两次转化仅仅靠道德说教和卷面考试是做不到的,教师要有效设计对学生德育生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知能信更能行。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主要问题及分析  根据笔者的课堂观察,当前品生与品社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有以下三类问题。  1.将教学活动“窄化”和“虚化”  课标指示,教学活动的
2009年是邵循正(心恒)先生的百年寿辰。邵先生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30多年的时间并不算长,可又仿佛相当遥远,因为经历的事情太多了,“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变化实在太大了,犹如经历两重天。可惜邵先生早走了,没能看到粉碎“四人帮”,在新时期贡献更大的力量。每想到这里,总感到十分惋惜。  往事不可追。我从往事的追忆中,重新回到和先生在一起的日子:邵先生的成就令我钦佩,邵先生的为人令我敬仰,邵先生的春风
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能上好学校,往往利用假期给孩子补习,提高成绩。寒假里有除夕、春节、元宵节等团聚的节日,正是孩子与家长亲密相处的美好时光,可是,如果家长天天跟孩子唠叨“写作业、上补习班、补学习短板”之类的,家庭氛围可能就不那么美好了。其实,有的家长可能让家庭错位了,没有深入思考“家”到底是个什么地方。  评析:之所以说教育始于家庭,是因为家应当是最温暖、最有爱的场所,家里最该有的是亲情、关爱、放松
11年前,我作为北京城市学院第一批80后指导员开始了教育生涯;现在,我是一名学管部党支部书记,主管学部的学生工作。不管做什么工作,我都希望目送他们成长的背影,能见证他们迈着坚定与从容的步伐步入社会。  在育人的过程中,我也总会遇到新的课题,如何真正地做学生的引路人、知心人,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科学研判、主动作为势在必行。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在学校里独来独往,和他说话的时候,他会一直掩面聊天
2014年7月,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作为龙头校,与和平里二小、东师附小组成“和四小优质教育资源带”,实现由特色学校向品牌学校的发展。资源带以制度管理为保障,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为抓手,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逐步探索出一条内涵与质效并举、同质同优的资源带发展之路。  资源带依托丰富的资源,搭建多种平台,精心策划各种活动,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1 3 X”教师校本培训
在我42年的外交生涯里,其中有12年担任翻译工作。翻译生涯真的很不容易,也真的很幸运。除了没能有机会给毛主席当翻译以外,我几乎给所有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当过翻译。一开始作为新人,干的是跑龙套的角色,后来随着经验、阅历的增长,成为高级翻译,主要给邓小平、李先念、华国锋、胡耀邦等领导人当翻译。  唯一一次短暂的翻译:周总理帮我过关  给周恩来总理只当过一次短暂的翻译,但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象。  
编者按:本刊今年第7期发表了孙兴盛同志的文章《把历史的真相告诉人民——采访王光美及其子女的回忆》,引起较大社会反晌,一些报刊予以转载。作者提出,该文虽然已经交代了采访王光美及其子女的全过程,但仍有一些重要内容没有写进去,十分可惜。有鉴如此,我们请作者写出续篇,在本期发表,以飨读者。    不可回避的问题      前面回顾了我们采访、整理、送审等全过程,还有一些没有写进文章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宋
1959年8月,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为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所关注。为了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西藏的平叛和民主改革的情况,回击国内外反动势力的造谣诬蔑,根据中央指示,人民日报社组织了11个国家的19位记者、作家和广播电视的工作者,以及1名人民日报社记者对西藏进行了采访。在记者团之中,就有美国著名进步女作家、记者、已73岁高龄的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她也是记者团中年龄最大的成员。中共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