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服药片或药丸
不少人嫌吃药用温开水送服麻烦,或因当时没有开水,不论药片或药丸,采取干咽的方式,殊不知这种服药方法害处很多。因为许多药物对食管黏膜都有较强的刺激性,如四环素、阿司匹林、氯化钾、硫酸亚铁等,如果不用温开水送服而是干咽,药物有可能停留在食管内,造成食管黏膜损伤,轻者发生浅表性溃疡,重者可致出血。所以,不论是药片还是药丸,都必须用温开水送服,至少要喝100ml水,以充分冲洗食管,避免药物残留。
躺着或半躺着服药
曾有医生通过X线对服药病人进行仔细观察,发现站立或坐位服药只需喝少量水,几秒钟内药片或药丸便可进入胃里。而躺着或半躺着服药,喝大量水,药片或药丸只有一部分进入胃里,一部分则在食管中溶解。这样不但影响到药物功效的充分发挥,而且还会刺激食管,造成食管黏膜损伤,引起不良后果。此外,还会有误入气管的可能,引起呛咳。
用茶水服药
茶中含有大量鞣酸和咖啡因,鞣酸与铁、钙、钴等金属离子的药物相遇,就会发生沉淀,从而妨碍药物的吸收,并能引起腹痛、便秘。鞣酸与乳酶生、胃蛋白酶、多酶片等药物相遇,会使酶失去活性而降低药物疗效。鞣酸与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相遇,则会影响这些药物的抗菌活力。鞣酸与阿托品、麻黄素、黄连素、奎宁、可待因等含生物碱药物相遇,会发生沉淀,影响吸收,降低药物疗效。鞣酸与大黄苏打片、健胃片、小儿消食片等含碳酸氢纳的药物相遇,可发生分解反应,使且药物降效。此外,巴比妥、安定、速可眠、三溴片等镇静药,苯海拉明、扑尔敏等抗组胺药,咳必清等镇咳药,都能与茶中的咖啡因产生拮抗作用,使药物疗效降低。
用饮料服药
饮料中大多含有维生素C和果酸,这些酸性物质容易导致多种药物提前分解或溶化,以致药物有效成分到不了小肠,不被小肠吸收,而且使药物疗效降低。如乙酰螺旋霉素、红霉素、黄连素等糖衣片,在酸性環境中会加速糖衣的溶解,这样不仅对胃黏膜造成刺激,而且使药物未进入小肠就失去作用。有的药在酸性环境中会使不良反应增加,对人体产生不利因素。如消炎痛、复方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这些药本身对胃黏膜就有刺激性,若在酸性环境中,则会更加剧对胃黏膜的刺激,甚至损伤胃黏膜而出血。有的药物会与酸性溶液反应,生成其他有害物质,直接损害人体健康。如磺胺药与酸性饮料同服,或服药后饮用大量酸性饮料尿中就可能出现磺胺结晶,加重肾的负担。
用糖水服药或拌糖服药
有些药物不能用糖水送服,或拌糖服用。如健胃散、龙胆酊、龙胆大黄合剂等苦味健胃药,是借助苦味刺激神经末梢,反射性地帮助消化和促进食欲。如果用糖水服用,或拌糖服用,则苦味消失或减弱,使治疗作用降低。
中药有辛、甘、酸、苦、咸之五味,而这五味又各有不同的作用。如果把糖拌入辛辣、苦味的中药里,虽然可以压住怪味,但实际上就降低了药物的作用。此外,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性,如果把糖加入寒凉性能的中药里,实际上就缓冲了寒凉之性,就降低了药物疗效。
用牛奶服药
牛奶及牛奶制品中含有钙、铁等离子,这些离子和四环素类药物能产生络合物或难溶性的盐,使药物难以被胃肠吸收,从而影响药物疗效。牛奶与药物同服,或服药后立即喝牛奶,不仅会在药物表面形成一层薄膜,阻碍药物的正常释放,而且牛奶在胃黏膜表面也形成一层薄膜影响胃黏膜对药物的吸收。因此,服用药物后也不宜立即喝牛奶,如食用牛奶应与服药时间相隔1~2小时为宜。
用酒服药或服药前后饮酒
在临床常用的药物中需要忌酒的药物很多,常见的有痢特灵、降糖灵、灭滴灵、呋喃旦叮等,服用这些药物时都必须在服药前后12小时内忌酒,否则将出现毒性反应。因为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特别容易和硫化物产生氢硫基反应,引起中毒。有的药物服用后,若服药期间饮酒,则可导致药物疗效降低。如苯妥英钠,如果服药期间饮酒,酒中的乙醇具有促酶作用,可以加速苯妥英钠的代谢,从而使药物疗效降低。
胶囊剂剥开服用
有些病人对胶囊剂的特性不够了解,认为胶囊是外包装,怕吃下溶化不了,服用时将其剥掉;有的患儿服用胶囊剂,父母怕小儿口吞不下去,往往将胶囊里的药物倒出来服用。这些做法都是不下确的,胶囊的主要材料是明胶,一般在胃内或肠内极易崩解溶化,不存在溶化不了的问题;有些药物之所以要制成胶囊,是为了掩盖药物本身的不良气味及刺激性,使病人口服容易接受,如果把胶囊剥开,就失去这一作用。有些药物在胃中容易被破坏,常常制成肠溶胶囊,即定位在肠内崩解溶化,如果剥开胶囊服用,药物有可能在胃内就被破坏而使疗效降低,甚至失去药效。
不少人嫌吃药用温开水送服麻烦,或因当时没有开水,不论药片或药丸,采取干咽的方式,殊不知这种服药方法害处很多。因为许多药物对食管黏膜都有较强的刺激性,如四环素、阿司匹林、氯化钾、硫酸亚铁等,如果不用温开水送服而是干咽,药物有可能停留在食管内,造成食管黏膜损伤,轻者发生浅表性溃疡,重者可致出血。所以,不论是药片还是药丸,都必须用温开水送服,至少要喝100ml水,以充分冲洗食管,避免药物残留。
躺着或半躺着服药
曾有医生通过X线对服药病人进行仔细观察,发现站立或坐位服药只需喝少量水,几秒钟内药片或药丸便可进入胃里。而躺着或半躺着服药,喝大量水,药片或药丸只有一部分进入胃里,一部分则在食管中溶解。这样不但影响到药物功效的充分发挥,而且还会刺激食管,造成食管黏膜损伤,引起不良后果。此外,还会有误入气管的可能,引起呛咳。
用茶水服药
茶中含有大量鞣酸和咖啡因,鞣酸与铁、钙、钴等金属离子的药物相遇,就会发生沉淀,从而妨碍药物的吸收,并能引起腹痛、便秘。鞣酸与乳酶生、胃蛋白酶、多酶片等药物相遇,会使酶失去活性而降低药物疗效。鞣酸与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相遇,则会影响这些药物的抗菌活力。鞣酸与阿托品、麻黄素、黄连素、奎宁、可待因等含生物碱药物相遇,会发生沉淀,影响吸收,降低药物疗效。鞣酸与大黄苏打片、健胃片、小儿消食片等含碳酸氢纳的药物相遇,可发生分解反应,使且药物降效。此外,巴比妥、安定、速可眠、三溴片等镇静药,苯海拉明、扑尔敏等抗组胺药,咳必清等镇咳药,都能与茶中的咖啡因产生拮抗作用,使药物疗效降低。
用饮料服药
饮料中大多含有维生素C和果酸,这些酸性物质容易导致多种药物提前分解或溶化,以致药物有效成分到不了小肠,不被小肠吸收,而且使药物疗效降低。如乙酰螺旋霉素、红霉素、黄连素等糖衣片,在酸性環境中会加速糖衣的溶解,这样不仅对胃黏膜造成刺激,而且使药物未进入小肠就失去作用。有的药在酸性环境中会使不良反应增加,对人体产生不利因素。如消炎痛、复方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这些药本身对胃黏膜就有刺激性,若在酸性环境中,则会更加剧对胃黏膜的刺激,甚至损伤胃黏膜而出血。有的药物会与酸性溶液反应,生成其他有害物质,直接损害人体健康。如磺胺药与酸性饮料同服,或服药后饮用大量酸性饮料尿中就可能出现磺胺结晶,加重肾的负担。
用糖水服药或拌糖服药
有些药物不能用糖水送服,或拌糖服用。如健胃散、龙胆酊、龙胆大黄合剂等苦味健胃药,是借助苦味刺激神经末梢,反射性地帮助消化和促进食欲。如果用糖水服用,或拌糖服用,则苦味消失或减弱,使治疗作用降低。
中药有辛、甘、酸、苦、咸之五味,而这五味又各有不同的作用。如果把糖拌入辛辣、苦味的中药里,虽然可以压住怪味,但实际上就降低了药物的作用。此外,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性,如果把糖加入寒凉性能的中药里,实际上就缓冲了寒凉之性,就降低了药物疗效。
用牛奶服药
牛奶及牛奶制品中含有钙、铁等离子,这些离子和四环素类药物能产生络合物或难溶性的盐,使药物难以被胃肠吸收,从而影响药物疗效。牛奶与药物同服,或服药后立即喝牛奶,不仅会在药物表面形成一层薄膜,阻碍药物的正常释放,而且牛奶在胃黏膜表面也形成一层薄膜影响胃黏膜对药物的吸收。因此,服用药物后也不宜立即喝牛奶,如食用牛奶应与服药时间相隔1~2小时为宜。
用酒服药或服药前后饮酒
在临床常用的药物中需要忌酒的药物很多,常见的有痢特灵、降糖灵、灭滴灵、呋喃旦叮等,服用这些药物时都必须在服药前后12小时内忌酒,否则将出现毒性反应。因为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特别容易和硫化物产生氢硫基反应,引起中毒。有的药物服用后,若服药期间饮酒,则可导致药物疗效降低。如苯妥英钠,如果服药期间饮酒,酒中的乙醇具有促酶作用,可以加速苯妥英钠的代谢,从而使药物疗效降低。
胶囊剂剥开服用
有些病人对胶囊剂的特性不够了解,认为胶囊是外包装,怕吃下溶化不了,服用时将其剥掉;有的患儿服用胶囊剂,父母怕小儿口吞不下去,往往将胶囊里的药物倒出来服用。这些做法都是不下确的,胶囊的主要材料是明胶,一般在胃内或肠内极易崩解溶化,不存在溶化不了的问题;有些药物之所以要制成胶囊,是为了掩盖药物本身的不良气味及刺激性,使病人口服容易接受,如果把胶囊剥开,就失去这一作用。有些药物在胃中容易被破坏,常常制成肠溶胶囊,即定位在肠内崩解溶化,如果剥开胶囊服用,药物有可能在胃内就被破坏而使疗效降低,甚至失去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