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2年青岛高新区成立至今,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高新区建业的人们又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
1992年,锣鼓震天响,青岛高新区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诞生。它的成立意味着承载青岛产业自主创新的巨轮正式起航。
2005年,高新区宣布扩区,随着红岛经济区以及市南软件园的加入,“一区五园”的大高新区格局正式形成,象征着创新与希望的火炬在高新区这片创业的天地里熊熊燃烧。
2006年,形势陡变。曾经如火如荼。誓做时代弄潮儿的青岛高新区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摘牌。
2007年,新的高新区管委会正式成立。危机已然度过,建设者们却需要甩开膀子,从头创业。
百转千回。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高新区建业的人们又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青岛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卫平作为青岛高新区发展的亲历者向本刊记者讲述了个中曲折。
初创高新区
成立于1992年的青岛高新区前身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位于市北区的科技街,另一个是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
前者面积约O.175平方公里,在2009年以前是售卖各种电子产品的商场聚集地。后者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约0,8平方公里。1984年10月,国务院批准成立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年,开发区在黄岛兴建,此后,黄岛就成为享有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政策的特殊经济区域。到了1992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黄岛区体制合一,同年,设立青岛保税区、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86年3月3日,一份题为“关于追踪世界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报告被呈送到了中南海,这篇报告提出要全面追踪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制定中国高科技的发展计划。后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该报告被进一步编制成了众人所熟知的“863计划”。该计划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2年,国家相关部门开始接受建设高新区的申请。税收和贷款等方面的多项优惠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创办高新区的积极性,青岛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自然也投入洪流之中。就当时的情况来看,两处作为申办高新区的储备区域都十分狭小,总的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青岛市政府在考察之后决定新增崂山区株洲路一段作为高新区的一部分,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取名“青岛高科技工业园”。
当初为何不选红岛?据2012年7月青岛市政府发布的红岛经济区规划情况,红岛经济区范围包含青岛高新区、青岛出口加工区及城阳区红岛街道、河套街道,占地面积约为160平方公里。
张卫平说,那时市政府把红岛当做青岛未来发展的战略储备空间加以保护,尚未将其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更何况,红岛交通不便,开发时机不成熟。
“一园”、“一区”、“一街”,在国家科技部的审批下正式组成第一代青岛高新区。实际上,在成立初期,高新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高端企业的引进以及科学技术的研发重心都放在了崂山高科园。直到2006年,市政府下发文件,撤销高科技工业园管委会,成立高新区管委会,与崂山区政府仍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形式上,青岛高新区终于有了一块总的牌子,但崂山区政府还是主要管辖株洲路一块的高新区,其他两处分别委托市北区和黄岛管辖。”张卫平回忆道。
“一园”、“一区”、“一街”。在国家科技部的审批下正式组成第一代青岛高新区。实际上,在成立初期,高新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高端企业的引进以及科学技术的研发重心都放在了崂山高科园。直到2006年,市政府下发文件。撤销高科技工业园管委会,成立高新区管委会,与崂山区政府仍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发展瓶颈
尽管扩充了8平方公里的面积,高新区仍面临着发展空间不足的窘境。
1994年,青岛市对崂山区进行行政区域调整,新的崂山区以高科技工业园为中心,下辖中韩、沙子口、王哥庄、北宅等4个街道办事处。
“除去农业用地,崂山高新区的实际可用土地并不多,只有大约一万亩。在这一万亩土地中,海尔集团工业园占地就为1500亩。”纵观全国其他高新区,济南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也曾面临空间制约的问题。经原国家科委批准,济南高新区进一步扩大新建区。“九五”期间,高新区注重加强了新建区投资环境建设,实现了新区建设、财政收入、招商引资全面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分别是“八五”期间的两倍以上。
即便当时的高新区处于崂山风景区以及青岛城区夹缝之中,在培育企业方面,还是取得一定成绩。
常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中国创业板第一股青岛特锐德。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德合资企业,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它是中国最大的箱变研发、生产基地,于2004年3月在青岛市崂山区外贸委获得了外商投资企业的批准证书。
张卫平认为,早年的青岛高新区培育了一批“能够拿得出手”的企业,为现如今的崂山高科技工业园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高新区扩容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情在2005年有了转机。是年,国家宣布接受高新区扩容申请,新的扩容土地要符合国家关于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是建设用地。而红岛作为1951年国家指定的制盐工业用地符合该标准,成为高新区突破空间桎梏的新希望。
在科技部的督促下,高新区将管理委员会的总牌子迁到了市政府。成立由十二人组成的青岛市高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至此,新高新区的组成部分包括市北区科技街、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高科技工业园、红岛经济区。后来随着市南区软件园的加入,青岛“一区五园”大高新区概念形成。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青岛高新区曾遭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评。这引起了山东省科技厅和青岛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在青岛市政府的牵头下,由青岛高新区管委会正式成立,它主要管理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区胶州湾北部主园区。而其他园区仍委托给所在区管辖。
“十多年来积累的企业和人才都留在了原有园区,高新区又开始了一段新的征程。”张卫平说道。
1992年,锣鼓震天响,青岛高新区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诞生。它的成立意味着承载青岛产业自主创新的巨轮正式起航。
2005年,高新区宣布扩区,随着红岛经济区以及市南软件园的加入,“一区五园”的大高新区格局正式形成,象征着创新与希望的火炬在高新区这片创业的天地里熊熊燃烧。
2006年,形势陡变。曾经如火如荼。誓做时代弄潮儿的青岛高新区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摘牌。
2007年,新的高新区管委会正式成立。危机已然度过,建设者们却需要甩开膀子,从头创业。
百转千回。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高新区建业的人们又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青岛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卫平作为青岛高新区发展的亲历者向本刊记者讲述了个中曲折。
初创高新区
成立于1992年的青岛高新区前身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位于市北区的科技街,另一个是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
前者面积约O.175平方公里,在2009年以前是售卖各种电子产品的商场聚集地。后者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约0,8平方公里。1984年10月,国务院批准成立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年,开发区在黄岛兴建,此后,黄岛就成为享有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政策的特殊经济区域。到了1992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黄岛区体制合一,同年,设立青岛保税区、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86年3月3日,一份题为“关于追踪世界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报告被呈送到了中南海,这篇报告提出要全面追踪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制定中国高科技的发展计划。后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该报告被进一步编制成了众人所熟知的“863计划”。该计划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2年,国家相关部门开始接受建设高新区的申请。税收和贷款等方面的多项优惠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创办高新区的积极性,青岛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自然也投入洪流之中。就当时的情况来看,两处作为申办高新区的储备区域都十分狭小,总的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青岛市政府在考察之后决定新增崂山区株洲路一段作为高新区的一部分,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取名“青岛高科技工业园”。
当初为何不选红岛?据2012年7月青岛市政府发布的红岛经济区规划情况,红岛经济区范围包含青岛高新区、青岛出口加工区及城阳区红岛街道、河套街道,占地面积约为160平方公里。
张卫平说,那时市政府把红岛当做青岛未来发展的战略储备空间加以保护,尚未将其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更何况,红岛交通不便,开发时机不成熟。
“一园”、“一区”、“一街”,在国家科技部的审批下正式组成第一代青岛高新区。实际上,在成立初期,高新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高端企业的引进以及科学技术的研发重心都放在了崂山高科园。直到2006年,市政府下发文件,撤销高科技工业园管委会,成立高新区管委会,与崂山区政府仍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形式上,青岛高新区终于有了一块总的牌子,但崂山区政府还是主要管辖株洲路一块的高新区,其他两处分别委托市北区和黄岛管辖。”张卫平回忆道。
“一园”、“一区”、“一街”。在国家科技部的审批下正式组成第一代青岛高新区。实际上,在成立初期,高新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高端企业的引进以及科学技术的研发重心都放在了崂山高科园。直到2006年,市政府下发文件。撤销高科技工业园管委会,成立高新区管委会,与崂山区政府仍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发展瓶颈
尽管扩充了8平方公里的面积,高新区仍面临着发展空间不足的窘境。
1994年,青岛市对崂山区进行行政区域调整,新的崂山区以高科技工业园为中心,下辖中韩、沙子口、王哥庄、北宅等4个街道办事处。
“除去农业用地,崂山高新区的实际可用土地并不多,只有大约一万亩。在这一万亩土地中,海尔集团工业园占地就为1500亩。”纵观全国其他高新区,济南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也曾面临空间制约的问题。经原国家科委批准,济南高新区进一步扩大新建区。“九五”期间,高新区注重加强了新建区投资环境建设,实现了新区建设、财政收入、招商引资全面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分别是“八五”期间的两倍以上。
即便当时的高新区处于崂山风景区以及青岛城区夹缝之中,在培育企业方面,还是取得一定成绩。
常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中国创业板第一股青岛特锐德。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德合资企业,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它是中国最大的箱变研发、生产基地,于2004年3月在青岛市崂山区外贸委获得了外商投资企业的批准证书。
张卫平认为,早年的青岛高新区培育了一批“能够拿得出手”的企业,为现如今的崂山高科技工业园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高新区扩容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情在2005年有了转机。是年,国家宣布接受高新区扩容申请,新的扩容土地要符合国家关于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是建设用地。而红岛作为1951年国家指定的制盐工业用地符合该标准,成为高新区突破空间桎梏的新希望。
在科技部的督促下,高新区将管理委员会的总牌子迁到了市政府。成立由十二人组成的青岛市高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至此,新高新区的组成部分包括市北区科技街、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高科技工业园、红岛经济区。后来随着市南区软件园的加入,青岛“一区五园”大高新区概念形成。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青岛高新区曾遭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评。这引起了山东省科技厅和青岛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在青岛市政府的牵头下,由青岛高新区管委会正式成立,它主要管理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区胶州湾北部主园区。而其他园区仍委托给所在区管辖。
“十多年来积累的企业和人才都留在了原有园区,高新区又开始了一段新的征程。”张卫平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