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音乐加试前,多数考生都会感到紧张,无所适从,本人根据多年的音乐专业课考前指导经验,谈一谈考前辅导的心得体会,与同行共勉。
一、声乐要发展学生的演唱个性,追求演唱和表演的完美统一
第一是选材。声乐是歌唱的艺术,每一位歌唱者的嗓音条件在音质、音色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因此,选择演唱者所适合的曲目便成为首要问题。这里需注意曲目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如果选择的曲目超出了演唱者的技术水平,演唱时必定会出现喊叫、破音等问题,影响演唱效果。同时,还要根据演唱者的音域和音色来选择曲目,如蒙古民歌《嘎达梅林》以男中低音的独唱流行全国,女高音去唱并非不可,但往往给人以不自然的感觉。
第二是唱情。在辅导声乐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有着良好的声音条件,也掌握了一定的发音方法和技巧,但唱起来却显得苍白呆板,缺乏动人的魅力,为什么呢?因为歌唱中少了情。世界上一切优秀歌唱家的演唱,之所以能使广大听众为之倾倒,除了他们具有良好的嗓音和高超的技巧外,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歌声准确生动地表达了歌曲的内容和真实的情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那么,对于普通的歌唱者来说,如何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演唱呢?首先,歌唱不仅是一种声乐艺术,而且是一种声乐文化。歌唱者应该认识到,音乐才能与文化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缺少了文化底蕴,就会在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对作品内在的结构及蕴涵的思想感情的领会上,暴露出不足。因此,要求歌唱者不把时间单放在发音练习上,还要知道综合素质与歌唱技巧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次,在熟练地学会歌曲乐谱的同时,要深刻领会词意,这就要求歌唱者对作者的生平、时间、背景、创作特点、风格流派以及有关地区的风俗民情等有所了解,如果对此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微,就无法理解作品,更达不到艺术表现的境界。再次,要注意歌曲中的二度创作。如果说作词、作曲是歌曲创作的第一个阶段,那么歌唱者的演唱则是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对歌曲进行第二次创作的阶段。在声乐教学中,学生不仅仅需要学习发音的方法和技巧,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及艺术表现力。教师在辅导中要充分调动歌唱者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将教师指导下的歌曲练习,变为学生发自内心的主动的艺术歌唱。
二、乐理教学中的“复式”教学法
第一是师生角色转换,让每一位学生按章节认真复习备课后,随意找一名学生到讲台上给其他学生上课,因为课前不指定下次由谁来上,所以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去看书、复习、备课,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讲课中,讲台上的“教师”可提问每一个学生,学生也可随时提出来质疑,请讲课“教师”回答,如遇“教师”解释不太清楚的,学生还可随时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这种辅导方法可以形成乐理教学的良性循环,达到更好的讲课效果。
第二是出现错误,正确引导,及时纠正。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讲课时出现一些知识性错误是难免的,错误的地方通常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及时纠正、分析错误的原因,讲清正确答案,使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准确、牢固。
第三是随堂记录,系统总结。学生在讲课时,老师要细心听课,认真记录,尤其是对学生讲不清楚或出现错误的地方,更要详细记录并随时分析原因。在每节课结束前,老师要对本节课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模糊不清的地方加以正确分析引导,进行补充和更正,还要对本节课进行知识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总结,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给予鼓励和表扬,最后布置作业和下次上课的教学任务。如此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取了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理解、判断等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和心理素质。
三、视唱与练耳相辅相成,并行发展
视唱、练耳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它除了训练基本的音准、节奏感、读谱能力外,主要是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使其积极地将听觉运用到表演实践中。
第一是视唱的辅导。视唱是一门综合性的技能训练,是积累音乐语汇和音乐听觉经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拿到一首视唱曲后,先要从头到尾看一遍,确定最高音和最低音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开口视唱时就不会把调起得过高或过低。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边视唱边打拍子的习惯,这样学生就能积极地领会音乐作品的节奏构造,保持视唱过程中的速度。同时还要注意视唱中的难点,包括音程大跳、节奏、上加线以及下加线的位置。
第二是听音的辅导。单音是从标准音开始,顺着音阶上行或下行模唱,找出所给高音并记录下来,接着记下听辨的音程及和弦。在听节奏时,首先记下一条节奏中音符的总数量,其次把单个音符组合成拍,再次要划分小节。旋律听写的训练与节奏的训练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旋律听写训练把节奏中的音符总数量变成了具体音符。因此,教师在平常视唱练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口唱、耳听、脑想、心记、手打拍”。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训练后,学生不仅能掌握音乐方面的知识,而且能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考生在专业加试之前,一方面要做好音乐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另一方面要调整好心态,以期在考场上能够正常发挥,取得理想的成绩。
一、声乐要发展学生的演唱个性,追求演唱和表演的完美统一
第一是选材。声乐是歌唱的艺术,每一位歌唱者的嗓音条件在音质、音色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因此,选择演唱者所适合的曲目便成为首要问题。这里需注意曲目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如果选择的曲目超出了演唱者的技术水平,演唱时必定会出现喊叫、破音等问题,影响演唱效果。同时,还要根据演唱者的音域和音色来选择曲目,如蒙古民歌《嘎达梅林》以男中低音的独唱流行全国,女高音去唱并非不可,但往往给人以不自然的感觉。
第二是唱情。在辅导声乐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有着良好的声音条件,也掌握了一定的发音方法和技巧,但唱起来却显得苍白呆板,缺乏动人的魅力,为什么呢?因为歌唱中少了情。世界上一切优秀歌唱家的演唱,之所以能使广大听众为之倾倒,除了他们具有良好的嗓音和高超的技巧外,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歌声准确生动地表达了歌曲的内容和真实的情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那么,对于普通的歌唱者来说,如何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演唱呢?首先,歌唱不仅是一种声乐艺术,而且是一种声乐文化。歌唱者应该认识到,音乐才能与文化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缺少了文化底蕴,就会在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对作品内在的结构及蕴涵的思想感情的领会上,暴露出不足。因此,要求歌唱者不把时间单放在发音练习上,还要知道综合素质与歌唱技巧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次,在熟练地学会歌曲乐谱的同时,要深刻领会词意,这就要求歌唱者对作者的生平、时间、背景、创作特点、风格流派以及有关地区的风俗民情等有所了解,如果对此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微,就无法理解作品,更达不到艺术表现的境界。再次,要注意歌曲中的二度创作。如果说作词、作曲是歌曲创作的第一个阶段,那么歌唱者的演唱则是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对歌曲进行第二次创作的阶段。在声乐教学中,学生不仅仅需要学习发音的方法和技巧,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及艺术表现力。教师在辅导中要充分调动歌唱者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将教师指导下的歌曲练习,变为学生发自内心的主动的艺术歌唱。
二、乐理教学中的“复式”教学法
第一是师生角色转换,让每一位学生按章节认真复习备课后,随意找一名学生到讲台上给其他学生上课,因为课前不指定下次由谁来上,所以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去看书、复习、备课,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讲课中,讲台上的“教师”可提问每一个学生,学生也可随时提出来质疑,请讲课“教师”回答,如遇“教师”解释不太清楚的,学生还可随时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这种辅导方法可以形成乐理教学的良性循环,达到更好的讲课效果。
第二是出现错误,正确引导,及时纠正。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讲课时出现一些知识性错误是难免的,错误的地方通常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及时纠正、分析错误的原因,讲清正确答案,使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准确、牢固。
第三是随堂记录,系统总结。学生在讲课时,老师要细心听课,认真记录,尤其是对学生讲不清楚或出现错误的地方,更要详细记录并随时分析原因。在每节课结束前,老师要对本节课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模糊不清的地方加以正确分析引导,进行补充和更正,还要对本节课进行知识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总结,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给予鼓励和表扬,最后布置作业和下次上课的教学任务。如此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取了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理解、判断等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和心理素质。
三、视唱与练耳相辅相成,并行发展
视唱、练耳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它除了训练基本的音准、节奏感、读谱能力外,主要是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使其积极地将听觉运用到表演实践中。
第一是视唱的辅导。视唱是一门综合性的技能训练,是积累音乐语汇和音乐听觉经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拿到一首视唱曲后,先要从头到尾看一遍,确定最高音和最低音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开口视唱时就不会把调起得过高或过低。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边视唱边打拍子的习惯,这样学生就能积极地领会音乐作品的节奏构造,保持视唱过程中的速度。同时还要注意视唱中的难点,包括音程大跳、节奏、上加线以及下加线的位置。
第二是听音的辅导。单音是从标准音开始,顺着音阶上行或下行模唱,找出所给高音并记录下来,接着记下听辨的音程及和弦。在听节奏时,首先记下一条节奏中音符的总数量,其次把单个音符组合成拍,再次要划分小节。旋律听写的训练与节奏的训练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旋律听写训练把节奏中的音符总数量变成了具体音符。因此,教师在平常视唱练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口唱、耳听、脑想、心记、手打拍”。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训练后,学生不仅能掌握音乐方面的知识,而且能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考生在专业加试之前,一方面要做好音乐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另一方面要调整好心态,以期在考场上能够正常发挥,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