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风景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jsds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博物院名人雕塑馆,画家吴冠中青铜雕塑

  吴冠中一生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风景画创作上。他在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之后,就对风景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6年,他获得公派留法机会。在法国学习期间,他就时常以风景为题材进行创作。1950年归国之后,他的创作重心更是须臾都没有离开过风景画。吴冠中如此偏爱绘制风景画,最根本的原因并不只是风景画能够恰如其分地展现他对形式美的追求,也不是因为风景画能够最大限度保持绘画的纯粹性,而是因为风景画能够践行他中西融合的艺术理想、诠释他对形式美的艺术主张,是契合他率真不羁的艺术天性的最佳载体。
  吴冠中笔下的风景既是诗意的风景,又是意象的风景,更是心象的风景。诗意、意象和心象是他风景绘画的三个阶段,同时,他在创作中始终追求能够在一幅画中将这三者完美地进行结合,从而使每件作品都能被注入生命的能量。
  吴冠中的绘画具有鲜明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与传统之间并不是断裂的,并不是全然的反叛与否定,而是建立在他对东西方艺术之美的深刻体悟基础之上的。“中西融合”始终是吴冠中这一代艺术家一生都在面对的核心问题。而吴冠中在绘画上一直在进行大胆的试验,始终保持着进化的惯性,始终能够与时俱进;同时,他又能够有机地延续着创作的内在逻辑和演进理路,进而通过不同阶段和不同系列乃至不同媒介的创作,凸显出他对于东西方艺术究竟应该如何将各自的长处进行融合的深刻见解,他用作品给出了答案。
  20世纪40年代在法国的留学经历,使吴冠中得以深入西方现代主义的发生现场,在巴黎这座西方现代艺术之都的专业研习和在罗浮宫等博物馆的临摹开阔了他的眼界。吴冠中当初以最优成绩获得了公派留学的资格是源于他对西方艺术的无限向往,这也是他锦衣前行的动力。他渴望在异国他乡寻得中国艺术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他希望能够在西方艺术世界取得促进中国艺术发展的“真经”。但随着对西方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的深入了解,他逐渐体会出东西方艺术对于美的追求在本質上其实是共通的,东西方艺术作品在视觉上呈现出来的差异性,是源于东方人和西方人对于人和自然以及人和世界两者之间关系在认识论上的差异。
北国春晓油画 64×110cm 吴冠中 1964年 中华艺术宫藏

  西方的风景画的概念可以与中国的山水画相对应。但中国的山水画并非是对自然的简单再现,表现的其实是画家心中的风景,画家通过山水来寄情,画家创作作品的心境和个人遭遇都能在山水画作品中体现出来。中国山水画家的核心追求是自我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因此,“山水”承载了画面之外更多的意涵。而西方风景画除了一些具有象征性意味之外,总体上主要呈现的还是画家对自然的感受,风景画家和风景是看与被看的注视关系,风景与画家之间的关系是截然两分的。
  吴冠中的留学生涯使他充分认识到了东西方艺术的这种差异性,同时,也正是在这种鲜明的比照下,使他体会到东西方艺术需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由此,他对西方艺术的态度由崇拜的仰视逐渐变成自信的平视。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艺术的伟大之处,中国的艺术家必须回到中国的土地上,中国的艺术家想要做出一番成就,必须立足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语境。最终,他在学成之后毅然选择了回国发展,他坚定地要将个人的生命体验以及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伟大的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
青岛红楼油画·木板 46×61cm 吴冠中 1975年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是吴冠中风景画创作和创作理念同步从青涩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从北京的日常风景画起,单刀直入鲜活的生活。随后,他开始“行万里路”,先后去了山西的五台山和洪洞县、浙江的绍兴、江西的井冈山和瑞金,1960年甚至到了我国最南端的海南岛。
  吴冠中这一时期的风景画以对景写生为主,但与印象派追求同一风景在不同时间段受光线影响后的变化不同,吴冠中的风景油画的特点之一就是写生的再组合。他对于风景是有主观取舍的,他的方法是在写生的过程中移动画架,从多个视角来捕捉他感受到的美。实际上,这是一种将写生和创作直接结合的绘画方法,他自己称之为“在山中边选矿边炼铁”,其实这类似于石涛提出的“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两种创作方法实际上是中国艺术家创作山水画和风景油画同样需要遵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核心准则。所以,尽管吴冠中使用的是油画颜料,但是他使用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却是中国式的。他之所以采用写生的方式来创作作品,就是要保持对自然的新鲜感,并始终保持创作的激情。
  吴冠中的写生与其他艺术家的写生的另一个显著区别就落在了“生”字上。他下笔生猛,干脆肯定,用笔生动,笔走龙蛇,营造出的画面使观者犹如身临其境,令人感觉生机勃勃。风景在他的笔下拥有了旺盛的生命力。他不仅追求作品要有画意,更希望充分地利用点、线、面、体的组合,打散这种平面化的结构处理方式,从而使画面富有诗情画意。他风景画的着眼点始终落在对意境的追求上。1961年创作的《扎什伦布寺》就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整个20世纪60年代,吴冠中笔下的风景是质朴无华的,因为在他看来,艺术并不需要炫技,重要的是能够找到风景和艺术家的心灵共振的那个瞬间,这个瞬间是艺术家通过感受风景的生命力之后在作画时思想感情的意向,而这也正是他在作品中始终追求的意境。他笔下的富春江、江南小镇、竹园、桑园、京郊山村,并不追求三维空间的塑造,而是减弱画面的空间感,但往往能够找到这些风景中最有地域特点的意向,画面使人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些风景宁静含蓄的自然之美。这一时期他创作的风景画就像是一首首散文诗。   20世纪70年代,他被允许可以在星期天作画。这个时期,他更多描绘的是无人注意的风景,野花、小草、高粱、瓜藤、野菊、南瓜都成为他绘画的题材。他笔下的这些植物虽然不起眼,但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找到了这些静默的生命和他个人生命境遇的共同点。这个时期,除了对日常风景的关注外,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1973年创作的《长江万里图》和1979年创作的《北国风光》,两幅作品都采用了中国书画的长卷式构图。
  1973年创作的《长江万里图》是其创作日趋成熟的标志性作品。吴冠中从三峡两岸江畔的风景汲取最有代表性的风景:险峻的夔门、嶙峋突兀的怪石、滔滔不绝的江水、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江南的村镇、云雾弥漫的青山都被他组织在一幅壮丽的画面中,管它什么透视法则,他笔下的风景就是他心中的三峡。在他的笔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
魯迅故乡油画·麻布 78×139cm 吴冠中 1978年

  《北国风光》的创作灵感直接得自于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画的前景描绘了几株块状的苍松,厚重的深绿色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中景描绘了银装素裹下巍峨的长城和群山;远景的山脉则用偏暖的灰色来加强整个画面的空间感。整个画面一气呵成、气势宏伟,画家用写意的笔法对毛主席诗意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气魄做了绝佳的诠释。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笔下描绘“ 江南”的作品开始增多。因为江南是他魂牵梦萦的家乡,江南的白墙黑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脑中最熟悉的风景意向。《鲁迅故乡》是他“江南水乡”的开篇之作,构图是全景式,这种构图方式在他描绘青岛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了,但与《青岛红楼》不同,这幅作品的视角是俯瞰,他只用一条线和一个黑色的色块来代表瓦,再加上大面积的白,就抓住了徽派建筑的特征,给人感觉就是信手拈来的一撇一捺,但简洁概括,准确生动地传达了江南的优美神韵,看着画面仿佛会听到苏州评弹的浅浅吟唱。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吴冠中先生艺术创作的成熟期,这个时期他笔下的风景日趋意向化。这得益于他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重拾水墨画,也开启了他“水陆兼程”的新篇章。重拾水墨使他更注重用线、块、面来描绘风景,他轻松地驾驭油彩和水墨这两种材料,自由地在点、线、面交织的空间中穿行。20世纪80年代末,他重游英国、法国和中国香港,画了《巴黎蒙马特》《塞纳河》《红磨坊》《夜咖啡》《夜香港》等一批佳作。尤其是《夜咖啡》和《夜香港》,他并没有对建筑的细节做任何描绘,只用了五彩缤纷的颜色,结合大面积的白色与黑色色块。他巧妙运用了大点彩写意的画法,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香港浓厚热络的商业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意在笔先,胸有成竹”。
  创作于1994年的《双燕》是吴冠中这个阶段乃至整个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他只用寥寥几笔就把灰瓦、白墙、新树、双燕、流水、倒影这些最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了画面中,尤其是“双燕”的加入,使画面顿时有了生机和动感。作品把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恬静之美、灵动之气表现得恰到好处,将中国文化中蕴含的底蕴和魅力完美地呈现在笔端。这让人不禁想起白居易对江南的经典咏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进入新世纪之后,吴冠中的作品用笔越发放松,构图越发简洁,颜色越发鲜艳。画面主要以大色块为主,内容日趋抽象化,对形式美的追求已经退居其次。他这个阶段的作品画出了对生命的体悟。仍以他最喜爱描绘的江南水乡为例,这个时期,他创作的《江南屋》《秋瑾故居》和《童年》追求平淡天真的境界,尤其是《秋瑾故居》,用了大面积的黑色来和白色对比,画面删繁就简,只剩下黑、白、灰及大块的颜色,点睛的则是门上那抹红色,整个画面一下子有了厚重的人文气息。另一类作品如《荷花岛》《密叶》《荷塘春秋》等,就是另外一种繁密的风格,大块颜色层层叠叠地涂抹、交织在一起,但自然的留白使画面既“密不透风”又“疏可跑马”。这个阶段,他已经进入以“我手写我心”的新境界,笔下的风景是他心象的自然呈现。
双燕油画·麻布 70×140cm 吴冠中 1994年

  英国杰出的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曾经说过,“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那么,什么样的艺术家是好的艺术家?好的艺术家一定会超越他所处的时代,好的艺术作品一定具有一种能够打动不同时代、不同世代的人的魔力。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那一个瞬间就已经将创造性的永恒魅力和价值赋予了作品。因而,杰出的艺术品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留存下来。毫无疑问,吴冠中就是这类能够以独到的创造性超越所处的时代而获得永恒的艺术大家。
其他文献
我国历代长期存在着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群体—隐士,他们是身负绝学的当世英杰,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仕途上有所发展,只得隐逸于世,将才华转移到其他领域,或寄情于山水,或流连于诗书,从此走完一生。大多数隐士的生活相当清苦,后世也多有通过突出隐士淡泊物欲的性情来反衬其精神之自由的论调。而在20 0余年前,却有一位隐士,他毫不掩饰、无拘无束地追求物欲,以活色生香的方式给出了隐士生活的另一种范式。  他就是袁枚
《红楼梦》中的冬日美食  《红楼梦》中有关饮食生活的内容林林总总、至繁至细,见于22个章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宝典。其中记载的180多种珍馐美馔,不仅包括众多的贵族日常饮食,还有一些典雅别致的特色小吃。而其中的冬日美食,为这凄婉的悲剧增添了几分烟火气。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贾府过年时,提到其下一处田庄的负责人来交租,租子里包括大量食材,如大鹿、獐子、狍子、野羊、鲟鳇鱼、熊
正是缘于对青色的崇尚,古人将其与许多美好的物象联系在一起。年轻人又称为“青年人”,正当年少是“青葱岁月”“大好青春”,廉洁奉公的官员是“青天”,技艺高超为“炉火纯青”,仕途亨通乃“平步青云”“青云直上”。被重视或喜爱除了所谓受到“青睐”,还可说成得到“青眼”或“垂青”。史书亦可谓“青史”“汗青”,能够“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垂青史”往往被古人视为无上的荣耀。  爱屋及乌,一系列“青”的衍生字也被赋
17世纪的中国,正值明末清初,是一个王朝交替、人心惶惶的动荡时代。然而,“国家不幸诗家幸”,在艺术史上,这段动荡激烈的时代却是画家创作力最旺盛的时代之一。美术史学家高居翰在《气势撼人》中指出:“即使在世界艺术史上,欧洲19世纪以前的画坛,也都难与17世纪的中国画坛媲美。”这段混乱动荡的岁月中,许多正直官吏和爱国人士见明王朝大势已去,再无力抗清,有的隐居避世,不与清廷合作;有的入清不仕,大多精研诗书
丧葬  汉代人对丧葬是极为重视的,家中一旦出了丧事,外出求学者、经商者、务工者和已出嫁的女子都要赶回家中行哀。《白虎通义》所说“闻哀哭而后行何?尽哀舒愤然后行”,即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概括。晚辈如对长辈丧事反应淡漠,将为人所不齿,甚而要受到法律惩处。《汉书·文三王传》载,梁王刘襄之妻任王后平日不孝,在其夫祖母李太后死后“又不侍丧”,朝廷“枭任后首于市”,即砍头示众。在任官吏也要告假办理丧事,称“归宁
随着文明的发展,宗教信仰日趋成熟,人们建造起更多的神殿,供奉各自的神明。男女众神继续依照社会的需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是,在世界各地的神话故事中,占统治地位的基本是男神,女神几乎只在传宗接代、生小神仙方面起过作用。尽管如此,女神依然以其独特的母性特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从由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民间的信仰供拜,以及各地文明留下的石刻等印记可以窥探。
朱庇特与忒提斯 安格尔  在古希腊人眼中,英雄传说是他们的古代历史,是他们祖先的故事。因而,诗人赫西俄德将英雄们描绘成宙斯创造的第四代人类,他们是神和凡人的后代,具有“半神”之躯。神话中的英雄历经艰难险阻却未必能过上“王子与公主的幸福生活”,但他们依然会同阿喀琉斯一样选择苦难却光荣的一生。  阿喀琉斯的故事来自《伊利亚特》,他的母亲是海洋女神忒提斯,父亲是阿尔戈英雄珀琉斯,二人的姻缘来自万神之王宙
秋窗读书图(局部)绢本设色 25.8×26cm南宋 刘松年  历史上北宋政权溃灭,宋室南迁,史称南宋。南宋建都于我国江南地区的浙江杭州,新生的南宋王朝在适应新的地理气候环境方面,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究。其中,气候与建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使南宋建筑较以往更有特色和创新之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南宋建筑实物遗存较为稀少,借助传世的绘画作品,特别是推崇写实主义、颇具现场感的南宋绘画,使我们能有机会
炙手熏衣小手炉  最为人所熟知的古代取暖用具当属手炉,巴掌大小、精致玲珑的铜制炉体,分为内胆和外壳两层。外壳或用珐琅、漆艺等复杂工艺装饰,或保留铜的本色,配上圆形、方形、瓜棱形等造型,是萧瑟冬日里一道靓丽的风景。在内胆中放入一小条火炭或者一些炭火余烬,盖上有镂空花纹的炉盖,热气便会从炉盖的孔洞中散出。无论是捧在手心、抱在怀里还是拢在袖中,都会让人感到丝丝暖意。  手炉,又称袖炉、捧炉。这种在冬季用
成化斗彩花鸟纹高足杯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  “明末四公子”之一的诗人陈贞慧,曾在自己的散文集《秋园杂佩》里,回忆过往赴阳羡(今宜兴市)云起楼与友人促膝飞觥的情景。云起楼是宜兴收藏家吴正志家的一处别院,在陈贞慧的记忆里,历史的轮替竟然是与一件酒器密切关联的。诗人想起前朝时,自己总是在云起楼与众人一起饮酒,桌案上当然不乏奇珍异宝,譬如吴家收藏的成化斗彩鹦鹉啄金杯。陈贞慧动情地写道:“余友问卿家藏鹦鹉